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孫權勸學》知識梳理【原文】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 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課下注解】〔但〕只,只是〔涉獵〕粗略地閱讀。〔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及〕到,等到。〔才略〕才干和謀略。〔卿〕古代君對臣的愛稱。朋友、夫婦間也以“卿”為愛稱。〔非復〕不再是。〔吳下〕指吳縣,今江蘇蘇州。〔當涂〕當道,當權。〔辭〕推托。〔阿蒙〕呂蒙的小名。阿,名詞詞頭。〔務〕事務。〔更〕重新。〔孤〕古時王侯的自稱。〔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治經〕研究儒家經典。〔大兄〕長兄,這里是對朋友輩的敬稱。〔見事〕知曉事情【參考譯文】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鉆研經書當博土嗎?只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事務多,比起我來怎么樣?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呂蒙于是開始學習。到了魯肅經過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論議,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オ干、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長兄知道這件事怎么這么晚呢!”魯肅于是叩拜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后分別了。【重點知識】(課堂上提問學生)1.《孫權勸學》選自《資治通鑒》,該書是北宋(朝代)司馬光(人名)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2.孫權勸學的原因是“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孫權勸學的學習方法是“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孫權勸學勸的語言是“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孫權勸學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以上均填課文原句)3.魯肅的話表現了他驚訝、敬佩的情感,也從側面寫出了呂蒙學有所獲;文末的“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進一步闡明了這一點。4.寫出出自本文的成語: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開卷有益。5.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勸學。6.孫權是用什么方法勸呂蒙學習的?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所表示的語氣。(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問語氣,相當于“嗎”。(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耳:表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8.本文告訴我們的道理有哪些?(1)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2)我們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4)要善于聽取他人的建議或意見。(5)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廣泛涉獵總會學有所成。9.本文雖短,但通過人物的對話描寫,刻畫了鮮明的人物性格。請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孫權:豁達、大度,待人坦誠、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關心部下,對部下要求嚴格,善勸。呂蒙:樂于接受勸告,勤奮好學;機敏精干、虎虎有生氣的將才。魯肅:直爽、敬才、愛才;忠厚的長者。10.找出魯肅贊揚呂蒙的語句,并指出這里是什么描寫。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這里是側面描寫。__作用:突出表現呂蒙學有所成。11.孫權的哪些主張和行動值得我們重視和效仿?孫權認為廣泛地學習很有益處,不能因為事務多、時間少就不學習。12.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志同道合。這最后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余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13.表明呂蒙自己治學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語句是哪句?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14.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內容,你知道是什么嗎?結合我們已掌握的寫作知識,談談這樣寫的好處。省略的內容:呂蒙的學習過程。