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3 印 度設計說明本節課仍然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旅游形式展開:將三個各具特色的城市作為目的地,需要準備的物品、城市風光、路途中可能的見聞等將印度的人口問題、發達的服務外包產業、熱帶季風氣候和自然災害、糧食生產等重點知識巧妙串聯起來。學習目標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勢特征。2.運用資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點及人口眾多的優勢和劣勢。3.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歸納印度季風氣候的特點,分析水旱災害頻發的原因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4.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分析印度水稻、小麥分布與地形、降水的對應關系。5.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印度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優勢條件。重點難點1.印度主要地形區的分布及地形特征,印度的河流特點及其與地形、氣候的關系。2.印度的氣候特點及水旱災害頻發的原因。3.印度水稻、小麥的分布與地形、降水的關系。4.印度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優勢。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情境法、合作探究法、概括歸納法。資源與工具(一)資源景觀照片和視頻。(二)工具1.智慧黑板。2.網絡搜索。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1課時 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迅速發展的服務外包產業一、學習情境今天繼續我們的環球旅行,今天的目的地是哪里呢 我們先睹為快,請大家欣賞一組圖文資料,認真閱讀景觀圖片和文字材料,猜一猜這是哪個國家 二、預習檢查人口眾多有哪些利弊 三、學習任務一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1.導入 今天繼續我們的環球旅行,今天的目的地是哪里呢 播放圖片和文字介紹,大家猜一猜是哪個國家。 2.印度的地理位置 印度在哪兒 讀圖7.32、圖7.34,結合文字材料,描述印度的位置,回答問題: (1)印度位于亞洲的什么位置 周圍瀕臨哪些海洋 (2)印度大部分處于哪兩條緯線之間 (3)和印度鄰近的國家有哪些 1.學生認真觀看景觀圖片和文字介紹,很容易猜出是“印度”。 2.一人在屏幕上指圖回答問題,其他人在課本圖7.34中圈畫,并說出三個問題分別描述的是哪種地理位置。 (1)海陸位置:印度位于亞洲南部,南臨印度洋、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 (2)緯度位置:印度主要位于10°N至30°N之間,北回歸線穿過北部,絕大部分處于熱帶和亞熱帶。 (3)鄰國:北鄰中國、尼泊爾、不丹,東北與孟加拉國、緬甸接壤,西北與巴基斯坦毗鄰,東南、西南分別與斯里蘭卡、馬爾代夫隔海相望。 一條線貫穿,將印度有關重點知識串聯起來,真正“一鏡到底”。 通過讀圖、指圖、圈圖等方式,培養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素養,提高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續表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收拾行囊準備出發,大家應該選擇哪些物品呢 展示孟買氣候資料圖。 3.印度的地形 我們的印度之旅要途經哪條河流 跨過哪些地形區 請大家在圖7.34上找一找并圈畫出來。 圖片展示并介紹恒河、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 請大家分析印度的地形地勢特征。 4.印度人口特點及人口眾多的利弊 開始印度之旅,第一站加爾各答,圖文介紹加爾各答的位置、歷史和名人。 坐火車去第二站班加羅爾的話,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圖片展示印度火車站和火車上人員擁擠的景象。 為什么呢 展示印度人口數量變化圖,請大家讀圖7.36分析印度人口有什么特點 人口眾多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根據孟買氣溫曲線和降水量圖,得出結論:如果6月到9月去,要帶雨傘、雨衣等;如果其他季節去則不需要。印度全年高溫,所以應選擇短袖T恤。 3.學生們在圖7.34上圈出三大地形區:喜馬拉雅山脈、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印度主要有三大地形區,自北向南依次為喜馬拉雅山脈、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地勢南北高,中部低。 4.小組討論分析。回答:印度人口數量大、增長快。 優勢: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消費人群龐大,消費市場廣闊。 劣勢:交通堵塞;就業困難;住房緊張;資源短缺;饑餓貧窮;環境污染;教育落后等。 課上增加對加爾各答、新德里和班加羅爾的介紹,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興趣,體現地理學科的廣度和深度。四、學習任務二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迅速發展的服務外包產業 5.印度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優勢 第二站我們到達班加羅爾,這里是印度軟件外包產業的發源地,被譽為“印度硅谷”。軟件外包屬于服務外包產業,什么是服務外包產業呢 通過案例介紹服務外包產業的有關知識。 印度每年承接全球服務外包市場接近1/2的業務。被形象地稱為“世界辦公室”。印度發展該產業的優勢有哪些 6.服務外包產業的特點 服務外包產業有什么特點 對印度經濟有什么作用呢 (可適當補充傳統工業、高新技術產業有關知識) 7.印度軟件外包產業中心的空間變化 讀圖7.45,分析印度軟件外包產業空間分布的變化特點: 5.小組合作,結合課本文字材料,討論分析,派代表展示回答:人力資源豐富(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勞動力成本較低(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低)、英語普及(曾經是英國殖民地,官方語言是英語)、信息技術發展較早。 6.學生根據課本文字材料分析回答:服務外包產業具有信息技術含量高、利潤大、資源消耗少等特點。 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為印度創造了就業機會,賺取大量外匯,促進了服務業快速發展。 