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章北方 地區本章備課說明一、本章課標要求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北方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說明北方地區的自然條件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認識因地制宜的重要性。2.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用實例說明東北地區、黃土高原等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構建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3.進行野外考察或運用相關資料,說明北方地區自然環境與地方文化景觀之間的關系。4.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建設成就,認識首都職能。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主要講述的是北方地區的地理特征,在四大地理分區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 教材中對北方地區的介紹采取了點面結合、自然與人文融合的方式,重點從地形、氣候、農業、人民生活等方面,勾畫出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民生產、生活的圖景。通過對本章的學習,學生能初步形成對北方地區的一個整體的印象,初步了解氣候、地形等自然環境和人民生活的關系,進一步從整體上把握區域的差異,為后面認識各分區地理特征做好鋪墊。首先讓學生在地形圖上識別北方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地形類型,并描述其地形特征;利用氣候資料圖分析北方地區的氣候特征及內部的氣候差異,分析北方地區農業發展的條件及存在的自然災害,幫助學生總結歸納中國地理區域學習的一般方法,然后在北方地區內部的三大地理區域(華北平原、東北地區、黃土高原)的農業、工業差異學習中進行方法遷移,最后通過小尺度地理區域(北京)進行方法的深化。其中既有區域學習方法在不同區域尺度的轉換,同時區域發展理念也有所滲透。三、本章學情分析新學期開始,八年級學生對新知識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究問題的興趣。學習本章要注意融入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聯系必要的時代背景和相關作品,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北方地區雖然是學生接觸的第一個中國地理分區,但學生已經有了世界分區地理的學習經驗,為本節課的順利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節課既是對七年級下冊世界分區地理學習方法的一個回顧,又為接下來繼續學習中國分區地理作出示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需要提供豐富的地圖和資料,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四、本章教學目標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北方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北方地區自然環境與農業生產的關系。2.結合地圖和資料,通過對北方地區內部三大區域(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黃土高原)的自然特征和農業的學習,提高讀圖、用圖并能夠從圖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地圖與氣候統計圖表歸納某區域的氣候特征,運用資料比較區域內的主要地理差異。3.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說出某區域的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特點,通過北方地區的自然條件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認識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及因地制宜的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增強保護資源的意識。4.運用地圖評價北京的地理位置,運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舉例說明北京的城市建設成就。第一節自然特征與農業設計說明在學習本節課時需要注重對上學期所學內容的回顧,將上學期所學方法遷移到本節課的學習中來。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利用課堂探究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中國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為后面其他章節區域地理的學習打下基礎。本節課,教師通過相關視頻和精美圖片等教學資料,創設出有利于學生探究的氛圍,精心設計問題和活動,鼓勵、引導學生,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探討知識、合作交流,循序漸進地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教學目標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能夠描述出北方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地形、氣候、土壤、自然景觀等自然地理特征。2.通過分析北方地區自然特征及其內部差異的主要成因,初步學會區域分析的方法。3.了解北方地區發展旱作農業的有利、不利自然條件和主要農作物,理解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生活的影響,進一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重點難點1.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特點、自然條件、耕地類型、主要農作物。2.黃土地和黑土地的成因。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歸納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資源與工具(一)資源1.精心設計活動,提供充足的地圖和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2.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課前搜集資料,認識和了解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和農業。(二)工具1.數字資源包、學習成果上傳和互動的平臺。2.圖書館資源、網絡搜索工具等。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自然特征與農業一、學習情境展示《沁園春·雪》的圖片,引發思考:《沁園春·雪》描述的是哪個地理區域的景觀 二、預習檢查1.位置和范圍:北方地區大體位于 、 以東, 以南, 以北,東臨 海和 海。 2.地形:北方地區以 和 為主。東部有面積廣闊的 平原和 平原;西部有 的黃土高原。 學生閱讀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地形圖,思考并搶答以上問題。完成預習檢查。三、學習任務一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設問:我們學習了中國的自然環境,那么北方地區的位置在哪里 范圍是什么 具有什么樣的自然特征呢 閱讀教材第9頁“北方地區的地形圖,結合中國氣候類型、干濕地區等地”圖,完成以下問題: 1.說出北方地區的位置和范圍。 2.指出北方地區的主要地形區有哪些,總結北方地區的地勢特征。 3.分析北方地區的氣候類型和氣候特征。 4.讀圖6.4“北方地區主要地形區的景觀”,說出北方地區的土壤特征。 5.北方地區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三部分,它們的氣候特點有什么異同之處呢 完成教材第10-11頁活動2、3。 點撥:找出齊齊哈爾、石家莊和延安的位置,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方面分析三個城市的氣候差異。 學生展示課前分組搜集的北方地區的主要農產品、水果,以及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相關景觀圖片、視頻。 【自主完成】 學生就以上問題逐一發言,教師引導歸納: 1.我國北方地區大體位于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和黃海。 2.地形主要以平原和高原為主。東部有面積廣闊的東北平原和華北原因;面積有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地勢西高東低。 3.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400~800毫米,屬于半濕潤區。降水季節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4.黃土地與黑土地的差異 5.活動2:石家莊和齊齊哈爾比較。石家莊氣溫更高、降水更多。這是因為齊齊哈爾緯度比石家莊高,石家莊距海比齊齊哈爾近。 活動3:石家莊和延安比較。石家莊氣溫更高、降水更多,影響因素主要是地形和海陸位置。延安比石家莊地勢高,石家莊比延安距海近,受夏季風影響大。 通過景觀欣賞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的思緒快速進入本課的學習情境。 學生已具備分析地形圖的基本方法和能力,此項設計可以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并能夠從圖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四、學習任務二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1.閱讀教材第11頁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總結北方地區的耕地類型、主要農作物和農產品。 (2)北方地區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有哪些 2.讀教材第12頁圖6.8“濟南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結合華北平原春季的氣溫變化和降水特點,分析這種氣候特點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及解決措施。 點撥:在分析華北平原的春旱問題時,提示學生:自然災害的發生,除了自然原因,還與人類生產、生活是否受到影響及影響程度有關。 【小組合作】 1.(1)以旱地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谷子等糧食作物,以及甜菜、棉花、大豆等經濟作物,是我國重要的旱作農業區。 (2)平原廣闊,土壤肥沃,雨熱同期,耕地集中連片,大規模機械化。 2.華北平原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降水較少;此時正值冬小麥返青,需水量很大,因此形成春旱,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 應對春旱的措施有跨流域調水、地膜覆蓋、修水庫、種植耐旱作物、采取噴灌滴灌技術、修建水利設施、節約用水、發展節水農業等。 通過讀圖、討論等環節,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同時可以讓學生熟悉地圖,真正達到“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五、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六、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也明確了北方地區自然特征與農業生產的關系。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經歷的是一個順應自然、改造自然及人地和諧發展的過程。七、作業布置全部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八、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