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自 然 環 境設計說明1.學生課前搜集亞洲多姿多彩的風景圖片,課前展示,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豪感。2.利用示意圖總結地形地勢與河流的關系,簡單明了,培養綜合思維。3.氣候有關知識在七年級上冊已有知識儲備,所以用舊知解決新問題,分別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三個因素分析亞洲的氣候特征。4.首先分析亞洲的自然環境特征,總結方法,然后學以致用,分析其他大洲,符合學生的一般認知規律,培養知識遷移能力。學習目標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簡要歸納亞洲和北美洲的地形地勢、河流等地理特征,理解地形對河流分布的影響。2.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簡要歸納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特征,并分析其與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的關系。3.總結區域地形地勢、氣候等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并能夠運用于任何區域。重點難點1.亞洲的地形地勢、河流特征及其相互關系。2.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3.分析區域地形地勢、氣候特征的方法。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對比分析法、概括歸納法。資源與工具(一)資源亞洲主要地形區、河湖、植被等景觀照片和視頻。(二)工具1.智慧黑板。2.網絡搜索。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1課時 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一、學習情境今天我們分別沿北緯30°和東經80°來一次“穿越亞洲”之旅,沿途會經過哪些地形區 有什么樣的風景呢 二、預習檢查亞洲主要地形區、河流、湖泊圖片或視頻。三、學習任務一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 1.導入 今天我們分別沿30°N和80°E來一次“穿越亞洲”之旅,沿途會經過哪些地形區 有什么樣的風景呢 通過圖片和視頻,我們感受到了亞洲河川壯美、風光無限。 2.亞洲的地形特征 請同學們在圖6.8中圈出亞洲的主要山脈、高原、平原,找出世界陸地的最高點和最低點,總結亞洲的地形特征。 地形剖面圖能更直觀地展示地形起伏。展示亞洲 1.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亞洲主要地形區、河流、湖泊等圖片或視頻。 閱讀第8頁閱讀材料。 2.一人到屏幕上圈圖,其他人在課本上圈。首先圈出顏色比較深的山脈和高原,如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等,主要位于亞洲的中部;然后圈出綠色為主的平原,如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恒河平原和印度 利用“穿越亞洲”情境導入,更有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前搜集視頻和圖片的過程中,預習相關知識。續表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大陸沿北緯30°緯線和東經80°經線的地形剖面圖,自西向東、自北向南分別穿過哪些地形區 地勢起伏有什么特點 總結:亞洲地形復雜多樣,山地、高原面積廣大,地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 3.亞洲的河流特征 請同學們在圖6.8中描出亞洲主要的河流,并判斷流向并分析成因。 亞洲長河眾多,源遠而流長。請分析亞洲河流大多流程較長的原因。 總結:“水往低處流”, 地勢高低起伏決定了河流流向。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示意圖如圖所示: 河平原等,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四周。 指圖找到30°N緯線自東向西依次穿過的主要地形區:長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恒河平原、伊朗高原,說出地勢整體呈東西兩側低、中部高的特征。 指圖找到80°E經線自北向南依次穿過的主要地形區:西西伯利亞平原、青藏高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說出地勢整體呈南北兩側低、中部高的特征。 3.一人到屏幕上描畫,其他人在課本上描畫。注意每條河流由源頭開始描畫到入海口,并用箭頭標出河流流向。 因為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所以河流大多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狀流向周邊。 注入北冰洋的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注入太平洋的有黃河、長江、湄公河等;注入印度洋的有恒河、印度河等(外流河)。此外,如塔里木河、阿姆河、錫爾河等最終不注入海洋(內流河)。 因為亞洲面積廣大,河流從發源地到入海口距離較遠,所以流程較長。 亞洲面積遼闊,地形區復雜,通過讀圖、圈圖活動,能讓學生直觀感受地勢高低起伏和地形分布特征。 通過分析地形地勢與河流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感知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聯性。四、學習任務二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分析區域地形、河流特征的方法 4.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不同大洲地形特征不同,河流水文特征也有區別。在圖6.11上,圈出北美洲主要地形區,分別說出它們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讀圖6.12,指出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的變化特點,總結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在圖6.11上描畫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標出流向,結合圖6.12,分析這些河流的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總結,如圖所示: 4.一人在屏幕上圈畫,并說出位置和大致海拔,其他人在課本上圈畫。 西部主要分布著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墨西哥高原等;中部主要分布著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等;東部主要分布著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等。 分析可知北美洲地形類型多樣,平原面積廣大,三大地形東、中、西縱列分布,地勢起伏較大,東西高,中部低。 一人在屏幕上描畫,其他人在課本上描畫,并用箭頭表示河流流向。密西西比河干流大致自北向南注入墨西哥灣,西側的支流大多由西北向東南流,東側的支流則由東北向西南流,這與北美洲的地形地勢特征有關。 在圈圖、描圖、繪圖的過程中培養地理思維,充分利用地圖這個重要工具,分析和解決問題。 “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對于區域地理,學習方法的總結更重要。續表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5.分析某區域地形地勢特征的方法 通過對亞洲和北美洲的分析,你覺得可以從哪些角度分析區域地形地勢特征及其對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響 總結,如圖所示: 6.分析南美洲的地形地勢特征 展示南美洲地形圖,請大家利用我們剛剛總結的方法,分析南美洲的地形地勢特征。 5.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如地形類型、地形分布、地勢高低起伏等。 6.小組合作,學以致用,找出南美洲主要地形區,說出位置及其大致海拔,并總結南美洲的地形地勢特征。 南美洲地形多樣,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山地縱貫南北,東部平原與高原相間分布。 安排課本之外的案例,落實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知識遷移能力。