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大自然的語言導學案(教師版)學習目標文化自信:體會并學習作者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感受竺可楨的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探求未知世界的樂趣。語言運用:篩選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闡述的事理。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提取要點的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思維能力: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體會科學的思想方法,培養科學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審美創造:結合重點語句鑒賞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感受文章獨特的描寫視角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說明對象與現實的關系。預習案一、前置背景1.作家簡介: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國現代卓越的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很高,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他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他還帶頭撰寫物候專著,普及物候知識。他先后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楨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2.背景鏈接:竺可楨在20世紀30年代就倡議應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1962年,在他的領導下,又組織建立了全國性的物候觀測網,進行系統的物候學研究。1963年出版《物候學》(竺可楨、宛敏渭合著),系統介紹物候學的基本原理、我國古代的物候知識、利用物候預告農事的方法等。本文即根據《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一文改寫。3.知識鏈接:物候: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果、落葉;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系。非生物現象,例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屬于物候現象。物候學:也稱“生物氣候學”,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動現象與季節變化關系的科學。二、預習檢測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翩然( Piān ) 孕育( yùn ) 農諺( yàn ) 簌簌( sù ) 衰草連天( shuāi)懸殊( shū ) 萌發( méng) 短促( cù ) 連翹( qiáo ) 風雪載途( zài )海棠( tánɡ ) 緯度( Wěi ) 草長鶯飛( yīnɡ )2.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①( 銷聲匿跡 ):本義是不再公開講話,不再公開露面。這里指昆蟲無聲無息、無影無蹤。②( 風雪載途 ):風雪遍地。載,充滿。③( 年年如是 ):每年都這樣。是,這。④( 周而復始 ):形容循環往復,轉了一周又一周。⑤( 草長鶯飛 ):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后多用來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或生機勃勃、萬物復蘇的景象。⑥( 花香鳥語 ):鳥兒叫,花兒香,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3.常識填空:《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 事理 說明文 ,本文的說明對象是 物候和物候學 ,作者 竺可楨 ,漢族,浙江上虞人。中國卓越的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三、預習新知課前初讀課文,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我的疑問:探究案第一課時【學法指導】常見的說明順序有三種,即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復雜。【自主探究】1.快速閱讀課文,做讀書摘要,填寫課文提綱:第一部分(1-3)用 具體生動 的語言說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第二部分(4—5 )觀測物候對農業生產的意義。第三部分(6—10)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物候觀測研究的意義。2.閱讀課文,整體感知: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物候和物候學。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快速瀏覽課文,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圈點勾畫批注:(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3)決定物候觀測的因素有哪些?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 、高下的差異 、古今的差異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1.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2.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種的日期。3.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4.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5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合作探究】1.精讀課文6~10段,思考探究: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作者把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緯度和經度的不同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高下差異是指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這樣排列使文章條理清晰。2.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能否顛倒說明的順序?為什么?不能。“首先”“對于安排……,確定……”“還可以利用來”“也可以利用來”“為了便利”這幾層意思,有重有輕,有主有次,說明極富條理性。【拓展思考】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答: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第二課時【合作探究】聯系全文品味,回答下列問題:1.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非常生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很自然地運用比擬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第二句中“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2)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模擬風吹葉落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載”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2.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能否刪掉?為什么?(1)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不能刪掉。“許多”在范圍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變為古代流傳下來的所有農諺都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這樣就不符合實際。“許多”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2)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不能刪掉。“左右”表約數,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刪去,就成了剛好“十天”,這樣反而與實際情況不符。“左右”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3)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 。不能刪掉。“約”表估計,因為不能確定,只能用表估計的語言。如果去掉,就成了“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1 ”,與實際情況不符合,它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3.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有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和打比方等。