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追求向上向善的道德教案(教學設計)第一框 傳承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一、教學目標1、認知:了解道德的特點和作用2、領會:理解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意義3、提高: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二、教學重點道德的特點和作用教學難點如何更好的理解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作用教學方法案例導入法、啟發法、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教學工具多媒體投影設備、PPT、教材六、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教師】教師自我介紹,并講一下案例-甲骨文“德”字的組成和含義,并提問結合“德”的本義,談談對“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的理解?請同學們思考上述問題,稍后分組派代表回答【學生】思考、討論【教師】隨機提問學生回答問題【學生】發言【教師】總結道德的重要意義和特點(二)新課學習【教師】講解新知:道德的作用道德與法律、紀律、宗教等其他社會規范有所不同,它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廣泛的社會性、特殊的規范性、鮮明的階級性、影響的傳承性等。(一)廣泛的社會性道德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道德貫穿于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滲透在各種社會關系之中,調整著各種人際關系。道德是衡量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也是衡量個人素質的重要標尺。(二)特殊的規范性道德具有特殊的規范性。從本質上說,道德是一種以善惡、榮辱為評價標準的社會意識,其主要通過個人良心、風俗習慣和社會輿論,以教育、批評和自省等方式起作用,進而約束人們的行為,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三)鮮明的階級性道德是建立在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人們具有不同的人生價值觀,遵循不同的道德標準。例如,剝削階級以不勞而獲、揮霍浪費為榮,而勞動人民則以之為恥。(四)影響的傳承性由于道德的內在力量,使得道德具有傳承性,進而使公眾的道德實踐具有擴散性。無論任何時代,守信、敬業、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等優良品質都是人們共同的追求,因此,不同時代道德之間具有影響的傳承性。【學生】聆聽、思考、理解【教師】觀看“好人好事視頻”,提出問題這個視頻闡述了什么精神?【學生】思考、發言【教師】隨機叫學生回答問題【學生】發言【教師】總結:道德的作用,道德不僅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還是個人實現自我完善的重要精神力量。【教師】講解新知:自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傳統道德是歷史上不同時代人們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體現,是對道德實踐經驗的提煉和總結。對待傳統道德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華傳統美德是傳統道德的精華部分,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道德建設的不竭源泉。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有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美德經過長期的積淀,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之中,為個人成長成才提供精神營養,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為治國理政提供重要啟示,成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源頭活水。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美德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我們要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中華傳統美德,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可,從情感深處真正接受,大力弘揚古圣先賢、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把中華傳統美德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學生】聆聽、記錄、思考【教師】講述道德故事“蘇武牧羊”(詳見教材),提出問題這個故事表現了蘇武那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可貴品質?【學生】思考、討論【教師】隨機叫學生回答問題【學生】發言【教師】總結蘇武牧羊的故事之所以流傳千古,感人至深,是因為蘇武的信念與堅守。他堅持守護國家尊嚴,表現出了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和不忘初心的堅強毅力。今天,我們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都會面對種種誘惑,我們之所以要時刻銘記蘇武牧羊的故事,就是要繼承和弘揚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誠信忠貞、堅守底線、矢志不渝的精神和氣概。拓展運用【教師】利用“推進中華傳統美德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活動策劃的方法,讓大家參與討論學校積極落實“推進中華傳統美德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的要求,組織全體學生開展“中華傳統美德職教行”活動,目的是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努力夯實文化自信基礎,培養具有良好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時代新人。【學生】閱讀案例【教師】隨機分組、提出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從活動內容、活動素材、活動步驟、活動要求、組織實施、注意事項等方面,為活動提出合理化建議?【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每組派人發表意見【學生】發言【學生】思考、總結觀點通過學習中華傳統美德,可以為個人成長成才提供精神營養,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四)課堂小結【教師】簡要總結本節課的要點本節課學習了道德的特點和作用、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建設的意義。希望大家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學生】總結回顧知識點(五)課后作業【教師】布置課后作業根據本節課所學內容,結合實際生活寫一篇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在生活中有怎樣意義的文章。【學生】完成課后任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