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依法從事民事活動教案(教學設計)第一框 民事活動要守法一、教學目標1、認知:掌握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2、領會:充分認識民事活動基本原則的重要性3、提高:深刻理解“意思表示”二、教學重點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教學難點理解“意思表示”教學方法案例導入法、啟發法、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教學工具多媒體投影設備、PPT、教材六、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觀看視頻:“人人都離不開民法典”(二)新課學習1、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我們先來看一下什么是民法,什么又是民事活動。 結合課本102頁,找出民法和民事活動的定義。民事活動的定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從事的與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有關的活動,一般都屬于民事活動。民法的定義:民法是規范民事活動,調整民事關系的基本法律規范。閱讀與思考:我來當審判員思考:你認為李某的訴求能否得到支持?為什么?民事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有:平等原則、自愿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綠色等基本原則。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2、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閱讀與思考民事法律行為只有符合法定的有效條件,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達到預期的目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有效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根據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的不同,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三類,其對應的后果分別是行為有效、行為效力待定和行為無效。(P104圖示)意思表示真實(核心要素);人們所從事的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基于真實的意思表示。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違反強制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是無效的不受法律保護。違法者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拓展運用法院說法:瀘州遺贈糾紛案思考:張學英的請求能夠得到法院的支持?為什么?(四)課堂小結民法就在我們身邊。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基”都離不開民法。【學生】總結回顧知識點(五)課后作業結合本課的學習以及自己對民法的理解,列出一個清單,看看自己的哪些行為或生活的哪些方面和民法有關、受民法調整。【學生】完成課后任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