好處:這一部分與中心內容無關,可以省略,這樣既節省筆墨,又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鞏固訓練一、閱讀《炳燭夜讀》和《孫權卻學》,完成下面小題。炳燭①夜讀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②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釋】①炳燭:點燭。②盲臣:師曠為盲人,故自稱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孫權勸學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議論,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1.解釋下面句子中的加點詞。(1)恐已暮矣( ) (2)盲臣安敢戲君乎( )(3)見往事耳( ) (4)及魯肅過尋陽(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3.晉平公擔心學不好的理由是 ,呂蒙不愿學的理由是 。(每處所填不超過5字)4.兩文都是談學習的,共涉及四個人,讀完后你得到什么啟發?【答案】1. 恐怕,擔心 戲弄 指歷史 到,等到2.(1)年少而學,(就)如同初升的太陽。(2)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而成為博士嗎?3. 年紀大 事務多4.從熱愛學習、珍惜時間、善于引導、虛心聽取他人的合理建議等方面闡述均可。(語意明確、句子通順、所答內容與文段有關即可)【解析】1.本題考查對重點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1)句意是:恐怕已經晚了。恐:恐怕,擔心。(2)句意:我怎么敢戲弄我的君主啊!戲:戲弄,嘲弄。(3)句意:了解歷史罷了。往事:指歷史。(4)句意: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及:到,等到。2.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詞語:(1)少:年輕,年少。好:喜歡。如:好像。(2)孤:古時候王侯的自稱。治經:研究儒家經典。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3.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1)“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的意思是:我年齡七十歲,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晉平公學不好的理由是“恐已暮矣”即:年紀大。(2)由“蒙辭以軍中多務”可知,呂蒙不愿學的理由是:事務多。4.本題考查閱讀啟示。《炳燭夜讀》:根據“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可知,師曠告訴晉平公,七十歲開始學習也不晚,我們正處在“日出之陽”的大好時候,告訴我們:應該珍惜時間,熱愛學習;根據“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可知,我們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堅持學習、熱愛學習。《孫權勸學》: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根據呂蒙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知,我們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根據“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可知,孫權勸呂蒙學習,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根據孫權勸呂蒙學習,“蒙乃始就學”可知,要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意見,要知錯就改。【點睛】參考譯文:《炳燭夜讀》:晉平公向師曠問道:“我年齡七十歲了,想要(再)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說:“為什么不點燃蠟燭呢?”平公說:“哪有作為別人的臣子(的人)戲弄他的君主的啊?”師曠回答:“我怎么敢戲弄我的君主啊!我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如同早上升起的太陽;壯年時喜歡學習,如同中午的太陽;年老時喜歡學習,如同點燃蠟燭的明亮。點燃蠟燭與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個(更好)呢?”平公說:“說的好啊!”《孫權勸學》: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呂蒙于是開始學習。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呂蒙說:“志士(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事物怎么這么晚呢?”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后分別了。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初,權謂呂蒙曰:“御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御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司馬光《孫權勸學》)【乙】濮州刺史龐相壽坐貪污解任。自陳嘗在秦王幕府。