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期末考試復習學案小說題型之敘事謀篇特點知識儲備1.敘述方式:順序,倒敘,插敘,補敘,平敘2.敘述人稱及視角:第一人稱(給人真實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稱(便于交流感情,給人以親切感,便于強烈呼告。)第三人稱:(視野開闊,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便于客觀描述。)視角:全知全能視角、有限視角3.情節安排(構思)技巧:線索、懸念、伏筆、照應、鋪墊、抑揚、對比、襯托、突轉、以……話題引入。4.敘述安排上的技巧:對話、心理、回憶、敘述與寫景結合、回憶與現實交織、時空集中。二、具體作用清單1、【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倒敘】(需具體闡釋)造成懸念,引人入勝。【插敘】(需具體闡釋)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平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2、【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給人以親切感,便于強烈呼告。【第三人稱】視野開闊,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全知全能視角】特點:就在于“全知”,敘述人就像上帝一樣知道故事的全部來龍去脈,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隱秘,特別是其復雜微妙的心理變化。優點:自由靈活,敘述人不受時間空間等任何限制,使人物和事件得到最廣泛最自由的表現,使讀者對人物和事件能有一個最全面最具體的了解;而且它還能最大限度地展示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等等。如:以第三人稱全知全能的視角敘述故事,這樣寫更能全面細致的描述人物的形象,展開故事情節。【有限視角】特點:講述者只能講述他所感知、所認識、所理解的一切,會受到其主客觀條件(如身份、性格、生活經驗、時空范圍等)的限制。如:以“我”的視角來敘事,使事件顯得真實可信;有限視角中可以是第一人稱敘事,也可以是第三人稱敘事,以某個人的眼光觀察,以他的心靈思考。3.情節安排(構思)技巧:【線索】(需具體闡釋)使敘事脈絡清晰,結構緊湊,展現了**人物思想、心理變化的過程,在前后對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如:小說以“春雨”為線索結構全文,即以“春雨”為線把劉老頭對現實的感受和對往事的回顧縫合在一起,交替呈現,平行展開。【懸念】(需具體闡釋)整個小說一波三折,情節起伏,懸念迭起。【結尾的特點】(需具體闡釋)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伏筆】【照應】前后照應,照應前文(需具體闡釋)【鋪墊】(需具體闡釋)【抑揚】(需具體闡釋)【對比】(需具體闡釋)【襯托】(需具體闡釋)【突轉】(需具體闡釋)【以……話題引入】以“……”為話題,引入……的故事,喚起讀者的閱讀興趣;4.敘述安排上的技巧:【對話】多用對話形式,以人物之間的對話(需具體闡釋)自述他的經歷\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展現人物的內心等等(具體作用結合文本),這樣寫能夠使敘述的情節更加集中。【心理】(需具體闡釋)【回憶、敘述與寫景結合】(需結合文本具體分析)如:情景描寫與渡夫講述相結合,賦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傷的詩意美。