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 生物圈中的動物第一章 動物的主要類群1.人類已經識別的動物有150多萬種。這些動物都有著與其生存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運動方式,并表現出不同的行為。2.根據結構上有無脊柱,將動物分成兩大類:一類動物體內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統稱為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另一類動物體內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統稱為無脊椎動物,包括原生動物(單細胞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棘皮動物等。第一節 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一、腔腸動物1.腔腸動物的身體結構比較簡單,其中大多數種類生活在海洋中,如海葵、海蜇、珊瑚蟲、水母等;少數種類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2.代表動物:水螅—生活在緩流、清澈且水草茂盛的溪流中,一端固著在水草等物體上。(1)身體呈輻射對稱,便于感知周圍環境中來自各個方向的刺激,便于捕獲食物和進行防御。(2)水螅的身體由兩層細胞構成—內胚層和外胚層,內胚層圍成的空腔叫消化腔,內胚層細胞能分泌消化液,消化后的食物殘渣由口排出。(3)體表有刺細胞,是特有的攻擊和防御利器,在觸手處尤其多。3.珊瑚礁-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形成,有“海洋中的熱帶雨林”之美譽。4.腔腸動物主要特征: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5.如果一條小溪原來可以采集到水螅,現在卻采集不到,最可能的原因是環境污染導致水質下降,不利于水螅生存。6.水螅結構示意圖:([1]觸手[2]內胚層[3]外胚層[4]消化腔[5]芽體[6]刺細胞[7]口) 二、扁形動物1.渦蟲身體背腹扁平,前端有兩個可以感光的黑色眼點。身體呈兩側對稱,前端(頭部)感覺器官集中,能夠最先感知外界刺激,使身體定向運動。身體兩側有運動器官。這樣的體形使動物運動更加準確、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動物的運動、捕食和防御。2.血吸蟲幼蟲寄生在釘螺體內,成蟲寄生在人或動物的血管內;豬肉絳蟲幼蟲多寄生在豬體內(“米豬肉”),成蟲寄生在人體小腸內;華枝睪吸蟲先寄生在淡水螺類中,再感染淡水魚和蝦類,最終寄生在人體肝膽管內。一種動物寄居在另一種動物體內或體表,并從后者獲取營養的現象叫做寄生,前者稱為寄生蟲,后者稱為寄主或宿主。3.寄生蟲適于寄生生活的特點:消化器官簡單或沒有,靠獲取寄主體內養料生存;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退化;生殖器官特別發達。4.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5.代表動物:渦蟲、血吸蟲、豬肉絳蟲、華枝睪吸蟲。6.預防寄生蟲感染的措施:不食用生的肉制品;切生、熟肉的刀和砧板要分開;食用螺類時要高溫滅菌;盡量避免接觸有釘螺的水域。第二節 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一、線形動物:1.代表動物:蛔蟲、蟯蟲、土壤線蟲、絲蟲、鉤蟲、小麥線蟲。2.蛔蟲寄生在人體小腸內。身體呈圓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門;體表有角質層,起保護作用,防止人體消化液的侵蝕;消化管的結構簡單,腸僅由一層細胞組成,吸食小腸內半消化食物;生殖器官發達,產卵多保證后代存活數量。蛔蟲沒有專門的運動器官,只能靠身體彎曲和伸展緩慢地蠕動。3.預防線形動物寄生蟲病,首先要注意個人飲食衛生,不喝不清潔的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干凈,飯前便后要洗手;其次,要管理好糞便,糞便要經過處理殺死蟲卵后,再作肥料使用。4.線形動物主要特征是: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5.豬肉絳蟲與蛔蟲的異同:相同 不同豬肉絳蟲 沒有專門的消化器官或者退化,沒有專門的運動器官,生殖器官發達 無角質層蛔蟲 有角質層二、環節動物:1.代表動物:蚯蚓、蛭、沙蠶。2.蚯蚓有環帶的一端為前端,環帶上的腺細胞能分泌蛋白質和黏液,形成蛋白質環,繁殖時攜帶受精卵形成卵繭,受精卵在卵繭里發育成小蚯蚓。3.蚯蚓身體是由許多環狀體節構成,身體分節使軀體運動更加靈活。體壁有發達的肌肉,依靠肌肉的伸縮與剛毛配合進行蠕動。腸管壁也有肌肉,可以蠕動,消化能力增強。蚯蚓依靠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體壁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4.實驗過程中保持蚯蚓體壁濕潤,目的是讓蚯蚓正常呼吸;雨后蚯蚓在地面蠕動是因為土壤中缺氧,到地面上呼吸。5.蛭靠吸盤吸附在動物或人體上,吸食血液。沙蠶依靠疣足運動,疣足上有剛毛。6.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7.