上憐之,欲聽還舊任。魏征諫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皆恃恩私,是使為善者懼。”上欣然納之。謂相壽曰:“我昔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大臣所執如是,朕何敢違!”賜帛遣之。相壽流涕而去。(節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5.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但當涉獵 但:但是 B.肅遂拜蒙母 遂:于是,就C.是使為善者懼 是:這 D.相壽流涕而去 去:離開6.下列句子朗讀停頓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蒙/乃始就學 B.非復/吳下阿蒙C.蒙辭/以軍中多務 D.見/往事耳7.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2)自陳嘗在秦王幕府。8.【甲】文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乃始就學”,文中是怎樣表現呂蒙學識進步的?9.請聯系實際,談談你從這兩則故事中得到什么啟示?【答案】5.A 6.C 7.(1)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嗎?(2)自己陳述曾經在秦王府做幕僚。 8.通過魯肅與呂蒙對話和“結友”,側面表現呂蒙學識進步。 9.示例:懷有一顆謙虛的心,就會受益頗豐。唐太宗正是聽取了魏征的建議,終于成為一代明君而名垂青史。因此,我們在學習生活中,應廣泛聽取他人有益的建議,并把這些建議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不斷進步。【解析】5.本題考查文言實詞。A.句意: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但:只是。故選A。6.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的前提是對文意的領會。首先通讀全文,了解文意,依據語境斷句。可借助標志性詞語斷開比較明顯的地方,分清謂語動詞的界限,注意對稱句式,常見虛詞的位置及詞性。由易到難,由大到小,層層劃分。句意: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在主謂之間斷開,故斷為:蒙/辭以軍中多務。故選C。7.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此句中得分點有:(1)豈,難道。治經,研究儒家經典。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2)陳,陳述。嘗,曾經。8.本題考查文章的寫法。結合內容,從“大驚”“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中可知,寫魯肅的神態、語言、動作,通過魯肅與呂蒙對話和“結友”,說明魯肅對呂蒙的賞識、認可。側面表現呂蒙學識進步。9.本題考查根據文章內容談啟示。甲文中,呂蒙聽從孫權的勸說開始學習,最終增長了學識。乙文中,李世民聽取魏征的建議,拒絕了昔日朋友,反映了他做事公平公正。因此,呂蒙與李世民的共同之處為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也啟示我們要廣泛聽取他人良好的建議。呂蒙通過學習增長才干,告訴我們要多讀書,開闊視野;“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告訴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據此分析,聯系實際作答即可。【點睛】參考譯文:【乙】濮州刺史龐相壽犯貪污罪被解除官職,自己陳述說曾經在秦王府工作過。皇上李世民憐憫他,想聽從他的申說恢復他原來的職務。魏征規勸說:“在您做秦王時身邊的人,朝廷內外十分多,恐怕人人都依仗恩寵偏愛,這足以讓好人害怕。”皇上欣然采納了他的意見,對龐相壽說:“我過去為秦王,只是一個王府的主人;現在處于皇上的高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獨自偏袒老朋友,大臣所執行的法令是這樣,我怎么敢違反呢!”于是賜給他絲織品打發他走。龐相壽流著眼淚走了。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孫權勸學》【乙】初,張詠①在成都,聞準②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③不足爾。”及準出陜④,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⑤。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張詠勸學》【注】①張詠:宋朝名臣。②準:寇準,宋朝宰相。③學術:學問。④出陜:出任陜州知州。⑤大為具待:盛情地款待。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②但當涉獵( )③及準出陜( )④準莫諭其意( )11.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②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12.有人認為【甲】文寫“魯肅過尋陽”的情節是贅筆,你贊成嗎?請說說你的看法。13.兩篇選文的主旨都是勸人學習,兩文中勸說的方式有何不同?【答案】10. 推托 只,只是 等到 明白 11.①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嗎!②張詠將要離開,寇準送他到郊外,問道:“您有什么要教導我的嗎?” 12.不贊成。寫魯肅與呂蒙論議、結友的情節,可以表現出呂蒙學習取得了驚人的進展,側面烘托了孫權的善勸。 