7.小組合作,結合圖文材料討論分析,回答問題。 (1)20世紀80年代,印度的軟件產業中心主要有新德里、孟買、班加羅爾、加爾各答等大城市;這些地區人才濟濟、技術先進。 (2)20世紀90年代新出現的軟件產業中心主要分布在新德里、孟買等大城市的周邊;21世紀新出現的軟件中心多為中小城鎮,集中在西部沿海。 服務外包產業對多數同學來說比較陌生,有一定難度,所以首先教師講解補充有關知識;然后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分析印度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優勢條件。 通過分析服務外包產業的特點,明確其發展的主導因素是人才、技術、交通、環境等,學生就會明白印度軟件外包產業中心空間變化的原因。續表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1)20世紀80年代有哪些中心 為什么 (2)20世紀90年代、21世紀有哪些新出現的中心 (3)印度軟件外包產業空間分布的變化有什么特點 (3)20世紀80年代集中在大城市→20世紀90年代向大城市周圍的中小城鎮擴散→21世紀擴散至西部沿海的中小城鎮。五、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六、課堂小結印度之行讓我們知道印度是我們的鄰國,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自北向南分布著三大地形區,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印度也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人口眾多,有利有弊;另外,我們知道印度服務外包產業快速發展,被稱為“世界辦公室”,這是由于印度具備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英語普及、信息技術發展較早等優勢,我們還云游了印度軟件外包產業的發源地——班加羅爾。七、布置作業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八、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第2課時 熱帶季風氣候與糧食生產一、學習情境繼續印度之旅,從班加羅爾到新德里,路途遙遠,可能會遭遇水旱災害;結束漫長的旅程,品嘗印度美食,解鎖印度農業。二、預習檢查預習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及成因。三、學習任務一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熱帶季風氣候 1.導入 繼續我們的印度之旅,第三站到達印度首都新德里,展示新德里有關圖文材料。 2.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及成因 從班加羅爾到新德里不僅路途遙遠,途中還有可能遭遇兩種自然災害。圖片展示印度的水災和旱災。 印度為什么水旱災害頻繁呢 這與印度的氣候有關。展示孟買氣候資料圖。讀圖7.38和圖7.39,分析印度的氣候類型和特點、分析氣候的成因。 1.欣賞新德里景觀圖片,了解新德里的歷史和現在。 2.小組合作,討論分析。 印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終年高溫,旱雨季分明;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6月至9月為雨季。 旅游情境貫穿始終。 熱帶季風氣候是重難點,所以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分析來完成。續表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3.印度的水旱災害 西南季風盛行時,從印度洋上帶來豐富的水汽,降水豐沛。但是,西南季風很不穩定,導致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繁。 請大家認真思考,分析下面6種情況下印度降水量的變化,會產生哪種災害 A.來得早 B.來得晚 C.退得早 D退得晚 E.風力不足 F.風力強盛 3.學生自主完成,回答并解釋原因。 A.來得早 B.來得晚 C.退得早 D.退得晚 E.風力不足 F.風力強盛 西南季風對印度水旱災害的影響: 印度的水旱災害是重點也是難點,通過分析6種情況下降水量的多少,讓學生理解水災和旱災是如何產生的,更深刻認識水旱災害頻發的原因。四、學習任務二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糧食生產 4.印度水稻、小麥的分布 旅行結束,大家一定餓了吧,我們一起品嘗印度美食吧!展示手抓飯、薄面餅的圖片,這兩種美食的主要原料是什么 4.讀圖回答: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東北部恒河平原、印度半島的沿海地區;小麥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北部、德干高原。 通過分析印度水稻和小麥分布與地形和降水的關系,學生理解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培養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續表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水稻和小麥是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讀圖7.42,分析總結印度水稻、小麥分別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5.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運用材料,分析印度糧食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系。讀圖7.34、圖7.42和圖7.43,結合課本文字材料,首先了解小麥和水稻的生長習性,然后分析地形、降水對小麥和水稻分布的影響。 5.小組合作,討論分析,完成表格。五、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六、課堂小結印度絕大部分地區處于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終年高溫,旱雨季分明,西南季風很不穩定導致水旱災害頻繁,影響印度的農業生產。水稻和小麥是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受地形和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豐沛、地勢平坦的恒河平原和半島的沿海地區;小麥主要分布在降水較少、海拔較高的西北部和德干高原。七、布置作業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八、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