環節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1)藥用:蛭的唾液中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質--蛭素;(2)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是優質的蛋白質飼料。蚯蚓在生態系統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第三節 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一、軟體動物:動物界第二大類群1.雙殼類動物:河蚌、扇貝、文蛤、蟶等,身體外面有兩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質貝殼。身體柔軟,包裹著外套膜,貝殼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質形成的。珍珠的形成與外套膜有關。2.代表動物:蟶(1)運動器官:足(斧足)(2)攝食:在入水管吸水和出水管排出水時攝取水中的食物顆粒并排出殘渣。(3)呼吸器官:鰓。3.蝸牛等陸生軟體動物通過外套膜呼吸。運動器官是足(腹足)。4.烏賊有退化的貝殼(海螵蛸),身體有墨囊,掩護逃生。運動器官是腕足。5.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二、節肢動物:1.節肢動物是最大的動物類群,目前已命名的種類有120萬種以上,占所有已知動物種數的80%以上。昆蟲是種類最多的節肢動物。2.代表動物:蝗蟲(1)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2)頭部有眼和觸角等感覺器官。(3)胸部有三對足,善于跳躍,有兩對翅,適于飛行。(4)身體和附肢(足、觸角)分節,使運動更加靈活。(5)胸部和腹部有氣門,是氣體進出身體的門戶,連接氣管,用氣管呼吸。(6)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保護和支持內部結構,防止體內水分大量蒸發。[①]觸角 [②③]眼 [④]口器 [⑤]前足 [⑥]中足[⑦]后足 [⑧]氣門 [⑨]翅 [⑩]頭 [11]胸 [12]腹3.某些種類的節肢動物胸部和腹部結合形成軀干部,有的頭部和胸部結合形成頭胸部。節肢動物不同的身體分部與它的運動方式及防衛機制是相適應的。4.節肢動物分類:昆蟲類:蝗蟲、蚊、蠅、蜻蜓、蝴蝶等。 甲殼類:蟹、蝦、水蚤等。多足類:馬陸、蚰蜒、蜈蚣等。 蛛形類:蜘蛛、蝎、蜱等。5.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6.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1)蝦、蟹等為人類提供動物蛋白;(2)蜜蜂等昆蟲為植物傳播花粉;(3)蝎、蜈蚣等可以入藥,治療疾病;(4)果蠅是常用的遺傳學研究材料。7.昆蟲是世界上種類和數量最多的生物,原因:(1)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有翅的動物;(2)身體一般比較小;(3)食源廣泛;(4)繁殖能力強,能保持一定數量的種群水平;(5)具有強大的自衛能力與較強的適應能力。第四節 魚類1.脊椎動物都有脊柱,由脊椎骨組成,是支撐整個身體的主軸。2.魚能在水中生活的兩個至關重要的特點:一是靠靈活自如的運動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3.魚的特征:(1)身體分頭部、軀干部、尾部三部分,大多呈流線型,有利于減少魚在水中運動時遇到的阻力。(2)體表通常有鱗片,起保護作用。皮膚上有色素細胞,多數呈現背深腹淺,有利于保護自己。(3)感覺器官是位于身體兩側的側線,能夠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4)魚前進的動力來自于尾部和軀干部左右擺動。保持平衡主要靠胸鰭和腹鰭。(5)呼吸器官是鰓,口和鰓蓋后緣交替張開閉合。鰓絲呈現紅色是因為里面密布毛細血管。呼吸時,水由口入,從鰓蓋后緣流出,完成氣體交換。進入魚體和流出魚體的水中,溶解的氣體成分變化: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加。可用BBT檢測。4.魚類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體表常有鱗片覆蓋;用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5.人工養殖是人們獲取魚產品的主要途徑。國家對漁業生產實行以養殖為主的方針,禁止在禁漁區、禁漁期進行捕撈,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網目尺寸的網具進行捕撈。6.魚類是現存脊椎動物中最大類群。我國淡水魚有1000多種,著名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7.魚在黎明時浮頭的原因:夜間水中藻類植物進行呼吸作用,不進行光合作用,消耗氧氣,水中缺氧,魚浮頭呼吸;天亮以后藻類植物開始進行光合作用,水中氧氣增多,魚便停止浮頭。第五節 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一、兩棲動物1.青蛙的形態特征:(1)身體表面顏色為綠色,與生活環境相適應。