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2 歐 洲 西 部設計說明1.讓學生體驗一次旅游向導的生活,給大家介紹歐洲西部的旅游景點、分析旅游業的發展條件。以小組為單位,選代表發言。注意展現導游的風采,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此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小組合作整理資料的能力。2.讀圖分析位置、范圍;根據學生已有小組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驗,各小組暢談對本區的認識,掌握從地圖獲得的地理信息,養成利用地圖學習的習慣,增加空間感性認識。學生通過計算、回憶、對比分析等途徑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目標1.認識歐洲西部地區的位置、范圍;能在地圖上找到主要的國家及首都。說明本地區重要的地理環境特征,使學生掌握讀和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2.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理解歐洲西部經濟發展的特點,發達國家集中的原因。3.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分析歐洲西部畜牧業發達的原因。4.了解歐洲西部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分析旅游業的發展條件。重點難點1.歐洲西部的地形與氣候,自然環境對畜牧業的影響。2.歐洲西部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及社會經濟條件對旅游資源發展的影響。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對比分析法、概括歸納法。資源與工具(一)資源搜集素材,配上圖片、視頻。學生需要獨立完成一組國家的講解分析。(二)工具1.智慧黑板。2.網絡搜索。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1課時 工業密集,發達國家集中 自然環境一、學習情境有這樣一個地方,它的面積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被人們稱為“袖珍國”,這個地區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發源地,也是目前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因為其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了無數各國游客。二、預習檢查明確學習小組預習作業的要求:歐洲西部有眾多的國家,而且歐洲西部的國家面積都比較小?,F在要給大家一個任務,請大家按照每組六人分成小組,結合所發的“歐洲西部主要的旅游活動”資料進行準備,每個小組設計一條對歐洲西部的旅游線路,要求每個小組選擇5個國家進行旅游,為自己的旅游線路起個響亮的名字,在課本的地圖中畫出旅游線路圖。然后每組派代表以導游的身份上臺為大家介紹自己組的旅游線路,及主要的旅游景點。要求:1.各組搜集素材,配上圖片,以導游介紹的形式展示出來。(建議:地理圖片、錄像、談話等形式)2.各組選出能代表本組的同學與大家分享;并說出每個國家最有特色的旅游景點。三、學習任務一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工業密集,發達國家集中 1.導入:老師課前已經布置了讓同學們收集有關歐洲西部旅游勝地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今天我們就來展示一下同學們的勞動成果。 1.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歐洲國家。學生上臺指圖展示國家位置、名稱,部分國家首都、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介紹歐洲西部的總體概況。 續表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2.歐洲西部主要國家 結合學生展示,看教材圖8.16 提問:誰知道這些圖片是哪些國家 這些國家位于哪個大洲 依次引出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冰島、挪威、瑞士等國家的位置和名稱。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發達美麗的歐洲西部。 3.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 教師引導學生讀圖:說出歐洲西部的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 描出歐洲西部的海岸線,對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日本說出歐洲西部海岸線的特點。 讀圖說出歐洲西部主要的島嶼、半島、海峽、海域、海灣。 4.發達國家集中 教師引導學生讀圖8.15活動,歐洲西部國家眾多,學生通過讀圖了解國家經濟在世界上的位置,認清歐洲西部眾多國家的經濟實力。 2.地理位置 緯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間;海陸位置:位于歐洲的西部,北鄰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3.學生展示: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非常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地區。 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 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 內海(海灣):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 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4.發達國家集中,產業結構特點:(1)工業產品高端,工業中心多;(2)農業比重小,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3)服務業體系完善,是支柱產業。 “設計旅游線路”,讓學生感到真實新穎,既可集中注意力,又能激發學習興趣。創設開放型課堂氛圍。 以小組為單位,選代表發言。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小組合作整理資料的能力。四、學習任務二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自然環境 5.主要地形名稱和分布 教師引導學生讀圖8.21和圖8.22,回答下列問題。 (1)說明歐洲西部的地形特點。 (2)地形對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范圍的影響。 指導:找出本區主要的地形區:西歐平原、波德平原、阿爾卑斯山脈、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分析各地形區的大約海拔高度,分析上述主要地形區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小結:歐洲西部是世界發達國家集中的地方,地理位置大部分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地形中部多平原,南北多山脈,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拓展:歐洲西部海岸線的特點對發展對外貿易的影響。 