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3張PPT)導入新知8* 時間的腳印陶世龍1.熟記“撣”“礫”“麓”“壑”,“龜裂”的“龜”等字的讀音;熟記“帷幕”“腐蝕”等字的字形;理解成語“海枯石爛”的意思。2.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明確文章的說明方法。(重點)3.品味文章生動有趣的語言,學習本文的寫法。(難點)4.激發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培養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學精神。(素養)學習目標知識備查作者介紹陶世龍,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1948年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1949年開始寫作普及地質礦物知識的文章,之后陸續發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數百篇,部分結集《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出版。他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讀一讀基礎知識撣 蹤跡 裝置 烘烤 腐蝕沙礫 山麓 溝壑 龜裂 帷幕渾濁 粗糙 刨刮 孔隙 消逝傾斜 琥珀 包裹 覆蓋 犀牛海枯石爛 楔形文字dǎnzōngzhìhōngfǔ shílìlùhèjūnwéilànzhuócāobàoxiēxìshìqīngpòguǒfùxī多音字基礎知識pō湖泊bó停泊泊jūn龜裂guī烏龜龜qiū龜茲撣殼dǎnshàn雞毛撣子古國名ké蛋殼qiào地殼形近字基礎知識礫lì沙礫爍shuò閃爍櫟lì櫟木滲shèn滲入摻chān摻雜糝shēn玉米糝詞語解釋基礎知識【蹤跡】【山麓】【溝壑】【膠結】【龜裂】【帷幕】【腐蝕】【粗糙】【刨刮】行動所留的痕跡。山腳。山溝。糨糊、膠等半流體干燥后變硬黏結在一起。裂開許多縫子。掛在較大的屋子里或舞臺上的遮擋用的幕。通過化學作用,使物體消損破壞,如鐵生銹,氫氧化鈉破壞肌肉和植物纖維。(質料)不精細,不光滑。刮平。基礎知識【海枯石爛】直到海水枯干,石頭粉碎。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多用于誓言,反襯意志堅定,永遠不變。例句:不管是海枯石爛,還是轉瞬即逝,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眼前的一切就都是美好的。意思相近的成語有“矢志不移”“地老天荒”等。1、本文的標題是“時間的腳印”,通過閱讀,你認為本文的寫作對象是時間嗎?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2、文中有哪些段落獨句成段?他們有哪些作用?3、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并概括各層次的大意。4、本文采用了哪種說明順序?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本文的標題是“時間的腳印”,通過閱讀,你認為本文的寫作對象是時間嗎?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不是時間,本文主要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文章對巖石為什么能記錄時間,巖石怎樣記錄時間,巖石記錄時間的意義等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初讀課文,整體感知2、文中有哪些段落獨句成段?他們有哪些作用?5、7、18、22、24、27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巖石是怎樣記錄下時間的呢?(5)承上啟下,由人類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巖石記錄時間方式的探尋。(2)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7)開啟下文,說明巖石“毀滅”的過程。(3)經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18)總括上文,總結了巖石“毀滅”之后再度“新生”的過程。初讀課文,整體感知(4)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22)承上,收住有關巖石自身解體與新生的話;啟下,解讀下文有關巖石上的歷史痕跡。(5)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24)概括評價上一段的敘述內容。(6)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27)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啟下文,說明化石是怎樣幫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的。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29)第一層(5-21)巖石的厚度和生成順序可以記錄時間。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3、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并概括各層次的大意。第二層(22-29)巖石保存了歷史的許多痕跡。第三部分(30-31)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造福人類。(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4、本文采用了哪種說明順序?邏輯順序,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時間伯伯,你是最偉大的旅行家,你從不猶豫你的腳步,走過歷史的每一個時代。——高士其《時間伯伯》1、 文章主要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特功能,為什么開頭要引用高士其的小詩?一方面把時間擬人化,與主題照應;另一方面,通過引用,由生活時間引入地質時間,更切合讀者生活實際,吸引讀者。文題“時間的腳印”實際上是“從巖石上,可以看到時間的長短”的意思。精讀課文,深入理解(1)現在的人們是怎樣記錄時間的?(3)中國古代用什么來記錄時間?(2)本文中提到的巖石有什么作用?鐘表和日歷。銅壺滴漏。它是大自然用來記錄時間的。2、自由讀1-4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精讀課文,深入理解銅壺滴漏水從一個銅壺緩緩地滴進另一個銅壺,時間過去了,這個壺里的水空了,那個壺里的水卻又多了起來。時間是看不見的,但是我們用水滴記下了逝去的時間。小知識3、自由讀5-21自然段,思考問題:(1)巖石的運動規律是什么?(提示:根據第6自然段)被破壞被搬運、被堆積重新生成巖石精讀課文,深入理解(2)你能根據書上的有關內容概述石爛到新生的過程嗎?(提示:根據8-18自然段)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新巖石沉淀重壓膠結我們研究巖石的形成過程有何用意?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精讀課文,深入理解(3)人們是怎樣根據巖石來判斷時間的?(提示:讀第19-21自然段,可從巖層厚度、排列順序、地殼運動等方面思考。)