【回憶與現實交織】現實與回憶交織,把……真實的感受與……回憶巧妙融合,巧妙推進故事……情節,有利于展現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將時間跨度大、內容復雜的故事情節進行了藝術化處理,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性和可讀性。現實與回憶互相映照,使小說情節更具張力,使主題表達更加厚重而深刻。二、課外拓展閱讀訓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左鐮莫言那個手持左鐮蹲在樹林子里割草的少年名叫田奎,是田千畝唯一的兒子,也是我二哥的同班同學。我二哥考上了中學,田奎的學習本來比我二哥好,但他不上學了,每天割草。村子里有很多孩子割草。放學之后,我也割草。我們割了草送到生產隊的飼養棚里。十斤草換一個工分。我天生不是割草的料兒。我姐姐一天能割一百多斤,掙十幾個工分。有一天我只割了一斤草。當我把那一斤草提到飼養棚時,在場的人大樂。飼養員趙大叔用食指挑著我那一斤草,說:“你真是個勞模兒!”——從此我有一個外號“勞模兒”。晚飯時,全家人聚在一起批評“勞模兒”。我爺爺說:“想不到我們家還能出‘勞模兒’,你割的是靈芝草吧?”我爹說:“你坐在地上,用腳丫子夾,一下午也不止夾一斤草吧?!”我娘說:“你到底干什么去了?”我姐姐說:“肯定是偷瓜摸棗去了。”我哭著說:“我跑了一下午,到處找草,但是沒有草……”我姐姐說:“明天你跟著我,不許亂跑?!?br/>但我不愿意跟我姐姐去割草,我愿意去找田奎。田奎永遠在那片樹林子里活動。樹林子里有幾十個墳墓,他就在那些墳墓間轉來轉去。墳墓上生長著一些低矮枯黃的茅草,還有菅草。田奎蹲著,有時也彎著腰站著,用那張左鐮像給墳墓以剃頭一樣耐心地割。我們割草,都是右手揮鐮,左手將割下來的草抓在手里。他用左手揮鐮,因沒有右手,右胳膊上綁著一個鐵鉤子。他用鐵鉤子將割下來的草攏在一起。我感覺到他那個鐵鉤了比我的手還靈便。我也曾嘗試用他的左鐮割草,但感覺非常別扭。我問田奎:“你從小就用左手嗎?”他說:“剛上學時,我拿筆都用左手,左手寫得快,右手寫得慢?!?br/>“我二哥說你學習很好。”“也不是很好?!?br/>“你為什么不考中學呢?”他用右手的鐵鉤子指指前面一座墳墓,低聲道:“那座墳里有一條大蛇?!?br/>“多大?”我恐懼地用手摸頭發。因為傳說蛇一見兒童就會數頭發,只要讓它把頭發數清,魂就被它勾走了,因此,遇到蛇必須迅速將頭發弄亂。“想看看嗎?”我猶豫著,但還是跟著他向那座墳墓走去。那座墳慕上有幾個拳頭大的洞眼,他指指其中一個。我屏住呼吸,摸著頭發,湊近那個洞眼。起初看不清,漸漸地看清了。那里邊確有一條茶碗般粗的大蛇。黑皮白紋。看不到整體,只看到部分。我感到周身冰涼,悄悄地退下來,一直退到離這座墳墓很遠的地方才敢與他說話。“你一個人天天在這里,不怕嗎?”“自從我爹剁掉了我的手,我就什么都不怕了。”這使我回憶起那個炎熱的下午,那時候田奎還是一個雙手健全的少年。我們聚集在村南的池塘邊上,衣服掛在樹上,我們光著屁股戲水、摸魚。池塘里生長著蒲草、蘆葦,我們在里邊鉆來鉆去。突然有人喊:“喜子來了!”喜子是我們村劉老三的獨生兒子,是個傻子。喜子一絲不掛,朝著池塘這邊跑來了。他的妹妹拿著他的衣服,跟在后邊追。我確實記不清到底是誰先喊了一聲:“打啊,挖泥打傻瓜啊!”我們從池塘里挖起黑色的淤泥,對著喜子投去。有一團泥巴打在了喜子的胸膛上。他沒有躲避,還是傻哈哈地笑著。我們感到很開心,嘻嘻哈哈地笑起來。喜子的妹妹歡子拿著喜子的衣服趕上來。她擋在喜子面前。有一團泥巴擊中了她的胸膛。她哭了。她哭著喊:“你們不要打了,他是個傻瓜!”一團泥巴擊中了她的頭,她哭著喊:“你們不要打了,他是傻瓜,他什么都不懂……”歡子用身體掩護著喜子,身上中了很多泥巴。