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章 極地地區 本章備課說明一、本章課標要求基于《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闡述,本章的課標要求為根據南極、北極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特殊性,說明開展極地科學考察和保護極地環境的重要性。極地地區地理環境雖然具有特殊性,但是實質上仍舊是一個區域,學生仍然可運用認識區域的方法進行極地地區的學習,即描述地理位置和范圍,歸納氣候、地形等要素。課標明確要求極地地區是教師在進行區域教學過程中必選的區域,其重要性除了極地地區本身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特殊性以外,在極地地區和人類之間的關系上也具有特殊性:極地地區不屬于任何一個國家,是地球上存在的最后一片凈土,也正是因為如此,極地地區是科學考察的寶地。因此,為了樹立學生的極地環境保護意識,課標使用了行為動詞“說明”,明確指出學生的學習成果之一,便是具有極地保護的意識,能夠根據區域學習方法得到的信息,明確說出開展極地科學考察以及保護極地重要性的原因。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應當樹立學生對于科學考察人員的敬佩之情。極地地區雖然存在特殊性,但是仍然屬于一個區域,需要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的認識區域的方法進行學習。從地理位置、海陸分布、氣候、人類活動等方面了解極地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借助區域比較的思維對比極地地區的內部差異,如地球自轉方向、海陸分布、降水量和氣溫等,從而更加全面了解極地地區的重要性。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所學世界地理的最后一個區域,也是一個特殊區域,至此,完成了對整個世界的宏觀學習。本章是對“人地協調觀”主題的突出和升華,更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宣傳。本章教材比較簡明,安排了三方面的教學內容:獨特的自然環境、科學考察的寶地和極地地區的環境保護,由位置和范圍到特殊原始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再到科學考察的寶地,引出極地環境保護,層層遞進,引導學生逐漸深入認識極地地區。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主要以認識區域為主,按照認識大洲—地區—國家的思路進行。而極地地區作為第十章,也就是本教材的最后一章,補全了認識世界地理最后的板塊,同時極地地區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受到人類共同的保護,被單獨放在第十章,有利于拓展學生的全球視野、培養保護極地的意識。三、本章學情分析學生已經具備基本的讀圖等地理學科能力,以及了解地球的運動、世界氣候分布等基礎知識,但一學期過后,學生可能有所遺忘,且之前的認識世界過程中也未運用到地球運動的相關知識、未能從南北極點的視角俯瞰地球;在學習極地地區這節課程之前,已經學習如何認識地區,有一定的知識技能。學生們雖然沒有親身到過南北極地區,但是媒體有關的報道很多,而且學生們對于這兩個特殊的地區很感興趣,課上利用“極地旅游”“極地考察”等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四、本章學習目標根據地圖和相關知識,認識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獨特性,并能說出開展極地考察和保護極地環境的重要性,形成保護極地的意識。極地地區設計說明本節課采用學生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綜藝節目《極限挑戰》的形式展開,“極”限又與極地地區的主題契合。通過設置一系列的問題,如“冰山一角”的含義,干燥的南極地區為什么有2 000多米厚的冰層,企鵝和北極熊的御寒本領是什么,去極地地區旅游應準備哪些物品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深入思考。學習目標1.從地理位置和范圍、自然景觀、氣候特征、自然資源等角度,說出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2.認識開展極地科學考察和保護極地環境的重要性。3.學會在以南極點或北極點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重點難點1.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特征、代表動物、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2.兩極地區地球自轉方向的判斷。教學方法講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歸納法、小組合作。資源與工具(一)資源視頻、圖片、歌曲、地圖、PPT課件。(二)工具1.智慧黑板。2.網絡搜索。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學習情境今天我們來一次真正的“極”限挑戰,走進極地,暢游極地,保護極地。二、預習檢查課前分組搜集極地地區的圖文資料,多角度展現極地地區真實景觀。三、學習任務一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獨特的自然環境 1.導入:大家應該都看過真人秀節目《極限挑戰》,今天我們也來一次“極”限挑戰,我們的挑戰難度更高。首先有請幾位同學展示他們搜集的極地地區的有關資料。 2.說一說極地地區的位置和范圍。 3.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 (1)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兩極地區出現哪些特殊的現象呢 (2)極地地區特殊現象很多,其中極地俯視圖的方向跟一般地圖不同,如何判斷呢 (3)冰川下滑崩裂入海形成冰山,大家知道“冰山一角”是什么含義嗎 展示PPT。 