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2 人口遷移 學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2 人口遷移 學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冊

資源簡介

1.2人口遷移
【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運用資料,描述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地理核心素養:
綜合思維:能夠運用圖標資料,分析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區域認知:舉例說明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
人地協調:在知識養成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口遷移發展觀。
地理實踐:結合材料與生活經驗,利用所學分析生活當中人口遷移現象的產生。
【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能夠根據材料分析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
【我的預習】
預習課本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人口遷移,觀察國際和國內人口遷移的分布圖
【基礎預熱】
什么是人口遷移
1.概念:我們把涉及人口 發生或改變的人口移動,稱為人口遷移。
2.分類: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可分為 人口遷移和 人口遷移。
人口的數量變化: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取決于人口的 增長和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引起的人口數量的變化稱為人口 增長。區域人口機械增長率為正時,該區域為人口區 ;區域人口機械增長率為負時,該區域為人口區 。
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
1.動力機制:人口遷移的動力由遷出地的 (排斥力)與遷入地的 (吸引力)共同構成。遷出地的一種或多種不利因素所產生的 ,迫使人們遷出;遷入地的一種或多種有利因素所形成的 ,促使人們遷入。
2.影響人口遷移的自然因素:地區之間自然環境的 ,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對人口遷移有重要的影響。 優美、氣候宜人和 豐富的地區是人們向往的定居地。
3.影響人口遷移的人文因素
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起著 作用。各地區之間普遍存在著 的差異,人們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 和更有前途的發展,常常遷往經濟發達或就業機會 的地區。
社會因素: 、軍事、 等多種人文因素也會影響人口的遷移。
三、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
1. 國際人口遷移
時 間 特 點 典 例
19世紀 以前 以     、大規模的移民為主 從舊大陸到新大陸;販賣黑奴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     逐漸成為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 歐洲成為人口凈遷入區;西亞和北非的石油外籍勞工
2. 國內人口遷移
(1) 工業化以前:大規模的    、嚴重的自然災害、戰亂等引發國內人口遷移潮。
(2) 工業化以后:人口從農村遷往    是最為廣泛的一種國內人口遷移。
3. 我國的人口遷移
時 間 特 點 原 因
改革 開放前 有計劃、有組織 國家實施 體制和嚴格的 制度
改革 開放后 人口從 遷往城鎮,從內陸遷往沿海 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動,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快
【課堂探究】
探究一 人口遷移及其影響
【小組討論,抽簽回答】材料一:下表為廣東省部分城市人口遷移的相關數據統計表:
問題1:根據表中數據和所學計算上面各城市的人口機械增長率,并說明廣東不同地區人口機械增長率的差異?
問題2:分小組討論分析,人口的大量外遷和遷入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
【小組討論,抽簽回答】材料二:美國本土人口遷移非常頻繁,曾出現幾次遷移的高潮。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造成人口大規模西移;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伴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人口由鄉村大量流向城市;20世紀 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等原因,南部人口大量遷往北部;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東北部老工業區的人口大量遷往南部和西部油氣資源豐富,新興工業興起的“陽光地帶”。
問題3:結合背景資料,歸納美國不同階段國內大規模人口遷移的主要流向?
問題4:每個小組選擇一個階段,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形成大規模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經典題型1】人口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我國流動人口急劇增長,人口流動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大規模人口流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對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下圖示意2001—2020年我國18個城市群常住人口的年均變化情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2001—2020年,我國人口遷入規模最大的目的地是( )
京津冀城市群 B.長三角城市群
C.珠三角城市群 D.遼中南城市群
2.導致哈長城市群近年來常住人口年均變化的因素是( )
A.氣候條件 B.政策因素 C.經濟因素 D.環境質量
3. 應對哈長城市群人口變化合理的措施是( )
A.放寬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 B.大幅增加社會福利,放寬生育政策
C.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產業 D.取消戶籍管理制度,鼓勵人口遷入
探究二 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
【小組討論,抽簽回答】材料一:下圖為15-19世紀國際人口遷移的分布圖。
問題1:根據左圖15-19世紀人口遷移的分布圖,結合時代背景,分析這一階段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
【小組討論,抽簽回答】材料二:下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口遷移的分布圖
問題2:根據左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口遷移的分布圖,結合時代背景,分析這一階段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
【小組討論,抽簽回答】材料三:下圖為我國建國前的人口遷移圖
問題3:根據左圖我國歷史上幾次大型的人口遷移圖,結合時代背景,分析這一階段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
【小組討論,抽簽回答】材料四:下圖為國建國后三十年的人口遷移圖
問題4:根據左圖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人口遷移的分布圖,結合時代背景,分析這一階段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

小組討論,抽簽回答】材料五:下圖為我國目前人口凈遷入率的分布圖
問題5:根據左圖我國人口目前凈遷移率的分布圖,結合時代背景,分析這一階段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
【經典題型2】歷史上,我國出現了“下南洋”“闖關東”“走西口”等人口大遷移,20世紀80年代后出現了更大規模的以“孔雀東南飛”為標志的人口遷移潮。下圖為我國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按人口遷移空間范圍分類,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闖關東”為國內人口遷移 B.“孔雀東南飛”為國際人口遷移
C.“下南洋”為國內人口遷移 D.“走西口”為國際人口遷移
2.下列不屬于我國目前人口遷移特點的是( )
A.人口遷移規模加大,人口遷移頻繁
B.人口遷移方向主要為從落后地區遷往發達地區
C.城鄉間的人口遷移是最普遍的人口遷移現象
D.人口遷移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社會文化因素
【課本活動】調查家庭人口遷移情況
你的祖籍在哪里 父母或是祖輩們是不是出生在目前所居住的地方 他們當中有人有過遷移的經歷嗎 請參考下面的步驟,完成家庭人口遷移情況的調查。
活動1:詢問家庭中父母和祖泰每一個人的出生地和遷移經歷?
活動2:繪制家庭人口遷移路線圖?
活動3:比較兩代人遷移的特點及原因,討論遷移給家庭帶來的影響?