13.《張詠勸學》中張詠是委婉地勸說寇準要加強學習,而《孫權勸學》中孫權是直截了當地勸說呂蒙要加強學習。【解析】10.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翻譯。①句意: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辭,推托;②句意: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但,只,只是;③句意:等到寇準出使到陜西的時候。及,等到;④句意:寇準沒有領會到他的意思。諭,明白。11.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①重點詞:孤,古時王侯的自稱;豈,難道;治經,研究儒家經典;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邪,通“耶”,語氣詞,表示反問或疑問的語氣。②重點詞:將,將要;去,離開;郊,郊外,野外;何以教準,倒裝句,“何以教準”句中“何以”就是“以何”,用什么;教,教導。12.本題考查句段的作用。先表態:不贊成;結合甲文“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意思是等到魯肅經過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吳下時沒有才學的阿蒙了!” 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對呂蒙的進步大為震驚,可知,“魯肅過尋陽”的情節主要寫了魯肅跟呂蒙論議、結友,表現出呂蒙學習取得了驚人的進展;結合甲文“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不可以不學習!” 孫權勸呂蒙學習,呂蒙學習也取得了驚人的進步,也從側面說明孫權勸學取得了良好效果。所以,此情節不是贅筆。13.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和對比閱讀。結合《張詠勸學》“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意思是張詠慢慢地說:“《霍光傳》不能不去看啊。”寇準沒有領會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傳》來看,看到里面有“不學無術”這句話的時候,才明白過來。笑著說:“這是張公在教導我啊!”張詠通過《霍光傳》中的“不學無術”委婉地勸說寇準要加強學習,而不是直接告訴他要加強學習,可知,張詠是委婉地勸說寇準要加強學習;結合《孫權勸學》“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意思是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孫權直接對呂蒙說,不可以不學習,是直接勸說,可知,孫權是直截了當地勸說呂蒙要加強學習。【點睛】參考譯文:[乙]張詠在成都做官,聽說寇準做了宰相,就對自己的同僚下屬說:“寇準是少見的人才,可惜他知識學問不夠啊。”等到寇準出使到陜西的時候,恰好張詠從成都被罷官回來,寇準隆重設宴,準備酒食款待張詠。張詠將要離開的時候,寇準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準問他:“您有什么話要教導我嗎?”張詠慢慢地說:“《霍光傳》不能不去看啊。”寇準沒有領會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傳》來看,看到里面有“不學無術”這句話的時候,才明白過來。笑著說:“這是張公在教導我啊!”四、同學們整理教材資料時,發現以下三篇古詩文都是關于“讀書”的,請幫他一起整理、完成以下學習單。【甲詩】偶成(宋)朱熹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乙文】孫權勸學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唯,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丙文】元稹讀書元稹,長安人也。家貧,不能從師,彼時無書,嘗取旁舍兒書,避人竊誦。從外兄所獲《書經》,四角已漫滅,且無句讀,自以意識別之,遂通其義。十歲,于鄰家藥籠中見《詩經》,取而疾走。父見之,怒而叱之,責往田,則攜至田畦,踞高阜而誦,但聞書聲不絕,遂畢身不忘。久之,反長安,與諸儒以時文名天下。稹自小至老手不釋書,出則以騾馬捆書自隨,入則秉燭達旦。其精勤若此,人皆嘆之。14.字詞·積累:解釋下列加點詞語。①見往事耳 ( ) ②但當涉獵( )③取而疾走( ) ④嘗取旁舍兒書( ) ⑤反長安( ) ⑥稹自小至老手不釋書( )15.關聯·梳理:下面各項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蒙辭以軍中多務 旦辭爺娘去(《木蘭詩》)B.諱疾忌醫 取而疾走(《元稹讀書》)C.肅遂拜蒙母 遂畢身不忘(《元稹讀書》)D.及魯肅過尋陽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誡子書》)16.重點·理解: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①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②出則以騾馬捆書自隨,入則秉燭達旦。17.比較·分析:甲乙丙三文都與讀書有關,不同之處在于《孫權勸學》啟示我們什么時候開始學習都不遲,而《偶成》更側重于勸誡大家 ,此詩中“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一句,更是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表現了 。18.小語和小文對元稹“取旁舍兒書”和“見《詩經》取而疾走”的做法產生了不同的理解,請結合文本說說你的理解。小語:元稹這種迫切學習知識的精神真是讓人敬佩啊。