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美 洲設計說明本節內容是我們認識的第三個大洲,本節內容更加注重學習區域的方法的應用與鞏固,通過了解發現“新大陸”的歷史,讓學生感悟探險者的探險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發現“新大陸”的過程,也是人們認識美洲地理位置的過程。利用已學過的描述大洲的方法,讓學生自主描述美洲的地理位置。關于美洲的地形和河湖特征,本節課主要采用對比歸納的方法來進行總結歸納,更加突出區域特征和區域差異。對于美洲的氣候這部分知識,設計北美洲、南美洲的兩種常見的氣候現象來進行導入,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內容的處理上,主要采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利用相關資料,來總結歸納南北美洲的氣候特征。為了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體驗感,又增加了南美洲城市和人口分布特征的活動題,讓學生感受氣候特征對于人口分布的直接影響。最后學習美洲的居民與經濟,突出美洲“新大陸”混血人種多占比重大的特點,對于美洲經濟,突出其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教學方法問題驅動法、讀圖分析法、交流討論法、對比分析法。資源與工具教材、地理圖冊、填充圖冊、、多媒體課件、美洲國家和地區分布圖、白令海峽示意圖、北美洲地形分布圖、南美洲地形分布圖、北美洲地形簡圖、南美洲地形簡圖、美洲1月和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美洲年降水量分布圖、美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圣弗朗西斯科和特木科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圖、北美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示意圖、16-20世紀美洲移民來源示意圖、南美洲主要礦產與農產品分布圖。課時安排2課時。第1課時 “新大陸” 美洲的地形【學習目標】1.運用地圖等資料簡述美洲的地理位置,了解北美洲、南美洲、拉丁美洲的界線和范圍。同時在講述發現“新大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勇于探險的精神。2.運用南北美洲地形分布圖,歸納南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并比較南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學會運用比較法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從而認識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形成區域認知。3.觀察大洲的地形特征,學會繪制其地形簡圖。在觀察、思考、動手繪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重點難點】1.美洲的地理位置,北美洲、南美洲、拉丁美洲的界線和范圍。2.南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學會運用比較法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3.觀察大洲的地形特征,學會繪制其地形簡圖。導入: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在移居西班牙后,曾先后4次進行遠洋航行。首次遠航開始于1492年,他奉西班牙國王之命,攜帶致中國皇帝的國書,橫渡大西洋,到達巴哈馬群島、古巴、海地等地,在后來的3次航行中來到北美洲、南美洲沿海地帶,雖未能到達中國,卻發現了“新大陸”,開辟了由歐洲到美洲的新航線。15—17世紀,麥哲倫等航海家也陸續來到了美洲大陸,這就是著名的“地理大發現”。它結束了亞歐大陸與美洲大陸長期“隔絕”的局面,讓我們一起來揭開“新大陸”的面紗吧。設計意圖:通過故事情境將學生帶入本節課的學習,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一、美洲的位置和范圍讀美洲的國家和地區分布圖,總結美洲的地理位置特征。1.描畫出赤道、20°W,判斷美洲的半球位置。西半球,跨南半球、北半球。2.描畫出北極圈、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判斷美洲所處的熱量帶。地跨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3.圈出相鄰的大洋和大洲。北臨北冰洋,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西北隔白令海峽與亞洲相望,南端與南極洲隔海相望。4.找到南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小結:美洲位于西半球,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劃分為南美洲和北美洲,北美洲地跨北寒帶、北溫帶、熱帶三個熱量帶,南美洲主要位于熱帶地區,小部分位于南溫帶,缺失寒帶地區。美洲東部瀕臨大西洋,西部瀕臨太平洋,北部瀕臨北冰洋,西北隔白令海峽與亞洲相望。由于歷史原因,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又被稱為拉丁美洲。設計意圖:通過發現“新大陸”的情景設計,使學生更加好奇美洲的位置范圍和南北美洲的劃分等相關知識。為此我們除了設置問題幫助學生閱讀以外,還補充了相應的閱讀材料,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過渡:以巴拿馬運河為界,美洲分為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北美洲大陸同屬一塊大陸,自然環境有相似性,同時又有很大的差異性,接下來讓我們先來認識美洲的地形和河湖。二、美洲的地形和河湖比較南北美洲的地形特征。1.學生活動:閱讀北美洲地形分布圖,完成以下任務。(1)圈出北美洲的主要山脈、平原、高原等地形。(2)從平均海拔、地勢起伏狀況、地形分布、特色地形等方面,描述北美洲的地形特征。