【我的構建】
【我的收獲】
【考點分項】
考點一人口增長:
總和生育率是指某個國家和地區的婦女在育齡期間平均生育子女數。人口學認為,總和生育率要達到2.1,才能保持人口數量長期穩定;從長期來看,若總和生育率低于2.1,則總人口數量將會下降。中國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之前的6.0左右,降至1990年的2.0左右,再降至2010年的1.5左右,2021年僅1.15,2022年不到1.1。隨著1962—1975年高生育率時期出生人口進入老年,人口萎縮速度將明顯變快。下圖示意中國2000—2022年總人口年度變化。據此完成下面1-3小題。
1.據圖可判斷( )
A.2012年總人口數量達到峰值 B.2022年總人口數量達到峰值
C.2012年總人口年變化量達到峰值 D.2022年總人口年變化量達到峰值
2.中國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之前的6.0降至1990年的2.0左右,說明該時間段( )
A.人口負增長 B.人口增速放緩 C.人口老齡化 D.人口紅利消失
3.下列因素中,可能導致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的有( )
①總和生育率下降 ②死亡率下降 ③人口遷移量下降 ④死亡率上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考點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近年來,我國寧夏、貴州、云南等省區成功實施了生態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據此完成下面4-5小題。
4.實施生態移民考慮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運輸 C.環境承載力 D.移民意愿
5.生態移民工程的成功實施( )
①促進了遷入區的資源開發②緩解了遷出區人口老齡化程度
③減輕了遷入區的就業壓力④實現了遷出區生態環境的改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一定技術,從事專業職業的人員,是提升地區創新能力、促進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要保障。圖反映2000~2015年我國部分省區高技能人才遷移效率(凈遷移量與遷移總量的比值)。據此完成下面6-7小題。
6.影響內蒙古、重慶、新疆等西部省區高技能人才遷移效率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能源 B.交通 C.環境 D.經濟
7.近年來,高技能人才遷移呈分散趨勢,表明( )
①東部地區高科技企業增多
②中西部地區生活成本增加
③區域間協調發展程度提高
④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考點三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
讀1935~2010年我國人口重心演變軌跡圖,完成下面8-9小題。
8.視頻講解下列時間段我國人口重心平均移動速度最快的是( )
A.1935~1964年 B.1964~1982年 C.1990~2000年 D.2000~2010年
9.1982~1990年我國人口移動的方向及主要原因分別是( )
A.東南,礦產資源的開發 B.東南,改革開放的政策
C.西南,礦產資源的開發 D.西南,改革開放的政策
【素養提升】
單項選擇題
近年來,中西部地區人口回流規模不斷擴大,成為中國城鎮化中的新現象。下圖為“江西某市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購房意愿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1-2小題。
1.該市回流人口的定居意愿和購房意愿主要集中在( )
A.市區 B.縣城 C.省會城市 D.村鎮地區
2.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回流的人口多屬于主動回流,其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條件不斷改善 B.沿海地區經濟不景氣
C.收入差距逐漸縮小 D.發達地區就業機會少
近年來,我國人口流動頻繁,不同省區遷居人口特點差異明顯。下圖示意2019年我國南方、北方部分省區的總遷居人口數量與省(區)內遷居人口占比。據此完成下面3-4小題。
3.2019年,圖中南方省區較北方省區( )
A.遷居人口規模總量小 B.跨省遷居人口數量大
C.省內遷居占比均值高 D.省外遷居占比均值低
4.結合安徽、江西人口遷居特點判斷,兩省應( )
A.鼓勵本地人口跨省遷居 B.減少外省遷居人口吸納
C.積極招商引進外地企業 D.嚴格戶籍遷居管理制度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市群成為中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也是流動人口主要承載地。下圖示意2000~2018年四大城市群流入人口分布結構。據此完成下面5-6小題。
5.四大城市群中流入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效應最明顯的是( )
A.京津冀城市群 B.長三角城市群 C.珠三角城市群 D.長江中游城市群
6.與圖示其他城市群相比,流入長三角城市群外圍縣市人口比例較大,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①大都市輻射②產業基礎③政府政策④社會福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L縣地處青藏高原向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山區面積達95.5%,轄103個村(含6個居委會)是以納西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2015年該縣戶籍人口為23.78萬人,常住人口為22.91萬人,下圖示意L縣自西向東不同區域人口流動狀況(下圖)。據此完成下面7-8小題。
注:人口流動活躍度(實線)=(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
人口流動強度(虛線)=(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
7.甲乙丙丁為該縣的四個縣域功能區,以下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A.甲——偏遠山區 B.乙——主城近郊區
C.丙——主城遠郊區 D.丁——主城區
8.L縣村域人口流動活躍度西部顯著低于東部,可能是西部( )
A.自然災害較多 B.工業發達 C.教育醫療設施差 D.人均耕地多
下表為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的青海、廣東、江蘇、河南四個省份的人口數據。完成下面9-10小題
省份 2022年常住人口 較上年常住凈增 出生人口 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長率
甲 12656.8萬人 -27.2萬人 105.20 8.3‰ 3.33‰
乙 8515萬人 10萬人 44.51 5.23‰ -1.81‰
丙 9872萬人 -11萬人 73.3 7.42‰ -0.08‰
丁 595萬人 1.19萬人 6.3 10.60‰ 3.37‰
9.從出生人口數量看,甲(105.2萬人)、丙(73.3萬人)、分列生育大省前兩名,其中,2023年甲省份依然保持第一,也是唯一一個出生人口超百萬的省份。請推測甲省份( )
A.河南 B.江蘇 C.廣東 D.青海
10.下列表述說法正確的是( )
①甲乙相比甲經濟GDP遠遠落后于乙;
②丁常住凈增人口為正,經濟較為發達
③乙丙地區人口負增長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平均婚育年齡的上升
④甲地區人口自然增加率較高,其年輕人口數量較多是原因之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人口洛倫茲曲線是指某區域人口累積百分比所對應的面積累積百分比的點所組成的曲線,如果人口的區域分布是均衡的,那么人口洛倫茲曲線是一條平分坐標軸的直線(見圖中“絕對均衡線”)。如圖示意東北三省不同年份人口洛倫茲曲線。據此完成下面11-13小題。
11.1990~2010年,東北地區的人口( )
A.逐漸趨于集中 B.逐漸趨于分散
C.先分散后集中 D.先集中后分散
12.圖中M~N表示的區域可能是( )
A.邊遠山區 B.河流沿岸 C.內陸地區 D.城鎮地域
13.有助于東北三省人口洛倫茲曲線接近絕對均衡線的措施是( )
A.推進鄉村經濟振興 B.引導人口向沿海遷移
C.加快第三產業發展 D.完善交通設施建設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19大城市群推動我國城鎮化空間格局不斷完善。下圖是19個城市群近年常住人口年均變化情況。讀圖,完成下面14-15小題。
資料來源:各地統計局,恒大研究院;注:2011年后天山北坡城市群數據有缺失
14.關于圖中信息,分析正確的是( )
A.2001-2010年長三角年均常住人口增長最快
B.2011-2015年與2001-2010年京津冀的常住人口變化相近
C.2016-2019年東部地區常住人口整體變化比中西部較多
D.2001-2019年成渝常住人口呈現負增長態勢
15.關于各大城市群常住人口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國家政策 B.經濟水平
C.交通通達 D.地域文化
二、綜合題
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1世紀以來,全球跨國移民數量增長迅速,成為全球化的主要動力之一。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接收國家,而墨西哥是其最大的移民來源國。下圖為美國和墨西哥GDP對比示意圖。
(1)簡述人口跨國流動對全球化的推動作用。
(2)簡析墨西哥成為美國最大移民來源國的主要原因。
(3)有人認為墨西哥移民促進了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你是否贊同此觀點,并說明理由。
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實踐表明人口遷移不是一蹴而就的,遷移者通常要經歷多次地點的變更才能最終穩定下來;在第一次遷移后,遷移者要么繼續居留在遷入地,要么繼續遷移(主要包括返鄉和再遷移)。某研究機構統計了2016年全國多個省市的勞動力人口遷移狀況,下圖表示遷移者在不同等級城市的居留比例和居留意愿。
