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設計課 題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對象 高 二 課時: 1課時一、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的內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四課的第一框題。本框題包含“認識與實踐”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本框題重點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中的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和基本觀點,理解實踐與認識的關系是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可或缺的途徑,學好本框不僅有利于從宏觀把握本教材課與課之間的聯系,而且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增強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認同。二、教學目標及教學思想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培育學生認同實踐第一的觀點,理解一切知識來源且服務于實踐,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論和制度自信,認同國家不同時期對計劃生育政策進行調整的戰略意義,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理想信念。通過學習,學生能自覺培養對知識的探索精神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進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并且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釋人類認識的起源和發展過程,能夠將理論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逐步培養批判性邏輯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主要采用議題式教學法,弘揚科學精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啟發他們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不同時期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調整的意義,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人口觀,增強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加強真善美教育,激勵學生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通過角色模擬和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提升在合作、探究中體驗生活、構建知識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增強理論和制度自信,為民族偉大復興作貢獻。 (二)教學思想 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為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學生在課堂教學的參與中能融合各學科知識,認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基本觀點是“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并且能運用該原理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增強公民參與、擔當責任意識,實現思政課程化和課程思政化的有機結合,更好發揮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作用。學生學情分析高二學生對哲學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逐漸具備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能夠運用邏輯推理和批判性思維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他們的價值觀念處在不斷變化中,因為接觸到了更廣泛的文化和社會現象,對傳統價值觀開始產生質疑和反思,對人生、社會、自然等問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開始逐漸形成自己個性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思維也日趨成熟。同時,他們開始追求自我實現的需要,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責任和義務,希望通過學習和成長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這種自我實現的需求有利于推動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和進步。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基本教學觀念 本節課以我國人口政策為話題設置議題情境,以我國不同時期的計劃生育政策為材料,從不同視角設置問題,綜合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材料、描述闡釋事物、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科學精神、政治認同等核心素養。采用議題案例式教學方法。通過創設情境(或叫引用案例),圍繞話題,提出議題并配以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二)主要教學方法與工具 教學方法 (1)講授法:教師通過講解、示范和解釋等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 (2)討論法: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或全班討論,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和思考問題。 (3)角色扮演法:教師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擬實際情境,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教師通過分析實際案例,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2.教學工具 (1)多媒體教學:利用PPT、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 (2)互動式教學工具:如希沃白板,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時互動和自我展示。(繪制思維導圖復習課堂教學內容) (3)在線評估和反饋系統:如智慧課堂,方便教師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三)主要教學與活動策略 1. 加強課堂教學情境設計,要求學生深入解析情境材料,綜合運用論證與闡釋、探究與建構等學科能力解決具體問題,引導學生認識、理解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從而提高科學認知和求真務實解決問題的能力。 2. 課堂上,教師主要起引領、主導作用,關鍵是要把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3. 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分組討論,幫助他們在課堂參與中提高溝通、協作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五、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確定依據:需要站在既唯物又辯證的角度學習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1.人的認識有兩個不同階段 2.實踐的特點 3.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二) 教學難點(確定依據:人的實踐性活動與動物的本能活動易混淆) 1.