小文:熱愛學習是好事,但是他這種做法根本就是偷竊。【答案】14. 了解 只,只是 跑 曾經 同“返”,返回 放下 15.C 16.①與讀書人分別一段時間,就該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兄長您怎么知曉事情這么晚呢?②出門就用騾馬馱著書跟隨自己,回家就秉燭夜讀直到天亮。 17. 珍惜美好時光,努力向學 (夸張、比喻、用典)任意一個 時光流逝之快 18.示例一:我同意小文的說法,愛讀書固然是好事,但他這種行為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錯誤的。元稹因為自己家貧無書就去偷鄰家孩子和自己外家的書,這是不可取的。偷竊是道德問題,任何理由都不能成為偷竊的借口,學知識之前先要學會做人。示例二:我同意小語的看法,這兩句話充分體現了元鎮的好學,雖然他當時有偷書的行為,但他是為了學習,而且他的家庭也確實非常貧困,偷竊別人的書也是萬般無奈下的行為,真的情有可原。而且他后來的成就也非常大,這完全可以讓我們忽略他以前犯下的小小錯誤。【解析】14.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①句意:了解歷史罷了。見:了解。②句意: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但:只,只是。③句意:拿著就快速地跑了。走:跑。④句意:曾經拿鄰居家孩子的書。嘗:曾經。⑤句意:返回長安。返:同“返”,返回。⑥句意:元稹從小到老手都沒放下過書。釋:放下。15.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要根據具體語境來理解辨析。A.動詞,推托/動詞,辭別;B.名詞,疾病/形容詞,快速;C.相同,都是介詞,“于是、就”的意思;D.連詞,等到/動詞,來得及;故選C。16.本題考查翻譯語句的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1)重點詞:士別三日,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即,就;更,另,另外;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何,為什么;見事,知曉事情。(2)重點詞:出,出門;則,就;以,用;入,回家;秉,舉著;達旦,直到天亮。17.本題考查詩詞理解。“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這是詩人用切身體會告誡年輕人的經驗之談,說明人生易老,學問難成,因而必須愛惜光陰。因其“易老”故“不可輕”,可見惜時之重要。說明應該珍惜自己美好的年華,努力學習,切莫讓可貴的時光從身邊白白地溜走。“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意思是: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未覺池塘春草夢”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把“春草”人格化。“階前梧葉已秋聲”采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兩句把想象中池塘邊叢生的春草和臺階前凋零的梧葉,構成鮮明的對比,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了季節變化之快,生動形象地突出了虛度的時間過得飛快的特點,勸誡人們每一寸光陰都要好好珍惜。18.本題考查拓展延伸。明確觀點,結合文章內容,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我同意小文的看法。元稹“取旁舍兒書”和“見《詩經》取而疾走”是因為家中貧窮采取的“下策”,偷書是為了更好的學習,有所成就,擺脫現狀,他的所作所為情有可原;聯系“與諸儒以時文名天下”可知,元稹后來的成就也非常大,這可以讓我們忽略他以前犯下的小錯誤。示例二:我同意小語的說法。“嘗取旁舍兒書,避人竊誦”,寫元稹偷拿鄰居家孩子的書,躲著人偷偷地誦讀;“十歲,于鄰家藥籠中見《詩經》,取而疾走”,寫元稹在鄰居家藥籠中看到一本《詩經》,拿著就快速地跑了。元稹雖然好學,但是偷盜的行為本質上是錯誤的。不能因為家中貧窮就選擇偷盜,這是道德問題,學習知識就是為了成為有德行有學識的人,偷盜的行為是不對的。【點睛】參考譯文:元稹讀書元稹是長安人,家里貧窮,不能夠拜師讀書,又沒有書籍,曾經拿鄰居家孩子的書,躲著人偷偷地誦讀。從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書經》,書的四角已經磨滅變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沒有劃分句讀,自己根據文意去判斷區分(哪個地方該有停頓),于是就通曉了《書經》的大意。十歲,在鄰居家藥籠中見到《詩經》,拿著就快速地跑了。父親看見了,很生氣,督促他到田地里去,他就把《詩經》帶到了田地里,只蹲在高的土山上吟詠《詩經》,于是終身都沒有忘記。很久以后,返回長安,憑借八股文而聞名天下。元稹從小到老手都沒放下過書,出門就用騾馬馱著書跟隨自己,回家就秉燭夜讀一直到天亮。他的勤奮到了這種程度,人們都贊嘆不已。課后作業一、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小題。【甲】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軌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音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獅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送拜蒙母,結友而別。(選自《資治通鑒》)【乙】①音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甫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①應曰:“臨時施宜。”