巖層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排列順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殼運動:平臥的巖層變得歪斜甚至直立。精讀課文,深入理解4、(1)自由讀22-29自然段,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思考:巖石是怎樣記錄下時間的腳印的?(提示:可從巖石結構、石頭顏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慮)。巖石結構——反映地殼的活動石頭顏色——反映遠古的氣候生物化石——反映歷史的發展精讀課文,深入理解(2)人類是怎樣根據化石來認識地球的發展歷史的?(提示:根據不同類型的化石去思考)根據不同類型的化石去思考。三葉蟲化石——“寒武紀”——海洋寬廣大樹木化石——“石炭紀”——溫暖潮濕長毛獸化石——“第四紀”——氣候寒冷精讀課文,深入理解三葉蟲化石小知識5、細細品味最后一段,說一說:讀懂巖石記錄有什么重大意義?總結:說明巖石記錄時間的意義,在于幫助人們認識地球的發展過程,增長知識;還在于幫助我們找尋地下的寶藏,為人類造福。精讀課文,深入理解為了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文意,作者在文中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畫出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探究說明方法1、空氣和水中的酸類,腐蝕了巖石中的一部分物質。水流和風還不斷地沖刷、吹拂著它。特別是刮風沙的時候,就像砂輪在有力地轉動,巖石被磨損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將風沙比作砂輪,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風沙等自然力對巖石的侵蝕作用,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探究說明方法2、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將冰河的移動比作鐵掃帚掃過地面,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冰河對石頭的破壞作用。“刨刮”一詞表現了冰河對巖石破壞作用的巨大。探究說明方法3、當然我們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蘭新鐵路的時候,一個山頭在幾分鐘內就被炸掉了,這相對地質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舉例子、作比較。以建筑蘭新鐵路時,人們炸掉山頭為例,具體地說明了人對巖石的破壞作用。將人對巖石的破壞速度與地質作用的速度進行比較,突出了人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不容忽視。探究說明方法4、在山麓、溝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較低洼的地方,有許多泥沙不斷地被留下來,它們填充著湖泊,墊高了河床。我國洞庭湖的面積逐漸縮小,黃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還高,就是有許多泥沙沉淀下來的結果。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舉了我國洞庭湖的面積逐漸縮小,黃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還高的兩個例子,具體形象地說明了泥沙沉淀所帶來的影響,具有說服力。探究說明方法5、例如,很多地方都發現了一種海洋生物三葉蟲的化石。它告訴我們,在6億多年前到5億多年前的那個叫作“寒武紀”的時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寬廣。運用舉例子說明方法,介紹三葉蟲化石的分布,說明化石是歷史的證人,也說明了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需要的時間之長。探究說明方法6、根據計算,大約3 000到10 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石。列數字。用概數準確地說明了形成1米厚的巖石需要的時間,使讀者對巖石的形成速度有個大致的概念。探究說明方法思考探究,理解語言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說明。準確、嚴密形象、生動(1)例如:根據計算,大約3 000到10 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石。1、本文的語言具有準確、嚴密的特點。“大約”表示約數,說明它后面的時間是估計的,不是準確的;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 000到10 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 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準確嚴密的語言“有一些”指“一部分”,表范圍限制,表示只是一部分物質填充到泥沙的孔隙中了,并不是所有的物質,這一詞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2)例如:在受到重壓的時候,有一些物質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膠結得更緊密了。準確嚴密的語言2、本文為了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文的語言也力求生動、形象。生動形象的語言(1) 例如: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攻擊”一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攻擊”是進攻的意思,它使陽光、霜雪、風、雨等有了行為意識,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巖石時刻受到破壞,語言極富表現力。(2)大塊的石頭破碎成小塊的石子,小塊的石子再分裂成細微的沙礫、泥土。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碎石、沙礫、泥土被它們帶著,開始了旅行。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生動地描繪了狂風、洪水、冰河等自然力的氣勢。“沖來了”“爬來了”是一種擬人化的描述,增強了洪水、冰河的動感和目的性,表現了它們勢不可當的威力。生動形象的語言(3)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石塊人格化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巖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運,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生動形象的語言(4)巖石在最初生成的時候,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這個“躺”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平臥的巖石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巖石平臥地底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情形。