結論: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地形分為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 東部是低緩的山地和高原。地勢東西高,中間低。(3)找出北美洲的五大湖。(4)描畫出密西西比河,判斷干流和支流的流向、注入的海洋,說出判斷依據。支流:由于北美洲東西高,中部低,兩側支流由東西向中部匯集,流入密西西比河。干流:干流流經地區北高南低,河流最終由北向南匯入墨西哥灣。2.學生活動:閱讀南美洲地形分布圖,完成下列任務。(1)圈出南美洲的主要山脈、平原、高原等地形。(2)從平均海拔、地勢起伏狀況、地形分布、特色地形等方面,描述南美洲的地形特征。結論:南美洲平均海拔較低,地勢起伏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東部平原和高原相間分布;地勢西高東低。(3)描畫出亞馬孫河,判斷干流的流向和注入的海洋,說出判斷依據。自西向東注入大西洋。依據:流經地區西部是高大的山脈,東部是平原,西高東低。3.學生活動:對比分析。觀察玲玲、貝貝繪制的北美洲和南美洲地形簡圖,完成下列任務。(1)說一說地形簡圖所表示的主要地形區名稱。(2)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地形分布格局有哪些異同 (3)參考玲玲、貝貝的方法,繪制一幅某大洲的地形簡圖。(4)根據地形特征,總結整理亞馬孫河與密西西比河的特征。整理歸納北美洲、南美洲地形特征如下:地形分布特征 地勢特征北美洲 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山地和高原 東西高,中部低南美洲 西部是高大的安第斯山脈,東部高原與平原相間分布 西部高,東部低整理歸納亞馬孫河與密西西比河特征如下:河流 發源地 流向 注入海 主要流經國亞馬孫河 安第斯山脈 自西向東 大西洋 巴西密西西比河 落基山脈 自北向南 墨西哥灣 美國設計意圖:對于美洲的自然環境,采用對比歸納的方式加以講解,同時穿插學生活動,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總結方法,歸納出該地形、河湖的特征,同時也能簡單地建立地形、河湖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和綜合思維素養。三、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四、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美洲的地理位置,了解了南北美洲的劃分和發現美洲的過程。我們還利用對比分析法,歸納總結了南北美洲的地形特征、河湖特征。通過繪制的地形簡圖,更加清晰和具體地認識和了解了南北美洲的自然環境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五、作業布置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六、板書設計北美洲 以 巴 拿 馬 運 河 為 界 南美洲地理 位置 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 跨緯度廣,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主要位于北溫帶 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 主要位于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地區地形 特征 平均海拔高,地勢起伏較大 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山地高原 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西部是高大的安第斯山脈,東部高原與平原相間分布 地勢:西高東低河湖 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注入墨西哥灣 亞馬孫河自西向東注入大西洋教學反思 第2課時 美洲的氣候 居民與經濟【學習目標】1.運用南北美洲氣溫、降水、氣候類型分布圖,歸納南北美洲的氣候特征,并比較南北美洲的氣候特征。學會運用比較法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從而認識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提高區域認知素養。2.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分析地形對美洲氣候的影響,并進一步理解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學會系統地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3.運用氣溫、降水等相關資料,學會判別氣候類型。在讀圖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總結歸納能力。【重點難點】1.南北美洲的氣候特征,比較南北美洲的氣候特征,學會運用比較法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2.地形對美洲氣候的影響,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3.運用氣溫、降水等相關資料判別氣候類型。導入:在北美洲地區,緯度較低的墨西哥灣沿岸冬季也會出現寒冷天氣,而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夏無酷暑,降水豐沛,是世界上最濕潤的大洲,你能利用所學知識解釋這些現象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美洲的氣候。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今天的課堂,以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提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一、美洲的氣候及其影響因素閱讀相關地圖,學生自主完成下列任務。1.明差異:閱讀相關地圖,比較南北美洲的氣候差異。(1)北美洲:①閱讀北美洲1月和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總結1月和7月的氣溫分布特點。