管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于是越席就②之,拊③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②時蒙與成當、宋定、徐顧屯次比近,三將死,子弟幼弱,權悉以兵并蒙。蒙固辭,陳啟顧等皆勤勞國事,子弟雖小,不可廢也。書三上,權乃聽。蒙于是又為擇師,使輔導之,其操心率如此。(選自《三國志》)【注釋】①造次:輕率地。②就:靠近。③拊:撫摸。1.請用斜線“/”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標一處)權 悉 以 兵 并 蒙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1)過蒙屯下(2)肅意尚輕蒙(3)遂往詣蒙(4)蒙辭以軍中多務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卿言多務,孰若孤?(2)因為肅畫五策。4.結合文具體內容,談一談【乙】文中魯肅“越席就之”的原因。5.【甲】【乙】兩文都描寫了呂蒙學識的進步,但表現的方法不同?請簡要說說。【答案】1.權 /悉 以 兵 并 蒙 2. 經過 輕視、小看、瞧不起 拜訪、拜見 推托(推辭、拒絕) 3.(1)你說你事務多,比起我來怎么樣? (2)于是就替魯肅謀劃了五條對策。 4.從呂蒙角度:呂蒙驚人才略(給魯肅出計謀中展現),呂蒙寬廣的胸襟(自己輕視呂蒙,而呂蒙卻依然給自己出謀劃策)或者從魯肅角度:魯肅佩服呂蒙,魯肅的寬廣胸襟。 5.甲主要是通過魯肅“大驚”“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的“結友”行為,主要是從側面(間接)表現呂蒙學識進步;乙文是既詳細描呂蒙寫給魯肅出的計謀中展現的驚人才略,又寫“魯肅越席就之”“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的“結友”行為,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解析】1.本題考查劃分文言句子朗讀節奏的能力。解答時,應了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會有感情的朗讀文言文,培養語感并能根據句子中詞語的意思含義來劃分句子節奏。本句句意:孫權(想把這三人的軍兵)全都給呂蒙。其中,“權”是主語,“悉以兵并蒙”是謂語部分。故斷句為:權/悉以兵并蒙。2.本題考查解釋文言詞語意思的能力。(1)句意為:經過呂蒙所在的屯下。過:經過。(2)句意為:魯肅當時對呂蒙還比較輕視。輕:輕視、小看、瞧不起。(3)句意為:就去拜訪呂蒙。詣:拜訪、拜見。(4)句意為:呂蒙用軍隊中多事務來推脫。辭:推托(推辭、拒絕)。3.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可采取直接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方法。同時注意句中是否有特殊句式。注意重點字詞:(1)孰:誰;若:像;孤:古時王侯的自稱。(2)因:于是;為:給;畫:籌劃;五策:五個應急方案。4.本題考查分析概括能力。從呂蒙的角度:依據乙文①段“甫意尚輕蒙”、“管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可知,從呂蒙能給魯肅出計謀,看出呂蒙驚人才略;還能看出,在魯肅自己輕視呂蒙的情況下,呂蒙卻依然給魯肅出謀劃策,從中表現了呂蒙寬廣的胸襟。從魯肅角度:依據乙文①段“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可知看出,魯肅佩服呂蒙,所以才有了“遂拜蒙母,結友而別”這樣的行為,也從中可以看出魯肅心胸寬廣。5.本題考查分析刻畫人物描寫手法的能力。依據甲文,依據“大驚曰:‘獅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送拜蒙母,結友而別”可知,主要是通過魯肅的“大驚”和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的”行為,表現出呂蒙學識的進步。這是采用側面(間接)描寫的手法表現呂蒙學識進步的。依據乙文“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管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可知,文中描繪了呂蒙寫給魯肅出的計謀,從中表現了呂蒙驚人才略;依據“肅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結友兩別”可知,這是通過“魯肅越席就之”和“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的行為,從正面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寫呂蒙學識的進步。【點睛】參考譯文:(乙)魯肅取代周瑜(為水軍都督),當陸口駐屯,到達呂蒙所在的屯下。魯肅(當時)對呂蒙還比較輕視。有人對魯肅說:“呂將軍的功名一天比一天顯著,不可以用舊眼光來看待,您應當去拜訪他。”(魯肅)就去拜訪呂蒙。酒過三巡,呂蒙問魯肅:“您受到重任,與蜀漢的關羽作為鄰居,您將用什么辦法來防止不測的發生?”魯肅輕率地回答:“事已至此怎么合適就怎么辦吧。”呂蒙說:“現在長江東西雙方(指西蜀和東吳)雖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樣,而關羽實際上是像熊虎一樣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預訂好應急方案呢?”呂蒙于是為魯肅籌劃了五個應急方案,魯肅就站起來離開自己的坐席走近呂蒙拍他的背說:“呂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謀略竟然已經達到了這樣的高度。”