(1)與大城市相比,指出超大城市遷入人口的居留意愿和居留比例的差異,并說明原因。
(2)某超大城市擬提高遷移者的居留比例,你是否贊成并說明理由。
(3)農民工選擇返鄉對個人、家庭和農村都會產生有利影響,請選擇其中一個對象(個人、家庭、農村)加以說明。
【下節內容】第一章第三節人口容量1.2人口遷移
【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運用資料,描述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地理核心素養:
綜合思維:能夠運用圖標資料,分析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區域認知:舉例說明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
人地協調:在知識養成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口遷移發展觀。
地理實踐:結合材料與生活經驗,利用所學分析生活當中人口遷移現象的產生。
【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能夠根據材料分析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
【我的預習】
預習課本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人口遷移,觀察國際和國內人口遷移的分布圖
【基礎預熱】
什么是人口遷移
1.概念:我們把涉及人口居住地發生長期或永久改變的人口移動,稱為人口遷移。
2.分類: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可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
人口的數量變化: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取決于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引起的人口數量的變化稱為人口機械增長。區域人口機械增長率為正時,該區域為人口凈遷入區;區域人口機械增長率為負時,該區域為人口凈遷出區。
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
1.動力機制:人口遷移的動力由遷出地的推力(排斥力)與遷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構成。遷出地的一種或多種不利因素所產生的推力,迫使人們遷出;遷入地的一種或多種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們遷入。
2.影響人口遷移的自然因素:地區之間自然環境的差異,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對人口遷移有重要的影響。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和水源豐富的地區是人們向往的定居地。
3.影響人口遷移的人文因素
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起著主導作用。各地區之間普遍存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人們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發展,常常遷往經濟發達或就業機會較多的地區。
社會因素:政治、軍事、文化等多種人文因素也會影響人口的遷移。
三、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
1. 國際人口遷移
時 間 特 點 典 例
19世紀 以前 以  集團性  、大規模的移民為主 從舊大陸到新大陸;販賣黑奴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  外籍工人  逐漸成為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 歐洲成為人口凈遷入區;西亞和北非的石油外籍勞工
2. 國內人口遷移
(1) 工業化以前:大規模的  墾荒  、嚴重的自然災害、戰亂等引發國內人口遷移潮。
(2) 工業化以后:人口從農村遷往  城鎮  是最為廣泛的一種國內人口遷移。
3. 我國的人口遷移
時 間 特 點 原 因
改革 開放前 有計劃、有組織 國家實施  計劃經濟  體制和嚴格的  戶籍管理  制度
改革 開放后 人口從  農村  遷往城鎮,從內陸遷往沿海 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動,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快
【課堂探究】
探究一 人口遷移及其影響
【小組討論,抽簽回答】材料一:下表為廣東省部分城市人口遷移的相關數據統計表:
問題1:根據表中數據和所學計算上面各城市的人口機械增長率,并說明廣東不同地區人口機械增長率的差異?
計算略,根據計算的結果,廣東省不同城市人口的機械增長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其中深圳、東莞、廣州等城市增長較快,而陽江、云浮等城市出現人口機械的負增長
問題2:分小組討論分析,人口的大量外遷和遷入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
遷出地:人口大量外流,勞動力不斷喪失,同時人伴隨著人才的流失,制約著當地現代化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人口大量遷出緩解了當地的資源壓力,有利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同時也緩解當地就業緊張的問題。遷入地:人口大量遷入,使得大城市獲得了大量的勞動力,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但與此同時也可能會造成當地就業緊張、資源緊張、治安問題等的出現。
【小組討論,抽簽回答】材料二:美國本土人口遷移非常頻繁,曾出現幾次遷移的高潮。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造成人口大規模西移;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伴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人口由鄉村大量流向城市;20世紀 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等原因,南部人口大量遷往北部;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東北部老工業區的人口大量遷往南部和西部油氣資源豐富,新興工業興起的“陽光地帶”。
問題3:結合背景資料,歸納美國不同階段國內大規模人口遷移的主要流向?
南北戰爭時期:由東向西;
工業化與城市化時期:鄉村到城市;
農業危機和自然災害:南部到北部;
新興工業發展時期:由美國東北部到南部、西部
問題4:每個小組選擇一個階段,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形成大規模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新興工業發展時期:
美國東北部老工業區緯度較高,冬季嚴寒,工業密集,環境惡化,居住條件差,而太平洋沿岸、墨西哥灣沿岸環境優美,陽光充足,氣候適宜,新資源開發和新工業興起,吸引了大批人口遷移到這些地區。
【經典題型1】人口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我國流動人口急劇增長,人口流動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大規模人口流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對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下圖示意2001—2020年我國18個城市群常住人口的年均變化情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2001—2020年,我國人口遷入規模最大的目的地是( )
京津冀城市群 B.長三角城市群
C.珠三角城市群 D.遼中南城市群
2.導致哈長城市群近年來常住人口年均變化的因素是( )
A.氣候條件 B.政策因素 C.經濟因素 D.環境質量
3. 應對哈長城市群人口變化合理的措施是( )
A.放寬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 B.大幅增加社會福利,放寬生育政策
C.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產業 D.取消戶籍管理制度,鼓勵人口遷入
【答案】1.B 2.C 3.C
【解析】1.讀圖可知,長三角城市群的2001-2010和2010-2020年常住人口年均變化相加得到的值比其他城市群都要大,故2001—2020年,我國人口遷入規模最大的目的地是長三角城市群,B正確,ACD錯誤。故選B。
讀圖可知,2001-2020年哈長城市群常住人口呈現負增長的情況,說明有大量人口遷出。結合所學可知,哈長城市群位于我國東北地區,近年來由于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導致了大量人口遷出,C正確;氣候條件和環境質量會對人口遷出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會在短期內造成大規模的人口遷出,AD排除;結合所學可知,當地并未實行人口遷出的相關政策,B排除。故選C。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哈長城市群人口呈現負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緩慢,導致人口遷出,故應對這種人口變化最合理的措施應該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產業,增加當地就業崗位,發展就業前景,吸引人口回流和遷入,C正確;哈長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人口基數也不大,放寬生育政策對提高人口數量的作用不大,AB排除;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即使取消戶籍管理制度,對人口遷入的吸引力也較小,對改變人口負增長情況的作用小,D排除。故選C.