1.學生代表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南極和北極地區的圖文資料,如冰山、企鵝和北極熊、科考站等。 2.學生閱讀教材第92頁和第93頁圖文資料,指圖回答: 南極地區:主要位于南極圈以南,包括南極洲及其周邊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海域,總結為“洋包陸”。 北極地區:主要位于北極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周邊的亞、歐、北美三大洲部分地區,總結為“陸包洋”。 3.(1)學生自由回答:極光、極晝極夜、氣候寒冷、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站在南極點四面八方都是北,站在北極點四面八方都是南。 (2)小組討論,總結在南極和北極俯視圖上判斷方向的方法,派代表指圖說明,俯視圖上,根據經緯線判斷方向: ①同心圓為緯線,指示東西。從南極俯視,地球順時針自轉;從北極俯視,地球逆時針自轉。根據自轉方向判斷東西。 認識區域首先要從地理位置入手,而南北極并不是相連的區域,所以在學習的時候需要學生調動已有知識,明白觀察的角度,還需要復習地球的自轉知識。 對于難度較小的知識點,通過教師展示或閱讀教材上的圖文資料,學生獨立回答來掌握。續表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4)南極地區很多地方有2 000多米厚的冰層,被稱為“冰雪高原”。為什么 南極地區還被稱作“風庫”,風速很大,為什么 (5)北極地區相對而言氣溫略高,降水多,風速小,為什么呢 (6)冰天雪地的極地地區也有生命存在。企鵝是南極地區的象征,北極地區的代表是北極熊。PPT展示動物圖片。它們練就了怎樣的本領能夠抵御嚴寒呢 學生代表展示完后,教師要及時指導并總結方法。 兩極地區氣候都很寒冷,尤其是南極是世界寒極,表面的冰層有2 000多米厚,使南極洲成為海拔最高的大洲,如果南極冰蓋全部融化,全球洋面將升高約60米。 北冰洋沿岸地區的原住民有因紐特人等,南極地區沒有常住人口。 ②射線為經線,指示南北。離北極點越近位置越偏北,離南極點越近位置越偏南。 (3)閱讀圖文資料,了解“冰山一角”的含義及冰山對海上航行的不利影響。 獨立回答:雖然降水少,但是氣候寒冷,蒸發量小,以固體形式保存下來,億萬年的積累形成現在厚厚的冰川。 (4)總結,南極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因為酷寒形成“冰雪高原”,因為干燥形成“白色荒漠”,因為風大被稱作“風庫”。 (5)學生獨立完成,根據提示從海陸位置、地形等角度分析:南極地區以陸地為主,北極地區以海洋為主,受海陸熱力性質的影響,南極地區氣溫更低。 南極地區氣候非常干燥,被稱為“白色荒漠”。但是陸地上厚厚的冰層使南極地區海拔升高,氣溫比北極更低;冰雪能強烈反射太陽光,吸收較少,加劇了南極的寒冷。 (6)閱讀教材第94~95頁圖文資料,找到答案:企鵝皮膚下有厚厚的脂肪保護層;北極熊毛皮防水,皮下脂肪很厚。 在讀圖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極地地區的經緯線不同于之前常見的地圖。俯視圖上方向的判斷是難點,通過小組合作,教師指導總結等方法解決。四、學習任務二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科學考察的寶地 過渡:極地地區雖然氣候惡劣,但礦產資源、固體淡水資源和生物資源豐富。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領域廣闊的天然實驗室。 4.科學考察的寶地 為什么我國南極科考站的建站時間都選擇在2月呢 近年來,南極旅游越來越受到追捧,如果你去極地地區旅游,會準備哪些物品,為什么 極地地區的環境保護 5.極地地區的環境問題 PPT展示捕鯨、遭受漏油污染的海鳥、餓死的北極熊圖片。這些圖片反映了極地地區存在著哪些環境問題呢 4.學生獨立完成回答:南極地區與我們北半球季節相反,2月正值南極地區的暖季,氣溫較高;且白晝時間長(大部分地區有極晝極夜現象)。 小組合作討論分析,派代表回答:棉衣、棉帽、雪地靴、手套等,可以御寒;太陽鏡,防眼盲癥;保濕霜,南極氣候干燥可以用來保濕;還需要急救包、定位儀、行走拐杖、食品等。 5.學生回答:極地地區現在面臨著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石油泄漏導致海洋環境污染、全球升溫導致冰川融化等問題。 利用七年級上冊所學的地球公轉的知識,解決科學考察的時間問題,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也深刻反映了科學考察本身的危險性和艱難性。 通過學生喜歡的南極旅游準備物品的形式,總結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小組合作,集思廣益,答案會更全面。續表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6.極地地區的環境保護 為了保護極地地區的環境,簽訂了《南極條約》和《北極環境保護戰略》,我們日常生活中能為保護極地地區的環境做些什么呢 6.學生回答:節約用電、綠色低碳出行、使用環保產品等。 極地環境保護知識難度較小,通過獨立回答完成即可。這個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五、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六、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極地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認識了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代表性動物:企鵝和北極熊。認識了極地地區的我國的科考站,也了解到極地地區現在面臨著環境問題,為了保護極地地區的環境,我們每個人應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共同行動起來。七、布置作業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八、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