請結合課文判斷下列句子使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1)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第4段)打比方;把“生物”比作物候觀測的“活儀器”,生動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變化在物候觀測中的重要作用和價值。(2)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第5段)運用舉例子、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說明物候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3)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第7段)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說明緯度是決定物候現象的重要因素。(4)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因為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第8段)舉例子、作比較;通過比較、舉例,說明經度是決定物候現象的重要因素。(5)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第10段) 引用;說明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歸納主旨】本文說明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變化的一些規律和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提倡進一步加強對物候的觀測和研究,從而促進農業生產。【課后拓展】課后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清明前,開秧田。”是根據節氣確定“開秧田”的時間。“柳毛開花,點豆種瓜。”是根據物候現象安排“點豆種瓜”的時間。“饅頭云,天氣晴。”根據云彩的形狀預測天氣狀況。“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根據物候現象“雨中蟬叫”預測天氣情況。“麻雀囤食要落雪”“豬銜草,寒潮到”“螞蟻壘窩要落雨”“魚跳水,有雨來”“燕子低飛要落雨”“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龜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這些農諺都是根據物候現象預測天氣情況。【總結】常言道:鳥有鳥語,人有人言,本節課我們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獨特的語言,其實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同學們今后的生活中,我們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認識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訓練案一、基礎積累與運用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C )A.孕育(yùn) 翩然(biān) 農諺(yàn) 冰雪融化(róng)B.簌簌(shù) 萌發(méng) 緘默(jiān) 銷聲匿跡(nì)C.衰草(shuāi) 窺見(kuī) 緯度(wěi) 草長鶯飛(yīng)D.連翹(qiáo) 逆溫(yì) 海棠(tánɡ) 風雪載途(zhài)【解析】A項有誤,應為“翩然(piān)”;B項有誤,應為“簌簌(sù)”;D項有誤,應為“風雪載途(zài)”;故選C。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C )A.蘇醒 隔膜 嘻戲 破釜沉舟B.和藹 悲愴 佇立 鞠躬盡猝C.懸殊 次第 屏障 迫不及待D.羈絆 氣慨 蕭瑟 洗耳躬聽【解析】A項有誤,應為“嬉戲”;B項有誤,應為“鞠躬盡瘁”;D項有誤,應為“洗耳恭聽”;故選C。3.下列句中加點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B )A.本來藏在葉底下的那盞路燈格外明亮,馬路豁然開朗,像拓寬了幾尺。B.我感到一種不可名狀的恐怖,一種同親人隔絕、同大地分離的孤獨感油然而生。C.他仍是教練眼中一個遵守紀律的隊員,是山東大學老師眼中一個不恥下問的學生。D.近日,北京、大連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到廣大的中西部就業,兩地學生已蠢蠢欲動。【解析】A項,豁然開朗:由狹窄幽暗變為寬敞明亮。也形容原來不明白,一下子領悟了。在句中與主語“馬路”不搭配,不合語境。B項,不可名狀:不能夠用語言形容(名:說出)。C項,不恥下問: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為恥。句中用以形容“老師眼中的學生”,適用對象不當。D項,蠢蠢欲動:指敵人準備進行攻擊或壞人策劃破壞活動。句中用以形容“兩地學生”,感彩不當。4.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D )A.所有學校都要關愛留守兒童,利用一切契機激勵他們,鍛煉他們,培養他們自立自強。B.嘉陵第一小學采取了各種預防措施,防止師生不患春季流感,確保全校師生健康安全。C.為了營造良好的安全環境,各級部門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執法檢查和應急管理工作水平。D.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各地讀者紛紛來到圖書館、書店等地,閱讀圖書,品味書香。【解析】A.成分殘缺,應該在句末補充上“的精神”;B.否定不當,應該刪去“不”;C.“加強”與“水平”搭配不當,應該在“應急管理工作水平”前面補充上“提高”;故選D。二、閱讀課文1、2段,回答5—10題。5.下列對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B )A.第1段生動地勾畫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形象地說明了花草鳥蟲的變化和氣候的關系。B.“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用具體的物候變化表現了一年四季的景色變化。C.“年年如是,周而復始”,既點明了四季變化的自然現象是有規律的,又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D.杏花“傳語”、桃花“暗示”、布谷鳥“唱歌”,運用擬人手法具體形象地說明大自然的語言。【解析】“表現了一年四季的景色變化”錯,這句話描述的只是春天的景象。6.這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說明順序?物候(現象);時間順序。7.結合第1段內容,說說詞語“次第”有什么作用?“次第”是一個接一個的意思,修飾限制“開放”,突出強調了各種花是有序的、一個接一個開放的,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8.第2段中,“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一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花香鳥語,草長鶯飛比作大自然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物候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有吸引力。9.揣摩下面句子的含義。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三個例子說明什么道理?說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現象,在農業生產那里,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10.本文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實際指什么?這樣命題好不好?為什么?題目標作“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說法。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非常形象、生動,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引人入勝。5大自然的語言導學案(學生版)學習目標文化自信:體會并學習作者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感受竺可楨的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探求未知世界的樂趣。語言運用:篩選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闡述的事理。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提取要點的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思維能力: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體會科學的思想方法,培養科學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審美創造:結合重點語句鑒賞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感受文章獨特的描寫視角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說明對象與現實的關系。預習案一、前置背景1.作家簡介: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國現代卓越的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很高,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他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他還帶頭撰寫物候專著,普及物候知識。他先后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楨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2.