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1.1 發現物體的特征教科版一年級下冊內容總覽單元主題01教學目標02新知導入03新知講解04課堂練習05課堂總結06目錄作業布置07板書設計08單元主題科科是一個非常愛問問題的小男孩。在他上幼兒園的時候,就經常問“媽媽,糖為什么是甜的?”“媽媽,為什么你比我高呀?”“媽媽,爸爸嘴上面一圈黑黑的是什么?”“爸爸,你怎么不和我一起上幼兒園?”……媽媽每天都要想著如何去回答科科的問題,于是媽媽給他買了一本《十萬個為什么》,科科特別喜歡看。現在科科上了小學,懂得了如何去觀察和發現,所以他對身邊周圍的物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學目標《發現物體的特征》科學觀念:知道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物體,這些物體都具有一定的特征。科學思維:通過各種感官觀察和描述不同的物體。探究實踐:能用兩兩對比的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態度責任: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物體,它們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滿足不同的需要。新知導入小黑人兒細又長,穿著木頭花衣裳。畫畫寫字它全會,就是不會把歌唱。(打一文具)新知講解鉛筆活動一:認識周圍的物體猜謎語新知講解鉛筆橡皮尺子轉筆刀活動一:認識周圍的物體新知講解我們周圍有什么物體?活動一:認識周圍的物體新知講解我們怎樣描述它們?活動一:認識周圍的物體新知講解你認識它們嗎?活動一:認識周圍的物體新知講解玻璃球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塊塑料杯木塊紙片注意:不能用嘴接觸任何物體。活動一:認識周圍的物體新知講解玻璃球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塊塑料杯木塊紙片選擇一個物體來觀察吧?活動一:認識周圍的物體新知講解你都用哪些方法來觀察呢?眼睛看鼻子聞手掂或摸顏色、形狀、薄厚、是否透明、是否可見、是否流動等。氣味。粗糙程度、薄厚。活動二:物體比一比新知講解表面光滑黃色很輕木色不透明輕白色長方體表面光滑活動二:物體比一比比較觀察兩兩對比觀察法新知講解活動二:物體比一比新知講解看一看顏色:乒乓球黃色,木塊木色。形狀:乒乓球圓形,木塊方形。活動二:物體比一比新知講解聞一聞木塊是木頭氣味,橡皮是香的。活動二:物體比一比新知講解摸一摸玻璃球表面光滑,木塊表面粗糙。玻璃球圓形,木塊方形。活動二:物體比一比新知講解掂一掂木塊重,泡沫塊輕。活動二:物體比一比乒乓球 木塊 橡皮顏色氣味形狀厚薄輕重粗糙程度是否透明物體黃色新知講解特征木色白色無長方形香味圓形方形木頭的氣味薄厚厚光滑粗糙光滑不透明不透明不透明輕輕重活動二:物體比一比世界上最硬的天然物質拓展提高有一種礦物質能夠劃傷其他一切礦物,卻沒有一種礦物能夠劃傷它。金剛石金剛石是世界上最硬的天然物質。人們在劃玻璃時,只要用一把鑲有金剛石的玻璃刀在玻璃上輕輕一劃,玻璃就會立刻“一分為二”;地質勘測用的鉆探機,鉆頭上鑲上了金剛石,能大大加快向下鉆進的速度。金剛石按用途可分為:質優粒大可用作裝飾品的,稱寶石級金剛石,即鉆石;質差粒細用于工業的稱工業用金剛石。1.我們是怎樣觀察物體的?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掂一掂新知講解活動三:研討2.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描述物體的特征?顏色、形狀、輕重、光滑與否、透明與否、軟硬程度等。新知講解活動三:研討大家來填空1、我們通過( )方法觀察和比較物體的特征。2、玻璃球和木塊相比,較小的是( ),較大的是( )。3、我們可以看物體的( )和( ),可以聞物體的( ),可以摸物體的( ),可以掂物體的( )。兩兩對比玻璃球木塊顏色形狀課堂練習氣味表面輕重大家來判對錯1、木塊是透明的。( )2、可以用聞氣味的方法來判斷兩朵花。( )3、不同的物體會有相同的特征。( )4、橡皮的特征是可以擦掉錯別字。( )×課堂練習××√大家來選一選1、要觀察物體的顏色,應該( )A. 用眼睛看 B. 用鼻子聞 C. 用手摸2、下列物體表面粗糙的是( )A. 玻璃球 B. 橡皮 C. 石頭3、下列不是物體特征的是( )A. 物體的形狀、大小B. 物體的顏色、輕重C. 物體的多少A課堂練習CC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什么?