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自然之歌——色彩的對比 教學設計課 題 大自然之歌——色彩的對比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具、繪畫工具等教材內容 分 析 《大自然之歌——色彩的對比》這一課參考自贛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第二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通過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和具有代表性的繪畫作品,使學生了解色彩基礎知識,理解色彩對比在塑造作品視覺形象上的重要作用,從中培養學生運用色彩對比知識評價美術作品和創作的能力。設計理念 由于聽力的缺失,聽障生缺少了聲音的刺激,代償作用使得他們的視覺更加敏銳,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視頻動畫,引導學生直觀的感受四季色彩的變化、在畫面中鄰近色與互補色的區別,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為有聽力障礙的中學生,聽力的缺失并沒有削減他們對視覺世界的美好體驗。在過去的學習中他們已具備基本的欣賞與創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圖像識讀和造型表現力,但是對美術作品色彩知識的熟練運用能力還有所欠缺。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了解色彩對比中鄰近色和互補色的知識,并能夠運用色彩對比知識進行繪畫。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欣賞圖片、提問與思考,分析鄰近色和互補色的特點與視覺感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拓寬學生的審美觀念,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敢于表現,提高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 差異性目標:開發學生的視覺語言潛能,強化視覺刺激與感受,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分層教學,培養聾生的美術語言表達能力與繪畫創作能力。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學生學習色彩對比的相關知識,并在創作中熟練運用色彩對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一) 師生活動 上課之初,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兩張蝴蝶的圖片,先請學生欣賞的圖片,請同學們感受色彩的對比,提問哪一只蝴蝶的的顏色更吸引你?為什么?并請學生代表回答,進而引出本課的課題。設計意圖 這樣的導入是為了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狀態,感受大自然中色彩的表現,在觀察中發現大自然的景物有自己獨特的色彩特征,有的色彩相互襯托得更為亮麗突出,有的兩兩搭配更為和諧,在繪畫中將兩種或以上的顏色進行搭配組合,形成不同的情感和視覺感受,就稱為色彩的對比。從而引出新課。教學環節(二) 師生活動 接下來我會帶領學生欣賞展現大自然四季之美的視頻,引導學生回答在視頻中看到了什么內容,從四季景物色彩的不同,感受到四季的變換,并嘗試用顏色來形容不同的季節。設計意圖 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初步感知大自然中多變的色彩,為大自然演奏了一首美妙的歌,給人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教學環節 (三) 師生活動 之后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莫奈、霍克尼等著名藝術家的經典作品,使學了解畫家是如何運用色彩表現大自然的美景、傳達對色彩的獨特感受的。引導學生分析畫面主要內容,提取作品中的主要顏色,在色相環中找到相應的位置,體會不同色彩搭配帶給人的不同視覺感受。設計意圖 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我的引導,由扶到放,讓學生運用色彩對比任務卡自主學習,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理論知識。教學環節 (四) 師生活動 此時,學生已經基本了解了鄰近色和互補色的相關知識,我會請學生分組完成多媒體上的互動連線題,展示四幅具有代表性的繪畫作品,每組的代表回答這些作品分別體現了哪種色彩對比方式,并請一位學生上臺運用色彩知識介紹一幅最喜歡的作品。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鞏固鄰近色和互補色在畫面中的表現,用簡練概括的語言評價美術作品。教學環節 (五) 師生活動 播放已準備好的課堂示范作品視頻,著重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我對色彩的運用,鞏固相應知識點。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通過欣賞作品和教師的示范,為學生下一步的創作打下基礎。板書設計 大自然之歌——色彩的對比 鄰近色——三個位置以內 和諧統一 互補色——呈一條直線 對比強烈課件設計教學反思 本課的旨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能靈活運用色彩知識評價美術作品并進行美術表現。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多使用多媒體技術,要以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多感受色彩,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增加互動,對學生的反饋做出及時的評價和鼓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