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神奇的扎染》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神奇的扎染》來自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小學綜合實踐四年級下冊,以掌握扎染的制作方法為落腳點,讓學生在領會扎染相關知識的同時,在扎制方法上發揮想象,創造性的制作扎染作品,符合《新課標》的要求—綜合實踐是一種實踐型課程。扎染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染色工藝,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節課讓學生充分感受扎染的魅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染布工藝的熱愛與好奇,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學生的國家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扎染的操作相對簡單,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有涉及。學生對于扎染的理解和認識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本節課針對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用問題推動教學進程,用動手操作豐富學生的直接體驗。本節課以神舟十三號的“天宮小課堂”貫穿全課程,讓學生帶著問題“什么是扎染?”,“如何制作扎染?”看視頻,以問題驅動課程進程。在回答“什么是扎染?”這個問題時,讓學生在視頻中初步認識扎染,了解扎染的制作過程,用課前搜集的信息豐富學生對扎染的整體認識。在扎染知識概述中,讓學生明確了扎染的原理,了解扎染工藝最早起源于中國,后來傳入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教學扎染的染料時,先介紹了常用的扎染染料,再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入手,回憶生活中的天然染料,經過調查發現班級里有 13名孩子在家里用菠菜汁,火龍果皮汁等色彩鮮明的植物染料做過彩色水餃或彩色面條,基于這一生活經驗,孩子的思維很容易進行拓展,讓孩子在群體學習中打開思維壁壘。在設計制作過程中,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設計和制作,體現了新課標的合作教學原理,通過主動性,創新性的動手操作,將學生個體和小組結合起來,也將認知與實踐結合起來,為學生積累豐富的直接經驗,提升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作品展示環節,讓學生描述作品的創意來源和設計思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教學目標:1、了解扎染的原理,探究扎染的基本技法。2、總結染制的經驗,對作品進行創新實踐。3、感受扎染的文化內涵,培養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意識。教學重點:1、了解扎染的原理,探究扎染的基本技法。2、總結染制的經驗,對作品進行創新實踐。教學難點:感受扎染的文化內涵,培養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意識。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初識扎染1、談話導入(1)孩子們,看,這是誰?(冰墩墩)是的,冰墩墩是 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吉祥物”,圈粉無數,深受大家的喜愛。奧運健兒們奮勇拼搏,為國爭光,我們不禁為他們吶喊喝彩!在彩云之南——云南的大理,手工藝人們用他們獨特的方式為冬奧會獻禮,為奧運健兒加油!我們一起來欣賞。(PPT)這些作品,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師相機評:是的,這些藍白相間的作品,有一種自然清新之美)大理藍、蒼山雪,藍天白云在棉布上起舞。這樣別致的花紋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來的?(2)這就是民間的一種印花技藝——“扎染”。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神奇的扎染世界吧!(板貼課題——神奇的扎染)(設計意圖:通過“冰墩墩”的扎染作品導入,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扎染”這一民間印花技藝。國際化、現代化的冬奧會與中國民族傳統手工藝相碰撞,體現了傳統手工藝作品的生命力。)2、初識扎染什么是扎染呢?課前請同學們搜集了有關扎染的相關資料,誰來分享?(生從原理、染料、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分享)師相機評:(1)宋朝《資治通鑒音注》中有記載“纈 xié撮 cuō采以線結之,而后染色,既染則解其結,凡處皆原色,余則入染矣。其色斑斕之纈。”古人所說的“纈”指的便是現在的扎染。用線扎結,然后染色,扎結的地方不會被浸染,還是呈現白布本來的顏色,其他未被扎結的部分則會染上顏色。(2)綠色的樹葉、棕色的枝條以及五彩繽紛的花朵,都是染料的來源。在倡導回歸自然、健康生活的今天,扎染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3)師:扎染傳承千年,它的興衰榮辱,也印證著時代的變化萬千。(4)是啊,扎染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繼承與發揚。3、感受扎染魅力同學們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接下來,我們跟隨鏡頭一起去白族扎染之鄉去感受一下扎染的魅力吧。看了這么多的扎染作品,你有什么想說的?預設:(1)生:我覺得很有民族特色,而且圖案各不相同。師:每一幅扎染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扎染讓人著迷的原因吧)(2)生:我發現也有彩色的師:是的,扎染是五彩斑斕的,藍白色是最經典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色彩)(3)生:我感覺很像水墨畫師:是啊,那一抹藍在純凈的白布上暈染開來,仿若一卷藍白相間的絕世名畫,扎染,就是一門水墨暈染的藝術。