五、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六、課堂小結亞洲地形復雜多樣,山地、高原面積廣大,地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形的影響,亞洲大河多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源遠而流長。北美洲三大地形南北縱列,東西高,中間低;密西西比河干流自北向南,支流分別由東西兩側向中部匯入干流。不同大洲地形類型和分布各不相同,又深刻影響河流特征。七、布置作業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八、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第2課時 復雜的氣候一、學習情境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她多姿多彩,魅力無限,今天就讓我們繼續欣賞她的美:銀裝素裹的北冰洋沿岸、樹木蔥郁的馬來群島、黃沙漫漫的阿拉伯半島、雪山連綿的青藏高原、煙雨蒙蒙的江南……二、預習檢查亞洲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分布。三、學習任務一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復雜的氣候 1.導入 請大家欣賞亞洲各地多姿多彩的風光圖片,思考為什么亞洲不同地區景觀差異這么大呢 這是因為亞洲各地的氣候差異巨大。 1.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亞洲不同地區的風光圖片或視頻。 2.學生回答,氣候的兩大要素是氣溫和降水;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 3.小組合作,討論分析,然后派代表展示回答。 (1)亞洲共有9種氣候類型,說明 利用圖片或視頻,對比鮮明,沖擊力強,學生能更直觀感受亞洲各地景觀的差異。續表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2.氣候要素及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溫故知新”,同學們還記得氣候有兩個要素嗎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3.亞洲的氣候特征 讀圖6.13,思考以下問題: (1)亞洲共有多少種氣候類型 為什么 (2)哪種氣候在亞洲分布最廣 為什么 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有什么特點 (3)亞洲東部與南部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這些氣候類型有什么共同特征,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影響 分別展示溫帶大陸性氣候資料圖、季風氣候形成示意圖、三種季風氣候的資料圖。 總結:亞洲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和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 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因為:首先(緯度位置)亞洲南北跨緯度很廣,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其次(海陸位置)亞洲東、北、南三面瀕臨大洋,中西部深居亞歐大陸,不同地區距海遠近差異巨大;還有(地形)亞洲地形類型多樣,地勢起伏很大,加劇了氣候的多樣性。 (2)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因為亞洲地域遼闊,中西部深居亞歐大陸內部,形成面積廣大的大陸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具有冬冷夏熱,降水較少的特點。 (3)亞洲東部和南部主要分布著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等三種季風氣候,可知亞洲具有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 讀圖總結季風氣候的特征:冬季盛行偏北風,降水較少;夏季盛行偏南風,降水豐沛。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有利于農業生產,但是由于夏季風很不穩定,帶來的降水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雨季的早遲、長短及雨量的大小都不穩定,容易發生旱澇災害。 氣候與其他地理要素緊密相連,亞洲氣候更具有復雜性,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分析氣候問題具有一定難度,所以通過教師層層遞進設計問題、小組合作解決有關亞洲氣候的三個問題,初步了解區域氣候的分析方法。四、學習任務二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分析區域氣候特征的方法 過渡:我們用分析亞洲氣候的方法也可以分析其他大洲,如北美洲。 4.北美洲的氣候特征 讀圖6.15,完成以下問題: (1)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有哪些 (2)北美洲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 為什么 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3)北美洲西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有何特征 為什么 對比展示出北美洲氣候和地形分布圖。 總結:北美洲氣候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西部沿海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南北狹長分布。 5.分析某區域氣候特征的方法 通過對亞洲和北美洲的分析,你覺得可以從哪些角度分析區域的氣候特征 4.先回答問題(1)。 (1)北美洲共有9種氣候,類型多樣。 小組合作,參考北美洲地形圖,討論分析問題(2)和(3)。 (2)北美洲分布最廣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這是因為:首先受地形影響,北美洲西部山地形成海洋暖濕氣流的屏障,中部平原廣大,冬季和夏季冷暖氣流影響巨大,廣大地區冬冷夏熱,氣溫差較大。北美大陸和大西洋面積比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面積小,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也小,夏季風的勢力較弱,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 (3)西部高大的落基山脈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使溫帶海洋性氣候只保留在狹長的沿海地帶。 5.學生分別從氣候類型種類的多樣性、分布面積最大的氣候、最顯著最特殊的氣候等方面回答。 通過分析有關北美洲氣候的三個問題,讓學生更進一步明白如何分析區域的氣候特征,進而總結出分析方法。 “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對于區域地理的學習,學習方法的總結更重要。安排課本之外的案例,落實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知識遷移能力。續表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總結,如圖所示: 6.分析南美洲的氣候特征 展示南美洲氣候分布圖,請大家利用我們剛剛總結的方法,分析南美洲的氣候特征。 南美洲氣候多樣,熱帶范圍廣大,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西部地區的氣候南北狹長分布。 6.小組合作,學以致用,找出南美洲主要氣候類型,說出分布地區,找出特殊的氣候類型,并總結南美洲的氣候特征。五、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六、課堂小結亞洲南北跨緯度廣、東西距離遠、地形復雜,導致氣候復雜多樣;地域遼闊,中西部深居亞歐大陸內部,形成面積廣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亞洲東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風氣候分布面積最廣、季風特點最為典型的地區。區域的氣候特征從氣候類型的多樣性、分布面積最廣、氣候的特殊性等三方面分析。七、布置作業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八、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