探究二 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
【小組討論,抽簽回答】材料一:下圖為15-19世紀國際人口遷移的分布圖。
問題1:根據左圖15-19世紀人口遷移的分布圖,結合時代背景,分析這一階段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
原因: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發現
遷移方向:由舊大陸遷移到新大陸
特點:以集團性、大規模的移民為主
意義:開發新大陸,傳播工業文明改變人種空間分布
【小組討論,抽簽回答】材料二:下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口遷移的分布圖
問題2:根據左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口遷移的分布圖,結合時代背景,分析這一階段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
原因: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礦產資源的開發、國際政治的變化
遷移方向:由拉丁美洲、亞洲、非洲遷入歐洲、北美、西亞、北非、大洋洲
特點:由發展中國家遷入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移民增加
意義:促進了國際人口流動,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加強了交流與協作
【小組討論,抽簽回答】材料三:下圖為我國建國前的人口遷移圖
問題3:根據左圖我國歷史上幾次大型的人口遷移圖,結合時代背景,分析這一階段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
原因:小農經濟的脆弱性、戰爭頻發、自然災害等
遷移方向:由農業條件差、戰爭頻發地區遷入農業生產條件好,戰爭少的地區
特點:以家庭為單位,大規模移民
意義:促進了我國邊疆地區的鞏固,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小組討論,抽簽回答】材料四:下圖為國建國后三十年的人口遷移圖
問題4:根據左圖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人口遷移的分布圖,結合時代背景,分析這一階段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
原因: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遷移方向:由東中部地區、城市遷入西部、東北、鄉村地區
特點:有計劃有組織的遷移
意義:加強了我國邊疆地區的工業化與農業的建設。
【小組討論,抽簽回答】材料五:下圖為我國目前人口凈遷入率的分布圖
問題5:根據左圖我國人口目前凈遷移率的分布圖,結合時代背景,分析這一階段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
原因:經濟因素、收入水平、教育、交通、醫療、工業化與城鎮化等
遷移方向:東北、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遷入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地區
特點:遷移人口大量增加,自發遷移
意義:推動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快速發展。
【經典題型2】歷史上,我國出現了“下南洋”“闖關東”“走西口”等人口大遷移,20世紀80年代后出現了更大規模的以“孔雀東南飛”為標志的人口遷移潮。下圖為我國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按人口遷移空間范圍分類,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闖關東”為國內人口遷移 B.“孔雀東南飛”為國際人口遷移
C.“下南洋”為國內人口遷移 D.“走西口”為國際人口遷移
2.下列不屬于我國目前人口遷移特點的是( )
A.人口遷移規模加大,人口遷移頻繁
B.人口遷移方向主要為從落后地區遷往發達地區
C.城鄉間的人口遷移是最普遍的人口遷移現象
D.人口遷移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社會文化因素
【答案】1.A 2.D
【解析】1.國內人口遷移是指在一 國范圍內,人口從一個地區移居至另一個地區的現象,至少要跨越行政區,圖中的“闖關東”和“孔雀東南飛”現象均發生在我國境內,屬于典型的國內人口遷移,圖示“下南洋”路線指示人口由我國南部沿海地區遷移到東南亞地區,屬于國際人口遷移,圖示“走西口”路線指示我國華北地區的人口向長城以外地區遷移,屬于國內人口遷移,A正確,BCD錯誤。所以選A。
目前我國人口遷移規模加大,人口流動頻繁,故A不符合題意;由于社會經濟因素,人口遷移方向主要為從落后地區遷往發達地區,故B不符合題意;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城鄉間的人口遷移是最普遍的人口遷移現象,故C不符合題意;人口遷移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社會經濟因素,故D符合題意。所以選D。
【點睛】中國人口遷移從遷移的原因來看主要有政治需要、戰亂逃難和經濟謀生三種。1、政治需要。例如: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后,建都咸陽,為把關中發展成為名符其實的國家政治中心,“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估計人口總數在70萬以上。2、戰亂逃難。例如:西晉末年,許多北方人為逃避戰禍遷往南方。3、經濟謀生。例如: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遷到河套和陜西、山西北部一帶,同漢族人民交錯居住地一起,共同生活,彼此融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現代中國人口遷移主要是自發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務工和經商。同時,因學習、培訓和分配工作的遷移人數也逐步增多。
【課本活動】調查家庭人口遷移情況
你的祖籍在哪里 父母或是祖輩們是不是出生在目前所居住的地方 他們當中有人有過遷移的經歷嗎 請參考下面的步驟,完成家庭人口遷移情況的調查。
活動1:詢問家庭中父母和祖泰每一個人的出生地和遷移經歷?
活動2:繪制家庭人口遷移路線圖?
活動3:比較兩代人遷移的特點及原因,討論遷移給家庭帶來的影響?