背景鏈接:竺可楨在20世紀30年代就倡議應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1962年,在他的領導下,又組織建立了全國性的物候觀測網,進行系統的物候學研究。1963年出版《物候學》(竺可楨、宛敏渭合著),系統介紹物候學的基本原理、我國古代的物候知識、利用物候預告農事的方法等。本文即根據《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一文改寫。3.知識鏈接:物候: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果、落葉;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系。非生物現象,例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屬于物候現象。物候學:也稱“生物氣候學”,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動現象與季節變化關系的科學。二、預習檢測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翩然( ) 孕育( ) 農諺( ) 簌簌( ) 衰草連天( )懸殊( ) 萌發( ) 短促( ) 連翹( ) 風雪載途( )海棠( ) 緯度( ) 草長鶯飛( )2.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①( ):本義是不再公開講話,不再公開露面。這里指昆蟲無聲無息、無影無蹤。②( ):風雪遍地。載,充滿。③( ):每年都這樣。是,這。④( ):形容循環往復,轉了一周又一周。⑤( ):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后多用來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或生機勃勃、萬物復蘇的景象。⑥( ):鳥兒叫,花兒香,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3.常識填空:《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說明文 ,本文的說明對象是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漢族,浙江上虞人。中國卓越的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三、預習新知課前初讀課文,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我的疑問:探究案第一課時【學法指導】常見的說明順序有三種,即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復雜。【自主探究】1.快速閱讀課文,做讀書摘要,填寫課文提綱:第一部分(1-3)用 的語言說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第二部分( )觀測物候對農業生產的意義。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12)物候觀測研究的意義。2.閱讀課文,整體感知: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3.快速瀏覽課文,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圈點勾畫批注:(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3)決定物候觀測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合作探究】1.精讀課文6~10段,思考探究: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2.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能否顛倒說明的順序?為什么?【拓展思考】: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第二課時【合作探究】聯系全文品味,回答下列問題:1.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2)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2.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能否刪掉?為什么?(1)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2)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3)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 。3.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有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和打比方等。請結合課文判斷下列句子使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1)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第4段)(2)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第5段) (3)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第7段) (4)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因為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第8段)(5)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第10段) 【歸納主旨】本文說明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變化的一些規律和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提倡進一步加強對物候的觀測和研究,從而促進農業生產。【課后拓展】課后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總結】常言道:鳥有鳥語,人有人言,本節課我們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獨特的語言,其實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同學們今后的生活中,我們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認識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訓練案一、基礎積累與運用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孕育(yùn) 翩然(biān) 農諺(yàn) 冰雪融化(róng)B.簌簌(shù) 萌發(méng) 緘默(jiān) 銷聲匿跡(nì)C.衰草(shuāi) 窺見(kuī) 緯度(wěi) 草長鶯飛(yīng)D.連翹(qiáo) 逆溫(yì) 海棠(tánɡ) 風雪載途(zhài)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蘇醒 隔膜 嘻戲 破釜沉舟B.和藹 悲愴 佇立 鞠躬盡猝C.懸殊 次第 屏障 迫不及待D.羈絆 氣慨 蕭瑟 洗耳躬聽3.下列句中加點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本來藏在葉底下的那盞路燈格外明亮,馬路豁然開朗,像拓寬了幾尺。B.我感到一種不可名狀的恐怖,一種同親人隔絕、同大地分離的孤獨感油然而生。C.他仍是教練眼中一個遵守紀律的隊員,是山東大學老師眼中一個不恥下問的學生。D.近日,北京、大連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到廣大的中西部就業,兩地學生已蠢蠢欲動。4.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所有學校都要關愛留守兒童,利用一切契機激勵他們,鍛煉他們,培養他們自立自強。B.嘉陵第一小學采取了各種預防措施,防止師生不患春季流感,確保全校師生健康安全。C.為了營造良好的安全環境,各級部門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執法檢查和應急管理工作水平。D.10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各地讀者紛紛來到圖書館、書店等地,閱讀圖書,品味書香。二、閱讀課文1、2段,回答5—10題。5.下列對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第1段生動地勾畫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形象地說明了花草鳥蟲的變化和氣候的關系。B.“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用具體的物候變化表現了一年四季的景色變化。C.“年年如是,周而復始”,既點明了四季變化的自然現象是有規律的,又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D.杏花“傳語”、桃花“暗示”、布谷鳥“唱歌”,運用擬人手法具體形象地說明大自然的語言。6.這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說明順序?7.結合第1段內容,說說詞語“次第”有什么作用?8.第2段中,“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一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9.揣摩下面句子的含義。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三個例子說明什么道理?10.本文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實際指什么?這樣命題好不好?為什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大自然的語言》導學案(學生版).doc 5《大自然的語言》導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