(2)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聲波。鼻孔是呼吸時氣體的通道。(3)前肢短小,支撐身體;后肢發達,趾間有蹼,既能跳躍也能劃水。2.青蛙能適應陸地生活,與它能用肺呼吸密不可分。不過,青蛙的肺結構簡單。皮膚裸露且能分泌粘液,濕潤的皮膚里密布毛細血管,也可進行氣體交換,以輔助肺呼吸。3.雄蛙有鳴囊,可鳴叫。鳴叫吸引雌蛙,通過抱對把精子和卵細胞排到水中進行體外受精形成受精卵。青蛙的發育包括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個階段,這種發育叫變態發育。4.其它兩棲動物:蟾蜍、大鯢(娃娃魚)、蠑螈。5.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變態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膚可輔助呼吸。二、爬行動物1.爬行動物是真正適應陸地環境的脊椎動物,是因為生殖和發育擺脫了對水環境的依賴。2.蜥蜴一生都生活在陸地上。適于陸地生活的特點:(1)頭部后面有頸,頭可以靈活轉動,便于在陸地上尋找食物和防御敵害;(2)皮膚干燥,表面覆蓋角質鱗片,既可以保護身體又能減少體內水分的蒸發。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滿足在陸地上對氧氣的需求。(3)蜥蜴將受精卵產在陸地上。蜥蜴的受精卵較大,卵內養料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外還有堅韌的卵殼保護,使卵能夠在陸地環境中發育成幼蜥。3.其它動物:龜、鱉、蛇、鱷、避役(變色龍)等。4.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陸地上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5.魚的鰓、青蛙的肺和皮膚、蜥蜴的肺都能進行氣體交換,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與空氣接觸面積大。6.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都是變溫動物。第六節 鳥類1.鳥的種類很多,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數量僅次于魚類的一個類群。現在世界上已知鳥類有9000余種,我國有1100余種。2.鳥適于飛行的特點:(1)身體呈流線型,可減少飛行中空氣的阻力。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翼上生有正羽。(2)骨骼輕、薄、堅固,有些骨內部中空,可減輕體重。胸骨上高聳的突起叫作龍骨突;胸肌發達,附著在胸骨上,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3)鳥用堅硬的角質喙來啄取食物,沒有牙齒。食量大,消化能力強,食物經消化吸收后形成的殘渣很快隨糞便排出。(4)鳥的呼吸作用旺盛,具有與肺相通的氣囊,可輔助呼吸。心跳頻率快,體溫高而恒定。肺進行氣體交換,氣囊不能進行氣體交換。雙重呼吸是鳥類特有的呼吸方式,提高了氣體交換的效率。(5)心臟占體重比重大,心搏次數快,提高血液運輸效率。3.鳥的體溫不會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是恒溫動物。恒定的體溫增強了動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擴大了動物的分布范圍。4.鳥類的主要特征: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有喙無齒;有氣囊輔助肺呼吸。5.鳥類不停地找食吃,但并不會增加體重的原因:食量大,消化能力強,食物經消化吸收后形成的殘渣很快隨糞便排出。6.鳥類經常吃小石子,目的是幫助研磨食物。第七節 哺乳動物1.除了鯨等少數水生種類的體毛退化以外,哺乳動物的體表都被毛。體毛有很好的保溫作用。與鳥一樣,哺乳動物是恒溫動物。2.哺乳動物的生殖方式為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因為胎生比卵生更安全,哺乳更有營養。3.哺乳動物的牙齒有門齒、臼齒和犬齒的分化。牙齒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動物攝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強了對食物的消化能力。甲:食草動物,牙齒分化為[①]門齒和[②]臼齒。乙:食肉動物,牙齒分化為[③]門齒、[④]犬齒和[⑤]臼齒。門齒用于切斷食物,臼齒用于咀嚼食物,犬齒用于撕咬食物。4.哺乳動物還具有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對環境的復雜多變及時作出反應。5.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齒有門齒、臼齒和犬齒的分化。6.哺乳動物之最:最大:藍鯨 最小:鼩鼱 陸地上最大:非洲象最高:長頸鹿 跑得最快:獵豹 最原始低等:鴨嘴獸7.鼠害成災的原因:當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治理措施:增加天敵維持生態平衡;生物防治控制有害動物數量。8.野駱駝數量減少的原因:人類活動頻繁和自然環境惡化,野駱駝生活范圍縮小。