【我的構建】
【我的收獲】
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充分的了解到了國際人口和國內人口遷移的基本特征,能夠運用所學分析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同時在本節的自主學習過程中,運用課堂活動的生動案例,讓我能夠直觀的理解知識及應用。當然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對區域地理知識的欠缺,在面對具體的區域人口遷移細化中,很難把握其影響因素,需要加強。
【考點分項】
考點一人口增長:
總和生育率是指某個國家和地區的婦女在育齡期間平均生育子女數。人口學認為,總和生育率要達到2.1,才能保持人口數量長期穩定;從長期來看,若總和生育率低于2.1,則總人口數量將會下降。中國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之前的6.0左右,降至1990年的2.0左右,再降至2010年的1.5左右,2021年僅1.15,2022年不到1.1。隨著1962—1975年高生育率時期出生人口進入老年,人口萎縮速度將明顯變快。下圖示意中國2000—2022年總人口年度變化。據此完成下面1-3小題。
1.據圖可判斷( )
A.2012年總人口數量達到峰值 B.2022年總人口數量達到峰值
C.2012年總人口年變化量達到峰值 D.2022年總人口年變化量達到峰值
2.中國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之前的6.0降至1990年的2.0左右,說明該時間段( )
A.人口負增長 B.人口增速放緩 C.人口老齡化 D.人口紅利消失
3.下列因素中,可能導致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的有( )
①總和生育率下降 ②死亡率下降 ③人口遷移量下降 ④死亡率上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1.C 2.B 3.D
【解析】1.圖中示意中國2000—2022年總人口年度變化,不能反映總人口規模,由圖可知,2012年人口凈增加最多,總人口年變化量達到峰值,C正確,AD錯誤;由圖可知2021年人口由正增長向負增長轉化,所以2021年總人口數量達到峰值,B錯誤。故選C。
2.總和生育率是指某個國家和地區的婦女在育齡期間平均生育子女數,中國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之前的6.0降至1990年的2.0左右,說明我國這些年來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長緩慢,B正確;總和生育率下降只能說明生育婦女生的子女數量減少,不能說明人口為負增長,A錯誤;總和生育率下降只能說明生育婦女生的子女數量減少,不能反映老年人口的占比與勞動力數量的占比(人口紅利指勞動力占比高),CD錯誤。故選B。
3.根據總和生育率的概念可知總和生育率下降,可能導致出生率下降,出生率下降可能導致自然增長率下降,①正確;死亡率下降可能導致自然增長率上升,②錯誤;人口遷移率對我國的自然增長率影響不大,③錯誤;死亡率上升可能導致我國自然增長率下降,④正確。D正確。ABC錯誤。故選D。
【點睛】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年內人口自然增長數與年平均總人數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說明人口自然增長的水平和速度的綜合性指標。計算方法:出生率=“出生人口數”除以“總人口數”乘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數”除以“總人口數”乘100%。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減“死亡率”。
考點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近年來,我國寧夏、貴州、云南等省區成功實施了生態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據此完成下面4-5小題。
4.實施生態移民考慮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運輸 C.環境承載力 D.移民意愿
5.生態移民工程的成功實施( )
①促進了遷入區的資源開發②緩解了遷出區人口老齡化程度
③減輕了遷入區的就業壓力④實現了遷出區生態環境的改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4.C 5.D
【解析】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當區域人口數量超過區域環境承載力時,該區域的生態環境會出現危機,生態移民能夠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因此實施生態移民考慮的首要因素是環境承載力,C正確。實施生態移民需考慮人口密度、交通運輸、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ABD錯誤。故選C。
5.由所學知識可知,生態移民能夠增加遷入區勞動力數量,有利于促進遷入區的資源開發,①正確;生態移民通過將生活在惡劣環境條件下的居民搬遷到生存條件更好的地區,對于緩解遷出區人口老齡化程度影響較小,同時可能增加遷入區的就業壓力,②③均錯誤,即ABC錯誤。生態移民能夠實現遷出區可持續發展,有利于遷出區生態環境的改善,④正確,即①④正確,D正確。故選D。
【點睛】人口遷移的影響:對遷出地:有利的:加強了和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聯系,減輕了人口壓力,緩解當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收入,保護生態環境等產生積極地影響。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對遷入地:有利的:彌補了勞動力不足,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節約了教育和培訓費,利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帶動經濟的發展。不利的:引發種族沖突,影響社會治安,給自然和生態環境、人口與城市帶來巨大的壓力。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一定技術,從事專業職業的人員,是提升地區創新能力、促進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要保障。圖反映2000~2015年我國部分省區高技能人才遷移效率(凈遷移量與遷移總量的比值)。據此完成下面6-7小題。
6.影響內蒙古、重慶、新疆等西部省區高技能人才遷移效率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能源 B.交通 C.環境 D.經濟
7.近年來,高技能人才遷移呈分散趨勢,表明( )
①東部地區高科技企業增多
②中西部地區生活成本增加
③區域間協調發展程度提高
④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6.D 7.C
【解析】6.人才遷移主要受到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內蒙古、重慶、新疆等西部省區由遷出轉為遷入的主要因素是經濟因素,為了吸引高技能人才,為其提供經濟支持,如豐厚的薪資報酬等,D正確;能源、交通、環境對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影響較小,ABC錯誤。故選D。
7.近年來,高技能人才遷移呈分散趨勢,說明中西部高科技企業增多,使得高技術人才遷入重慶、新疆等省區,①錯誤;高技能人才遷移呈分散趨勢,無法反映出中西部地區生活成本增加,②錯誤;區域協調發展程度提高,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有利于高技術人才在區域間流動,③④正確。C正確,ABD錯誤。故選C。
【點睛】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是造成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原因。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土壤和礦產資源、自然災害;經濟因素:經濟發展水平、交通和通訊發展;政治因素:政策、戰爭、政治中心改變;社會文化:文化教育的發展、家庭和婚姻、宗教信仰、種族差異。