實踐的社會歷史性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 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和評估自己的認識,以及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六、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播放視頻《回顧我國人口生育政策的變化》 觀看視頻,結合實際思考: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緊緊松松為哪般? 通過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將他們帶入新課學習狀態。思考問題的設置為后續課堂教學的開展埋下伏筆,培養學生科學認知與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過渡:關于計劃生育政策,看看我們同學們都提前做了哪些攻略。請各小組代表展示課前搜集的相關學習資料。 拋出本節課總議題“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為哪般” 學生分組推選代表,展示提前查閱的相關資料 學生資料略 鼓勵學生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課內、外學習相結合,大膽參與課堂教學, 鍛煉動手及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公共參與與責任擔當意識。過渡: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下面我們按照歷史時間的先后順序,看看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經歷了哪幾次重大調整。播放視頻“只生一個好” (主要信息:1982年計劃生育被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獨生子女政策開始在全國實施) 子議題1:只生一個好 小組合作探究:1、為什么當時提倡只生一個好?2、只生一個好,國家來養老,現如今實現了嗎?為什么? 同學們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和回答能總結出知識點: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人的認識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還可以形成科學的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培養科學認知與求真務實的素養。過渡:國家規定“一對夫妻只能生一個孩子”,結果人口紅利下降,老齡化嚴重,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放開二孩政策。展示材料:2015年10月國家開始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子議題2:全面二孩政策 小組合作探究:1、為什么要放開全面二孩政策?2、為什么能放開全面二孩政策? 經過研討,歸納出知識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來源、動力、檢驗標準、目的);實踐的三個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逐步培養邏輯和批判性思維,堅定政治立場與理想信念,提高良好思想品質與道德情操。過渡:為進一步改善我國人口結構、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保持我國人力資源稟賦優勢,國家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播放視頻:“三孩政策來了”(主要信息:2021年5月31日,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政策) 子議題三:三孩政策來了 扮演家庭角色,召開一次家庭會議,話題的中心是“催生”(盡管家里老人是催生第一個孩子,但小夫妻倆是百般不情愿) 思考:1、國家為什么放開三孩政策?2、小夫妻倆為什么一個都不愿生?3、你覺得國家怎么做,人們才愿生、敢生? 學生在活動、思考和研討中明白:三孩政策的前提是中共中央的決策部署和經濟形勢的變化。在此基礎上,自然生成、解決本課教學重難點:實踐的特點;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和評估自己的認識,以及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科學認知與求真務實素養,提高法治思維與法治實踐意識,勇于公共參與與責任擔當。過渡總結語:伴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一路走來,有迷茫、困惑,也有大刀闊斧、精準施策,現如今如何讓人們敢生、愿生,還是一個重大歷史課題,但我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一定會切實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的偉大國家和社會建設一定會越來越好。 欣賞老師播放的歌曲《越來越好》 幫助學生理解“認識來源實踐,又指導實踐”,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中國共產黨黨的領導,培育家國情懷,增強文化和制度、理論自信,提高政治覺悟,立志長大后報效祖國。七、板書設計設計理念:遵循知識的內在邏輯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簡單明了的思維導圖形式把本節課重點知識框架構建起來。八、教學小結本節課,我們以我國人口政策為話題設置議題情境,以我國不同時期的計劃生育政策為背景設置了三個子議題,每個子議題又分別從不同角度設置了若干個小問題,同學們積極地參與深入探討和研究,不但解決了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而且從課程學習的角度,掌握了“人的認識是如何產生的、認識的兩個不同階段分別是什么”“實踐的特點”“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這些重要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知識。同學們課堂學習收獲不少,但還有一些知識需要在以后的學習或日常生活中去慢慢消化。 課后作業:給若干年后的自己寫一封信,主題圍繞“如何切實響應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九、教學反思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關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相關要求,體現了我國政府在人口問題上的戰略眼光和責任擔當,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幸福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節課的價值在于“以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不斷調整”為情境材料,幫助學生通過實例深入了解人類認識的產生、兩個發展階段,以及人類實踐的特點及其與認識之間的辯證關系,同時也意識到由于主客觀原因,人類的認識可能會存在局限性和不足。通過學習,學生可以逐步培養批判性思維和科學精神,提高認知和思辨能力,更好地適應和應對復雜的社會現實。這對他們今后的學業發展、幸福生活,以及樹立正確的婚育家庭觀念都是非常有益的。 這節課的教學效果總體上是比較滿意的,絕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他們積極思考、合作探究尋求問題的答案或解決辦法,在水到渠成中完成了相關學習任務,但是,也有極少數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表現不佳。他們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表現得較為被動,主體性作用發揮得不強,這說明老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和引導可能還存在一定問題。此外,通過課堂上同學們的表現,可以得出學生的批判性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地培養和鍛煉。同時,他們對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也需要進一步地加強學習、了解和掌握。總之,見微知著:貫徹黨的二十大教育方針和習近平總書記“3.18”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基本內涵“一核四層四翼”,任重道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