魯肅就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交為摯友后分別。當時呂蒙屯軍與成當、宋定、徐顧非常的靠近。這三位將軍戰死后,他們的兒子都還很小。孫權想把這三人的軍兵,全都給呂蒙。可是呂蒙堅決的辭讓,說這三位將軍勤勞國事,為國家戰死,國家還是不應該為了暫時的利益而忘記這些孤兒。接連上書多次,孫權才同意這一做法。呂蒙又找到了數位老師,讓他們輔導這些孩子,他對國家、朋友的操心大概都是這個樣子。二、現代文閱讀草木味道屈紹龍①早春,清晨不冷不暖。風很大,到處樹顫花搖,連草也迎風舞動起來。屋外的綠地上,能擋風的只有一行榆樹和栗子樹,但它們嫩葉尚未長出,只能聽憑風長驅直入,搖動了這一方春色。②農舍后面的斜坡上覆蓋著茂密的柏樹林,兩側的花園和草地上還長了些榆樹。農舍的正前方,一條小溪蜿蜒流過,像是為草地鑲了一條銀邊。跨過小溪,前面又是一片柏樹林場,墨綠色的枝葉就擺在水面上方。【甲】丁白嘴鴉多在樹上筑巢,春天的時候,這片深谷里到處回響著它們嘎嘎的鳴叫聲。③小樹林與周圍的草地之間有一道堤壟,壟上滿是野生的紫羅蘭,這種花沒有香味,盛開時花瓣又寬又大,幾乎能與三色堇媲美。還有酢漿草,花開時白茫茫一片,長達數周。這些花開在有些地方是銀白色,在有些地方則呈淡紫色。野花通常如此,生長地點各異,顏色也各有不同。④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也有各色植物相互競艷。莎草抽出三棱形的花莖,狹長的葉子上有一道道的棱紋,深色花穗高高挺立,布滿了淺黃的花粉;水楊梅沿著地面匍匐,花莖細長,枝蔓攀爬得整條溝渠都是,到了秋天就長滿帶軟刺的小絨球;【乙】薄荷散發著強烈而獨特的氣味,絕不會被認錯;苦苣菜的花兒顏色潔白,偶爾夾雜一絲淡淡的黃顏色,這是蜜蜂鐘情造訪的花兒。⑤溪水流淌,如往日般清澈甘甜。下游的拐彎處長滿了茂密的莎草,柔嫩的蒲草則占據了上游,一副此地非我莫屬的神氣。水面四周還能看到野山雞和田鼠出沒,不過水中卻沒有魚兒的蹤影。我的正前方,朝南的方向則是一片空曠的草場和寬廣的麥田,溫暖和煦的風不時吹來一團團的白云,草場和麥田明暗交錯,時而被陽光普照,時而被云影籠罩。⑥淙淙流水蜿蜒穿過草地,朝我的方向奔來。溪水微顫,似乎隨時都會漫過溪岸。水流平緩處波瀾不興、閃著微光,如同打磨拋光的明鏡,唯有柳樹的倒影投在水面,微風驟起,蕩起粼粼波紋。⑦視線越過長滿谷物的綠色斜坡,可以看見輕薄的霧氣在遠處林間繚繞,群山若隱若現。白楊樹嬌嫩的新葉色澤淺淡發白,尚不能像大片葉子那樣嘩啦啦作響,只在風中發出微弱的沙沙聲。馬栗樹的枝葉無力地垂下了頭,寬大的綠葉一時無力遮擋陽光。【丙】依稀看見遠處路上零星散布著白色的斑點,那是黑刺李樹叢凋零的花瓣。⑧有個角落里長滿了山茱萸。山茱萸夏季開花,賞心悅目,秋天則掛滿深紅色的漿果。【丁】這里還有兩三片繡球花樹叢,它們在六月開滿白花。這種野生繡球花不像公園里培育的那樣呈雪球狀,而是呈扁平的環形,外圈的小花最為潔白,靠近中心的部位則略顯淡綠,惹人憐愛。⑨端詳著,想象著一一到了夏天,在溫暖的陽光照耀下,粗糙的墻、茅草屋頂、爬滿常春藤的窗戶定會鍍上迷人的光輝。灰藍色的炊煙從高高的榆樹旁邊裊裊升起,園子里樹影婆娑,開滿了五彩繽紛的鮮花。(選自2021年4月5日“人民網”,有刪改)1、下面的句子出目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應該是( )霜凍過后,有些葉子的邊緣會變卷翹,顏色也會變成深紅色。A.【甲】 B.【乙】 C.【丙】 D.【丁】2、下面對文章內容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小樹林與周圍草地之間的堤壟上,長滿了顏色各異的野花。B.莎草、水楊梅、薄荷、苦苣菜都長在靠近水源的地方。C.白楊樹嬌嫩的新葉色澤淺淡發白,尚不能像大片葉子那樣嘩啦啦作響,只在風中發出微弱的沙沙聲。這句話運用了視覺和聽覺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白楊樹新葉的嬌嫩。D.作者用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不僅目睹了春日草木的各式美態,而且欣賞到了草木夏日里的風姿。3、請按要求賞析下面的文字。(任選一題)①農舍的正前方,一條小溪蜿蜒流過,像是為草地鑲了一條銀邊。(從詞語運用角度)②下游的拐彎處長滿了茂密的莎草,柔嫩的蒲草則占據了上游,一副此地非我莫屬的神氣。(從修辭方法角度)【答案】1、D 2.D 3.①“鑲”字形象地描繪出了明亮的溪水好像是一道銀邊圍在草地邊緣的景觀②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把莎草、蒲草擬人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莎草、蒲草生長的茂盛。【解析】1.本題考查前后句銜接。給出的句子寫的是霜凍過后的葉子會變成深紅色,【丁】處前文“秋天則掛滿深紅色的漿果”提到了深紅色的漿果,而給出句子出現“也”“深紅色”,前后句聯系緊密,因此放在【丁】處合適;故選D。2.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D.有誤,根據第⑨段“端詳著,想象著——到了夏天,在溫暖的陽光照耀下,粗糙的墻、茅草屋頂、爬滿常春藤的窗戶定會鍍上迷人的光輝”可知,這里是對夏日草木風姿的想象,是虛寫,“欣賞到了草木夏日里的風姿”錯誤;故選D。3.本題考查詞句賞析。①“蜿蜒”生動形象地將溪水彎曲環繞的形態描繪出來;“鑲”字原指把物體嵌入另一物體內或圍在另一物體的邊緣,這里形象地描繪出溪水環繞在草地邊緣,在草地邊緣蜿蜒流過,銀光閃閃的情景,突出了春天美好的景色,表達作者的喜愛之情。②結合“柔嫩的蒲草則占據了上游,一副此地非我莫屬的神氣”中“占據”“非我莫屬”等詞把莎草、蒲草人格化了,結合“長滿了茂密、則占據了上游”等詞可知,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莎草、蒲草生長旺盛、生機勃勃的景象,表達作者的喜愛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