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社會參考答案選擇題:1—5CDBAD 6—10BDDAC 11—15CDDCB16—20BBACB 21—25ADDBC 26—30DACDA31(8分)(1)經緯網定向法;比例尺;(2分)(2)亞洲;南美洲;(2分)(3)④;①;(2分)(4)F;基督;(2分)32(10分)(1)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3分)(2)緯度位置;海陸位置;(2分)(3)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廣布;(2分)(4)分布特點:呈放射狀分布,流向:從中間向四周流;原因: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3分)33(13分)(1)分封制;郡縣制。 (2分)(2)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的爭戰混亂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3分)(3)影響:諸侯國勢力強大,威脅中央集權。(意思相近即可)措施:頒布“推恩令”;(3分)(4)臣:董仲舒;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默百家,尊崇儒術;秦始皇的措施未能鞏固統治,反而加速其滅亡;漢武帝的措施促進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和西漢的興盛。(5分)34(9分)(1)圖一:骨耜,出土于河姆渡遺址。 圖二:春秋后期。(3分)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3分)南方社會相對安定;北民南遷帶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2分)北方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分)稠州中學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獨立作業(2024.1)(考試形式:閉卷)1. 去年暑假小明隨父母去英國度假,參觀了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看到了一條銅質的“本初子午線”,這條線是( )A. 地球儀上最長的緯線 B. 180°經線C. 東經和西經的分界線 D. 東西半球的分界線2. 在我國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合作中,我國不需要引進的是( )A. 資金 B. 先進技術 C. 管理經驗 D. 勞動力3.下列有關河流和湖泊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河流被稱為“大地的動脈”,湖泊被譽為“大地的明珠”B.密西西比河、長江、亞馬孫河均流入太平洋C.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貝加爾湖D.河流與湖泊在干旱地區和濕潤地區,其數量、水量大小不同4.今年暑假,王鵬跟著爸爸去英國考察學習,還帶去了杭州的特產,王鵬的媽媽前往新疆支教,材料依次體現了區域間的( )A.文化交流、物產交流、人才交流 B.信息交流、經濟交流、文化交流C.物產交流、經濟交流、人才交流 D.人才交流、物產交流、文化交流讀經緯網示意圖(如圖),完成下面5—6小題。5. 關于圖中甲、乙兩地的敘述正確的是( )A. 甲地位于西半球 B. 乙地有太陽直射現象C. 甲地位于南溫帶 D. 乙地位于中緯度地區6. 有關圖中①、②兩區域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實地面積②大于①B. ①區域位于②區域東南方C. ①和②位于同一個半球D. 圖幅相同的①②兩區域,比例尺①大于②7.從北京人到河姆渡人、半坡人,原始人類經歷了從野外穴居到聚族定居,從采集到種植,從狩獵到飼養豬、狗等家畜的演進過程。導致上述演進的最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術的進步 B.人工取火的發明C.飼養水平的提高 D.生產力的提高8.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原始農耕。下列關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農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確的是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過著定居生活 ③種植糧食作物粟和小麥 ④會制造陶器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9.“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該材料的大意是( )A.華夏民族是由各族雜居交融而成B.交通便利是華夏民族形成的主因C.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D.中華民族的主體是由黃帝部落發展而來的10.史書記載,春秋時期魯國向周天子朝貢7次,其中魯國國君親自去的有3次。同時魯國卻朝齊11次,朝晉20次。這說明( )A.魯國與齊、晉距離較近,而與周天子距離較遠B.魯國想與齊、晉聯合,共同攻打周天子C.周王室衰微,地方諸侯勢力擴大D.周天子勢力與齊、晉勢力差不多11.從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們可以得到的歷史教訓是國君應該( )A.重視教育 B.發展經濟C.勤政愛民 D.增強軍事力量12.青銅器上刻有的文字,古人稱金文。金文從商代中晚期開始出現,數量較少;周代青銅器上文字數量明顯增加。金文的內容涉及祭祀典禮、政治、軍事、經濟、法律訴訟、婚姻等方面。由此可推知金文的歷史價值在于( )A.便于了解商周時期青銅器功能的變化B.見證了中國古代文字發展的各個階段C.突顯了西周時期青銅鑄造業水平領先D.