(設計意圖:通過欣賞扎染作品,感受扎染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加深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進一步了解扎染并親自動手制作的欲望。)二、學習制作扎染(一)總結扎染步驟1、學習扎結基本方法這些漂亮的扎染作品,是怎樣制作的呢?首先,就是我們要用到的扎染材料——棉布,因為是漿洗過的,這些漿能溶于水,會影響扎染效果,需要提前浸泡 6個小時以上。時間關系,老師提前給大家浸泡過了。(板貼:浸泡)通過課前交流,我們知道扎染工藝分為兩大步驟,先對織物進行扎結,再染色。它有許多變化技法,各有特色,趣味無窮。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捆扎法、夾扎法。(板貼:扎結)介紹(PPT出示圖解):(1)捆扎法:捆扎法是將織物按照預先的設想,或揪起一點,或順成長條,或做各種折疊處理后,用棉線或麻繩捆扎。(2)夾扎法:是將織物按照預先的設想,做各種折疊處理后,用木板或竹木筷將布夾緊,再用棉線或麻繩捆扎。你發現了嗎?捆扎法和夾扎法的第一步都是要先——?(折疊)同學們會折紙嗎?你都會折什么?(指 2生回答)心靈手巧的孩子,折疊方法千變萬化。今天我們用到的棉布質地比較柔軟,我們可以有選擇性的、創造性地把折紙的方法運用到布的折疊中。(設計意圖:對比捆扎法和夾扎法,找到關鍵的一步——折疊,并在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將折紙的方法選擇性的、創造性地運用到布的折疊中,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扎結的方法。)2、學習折疊方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不同的折疊方式可能會扎染成怎樣的圖案。教師師范:捆扎法和夾扎法像這樣的圓形圖案,我們可以在布料上揪起一點,再根據想要的圓形大小,找到合適位置進行捆綁。如果想要小一點的圓,就離頂點近一點,如果想要大一點的圓就要離頂點遠一點,如果想要幾個同心圓,還可以——多扎幾圈。(師邊講解,邊示范)在此基礎上,如果想要更多的創新,我們還可以在捆扎的基礎上,結合夾雜法,用木棒支撐并扎緊就可以得到這樣的圖案。扎染有著無限的可能,即使這樣隨意折疊成一個正方形,再結合夾子和圖形模具,得到的圖案也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就像藍天上的白云變幻無窮,扎染的圖案也會因折疊方式和扎結的松緊程度的不同而千變萬化。總體來說,捆扎法做出的圖案線條柔和,富于變化;夾扎法條紋清晰,圖案規則。了解了兩種扎染方法,除了這些簡單的方法,你們還可以發揮創造力,采用更多的捆扎方法,創造更豐富的圖案。(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示范不同的扎制方法,讓學生了解兩種扎染方式的特點,感受扎染方式的多樣和圖案的千變萬化。同時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思考還可以怎么扎制,為動手實踐做好準備。)3、學習染色完成了扎結,接下來就要進行——染色?(板貼:染色)教師師范看了老師的師范,你認為染色時要注意些什么?(染色要均勻,浸泡 3-5分鐘,讓布完全浸染,戴上一次性手套)(設計意圖:教師通過示范,讓學生總結染色的注意事項,為動手制作做好充分準備。)4、拆線完成作品染色完成,接下來我們要——?(拆線)在用剪刀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這樣,一幅扎染作品就完成了。我們來總結一下制作步驟吧,第一步——浸泡,接著是——扎結,然后——染色,最后——拆線。(設計意圖:教師通過示范拆線,讓學生總結拆線的注意事項,并總結扎染的基本步驟,為動手制作做好充分準備。)5、總結經驗通過老師剛才的示范,你發現要想成功地制作一幅扎染作品,關鍵是什么?(生總結)師小結:1、折疊方法,纏線位置,決定圖案大體輪廓2、扎結方式,纏線的松緊,決定顏色分布和色彩效果。隨著對扎染的了解越來越深入,大家一定也想動手試一試了吧!誰來讀一下活動要求?(PPT出示,生讀)(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示范和交流討論,讓學生總結扎染的關鍵方法,明確注意事項。)(二)動手扎染接下來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將自己對自然、對生活的感受,融入到扎染創造中,制作一幅扎染作品吧!(設計意圖:在充分的交流學習后,學生對扎染的制作方式和文化內涵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有利于學生發揮創造力制作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作品。)三、展示匯報,總結升華(一)展示匯報生按小組展示匯報。并解說扎染方法和在生活中的應用。同學們不僅制作出獨特的扎染作品,還懂得將扎染融于生活。這是老師的作品,相信你們也可以發揮想象,用扎染裝點自己的生活。(教師展示自己制作的生活用品和藝術品)(二)總結升華看著大家美好獨特的作品,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驕傲!勞動人民從大自然中得到啟示,創造了許多像扎染這樣令人贊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前不久,神舟十三號就把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手工藝——扎染,帶上了空間站。在天宮課堂上,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扎染展示。(播放視頻)看完視頻你有什么想說的?(生答)師小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扎染技術的國家,這項兩千多年前流傳下來的扎染技術,至今仍然生動鮮活,隨著祖國航天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們的航天員將這項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帶出中國,飛出地球,飛向太空。四、課外實踐課下我們可以把扎染應用到生活中,扎染藝術源于生活,點亮生活。布置實踐作業:1、完成一件扎染作品,做成生活物品,裝點生活。2、了解其他染布方法。扎染是我國古代印染技術的一個巨大成就。希望同學們,也能向我們的先輩學習,做中華文明的傳承者,做美的創造者,讓古老的扎染工藝重新煥發青春,讓生活更美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