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年級下冊15《山水畫》教案一、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體會中國山水畫借景抒情的深刻內涵,了解山水畫一般表現規律,學習巧妙運用墨色虛實、濃淡變化,表現一幅有近景、中景和遠景的山水畫小品。2.過程與方法在體驗接受式學習與小組探究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中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傳統繪畫的興趣和愛好,借助筆墨抒發自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學習用墨色虛實、濃淡等表現方法,創作一幅有近景、中景和遠景的山水畫小品。2.教學難點表現墨色濃淡、干濕、虛實變化的方法。(三) 教學準備中國畫顏料、生宣紙、毛筆、調色盤、墨汁、宣紙鏡片 30份、毛氈二、教學過程設計參考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視頻導入 請學生欣賞春晚《只此青綠》舞蹈。板書課題:山水畫 學生認真觀看視頻,感受山水畫獨特的魅力。 由學生看過的春晚節目出發,激發學生對中國山水畫的興趣。認識中國畫 1.通過欣賞《柳橋獨步》,感受山水的意境,理解大師對山水畫的借景抒情的寓意。 生觀察課件中大師作品,感受畫面中的大山大水以及村落中怡然自得的生活,體會到畫面中不管是高山大川還是舟船樓閣,都是在抒發作者當下的情懷。 山水畫不僅能表現祖國的大好河山,還能抒發我們的情感。了解中 國畫(景別) 1.賞析沈周《吳中山水圖》和齊白石《柳橋獨步》的分割示意圖,理解山水畫的基本構成。 2.小組討論: ①兩幅圖中近景、中景、遠景都表現了 哪 些 內容? ②他們的用筆用墨有 什 么 變化? 3.小練筆: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小毛筆,在宣紙上體驗不同墨色的濃淡干濕變化 學生通過觀察兩幅大師作品的分割圖。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研究,得出結論:不同的景別分別用不同的墨色表現,如:近處用濃墨刻畫山石樹木,遠處用淡墨表現遠山,中景表現舟船樓閣、動物、行人(房屋、橋梁、小船、車馬、人物等)等。 遠樹——遠樹無枝近樹——枝繁葉茂近山——石有明暗遠山——遠山無石 學生由此了解山水畫由近景、中景、遠景構成,這就是山水畫中的布局。生由此了解山水畫中不同布局需要通過墨色的濃淡干濕變化表現不同的內容。學畫中 國畫 (墨法/技法) 1.教師通過實物展臺示范山石、樹木的畫法。 生仔細觀看,總結出方法為勾、皴、點、染。 通過教師示范環節,學生清晰明了作畫步驟,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欣 賞同 齡佳作 欣賞學生優秀作品,引領創作體驗。 生從內容、構圖等方面選出自己喜歡的作品,予以評價。 通過同齡人的作品使學生感受到山水畫的創作也有童趣的一面,并不是遙不可及。教 師示范 教師完善畫好山石、樹木的畫紙,完成示范。 學生仔細觀看。 學生感受教師的構思與構圖,啟發學生自己創作的靈感。藝 術實踐 教師提出藝術實踐要求:大膽運用中國畫技法畫一幅有近景、中景、遠景的山水畫。提醒:要胸有成竹,注意構圖。 學生運用水墨以及顏料繪制一幅有近景、中景、遠景的山水畫。 將本課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創作中。評 價小結 1.作品展示、評價。能否表現出近中遠景關系?能否表現水墨的濃淡干濕關系?哪副作品有特 別 的 意境? 2.教師總結:在中國繪畫歷史上,涌現出了無數杰出的山水畫家,他們有人用手中的畫筆繪出了自己的滿腔豪情,有人繪出了自己的幽幽鄉愁,今天,山水畫通過創新再一次站在了全球矚目的大舞臺上,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夠將這千年來的文化創新并延續下去,將我們的山水文化 推 向 世界! 學生通過畫面布局、筆墨是否有變化、是否表達自己美好情感三方面進行自評與互評 通過評價環節使學生加深對于山水畫知識、技能的理解課后反思: 新課改提倡發展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在廣泛的美術文化氛圍中學習美術.在中國畫教學中,我有目的的進行了實驗,注意不能把學生教“死”了,沒有創造性。而是讓學生在學習基本的繪畫技法后,鼓勵學生大膽的創作,從中體會一下中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國畫的筆墨情趣。簡單的山水畫的畫法并不復雜,學生較容易掌握。但我不提倡學生都只會臨摹我的作品,鼓勵學生大膽創作,畫出有個性的作品。這點學生基本都能做出自己的變化,沒有拘泥于我的示范,有些作品表現的很大膽,很生動。不過也有少數學生所創作的作品,不能表現出山水畫筆墨濃淡的變化,應該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對作畫時間的把握以及繪畫基本功的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