每個小組試一試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我們知道了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手掂量和摸等方法觀察物體;可以從氣味、形狀、顏色、薄厚、粗糙程度等方面描述物體的特征;學會使用兩兩對比的觀察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并描述記錄下來。課堂總結1.總結觀察物體的方法和如何去描述。2.游戲“你說我猜”:說出物體的特征,讓爸爸媽媽或者同學猜物體的名稱。作業布置板書設計1.發現物體的特征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聞一聞用手摸一摸用手掂一掂顏色、形狀、輕重、光滑與否、透明與否、軟硬程度等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1《發現物體的特征》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知道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物體,這些物體都具有一定的特征。科學思維:通過各種感官觀察和描述不同的物體。探究實踐:能用兩兩對比的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態度責任: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物體,它們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滿足不同的需要。二、教學重難點重點:能較準確地描述出物體的特征。難點:用兩兩對比的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三、評價任務(根據需要設計評價量規)1.根據自己的觀察,說出物體名字,描述出物體特征。評價量表1評價內容 評價標準 星等說出物體名稱 能準確說出3個及以上物體名稱,得1星 ( )描述出物體特征 能準確描述出一個物體的特征,得1星2.動手操作,觀察現象并歸納得出實驗結論。評價量表2評價內容 評價標準 星等說出觀察方法 說出一種觀察方法,并能介紹如何觀察,得1--2星 ( )實驗過程:兩兩物體進行比較 能運用合適的觀察方法,對物體進行兩兩觀察比較,得2星描述并記錄物體的特征 能完成物體觀察記錄表,并能準確說出兩個物體各自的特征,得2星。3.根據活動過程,研討觀察物體用到的各種方法和物體的特征。四、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 效果評價(一)情境導入 1.情境導入 科科是一個非常愛問問題的小男孩。在他上幼兒園的時候,就經常問媽媽“媽媽,糖為什么是甜的?”“媽媽,為什么你比我高呀?”“媽媽,爸爸嘴上面一圈黑黑的是什么?”“爸爸,你怎么不和我一起上幼兒園?”……媽媽每天都要想著如何去回答科科的問題,于是媽媽給他買了一本《十萬個為什么》,科科特別喜歡看。現在科科上了小學,懂得了如何去觀察和發現,所以他對身邊周圍的物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今天,科科在寫作業的時候,拿出自己的鉛筆盒,他發現里面的東西可真不少,所以他決定去看看都有什么?那就讓我們跟著科科一起去觀察一下他的鉛筆盒吧。 通過故事情境,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積極性。 學生通過故事情境認識愛問問題的科科,同時了解本節課要認識的物體和文具有關,對能夠聯系本節內容的,老師給予積極評價。(二)探究活動 評價活動一:認識周圍的物體 1.猜謎語 謎語導入 先聽一個謎語,你能猜出這個謎底是科科鉛筆盒里的誰嗎? 課件出示謎面 小黑人兒細又長, 穿著木頭花衣裳。 畫畫寫字它全會, 就是不會把歌唱。 (打一文具) 學生舉手回答(鉛筆) 師:哦,看來科科的鉛筆盒里有鉛筆,那除了鉛筆還有哪些文具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課件出示科科的鉛筆盒,讓學生回答,課件再出示結果 2.觀察物體 師問:看來大家都喜歡觀察,即使是一個小小的鉛筆盒,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物體,都需要我們去觀察,那就先請同學們看看出示的這些物體,你都認識嗎? 課件出示 學生自主回答(可能對計算器不太認識,老師可以做適當補充) 師問:認識它們了,那我們怎樣描述它們呢? 師舉例:比如第一個物體,鋼筆:鋼筆有蓋子,寫出來的字不容易擦掉,寫不出字時吸入墨水就又可以寫字了。 學生根據老師的例子,對物體進行描述。 師小結:大家說得非常好,看來每位同學都有一雙火眼金睛的眼睛。接下來呢,老師把一些物體請到了教室,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課件出示 生舉手說出它們的名字 課件出示 師提醒:不能用嘴接觸任何物體。 3.選擇物體 師:這么多物體大家都認識了,下面我們就選擇幾個常見的物體來仔細觀察一下吧。 