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上詩歌鑒賞資料《觀滄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譯: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大海煙波浩渺,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島上樹木蒼翠叢生,百草繁盛豐茂,秋風蕭蕭吹起,大海涌起洪波巨浪。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主旨: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1.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3分)答:日月星辰的運行好像都是從大海發出的,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開闊壯麗景象。展現了一個胸襟開闊、氣概豪邁,有著一統天下的豪情壯志的偉人形象。《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譯:干枯的藤蔓、衰老的樹,樹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小小的橋、潺潺的流水,近處散落著幾戶人家。古舊的道路、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疲憊不堪的瘦馬。夕陽已經朝西方落下,悲傷的游子漂泊在遙遠他鄉。主旨:表現一個漂泊異鄉的游子的凄苦之情和滿腔的哀愁。1.你覺得這首小令最大的寫作特色是什么 答:“枯藤”“老樹”“昏鴉”等等名詞的連排,詩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組合在一起,營造出凄涼蕭瑟的氛圍,渲染游子在外孤寂愁苦,思念家鄉的情感。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譯:柳絮已經落盡,杜鵑鳥在不停地啼鳴,我聽說您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要經過五溪。我把為你憂愁與思念寄托給天上明月,讓它伴隨著你,一直到夜郎的西邊。主旨:表達了對王昌齡真切的關懷和同情1.首句里寫了哪些景物?從全詩看有什么用意?答:選取了“楊花”“子規”兩個景物。作用是首先是點明了時令在暮春;其次楊花飄忽不定,子規叫聲凄切,渲染了凄清的氣氛,表達了對朋友前途命運的擔心。2.賞析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答:擬人,把明月當作使者,讓明月帶著我的思念和牽掛一直陪朋友到目的地,表達對友人的同情與關切之情。《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譯:旅人前行的路在青青的北固山以外,船兒在碧綠的江水上前行。潮水漲滿,兩岸與江水齊平,整個江面十分開闊。順風行船,一葉白帆懸掛在高遠的江天。夜還未消盡,紅日已從江上升起。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寄去的家書,不知何時到達,希望北歸的大雁捎到洛陽去。主旨:表現了詩人旅途中的思鄉之情。1.頸聯表現了怎樣的自然理趣?答:當殘夜還沒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頸聯體現了時序交替,突現了新生事物的強大生命力,舊事物總是會被新事物所取代,人應對生活樂觀,積極向上。2.頷聯展現了什么樣的情景?答:潮水漲滿,兩岸與江水齊平,整個江面十分開闊。和風吹拂,風向不偏,一葉白帆好像懸掛在高遠的江天。展現了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圖景。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翻譯:半輪秋月高高地掛在峨眉山頭,月影映入平羌江,隨著那澄澈的江水往前流。夜里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發現到了渝州。江南逢李龜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翻譯:當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聽到你的演唱,欣賞到你的文采。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時節,沒有想到能在這時巧遇你這位老相識。【主旨】對開元盛世的無限懷念,對國運衰微的現實的無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飄零的深切感傷。1.“落花時節”有什么豐富的含義 寫景,點明暮春時令;并且隱喻國運衰微以及自身身世飄零 2.賞析后兩句詩的表現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現手法:“正是江南好風景”用江南美景反襯離亂世事和沉淪身世。“落花時節”一語雙關,既點明暮春時令,又蘊含著對國運衰微的現實的無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飄零的深切感傷。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唐)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翻譯: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我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1.詩中的“故園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3分)“故園菊”指開放在淪陷的故鄉的菊花,它表達了詩人的惜花和思鄉之情,更寄托著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3分)2.“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運用什么典故表達了什么?典故:陶淵明有一次過重陽節,沒有酒喝,就在宅邊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了很久。后來正好王弘送酒來了,才醉飲而歸。 這里反用其意,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共度佳節。寫出境況的凄涼蕭瑟,無酒可飲,更無菊可賞,暗寓著題中“行軍”的特定環境。夜上受降城聞笛(唐)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翻譯:回樂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猶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主旨】描繪了戍邊將士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和滿心的哀愁。1.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技巧?畫面:詩歌前兩句寫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圖。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圖。藝術技巧:①詩人采用比喻的修辭,將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將月色比作秋霜,生動而形象地寫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涼的心情,為下文思鄉做鋪墊; 或者②情景交融:詩的前兩句通過寫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環境的凄清與寒苦,為下兩句寫戍邊將士思鄉做鋪墊。秋詞(唐)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翻譯: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凄涼、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秋日晴空萬里,一只仙鶴直沖云霄推開層云,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高爽的藍天。1.“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用了什么手法,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3分)答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凄涼、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對比,熱情贊頌秋日風光的美好,表現了作者樂觀豁達(積極樂觀、樂觀豪邁)的心境。2.賞析“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句。(3分)答:秋日晴空萬里,一只仙鶴直沖云霄推開層云,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高爽的藍天。作者借仙鶴直沖云霄的明麗秋景,表達了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夜雨寄北(晚唐)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翻譯:你問我什么時候回去,我還沒有確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心里的情思。1.詩中兩處“巴山夜雨”,分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這樣寫妙在何處?(3分)答:第一處“巴山夜雨”是現實中的連綿秋雨,烘托詩人孤寂凄涼的心情(1分);第二處則是虛寫和家人在未來歡聚時共話當日巴山夜雨的情景,抒發想象中團聚的歡快之情(1分)。兩處“巴山夜雨”相對照,更深刻地襯托了眼下的孤寂和深切的思鄉之情(1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南宋) 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戌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翻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里,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還想著替國家防衛邊疆。夜將盡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著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主旨:感人至深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1.詩歌前兩句運用了什么寫法?說明了什么? 答:前兩句運用對比的寫法,將“僵臥孤村”的衰老之狀與“衛國戍邊”的不減壯志形成鮮明對比, 突出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2.“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蘊含詩人怎樣的心情 答: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寒夜,詩人睡夢中仿佛正在戰場上激烈拼殺,(1分)抒發感人至深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1分)與“臥聽風雨”的凄涼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1分) 3.詩中的“僵”與“孤”,寫出了當時怎樣的處境 它們在詩中有什么作用 答:詩中的“僵”與“孤”意為臥病在床,孤苦無助,其作用是以“僵臥孤村”來反襯“不自哀”,突出作者堅定的信念。潼關(清)譚嗣同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翻譯:自古以來高高云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得得的馬蹄聲。奔騰而過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太過約束,從華山進入潼關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1.請賞析“簇”字的妙處。答:簇,簇擁,寫出了巍峨的雄關就被白云團團簇擁著,表現了潼關城高聳入云,巍峨壯觀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2.請賞析詩中的三、四兩句。答:這兩句運用了對偶、擬人的修辭手法,河水奔流還嫌拘束,山入潼關桀驁不馴,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潼關山水的壯闊,也表現出詩人渴望沖決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