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禮記〉二則》導學案(學生版)學習目標文化自信: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語言運用:理解重點文言詞語,朗讀并背誦課文,重點體會兩篇短文的句式特點。思維能力:學習文中類比說理的方法,了解《雖有嘉肴》的主題及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審美創造:通過合作探究,體會兩篇文章蘊含的道理,明白學習道德禮儀的重要性,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資料鏈接】:本文節選自《正義》(《禮記集解》)。《正義》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學的專著。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雖有嘉肴》【預習導學】1.朗讀課文不少于4遍,力爭讀熟。2.給下列橫線字注音。嘉肴( ) 自強( ) 兌命( ) 學學半( )3.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加點字詞。雖有佳肴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不知其善也教然后知困學學半是故學然后知不足然后能自強也然后能自反也4.解釋下列句子。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4)故曰:教學相長也。(5)《兌命》曰:“學學半。”【合作探究】1.這篇短文跟我們講了怎樣的道理?作者是怎樣論述的?2.本文講授“教與學”的關系,開頭“雖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拓展延伸】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達標檢測】1.劃出下列句子的停頓。(1)是 故 學 然 后 知 不 足(2)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強 也2.本文的中心句是3.請寫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句子。《大道之行也》【預習導學】1.查閱資料,了解作家作品及相關內容。(1)《大道之行也》選自《 》,《禮記》是 家經典之一。大約是 之際,儒家學者托名 的答問的著作。(2)儒家經典著作是“四書” “五經”。“四書”是《 》,《 》,《 》,《 》。“五經”是《 》,《 》,《 》,《 》,《 》。2.熟讀課文,給加點字注音。天下為( )公 選賢與( )能 矜( )寡男有分(( ) 貨惡( )其棄 不必為( )己3.閱讀注解,掌握文言詞語。4.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大道之行也( ) (2)講信修睦( )(3)不獨親其親( ) (4)不獨子其子( )(5)男有分( ) (6)女有歸 ( )(7)貨惡其棄于地( ) (8)力惡不出于身( )(9)外戶而不閉( ) (10)是謂大同(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釋。(1)選賢與能 通 : 。(2)矜寡孤獨 通 : 。【合作探究】1.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主要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特征的?3.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拓展延伸】1.“大同社會”與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之處?2.說一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個什么樣的社會?22《〈禮記〉二則》導學案(教師版)學習目標文化自信: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語言運用:理解重點文言詞語,朗讀并背誦課文,重點體會兩篇短文的句式特點。思維能力:學習文中類比說理的方法,了解《雖有嘉肴》的主題及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審美創造:通過合作探究,體會兩篇文章蘊含的道理,明白學習道德禮儀的重要性,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資料鏈接】:本文節選自《正義》(《禮記集解》)。《正義》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學的專著。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雖有嘉肴》【預習導學】1.朗讀課文不少于4遍,力爭讀熟。2.給下列橫線字注音。嘉肴( yáo ) 自強( qiǎng ) 兌命( yuè ) 學學半( xiào )3.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加點字詞。雖有佳肴 即使不知其旨也 名詞作形容詞,味美雖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不知其善也 好教然后知困 困惑學學半 同“敩”,教導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所以然后能自強也 勉勵自己然后能自反也 自我反省4.解釋下列句子。(1)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學習以后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后就會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后就能自強不息。(4)故曰:教學相長也。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5)《兌命》曰:“學學半。”《兌命》說:“教別人,能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合作探究】1.這篇短文跟我們講了怎樣的道理?作者是怎樣論述的?講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二者相輔相成。人學習之后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作者先用類比論證論述的,再引用《兌命》的話加以佐證,全文論證嚴密,結構渾然一體。2.本文講授“教與學”的關系,開頭“雖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運用類比手法,自然過渡到教與學的關系,為教與學提供了有力的論據。【拓展延伸】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教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理解得更深刻。在學習中,當別的同學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學會去教別的同學,這樣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時提升自我。【達標檢測】1.劃出下列句子的停頓。(1)是 故/學/然 后 知 不 足(2)知 困/然 后/能 自 強 也2.本文的中心句是 教學相長 。3.請寫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句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道之行也》【預習導學】1.查閱資料,了解作家作品及相關內容。(1)《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禮運》,《禮記》是 儒 家經典之一。大約是 戰國至秦漢 之際,儒家學者托名 孔子 答問的著作。(2)儒家經典著作是“四書” “五經”。“四書”是《大學》《中庸》《孟子》《論語》。“五經”是《詩》《書》《禮》《易》《春秋》2.熟讀課文,給加點字注音。天下為( wéi )公 選賢與(jǔ)能 矜(guān)寡男有分( fèn ) 貨惡( wù )其棄 不必為(wèi)己3.閱讀注解,掌握文言詞語。4.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大道之行也( 施行 ) (2)講信修睦( 和睦 )(3)不獨親其親(名詞用作動詞,以……為親 )(4)不獨子其子(名詞用作動詞,以……為子 )(5)男有分(職分) (6)女有歸 ( 女子出嫁 )(7)貨惡其棄于地( 扔,丟棄 ) (8)力惡不出于身( 憎惡 )(9)外戶而不閉( 泛指大門 ) (10)是謂大同( 指理想社會,有和平的意思)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釋。(1)選賢與能 與 通 舉 : 選拔、推舉。(2)矜寡孤獨 矜 通 鰥 : 老而無妻的人 。【合作探究】1.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主要特征是什么?“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特征的?①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②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③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3.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孔子的“大同“說的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也就是要建立一個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人人平等的社會。【拓展延伸】1.“大同社會”與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之處?桃花源中的生活現象和“大同”社會的理想是一樣的。例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2.說一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個什么樣的社會?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2《〈禮記〉二則》導學案(學生版).docx 22《〈禮記〉二則》導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