小組合作 (1)歐洲西部的地形特征: ①主要地形類型:以平原為主,南北多山地; ②中部主要地形區以萊茵河為界,西為西歐平原,東為波德平原; ③地勢特點:地勢南北高,中部低,中部平原廣大。 (2)歐洲西部地形以平原為主,山脈多東西走向,有利于來自大西洋的濕潤氣流長驅直入,形成范圍廣大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歐洲西部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便于發展海上貿易。 對于地形特點的判斷,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基礎。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增強學習地理的自信心,培養其區域認知素養。 通過分析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復習七年級上冊地形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學生體會自然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培養其綜合思維素養。五、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六、課堂小結本堂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歐洲的位置,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發達國家最為集中的地區,人口密集,地形以平原為主,山脈分布在南北兩側,多東西走向,有利于來自大西洋的濕潤氣流長驅直入,形成了面積廣大的溫帶海洋性氣候。七、布置作業1.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2. 思考歐洲西部海岸線的特點對大航海時代的發展和對外貿易的影響。八、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第2課時 現代化的畜牧業 繁榮的旅游業一、學習情境在德國留學的學生李冰,剛到那里生活很不習慣,當地居民的飲食結構和我國有很大的不同,這是為什么呢 二、學習任務一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現代化的畜牧業 1.導入 復習提問:指圖分析,出示歐洲西部地形圖,著重強調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四個主要地形區及分布特點,了解歐洲西部的地形特征。 2.歐洲西部自然條件對發展畜牧業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讀圖8.21歐洲西部的氣候,找出歐洲西部主要的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征以及對當地畜牧業的影響。 3.現代化的畜牧業 教師組織討論歐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氣候特點與發展傳統畜牧業的關系。 歐洲西部的人們稱牧草為“綠色金子”。很多發達國家畜牧業產值在本國內占很大比重。這里的人們是怎樣把“牧草”變成“綠色金子”的呢 4.小結:歐洲畜牧業發達的原因。 1. 南北兩側是山脈,北部是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是阿爾卑斯山脈,中部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地勢南北高,中部低,中部平原廣大。 2.主要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氣候。 氣候特征: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全年降水較多,分配均勻。 對畜牧業的影響:氣候全年溫和濕潤,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長,大部分牧場可常年放牧。 小組合作 3. 歐洲西部地處中緯度大陸的西岸,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和阿爾卑斯山脈的走向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全年溫和濕潤的氣候,適宜多汁牧草生長,因而畜牧業發達,也適合水果、花卉的種植。 畜牧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畜牧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較高。例如英國的畜牧業產值約占農業總產值的2/3。 4.(1)溫帶海洋性氣候廣布。 (2)地形以平原為主。 (3)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 使學生明確獨特的自然環境對地區農牧業有重要影響的規律(即歐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氣候特點與發展傳統畜牧業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三、學習任務二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繁榮的旅游業 5.現在要給大家一個任務,請大家按照每組六人分成小組,結合所發的“歐洲西部主要的旅游活動”資料進行準備,每個小組設計一條對歐洲西部的旅游線路,要求每個小組選擇5個國家進行旅游,為自己的旅游線路起個響亮的名字,在課本的地圖中畫出旅游線路圖。然后每組派代表以導游的身份上臺為大家介紹自己組的旅游線路及主要的旅游景點。 5.小組派出學生代表進行旅游國家的展示: 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通過幻燈片讓學生欣賞)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陽;瑞士——“世界公園”、冰雪皚皚的山峰、世界表都伯爾尼;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斗牛表演;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盧浮宮、巴黎圣母院;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 通過設計旅游線路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歐洲西部豐富的旅游資源,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讓學生學會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四、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五、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我們了解了歐洲西部畜牧業的發達和當地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廣布,以平原為主的地形,高度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息息相關,通過一次歐洲之旅,認識了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希望同學們都有機會身臨其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六、布置作業1.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2.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歸納總結歐洲西部自然環境對農業的影響。七、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