第二章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第一節 動物的運動1.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身體結構。2.運動系統主要由骨、關節和骨骼肌組成。骨與骨之間通過關節等方式相連形成骨骼,骨骼肌附著在骨骼上。一塊骨骼肌就是一個器官。3.人體的骨骼由206塊骨連接而成,約占體重20%。骨與骨之間連接方式有三種:頭部顱骨的各骨之間多以骨縫相連,不能活動;脊椎骨之間以椎間盤相連,活動范圍小;其他骨之間多以關節相連。關節使骨的運動更加靈活。4.關節周圍由關節囊包裹著,內部形成密閉的關節腔,內含滑液,可以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關節外有韌帶加以固定。關節的牢固性主要和關節囊及韌帶有關,關節的靈活性主要和關節腔內的滑液與關節軟骨有關。關節軟骨能緩沖運動時骨與骨之間的震動和沖擊,減少摩擦。[①]關節頭 [②]關節囊 [③]關節腔 [④]關節窩 [⑤]關節軟骨5. 骨上附有骨骼肌,人體內的骨骼肌有600多塊,約占體重的40%。骨骼肌由肌腹(肌肉組織)和肌腱(結締組織)組成。肌腱可繞過關節連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骨骼肌受到神經傳來的刺激而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骨的運動總是需要兩組骨骼肌的相互配合。當關節頭從關節窩脫出時就造成脫臼。6.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當雙手自然下垂時,兩者都舒張。當手提重物、雙手握單杠直臂下墜時兩者都收縮。[①]肌腹 [②]肱二頭肌 [③]肱三頭肌 [④]肌腱7.運動主要靠運動系統完成,同時需要神經系統的調節及其它系統的配合。8.發達的運動能力有利于覓食、避敵、奪取棲息地和繁殖,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第二節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1.動物行為的多種多樣:取食行為、防御行為、攻擊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領域行為、社會行為等。2.從行為獲得的途徑看,動物的行為分成兩大類:(1)先天性行為: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如蜜蜂采蜜、蜘蛛結網、孔雀開屏等。(2)學習行為: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先天性行為是學習行為的基礎。3.先天性行為能使動物適應環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學習行為可以讓它們更好地適應復雜環境的變化。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4.探究:研究一種動物的行為方法:觀察法和實驗法,以及兩種方法的結合。探究一:桑蠶的取食行為(1)實驗用的葉片大小、形狀為什么要相同?控制單一變量。(2)為什么要將不同植物的葉片間隔排成一圈呢?排除葉片距離、位置因素對實驗的影響,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3)實驗用的蟻蠶為什么不直接用已經孵化好的蟻蠶,而要從蠶種開始孵化蟻蠶呢?這樣才能觀察到桑蠶的取食行為是本能還是后天學習得到的行為。(4)實驗前1-2天為什么不能喂食蟻蠶呢?使蟻蠶具有較強的食欲,如果實驗前開始喂食,就無法確認桑蠶的取食行為是先天具有還是后天學習得到的。探究二: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1)如果用不同的動物分別做實驗,它們“嘗試與錯誤”的次數一樣嗎?說明什么?不一樣,說明學習行為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2)這項探究活動中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增加實驗小鼠數量。(3)這項探究活動對你的學習有什么啟發?應該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5.蜘蛛結網是哪一種行為?這對它的生存有什么意義?先天性行為。蜘蛛的很多生命活動如捕食、通訊、生殖、發育等都離不開蛛網,對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第三節 社會行為1.營群體生活動物:螞蟻、蜜蜂、猴、狒狒、象、鹿等,它們群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2.社會行為的特征: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1)白蟻群內分工:蟻后:腹部很大,是專職的“產卵機器”雄蟻:具有生殖能力,主要負責與蟻后交配工蟻:承擔覓食、筑巢、照料蟻后產下的卵等工作兵蟻:專司蟻穴的保衛(2)狒狒的群體生活:有明顯的等級,首領為雄狒狒。首領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先選擇棲息場所,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并且與其他雄狒狒共同保衛這個群體。