考點三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
讀1935~2010年我國人口重心演變軌跡圖,完成下面8-9小題。
8.視頻講解下列時間段我國人口重心平均移動速度最快的是( )
A.1935~1964年 B.1964~1982年 C.1990~2000年 D.2000~2010年
9.1982~1990年我國人口移動的方向及主要原因分別是( )
A.東南,礦產資源的開發 B.東南,改革開放的政策
C.西南,礦產資源的開發 D.西南,改革開放的政策
【答案】8.A 9.B
【解析】8.由圖可知,1935~1964年時間跨度為30年,移動距離最長,在選項中的4個時間段綜合對比中平均移動速度最快,A正確,BCD錯誤,故選A。
讀圖可知,1982~1990年我國人口移動方向為東南方向,這一時期為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東南沿海地區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大量人口遷入,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氣候、淡水、土壤、礦產資源、自然災害等。社會經濟因素有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政策、政治、軍事等。其中經濟因素中就業機會和收入水平是影響當前人口遷移的最主要的因素。
【素養提升】
單項選擇題
近年來,中西部地區人口回流規模不斷擴大,成為中國城鎮化中的新現象。下圖為“江西某市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購房意愿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1-2小題。
1.該市回流人口的定居意愿和購房意愿主要集中在( )
A.市區 B.縣城 C.省會城市 D.村鎮地區
2.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回流的人口多屬于主動回流,其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條件不斷改善 B.沿海地區經濟不景氣
C.收入差距逐漸縮小 D.發達地區就業機會少
【答案】1.B 2.C
【解析】1.讀圖可知,回流人口多集中在縣城,定居和購買比重超過50%,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近年來,從東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回流的人口多屬于主動回流,人口主動回流是受到回流地的吸引,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與交通條件不斷改善關系不大,不是主動回流的原因,ABD錯誤;人口主動回流是受到回流地的吸引,最可能是因為回流地的經濟收入提高,與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收入差距縮小,C正確;故選C。
【點睛】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有自然環境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土壤、水和礦產資源;社會經濟因素包括經濟發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戰爭、國家政治變革和政治中心改變等。其中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是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
近年來,我國人口流動頻繁,不同省區遷居人口特點差異明顯。下圖示意2019年我國南方、北方部分省區的總遷居人口數量與省(區)內遷居人口占比。據此完成下面3-4小題。
3.2019年,圖中南方省區較北方省區( )
A.遷居人口規模總量小 B.跨省遷居人口數量大
C.省內遷居占比均值高 D.省外遷居占比均值低
4.結合安徽、江西人口遷居特點判斷,兩省應( )
A.鼓勵本地人口跨省遷居 B.減少外省遷居人口吸納
C.積極招商引進外地企業 D.嚴格戶籍遷居管理制度
【答案】3.B 4.C
【解析】3.由圖可知,南方省區遷居人口規模總量大于北方省區,A錯誤;省內遷居占比南方省區低于北方省區,但遷居人口規模總量南方省區大于北方省區,說明省外遷居人口占比南方省區大于北方省區,由此推出跨省遷居人口數量南方省區大于北方省區,B正確,CD錯誤。故選B。
4.安徽、江西兩省鄰近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人口大量外遷,為遷出區,B錯誤。由圖可知,安徽、江西兩省具有高總遷居人口、低省內遷居人口占比的特點,說明兩省的省外人口遷居量大,因此兩省應大力發展經濟,積極招商引進外地企業等,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減少本地人口跨省外遷,C正確,A錯誤。嚴格戶籍遷居管理制度,不利于人口流動,不利于經濟發展,D錯誤。故選C。
【點睛】近年來人口遷移的根本原因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市群成為中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也是流動人口主要承載地。下圖示意2000~2018年四大城市群流入人口分布結構。據此完成下面5-6小題。
5.四大城市群中流入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效應最明顯的是( )
A.京津冀城市群 B.長三角城市群 C.珠三角城市群 D.長江中游城市群
6.與圖示其他城市群相比,流入長三角城市群外圍縣市人口比例較大,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①大都市輻射②產業基礎③政府政策④社會福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5.A 6.A
【解析】5.讀圖可知,四大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流入中心城市的人口比例最高,而且呈上升的趨勢,故其向中心城市集聚效應最明顯,A正確;BCD錯誤。故選A。
6.經濟因素是影響人口遷移(流動)的最主要因素。流入長三角城市群外圍縣市人口比例大的原因是由于上海大都市輻射作用的影響,外圍縣市發展較快,產業基礎好,吸引大都市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外圍縣市轉移,外圍縣市就業機會多,吸引外來人口流人,因此主要影響因素是大都市輻射和產業基礎,①②正確。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是經濟因素,政府政策影響不明顯,外圍縣市社會福利待遇不如大都市,③④錯誤。故選A。
【點睛】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有自然環境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土壤、水和礦產資源;社會經濟因素包括經濟發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戰爭、國家政治變革和政治中心改變等。其中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是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
L縣地處青藏高原向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山區面積達95.5%,轄103個村(含6個居委會)是以納西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2015年該縣戶籍人口為23.78萬人,常住人口為22.91萬人,下圖示意L縣自西向東不同區域人口流動狀況(下圖)。據此完成下面7-8小題。
注:人口流動活躍度(實線)=(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
人口流動強度(虛線)=(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
7.甲乙丙丁為該縣的四個縣域功能區,以下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A.甲——偏遠山區 B.乙——主城近郊區
C.丙——主城遠郊區 D.丁——主城區
8.L縣村域人口流動活躍度西部顯著低于東部,可能是西部( )
A.自然災害較多 B.工業發達 C.教育醫療設施差 D.人均耕地多