她哭著罵起來:“你們欺負一個傻瓜,老天爺會打雷劈了你們的……”也許是懼怕老天爺懲罰,也許是良心發現,也許是累了,大家突然停了手,有的喊叫著,有的不出聲,鉆到蒲草和蘆葦中。當天晚上,我們還在院子里吃飯的時候,劉老三怒沖沖地撞進來,帶著哭腔說:“我劉老三,前輩子一定是干過缺德事兒,生了個兒子是傻瓜……可你們打個傻瓜干什么?歡子都給你們跪下了,你們還不住手……”我父親抄起板凳對著我們沒頭沒臉地砸下來。我爺爺說:“過來,給你們三大伯跪下!”我們趕緊跪在地上。我二哥哭著說:“三大伯,你饒了我們吧,我們錯了,不是我們領的頭……”“是誰領的頭?!”父親停下手中的板凳,厲聲問,“是誰領的頭?!”“是田奎……”我二哥說。父親用板凳重重地敲了我一下,厲聲逼問:“你說,是誰領的頭?!”“田奎……”我說。“如果你們敢撒謊,”父親說,“我就割掉你們的舌頭!”“沒有撒謊……”我二哥說。“老三哥,”我父親提著凳子說,“我教子無方,向您賠罪……”“兄弟,”劉老三道,“咱們兩家是生死的交情,這點事兒不算什么。只是田奎為什么要挑這個頭?他家是地主,俺家是貧農,這不差,但斗爭他爺爺老田元時,如果不是俺爹站出來做保人,老田元就被拉出去斃了,這不是恩將仇報嗎?不行,我得去田家問個明白!”劉老三怒沖沖地走了……很多年后,村子里的媒婆袁春花,要把寡居在家的歡子介紹給田奎。那時,她的爹劉老三和她的哥喜子都死了。她先是嫁給鐵匠小韓,小韓死后她改嫁給老三,老三死后,她就帶著孩子回來了。袁春花說:“人們都說歡子是克夫命,沒人敢要她了。你敢不敢要啊?”田奎說:“敢!”(有刪改)小說在敘事謀篇方面很有特點,請簡要說明。參考答案:①小說通過“我”的視角敘述田奎的經歷,“我”既是故事的參與者,又是故事的見證者,使田奎的經歷更具有真實性和可信度。②敘事節奏張弛有度,如敘述“我”和田奎看蛇時節奏舒緩,而當回憶到“我”和哥哥在大人的威迫下說出田奎是領頭人時,情節緊張,節奏緊湊。③回憶性敘述,將“我”的真實感受與挖泥打人事件的前因后果巧妙融合,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性和感染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尋找安詳郭震海秋深,黃昏,風起。蒼茫的群山之中,林深似海,我輕輕地整了整衣領,有點兒微涼。我開始隱隱擔心,對身邊的老鄉說:“馬上天黑了,還沒找到安詳?!?br/>“快了,再翻過一座山就到了。”老鄉說。為了尋找安詳,我早上從市里出發,坐了個上午的長途客車,午飯簡單吃過,我們開始入山。不承想這一走就是六個多小時。在遮天蔽日的松柏樹下,我們艱難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跡象。“你確定我要找的人是在這里嗎?他可是個著名的山水畫家,名叫安詳,安靜的‘安’,詳細的‘詳’?!蔽艺f。“是哩,他確實叫安詳,是不是個畫家不曉得,但俺知道,他是個守山人?!崩相l說。這真的是我要尋找的安詳嗎?我產生了深深的憂慮。想起他的山水畫,下筆靈動,渾然天成,自成一派,如行云流水,功力深厚,在幾次全國書畫大展中屢獲大獎,被愛畫者出高價爭相收藏。奇怪的是,幾次頒獎現場,他均是缺席。大家只是通過署名得知他叫“安詳”,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信息。安詳是誰?誰是安詳?只見其畫,不見其人。有人說安詳住在京城,有別墅,有私家花園;也有人說,安詳是一位大學教授,為人十分低調等等,總之被傳得神乎其神。夜里11點多,我幾乎要絕望的時候,終于看到遠處的一絲光亮,聽到了狗吠聲。老鄉告訴我,那是守山人居住的防火瞭望塔頂部的太陽能電池板在月光下發出的亮光。我們朝著亮光走去。“安詳,安詳——”走近了,老鄉高喊著。狗吠聲愈加猛烈。借著老鄉手電筒的光亮,我看到從石砌的瞭望塔中走出一個五大三粗的老農。他真的是畫家安詳?我更加懷疑。“安詳,有人找你?!崩相l喊道。安詳喝住狗,問道:“找我有事嗎?”