1月:由南向北氣溫逐漸降低,大部分在0℃以下,南北溫差大。7月:由南向北氣溫逐漸降低,大部分在10℃以上,南北溫差小。②閱讀北美洲年降水量分布圖,總結北美洲年降水量分布規律。年降水量分布不均。中東部地區大致從南向北遞減;40°N~60°N的大陸西側降水較多。③閱讀北美洲氣候類型分布圖,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氣候類型,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分析氣候特征。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類型復雜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熱帶范圍相對狹小。(2)南美洲:①閱讀南美洲1月和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總結1月和7月的氣溫分布特點。1月:由北向南氣溫逐漸降低,大部分在20℃以上,南北溫差小。7月:由北向南氣溫逐漸降低,大部分在0℃以上,南北溫差大。②閱讀南美洲年降水量分布圖,總結南美洲年降水量分布規律。年降水量分布不均。亞馬孫河流域降水最多,40°S~60°S的大陸西側降水豐富;回歸線大陸西側和溫帶大陸東側降水稀少。③閱讀南美洲氣候類型分布圖,找出南美洲主要的氣候類型,分析氣候特征。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設計意圖:通過對氣候特征的總結,氣溫、降水分布圖的閱讀,學生會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此處設為學生自主完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知識層面上了解南北美洲的氣候差異。2.知影響(氣候的影響因素以及氣候產生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和相關資料,小組合作完成下列任務。(1)南北美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在地區分布上有什么突出特點 想一想,這一分布特點主要與哪個因素有關 從圖中可以看出,這些氣候類型在大陸西側呈狹長形分布。導致這一分布特點的主要原因是美洲西側的科迪勒拉山系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使得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呈狹長形分布。(2)在北美洲中部,冬季寒冷氣流可到達墨西哥灣沿岸;春夏季節,來自墨西哥灣的暖濕氣流也能長驅北上,到達哈得孫灣附近。這些現象可能產生哪些影響 導致中部平原和墨西哥灣沿岸冬季出現寒冷天氣,春夏季節能給中部平原帶來豐沛降水。(3)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許多大城市都坐落在大河下游肥沃的平原上,而南美洲有些國家的首都和大城市卻建在高山、高原上,甚至是沙漠地區。結合教材第28頁圖表和文字信息,解釋其原因。基多位于赤道地區,該緯度的低地地區,氣候濕熱,不太適合人居住,而基多海拔高,氣候溫和,降水適中,適合城市發展。利馬屬于熱帶沙漠氣候,降水稀少,但受海洋和洋流影響,夏無酷暑,冬季溫和,且有河流提供水源,適合城市發展。小結:溫度帶 氣候類型 影響因素北美洲 地跨北寒帶、北溫帶、熱帶 氣候類型復雜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地形南美洲 熱帶范圍廣,小部分位于南溫帶 氣候類型以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 地形設計意圖:對于美洲的氣候特征,采用對比歸納的方式加以講解,重點分析了地形對于美洲氣候的影響,有利于學生建立地形、河湖、氣候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和綜合思維素養。過渡:在美洲這個“新大陸”被發現之前,這個大陸上有沒有居民 他們是誰 屬于什么人種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里的居民和經濟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二、美洲的居民與經濟閱讀材料“美洲的居民與經濟”,結合圖文資料,請學生談一談對美洲居民和經濟的看法。例如:奧斯卡音樂獎獲得者譚盾的祖籍是中國。籃球“飛人”邁克爾·喬丹的祖先來自非洲。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是在德國出生的猶太人。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的祖先是英國人。……1.簡述美洲居民的特征。從上面一組資料中,可以看出美洲的居民組成十分復雜,美國和加拿大是典型的移民國家。巴西混血人種所占的比重大。2.認識美洲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了解各國經濟特征。美國和加拿大是發達國家,其余各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墨西哥的石油資源豐富,石油工業是其支柱產業。墨西哥還是玉米的原產地。南美洲的經濟雖然有較大發展,但農礦產品仍然是主要的出口商品。其中,巴西是南美洲工農業最發達的國家,阿根廷是重要的小麥出口國。設計意圖:南北美洲的居民人種構成比較復雜。結合材料,給學生展示一些熟悉的人物,說出他們的膚色、國籍,直觀地感受南北美洲的人種構成。而對于美洲的經濟,材料中挑選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學生通過閱讀材料了解即可。三、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四、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對比了南北美洲的氣候差異,結合材料分析了影響氣候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地形。初步建立起地形、氣候、河流之間的相互關系。認識了美洲的居民與經濟,了解了美洲的民族構成和經濟發展概況。五、作業布置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六、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