【答案】7.C 8.B
【解析】7.據圖分析可知,圖中的甲人口流動強度基本穩定,說明甲的人口變化較小;但是甲與丙有相似特征,丙的人口流動強度雖然為負值,但是流出相對較少,由此可知甲是主城近郊區,丙是主城遠郊區,C正確、A錯誤;若該地區為主城區,應是人口向該地區流入,則人口流動強度應為正值,所以乙應該是主城區,B錯誤;丁地的人口流動強度為負值,而且丁地人口流動活躍度在四地中是最高的,由此可以判斷出丁地人口流出較多,說明該地區應屬于經濟落后的偏遠山區,D錯誤。故選C。
8.據上題判斷可知,西部地區主要是城區,工業發達、交通便利、教育醫療設施較好,所以人口活躍度較低,B正確,而東部地區主要是偏遠山區,自然災害較多,交通不便,教育醫療設施較落后、耕地面積小,農業收入有限,人口流出多,流入少,人口流動活躍度較大,ACD錯誤。故選B。
【點睛】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自然環境因素:氣候、水源、土壤、礦產、自然災害;社會經濟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業、婚姻和家庭、工作和經濟原因,政治因素,政策、戰爭、政治變革。人口遷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兩個地區之間的空間移動。
下表為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的青海、廣東、江蘇、河南四個省份的人口數據。完成下面9-10小題
省份 2022年常住人口 較上年常住凈增 出生人口 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長率
甲 12656.8萬人 -27.2萬人 105.20 8.3‰ 3.33‰
乙 8515萬人 10萬人 44.51 5.23‰ -1.81‰
丙 9872萬人 -11萬人 73.3 7.42‰ -0.08‰
丁 595萬人 1.19萬人 6.3 10.60‰ 3.37‰
9.從出生人口數量看,甲(105.2萬人)、丙(73.3萬人)、分列生育大省前兩名,其中,2023年甲省份依然保持第一,也是唯一一個出生人口超百萬的省份。請推測甲省份( )
A.河南 B.江蘇 C.廣東 D.青海
10.下列表述說法正確的是( )
①甲乙相比甲經濟GDP遠遠落后于乙;
②丁常住凈增人口為正,經濟較為發達
③乙丙地區人口負增長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平均婚育年齡的上升
④甲地區人口自然增加率較高,其年輕人口數量較多是原因之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9.C 10.D
【解析】9.讀圖可知2022年青海、廣東、江蘇、河南四個省份中廣東、江蘇、河南的常住人口較多,青海常住人口最少,青海對應的是丁;甲省常住人口數量最多(超過1億),自然增長率高,人口增量多,考慮到廣東省外來務工人口數量多,而且外來務工人口多為年輕人,生育率高,自然增長率較高,所以甲省為廣東省,C正確;乙人口總量大,接近1億,人口增量為負值,說明人口凈遷出,是我國中部的河南省,A錯誤;丙人口總量大,排除可知是位于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的江蘇省,B錯誤;故選C。
10.由上題分析可知甲乙丙丁依次為廣東、江蘇、河南、青海。甲乙相比甲經濟GDP好于乙,①錯誤,排除AC;青海常住凈增人口雖為正,但經濟較為落后,②錯誤,排除B;江蘇、河南地區人口負增長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平均婚育年齡的上升,使得出生率低于死亡率,③正確;廣州人口自然增加率較高,原因在于經濟發達,大量青壯年遷入,使得年輕人口數量較多,④正確;故選D。
【點睛】經濟因素是影響人口遷移、人口流動的重要因素,中國人口流動的方向為由中西部流向東部,由農村流向城市。
人口洛倫茲曲線是指某區域人口累積百分比所對應的面積累積百分比的點所組成的曲線,如果人口的區域分布是均衡的,那么人口洛倫茲曲線是一條平分坐標軸的直線(見圖中“絕對均衡線”)。如圖示意東北三省不同年份人口洛倫茲曲線。據此完成下面11-13小題。
11.1990~2010年,東北地區的人口( )
A.逐漸趨于集中 B.逐漸趨于分散
C.先分散后集中 D.先集中后分散
12.圖中M~N表示的區域可能是( )
A.邊遠山區 B.河流沿岸 C.內陸地區 D.城鎮地域
13.有助于東北三省人口洛倫茲曲線接近絕對均衡線的措施是( )
A.推進鄉村經濟振興 B.引導人口向沿海遷移
C.加快第三產業發展 D.完善交通設施建設
【答案】11.C 12.D 13.A
【解析】11.讀圖可知,在1990-2000年之間,東北地區的洛倫茲曲線越來越接近絕對均衡線,說明人口分布趨于分散,而在2000-2010年之間,距離絕對均衡線越來越遠,說明分布越來越集中,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2.讀圖可知,圖中MN區域距離絕對均衡線最遠,說明該地人口分布最不均衡,集中程度最高,應為城鎮地區,由于城鎮地區就業條件及醫療和教育水平較高,吸引大量人口集聚,D正確,邊遠山區、河流沿岸、內陸地區人口集中程度陡較低,ABC錯誤。故選D。
13.讀圖,結合上題分析,東北地區人口洛倫茲曲線反映出人口分布極不均衡,大多數人口分布在城鎮地區,而廣大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分布較少,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可使人口向鄉村回流,促進人口分布均衡,A正確;引導人口向沿海遷移、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完善交通設施建設都有利于城市的發展,使人口向城鎮集中,人口分布更不均衡,BCD錯誤。故選A。
【點睛】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可歸納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兩大類。(1)自然因素自然環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明顯,其中氣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尤為重要。(2)人文因素在自然條件的基礎上,人口分布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還受社會經濟條件、發展歷史等人文因素的制約。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19大城市群推動我國城鎮化空間格局不斷完善。下圖是19個城市群近年常住人口年均變化情況。讀圖,完成下面14-15小題。
資料來源:各地統計局,恒大研究院;注:2011年后天山北坡城市群數據有缺失
14.關于圖中信息,分析正確的是( )
A.2001-2010年長三角年均常住人口增長最快
B.2011-2015年與2001-2010年京津冀的常住人口變化相近
C.2016-2019年東部地區常住人口整體變化比中西部較多
D.2001-2019年成渝常住人口呈現負增長態勢
15.關于各大城市群常住人口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國家政策 B.經濟水平
C.交通通達 D.地域文化
【答案】14.C 15.B
【解析】14.題目主要是常住人口年均變化數量,缺少各地人口基數,故人口增長速度無法判斷,A錯誤;表中為常住人口年均變化數量,2011-2015為五年,2001-2010為十年,雖年均增長接近,但年份數量不同,故其變化并不相同,B錯誤;2016-2019年東部地區常住人口增長較為明顯,主要城市群人口增加,其整體變化比中西部較多,C正確;從數據中可以看到2011到2019成渝地區常住人口增多的數量,遠高于2001-2010人均常住人口減少的數量,成渝常住人口呈現正增長態勢,D錯誤。故選C。
15.從數據中可以看出,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城市群人口變化較大,說明造成各大城市群常住人口變化最主要原因是經濟因素,人口從經濟水平低的地區移向經濟水平高的地區,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更好的生活方式,B正確;國家政策、交通、文化并非主要因素,排除ACD。故選B。
【點睛】經濟因素是人口遷移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的收入是人們追求更好生活的需求。經濟發展水平和交通和通訊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這些因素的發展會推動人口遷移。
二、綜合題