提供了研究商周社會狀況的實物史料13.下列關于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和兼并戰爭的評價,正確的有( )①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了種種災難②在爭霸過程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了,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③在爭霸過程中,許多國家都以改革加強了自身力量④華夏族和其他各族頻繁接觸,促進了民族融合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4.下表是百家爭鳴時期部分學派的部分主張,據此可知百家爭鳴( )學派 主張(部分)儒家 以仁愛思想使社會和諧,以德治理念使人民誠服。墨家 以兼愛和自律為手段,推進社會治理。道家 反對統治者不必要、不適當的作為以及過多的指令與干涉。法家 以制度和法律為手段來穩定社會秩序。A.推動社會流動 B.促進文化傳承C.服務現實政治 D.表達人生態度15.1973年,在今威海市苘山鎮發現了一個秦代鐵權(見下圖),上有銘文“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指隗狀)、綰(指王綰),法度量則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從這篇銘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確信息是( )①統一了六國 ②統一了度量衡 ③用楷書書寫 ④確立了皇帝稱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6.關于秦末農民起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起義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B.第一次起義就直接導致秦朝滅亡C.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D.首先發生在大澤鄉17.漢高祖時,社會經濟一片荒涼,將相出行有的只能乘牛車。可是到了漢武帝初年,也不過60年,漢梁王出行車馬千里,隨從涌道。導致這種變化的客觀原因是( )A.西漢的社會風氣 B.西漢初年社會經濟的發展C.分封諸侯國的互相攀比 D.漢武帝本人的示范18.歷代開國名君大都能夠休養生息,崇尚節儉,勵精圖治,其實質是:( )A.維護封建統治 B.發展社會經濟的策略 C.減輕人民負擔的措施 D.“仁政”思想的實踐19.漢朝規定,凡產鐵的郡里均設置鐵官,即便不產鐵的郡里也要在縣一級地方設置小鐵官。鐵的冶煉和鐵器的制作與銷售,一律由鐵官負責。這反映了漢朝( )A.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B.鐵官是地方最高長官C.實行鹽鐵官營、專賣 D.大力推廣鐵器的使用20“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西漢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將是( )A班超、班固 B衛青、霍去病 C甘英、霍去病D蒙恬21.唐代詩人杜甫在其詩作“聞道尋源使,從此天路回。牽豬去幾許?宛馬至今來。”中所歌頌的“尋源使”,就是西漢的張騫。張騫之所以成為千古名人,是因為他的兩次出使西域( )①促進了西域同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②豐富了中原的物質文化生活③為西漢與非洲通商關系的發展提供了條件④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22.《后漢書》記載,章和二年章帝死,年僅10歲的和帝即位,竇太后臨朝聽政,竇太后的哥哥大將軍竇憲趁機操縱朝政,“威權震朝廷”。這反映了東漢時期( )A.時局動蕩不安 B.地主兼并土地C.宦官把持朝政 D.外戚勢力膨脹23.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下列各項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A.巨鹿之戰——劉邦項羽為爭奪帝位進行的戰爭B.由分封制引發的爭霸戰爭——導致秦朝的滅亡C.“文景之治”的出現——使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D.黃巾起義——使東漢統治一蹶不振24.廣告詞“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中的“水”指水利工程,“道”指中國本土的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蘭教25.成語故事中蘊含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如三顧茅廬、鼎足三分、樂不思蜀、草木皆兵、聞雞起舞等。這些成語體現了中國古代一個階段的動蕩局面,反映出的歷史階段特征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26.西晉時期的貴族、富豪常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財富,這說明西晉( )A.社會經濟繁榮 B.綜合國力強盛C.社會矛盾突出 D.統治階級腐朽27.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科學技術繼續發展,主要得益于( )①江南地區開發 ②北方民族交融③社會動蕩不安 ④佛教盛行一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28.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歷史上兩次著名的戰役。下列對這兩次戰役共同點的概括,正確的是( )①曹操都取得了勝利②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③都發生在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前④都發生在黃河流域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29.