“您是著名畫家安詳?”我急切地問道。“不,你應該是找錯人了。我是安詳,但不是畫家,更不‘著名’,只是一個守山人?!彼幕卮鹑绱烁纱啵屛沂纸^望。“先弄些水喝,嗓子都冒煙了。”老鄉嚷嚷著,毫不客氣地向屋里走去。瞭望塔內部地方不大,分三層。一層陳設簡單而整潔,一個荊條編織的茶幾擺在正中,周圍是幾個荊條編織的凳子。通向二層的旋轉樓梯上掛著幾把明晃晃的鋤頭,還有兩個新編好的荊條籮筐。“快,喝口水,我去給你們燒火做飯?!卑苍數呐撕軣崆榈亟o我們沏茶。金色的花瓣在茶碗里翻騰,滿屋子都是花茶的清香。品茶深聊,我得知,男人確實叫安詳,當兵退伍后,被分配到縣林業局,來到林業局下屬的林場做了守山人。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仿佛與世隔絕,苦累不說,主要是極度枯燥,別人干不了幾個月就會找種種理由申請調崗,他卻自告奮勇上山,帶著妻子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每天清晨,朝霞初現,他和妻子會將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升起,然后燒火做飯、巡山,防火防盜。三十多年里,他在守山的同時,親手種活了上萬株松柏。他深愛著大山,給每座山峰都起了名字。他深愛著山上的松柏,按照《中華字?!方o每一株樹都用一個漢字命名山峰是他的家園,松柏就是他親愛的家人。我聽著,不由肅然起敬。老鄉在一旁笑道:“這算啥!人家安詳家兩個娃娃都很有出息,兒子研究生畢業,留在上海工作;女兒更厲害,是博士哩,工作在深圳。”“是嗎?”我驚嘆道。“沒啥,我們只是普通人家。”安詳的女人接話道,并招呼我們吃飯。飯后,我們被安排到三層休息。躺下后我依然在想,這真是一對了不起的夫妻,這個安詳會是我要找的畫家安詳嗎?清晨醒來,紅日初升,鮮艷的五星紅旗已經高高飄揚在瞭望塔的上空。我吃驚地發現,原來頭天晚上我們睡覺的三層,竟然是一個畫室,四周墻壁上掛滿了山水畫,地上的荊條圓筐里塞滿了畫卷。“他就是安詳,我確定,他就是我要尋找的著名山水畫家安詳!”我對老鄉喊著,很興奮。“您就是著名山水畫家安詳!您知道您的畫作有多值錢嗎?”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動。安詳正在安靜地編織一個籮筐,他抬起頭笑道:“我說過了,我是安詳,但我真不是畫家,更非‘著名’,只是一個守山人?!?br/>“不,您的山水畫自成一派,每一幅都是靈動的,山是活著的,松柏是活著的。您知道這是多少畫家一輩子都在苦苦追尋的高度嗎?”“我是自學繪畫,談不上什么高度。我只知道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我畫上的山峰是現實中的山峰,入畫的松柏都是我親愛的家人?!?br/>微風吹過,群山茫茫,松柏吟唱。他依舊在安靜地編著手里的籮筐。我抬起頭,眼前雄壯的山脈仿佛是從他的畫中走出;蒼茫天地間,每一株松柏似乎都有了靈魂。——選自《百花園》2022.2有刪減小說在敘事謀篇上很有特點,請分析本文在敘述上的特征。參考答案:①運用第一人稱、有限視角敘述故事,增加小說的真實性,便于直接抒情。小說通過“我”尋找安詳的經過來由遠及近,由表及里認識主人公和他的安詳的內心。②采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推動情節發展,使人物形象更豐滿。全文通過“我”、老鄉和安詳的對話展開,突出安詳安心守山,真情投入,內心安靜祥和的特征。③善于設置懸念。守山人到底是不是要尋找的安詳,讀者一直帶著這個疑問,直到最后謎底才被解開,引人入勝。④運用補敘,使得行文靈活,情節內容更豐富。小說以“尋找安詳”為敘事線索,中間補敘安詳當兵復員守山的情節,豐富了情節內容,也使敘事更加靈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