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1世紀以來,全球跨國移民數量增長迅速,成為全球化的主要動力之一。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接收國家,而墨西哥是其最大的移民來源國。下圖為美國和墨西哥GDP對比示意圖。
(1)簡述人口跨國流動對全球化的推動作用。
(2)簡析墨西哥成為美國最大移民來源國的主要原因。
(3)有人認為墨西哥移民促進了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你是否贊同此觀點,并說明理由。
【答案】(1)促進全球貿易;加強科技、文化等交流。
(2)兩國經濟水平差距大,美國收入水平高,就業機會多;地理位置相接,遷移成本較低。
(3)贊同。理由:為美國輸入充足的廉價勞動力;移民聚集,帶動了邊境地區的發展。
不贊同。理由:在民族認同、社會價值觀等方面可能會產生沖突,破壞社會秩序;可能滋生犯罪問題,影響社會穩定;對本土文化傳承造成威脅。
【解析】本題以美國和墨西哥GDP對比示意圖為材料,設置3道小題,涉及人口遷移對區域環境的影響、人口遷移的原因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
(1)據材料“21世紀以來,全球跨國移民數量增長迅速,成為全球化的主要動力之一”可知,人口跨國流動可以促進全球貿易;加強國家間的科技、文化等交流等。
(2)讀圖可知,墨西哥GDP低,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美國GDP高,經濟發達,兩國經濟水平差距大;美國經濟發達,收入水平高,就業機會多,生活條件好;墨西哥與美國為鄰國,遷移距離較近,遷移成本較低。
(3)贊同。理由:墨西哥的大量移民遷入美國,為美國輸入充足的廉價勞動力;移民在邊境地區聚集,帶動了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等。
不贊同。理由:墨西哥的大量移民遷入美國,在民族認同、社會價值觀等方面可能會產生沖突,造成社會管理難度加大;大量移民就業得不到保障,可能滋生犯罪問題,影響社會穩定;移民遷入,帶來不同的文化,對本土文化傳承造成威脅等。
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實踐表明人口遷移不是一蹴而就的,遷移者通常要經歷多次地點的變更才能最終穩定下來;在第一次遷移后,遷移者要么繼續居留在遷入地,要么繼續遷移(主要包括返鄉和再遷移)。某研究機構統計了2016年全國多個省市的勞動力人口遷移狀況,下圖表示遷移者在不同等級城市的居留比例和居留意愿。
(1)與大城市相比,指出超大城市遷入人口的居留意愿和居留比例的差異,并說明原因。
(2)某超大城市擬提高遷移者的居留比例,你是否贊成并說明理由。
(3)農民工選擇返鄉對個人、家庭和農村都會產生有利影響,請選擇其中一個對象(個人、家庭、農村)加以說明。
【答案】(1)超大城市遷入人口的居留意愿大,居留比例低。超大城市平均收入水平普遍較高,城市就業吸引力大,發展前景占優勢,公共服務水平高,生活質量更高;超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房租高),就業學歷要求高,落戶名額限制大。
(2)贊成,提高城市住房中政府公租房、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并增加流動人口獲得保障性住房的機會;對流動人口進行技能培訓、繼續教育;為流動人口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和改善工作環境;放開城市入戶政策,促進家庭式遷移模式。
不贊成,城市公共服務能力有限對外來人口無法均等化;特大城市生活成本較高(房租、交通等);對就業對人員的年齡、學歷要求較高;外來人口無法完全融入,歸屬感不足;流動人口從事的工作報酬低和穩定性差。
(3)對個人:家鄉有住房等,降低生活成本,生活壓力小;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更新了觀念,積累了資金,返鄉更易獲得成功,更容易獲得歸屬感和成就感;
對家庭:有利于家庭穩定和諧,大大減輕空巢老人的生產生活負擔,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有了規律和保障,避免了親人的孤單;
對農村:增加了勞動力,返鄉農民工帶回了資金、技術、觀念和經驗,使農業隊伍得到進一步的壯大和優化,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也帶來了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的機遇。
【解析】本大題以遷移者在不同等級城市的居留比例和居留意愿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人口遷移的影響、人口遷移的概念、特點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能力,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素養。
(1)超大城市與大城市的遷入人口的居留意愿和居留比例的差異,可以直接閱讀圖形,從圖中可看出,超大城市的居留比例柱狀圖較低,居留意愿折線圖較高,可得出超大城市遷入人口的居留意愿大,居留比例低。居留意愿是外來流動人口的心理預期,主要由特大城市與遷移者家鄉巨大的經濟、社會差異所造成,即超大城市平均收入水平普遍較高,城市就業吸引力大,發展前景占優勢,公共服務水平高,生活質量更高,這些條件對外來流動人口吸引力大,讓其愿意永久居留。但是由于特大城市相對較大的人口壓力,造成現實中出現較大的困難,主要表現在超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房租高),就業學歷要求高,落戶名額限制大,這些造成生活成本高,競爭大,從而導致居留比例沒有大城市高。
(2)本題較為開放,無論回答贊成與否皆可,但是論據必須符合論點。如果贊成,即是強調特大城市能夠大量容納流動人口成為戶籍人口,住房等生活成本高成為外來人口無法在城市長時間居留的重要原因,通過提高城市住房中政府公租房、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并增加流動人口獲得保障性住房的機會可以降低住房成本;外來人口很大一部分學歷層次較低、年齡較大就業難度較大,對流動人口進行技能培訓、繼續教育,為流動人口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和改善工作環境可以提高就業機會;外來人口往往孤身一人到城市打工,無法照顧家庭,放開城市入戶政策,促進家庭式遷移模式。這些改變會帶來居留比例的提高。
如果不贊成,主要從特大城市發展不充分,還無法容納大量流動人口角度考慮,首先是城市基礎設施、社會福利承受力有限,城市公共服務能力有限對外來人口無法均等化;特大城市生活成本較高(房租、交通等);對就業對人員的年齡、學歷要求較高;外來人口無法完全融入,歸屬感不足。特大城市的就業要求較高造成流動人口從事的工作報酬低和穩定性差。這些情況造成居留比例難以提高。
(3)農民工的回鄉對農民、農村、農業發展有利。首先對于個人而言,可以降低生活成本,更好的就業,家鄉有住房等,降低生活成本,生活壓力小;農民工在外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更新了觀念,積累了資金,返鄉更易獲得成功,更容易獲得歸屬感和成就感;其次對于家庭而言,主要是對老人、小孩、夫妻等的照顧,有利于家庭穩定和諧,大大減輕留守老人的生產生活負擔,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有了規律和保障,避免了親人的孤單;對農村農業而言,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和發展機遇,返鄉農民工帶回了資金、技術、觀念和經驗,使農業隊伍得到進一步的壯大和優化,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也帶來了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的機遇。
【下節內容】第一章第三節人口容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茶陵县| 莲花县| 昭平县| 清河县| 伊川县| 紫阳县| 田阳县| 揭阳市| 安吉县| 宜丰县| 全南县| 清原| 宣汉县| 平远县| 乌鲁木齐县| 神农架林区| 丰宁| 石首市| 桓仁| 灵石县| 友谊县| 错那县| 屯昌县| 五峰| 玛曲县| 天等县| 腾冲县| 天全县| 屯门区| 女性| 榆中县| 且末县| 高州市| 南靖县| 会泽县| 赣榆县| 泸溪县| 尖扎县| 灵石县| 松阳县| 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