資源簡介 7.2“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設計說明《“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本章的第二節,在學完南方地區的概況后,由本節進入南方地區小尺度區域的學習。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近十年來區域發展的地理熱點地區,也是南方地區的代表區域。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仍要放在通過讓學生認識所學區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進一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學習內容要體現區域地理的地域性、綜合性的特點,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內在聯系。具體的學習內容要從所選區域的實際出發,不要求面面俱到。教學目標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了解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運用地圖評價長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優越性。2.以長江三角洲地區和成都平原為例,認識河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3.了解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城市的分布及地方文化特色,知道上海在本區域乃至全國經濟發展中起到的作用。4.根據地圖和相關資料,理解長江三角洲地區濃郁的水鄉文化特色及主要旅游景點。重點難點1.運用地圖,評價長江三角洲地區處于江海交匯之地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并說明城市發展引發的“同城效應”。2.結合有關資料,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方文化特色對旅游業的影響。教學方法講授法、讀圖分析法、小組合作資源與工具(一)資源《長江之歌》視頻、地圖、PPT課件。(二)工具1.數字資源包、學習成果上傳和互動的平臺。2.圖書館資源、網絡搜索工具等。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1課時 江海交匯之地第2課時 我國最大的城市群 水鄉的文化特色與旅游第1課時 江海交匯之地一、學習情境“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美麗的地方,近距離地了解一下這個人間仙境!二、預習檢查課前搜集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熱點事件、音樂、圖片,如世博會、自貿區等,制作多媒體課件。三、學習任務一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談談對“魚米之鄉”的認識與印象。 1.讀教材第50—51頁圖文資料,總結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地形、氣候、農業等,體會“魚米之鄉”的獨特自然風光和物產。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1頁圖文資料,從沿海、沿江兩方面分析,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位置,并了解各組的展示方法、準備材料等。 小結: 江:位于“黃金水道”長江的下游。 海:位于東部“黃金海岸”的航運中樞。 【自主完成】 學生指圖說出:長江三角洲地區位于我國的南方地區,在長江入海口附近,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區,地勢低平,溫暖濕潤,湖泊星羅。 魚:河網密布,湖泊星羅,是我國重要的淡水魚產區。 米:地勢低平,雨熱同期,河湖眾多,灌溉便利,是我國重要的稻米產區。 【小組合作】 長江三角洲地區地處江海交匯之地,沿江沿海港口眾多: (1)長江三角洲地區位于長江的下游地區,依托“黃金水道”長江干流發達的水運,可以聯系廣大的內陸地區。 (2)長江三角洲地區瀕臨黃海和東海,位于東部“黃金海岸”,是我國南北海上航運的中樞,并通過遠洋航線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通過讀圖、指圖讓學生認識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特征,培養學生的讀圖和概括總結能力。四、學習任務二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和所學知識,完成教材第51—52頁活動。 指導:1.注意指導學生認識長江三角洲地區由于地形平坦,河流沒有發電功能。 2.走進小組,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文字、分析地圖,認識岷江對成都平原發展的利和弊,以及都江堰對成都平原發展的重要作用。 【小組合作】 1.利:塑造肥沃的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等。弊:洪澇災害、水污染等。 2.(1)利: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弊:可能帶來水患。 (2)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效控制了岷江進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區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災害。由此,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利用圖文資料,培養學生從單要素分析問題到多要素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達到思維的進階和能力的提升的目的。五、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六、課堂小結長江三角洲地區地勢低平、溫暖濕潤、湖泊星羅,被稱為“魚米之鄉”。自古以來,這里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之地,現在也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這與它優越的地理位置有著密切的關系。長江三角洲地區地處江海交匯之地,人們依托長江干支流發達的水運,聯系廣大的內陸地區,借助遠洋航線通往世界各地。七、作業布置全部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八、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