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形成于( )A.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時 B.三國鼎立時期C.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 D.八王之亂期間30.“以六觚之一面,乘一弧半徑,三之,得十二觚之冪……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以此為基礎,取得領先世界近千年科技成果的是( )A.祖沖之 B.華佗 C.畢昇 D.劉徽31.(8分)讀下邊“豎版世界地圖”回答問題。(1)本圖的定向方法是 ,按地圖三要素,豎版地圖缺少 。(2分)(2)寫出大洲的名稱:A為 ,D為 。(2分)(3)面積最大的大洋是 ,跨經度最大的洋是 。(均填序號)(2分)(4)世界七大洲中,發達國家最多并且海拔最低的大洲是 (填字母),位于E洲的發達國家居民主要信仰 教。(2分)32.(10分)下面是亞歐大陸五地的氣候和亞洲地形圖,回答問題。(1)根據氣溫曲線與降水柱狀圖,分別寫出CDE的氣候類型名稱;(3分)C: D: E:影響A與B地氣候類型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影響C、D、E氣候類型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2分)(3)看地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亞洲氣候特點。(2分)(4)看地圖并結合所學,描述亞洲河流的分布特點及河流流向,并分析原因。(3分)33.(13分)“大一統”觀念是中國自西周以來立國的基本觀念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周王朝通過對四土、四國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遼闊的四土、四國之地已緊密地連為一體……一統于周天子的統治之下。——周書燦《從早期國家結構的基本形勢看秦漢大一統政治的社會基礎》材料二:據史書記載:漢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還分封了一些諸侯王國。諸侯王的權力很大,在封地內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稅,鑄造錢幣,還擁有兵權。材料三:李斯建議焚燒私人所藏《詩》《書》等典籍,“以古非今者”要滅族。秦始皇批準了這一建議。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材料四:臣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漢書》(1)據材料一,指出將四土四國之地“一統于周天子的統治之下”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否定這一制度,實行了什么制度?(2分)(2)中國歷史上在哪一個朝代實現了第一次大統一?有什么重大意義?(3分)(3)材料二所反映的問題對西漢中央政權造成什么影響?漢武帝為消除這一影響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4)材料四中的“臣”指的是誰?秦漢統治者為加強思想統一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結果有什么不同?(5分)34.(9分)我國古代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多種多樣。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工具篇]材料一:[交流篇]材料二:由于對中國絲綢的剛需以及中國保持對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絲路沿線大國把歐亞大陸東西兩邊早已建立起來的成熟交通網絡,連接成一個由官方提供軍事保護和后勤支撐的網絡。通過這個有主干和支流的網絡,歐亞大陸東西方的人員、信息和物資得以順暢交流。——《文明的交流互鑒從未停止》[開發篇]材料三:從西晉末年“永嘉之亂”起,再到十六國時期,北方更長時間陷入戰亂之中,人民紛紛流徙江南,黃河中下游地區一片蕭條,南方則在相對穩定條件下利用北方南遷的大批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經驗,使經濟持續發展。——劉亞荷《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民族篇]材料四: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生活中的畜牧業生產經驗,物質生活中的胡服、胡食、胡床等,精神生活中的胡樂﹑胡歌、胡舞等,都極大地豐富了漢族人民的生活。(1)寫出圖一工具的名稱,它出土于哪一古人類遺址?圖二的工具最早出現在什么時期?(3分)(2)材料二中的“交通網絡”指的是什么?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這個“交通網絡”起到了怎樣的作用。(3分)(3)根據材料三,歸納西晉末年以來江南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2分)(4)根據材料三、四,簡要概括這一時期我國民族關系的發展狀況。(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稠州中學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獨立作業(2024.1)答案.docx 稠州中學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獨立作業(2024.1)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