3.群體中的信息交流方式:動作、聲音、氣味;群體中的信息交流,在群體覓食、御敵和繁衍后代等有重要的意義。利用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昆蟲性外激素可以誘捕相應的農業害蟲。探究一:螞蟻的通訊(1)通訊:一個動物群體中的某個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的某種信息時,接受信息的個體會產生某種行為反應的現象。(2)從外面捕獲的螞蟻,飼養一段時間再進行實驗。實驗前使這些螞蟻處于饑餓狀態。(3)實驗中盡量不要驚擾螞蟻,避免對其行為產生干擾。(4)螞蟻的通訊方式是什么?螞蟻的通訊方式之一是依靠氣味,利用嗅覺。也能利用觸角的觸覺功能相互溝通。(5)螞蟻的通訊對它們獲取食物有什么意義?螞蟻營群體生活,依靠通訊,個體間取得聯系交流食物信息,協作將大型食物搬回蟻穴,利于群體生存。探究二:蜜蜂的通訊—舞蹈(1)圓形舞:代表蜂箱附近有食物。(2)8字擺尾舞:代表食物的距離和方向,舞蹈圈數越多代表距離越近,舞蹈圈數越少代表距離越遠。4.在自然界,生物之間正是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存在使得生物與環境成為統一的整體。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2.在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作生態平衡。例:大量捕殺青蛙,使稻田里農業害蟲大量繁殖,水稻減產,其原因是破壞了生態平衡。體現了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維持生態平衡。3.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一俗語能體現動物在生物圈的作用是維持生態平衡。4.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有利于擴大植物的分布范圍。但某種動物數量過多時,也會對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災、蚜蟲害。5.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防治病蟲害的技術,主要方法有生物農藥防治、天敵防治、昆蟲激素防治等。具有專一性強、控制蟲害持久、不會污染環境等優點。6.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要的某些物質。例如轉基因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生產具有特殊功效的乳汁)。優點: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減少復雜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7.仿生:是指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儀器設備。仿生的例子有:抗荷服(長頸鹿),人造地球衛星的控溫系統(蝴蝶),蠅眼照相機(蠅的復眼),雷達(蝙蝠),薄殼建筑(龜甲),潛水艇(鯨魚)等。8.動物與人類器官移植,豬被列為首選動物:(1)豬的基因組與人很接近,內臟器官在體積和功能上也與人相近;(2)利用豬的器官作為供體器官,必須克服免疫排斥、微生物交叉感染和功能差異三大障礙;(3)豬的繁殖能力強,成長迅速,其心、肝、腎、肺和其他器官均可供移植,轉基因豬將成為人類未來的“器官工廠”。單元小結1.根據動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特征的相似性,可以將動物分為不同的類群,如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等無脊椎動物,以及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等脊椎動物。各個類群的動物都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2.動物都有與各自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習性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征,保護動物的棲息環境十分重要。3.自由運動是動物區別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動物的運動具有一定的結構基礎。4.動物的行為是指動物所進行的有利于它們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動。有些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有些行為是動物在后天生活經驗和學習的基礎上形成的。這兩類行為對于動物適應環境具有不同的意義。5.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與人類的關系也非常密切。人類在如何保護和利用這些生物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果,也面臨著許多新課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