這個字體現出了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特征。思考探究巖石有記錄時間的功能(1-4)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5-29)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意義(30-31)時間的腳印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板書設計說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較舉例子……語言特點準確、嚴密生動、形象本文作者以充滿智慧的筆觸,將巖石能夠記錄時間的原因以及怎樣記錄時間向我們進行了介紹,并以豐富的實例和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引起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啟示人們珍惜時間,并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讀懂大自然的記錄,造福人類。概括主題課堂小結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朱熹時間的步伐有三種:未來姍姍來遲,現在像箭一樣飛逝,過去永遠靜立不動。 ——席勒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 ——莎士比亞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魯迅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拓展閱讀關于時間的名言拓展探究8*時間的腳印一、檢查預習:1.走近作者:陶世龍,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出版有《打開地下寶庫的鑰匙》《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火山和地震》《多變的地球》等科普讀物。2.文學常識少壯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寸光陰一寸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棄時間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莎士比亞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魯迅莫等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飛逝者如斯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3、看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注音.腐shí( ) hún濁( ) 海kū石爛( ) 山麓( ) 粗糙( )龜裂( ) 刨刮( ) 溝壑( ) 鐘鼎文( ) xiē形文字( )4、解釋下列詞語。海枯石爛: 溝壑:山麓: 龜裂:二、【文本理解】探究點一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本文的說明順序是什么?2.分小組討論文章的結構層次。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3.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全文內容嗎?探究點二:綜合探究4.思考下面問題。(1)巖石是怎樣保存歷史痕跡的 (2)人類了解巖石的變化有什么好處 (3)課文主要介紹分析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為什么不直接進入正題,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話?5.品析文章語言,體會說明方法的作用。(1)文章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說明其作用。(2)文章運用了許多修辭手法,找出來體會其作用。三、【當堂檢測】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腐蝕(shí) 棘手(là) 迥乎不同(jiǒnɡ)B.喑啞(yīn) 稽首(qǐ) 楔形文字(xiē)C.龜裂(ɡuī) 慰藉(jí) 駭人聽聞(hài)D.狡黠(xiá) 山麓(lù) 鍥而不舍(qì)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錯別字,并加以改正。(1)到哪里去找尋時間的綜跡呢?( )(2)時間是看不見的,但是我們用水滴記下了失去的時間。 ( )(3)再仔細瞧瞧,還會發現有些還沒有崩落的山涯也已經有了裂縫。( )(4)特別是刮風沙的時候,就像沙輪在有力地轉動,巖石被磨損得光溜溜的。( )(5)小塊的石子再分裂成細微的沙爍、泥土。( )(6)蒙古高原發生了風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著殫去身上的塵土。( )3.下列句中的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衛華在書攤中意外發現一本渴望已久的《戰爭與和平》,真是妙手偶得啊!B.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要靠我們持久奮戰,不可能一蹴而就。C.為迎接學校的文化藝術節,她和她的搭檔們逢場作戲,精心編排了一出反映校園生活的舞臺劇。D.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如何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已成為人云亦云的話題。4.下列句子有語病的一項是( )A.時間是看不見的,但是我們用水滴記下了逝去的時間。B.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斷地沖擊著岸上的石壁。C.通過化石這個證人,使我們認識了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D.如果我們熟悉了這些石頭的歷史,便有可能踏著歷史的腳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寶庫。5.下面對文章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時間的腳印》通過介紹巖石的分解和形成等,告訴我們時間也會留下腳印。B.本文采用時間順序來說明巖石記錄時間的作用,條理清楚,層次分明。C.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使文章語言通俗易懂、準確簡明。D.作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從形式到內容再到語言表達都盡量靠近讀者,使讀者愿意讀、喜歡讀。四、【拓展提升】你能結合課文,說明一下這是一種什么儀器?作用是什么?解析它的工作原理。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8課時間的腳印.pptx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8課時間的腳印導學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