課件圈出選擇的物體:乒乓球、橡皮和木塊 評價活動二:物體比一比 1.通過感覺器官觀察 師:物體選好了,我們一起來觀察觀察吧,想一想,你都用哪些方法來觀察呢? 小組討論,組內交流,舉手回答 (眼睛、鼻子、手) 師問: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那我們通過這些感覺器官,可以得到物體的什么特征呢? 小組討論,組內交流,舉手回答 課件出示 師:下面就請大家根據這三種感覺器官,來觀察一下這三種物體吧。看看你能觀察出它們的哪些特征呢? 生舉手回答 課件出示 2.師問:除了用感覺器官觀察的方法,還可以用什么方法發現物體的更多特征呢。 課件出示:兩兩對比觀察法 第一組:乒乓球和木塊 師問:乒乓球和木塊我們通過眼睛看就能發現不同,誰來說說看。 生舉手回答 課件出示 顏色:乒乓球黃色,木塊木色。 形狀:乒乓球圓形,木塊方形。 第二組:木塊和橡皮 師:請大家聞一聞,你發現了什么? 生舉手回答:橡皮有香味,木頭沒有 課件出示 木塊是木頭氣味,橡皮是香的。 第三組:玻璃球和木塊 師:玻璃球和木塊,我們用手摸一摸,你會發現什么? 生舉手回答:玻璃球光滑,木塊粗糙 課件出示 第四組:木塊和泡沫塊 師提示:我們用手掂一掂的方法,來描述一下木塊和泡沫塊 生舉手回答:泡沫塊輕 師小結:我們通過用不同的方法,知道了一些物體的特征,下面我們要把這些特征記錄下來,一起來填個表吧。 學生歸納總結,老師課件出示 3.拓展延伸 世界上最硬的天然物質 有一種礦物質能夠劃傷其他一切礦物,卻沒有一種礦物能夠劃傷它,它就是金剛石。 課件出示: 金剛石是世界上最硬的天然物質。人們在劃玻璃時,只要用一把鑲有金剛石的玻璃刀在玻璃上輕輕一劃,玻璃就會立刻“一分為二”;地質勘測用的鉆探機,鉆頭上鑲上了金剛石,能大大加快向下鉆進的速度。 金剛石按用途可分為:質優粒大可用作裝飾品的,稱寶石級金剛石,即鉆石;質差粒細用于工業的稱工業用金剛石。 評價活動三:研討 根據前面的學習,小組討論,組內交流 問題1:我們是怎樣觀察物體的? 生舉手回答 生1:眼睛看 生2:鼻子聞 生3:手摸 生4:手掂 課件出示:看一看 聞一聞 摸一摸 掂一掂 問題2: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描述物體的特征? 生舉手回答 老師做補充和糾正 課件出示:顏色、形狀、輕重、光滑與否、透明與否、軟硬程度等。 活動一: 通過謎語導入,調動大家的學習興趣,同時呼應前面的導入環節,認識鉛筆盒。 通過對鉛筆盒里文具的認識,引出對周圍物體的認識,同時還可以檢查大家的詞匯量,能否準確說出物體的名字。 跟著老師一起學習怎樣去描述物體 通過學生對物體的認識,檢查大家平時的觀察結果。同時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地方。 活動二: 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大家了解通過哪些感覺器官可以得到物體的特征。 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描述出三種物體的基本特征。 了解兩兩對比觀察法 通過實際操作,感受兩兩對比之后,得到的物體的特征 師生共同完成活動手冊,描述并記錄物體的特征。 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認識世界上最硬的天然物質 活動三: 通過問題的出示,進行研討,檢查大家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 活動一: 教師通過學生表現進行評價:根據謎面說出謎底;認識鉛筆盒里的文具;說出出示的圖片中的物體名字。 學生對圖示中的物體進行自己的描述,老師根據學生的描述給予評價。 活動二: 教師積極引導,說出常用的感覺器官,以及它們是如何獲得物體的特點的,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及時和正確的評價。 在學生回答時,老師給予適當點撥,如氣味、顏色、形狀、薄厚、是否透明、是否流動、粗糙程度等。 學生先用乒乓球和木塊進行對比,發現特征,再用木塊和橡皮,玻璃球和木塊,進行兩兩對比,發現不同物體的特征,老師根據學生的操作給予點評。 學生根據自己的發現,完成活動手冊中的表格,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糾正和總結。 認識世界上最硬的天然物質——金剛石。 活動三: 教師通過學生對問題的討論與回答,檢查同學們上課的效率,同時還可以檢查學生語言組織能力。(三)知識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什么?每個小組試一試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我們知道了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手掂量和摸等方法觀察物體;可以從氣味、形狀、顏色、薄厚、粗糙程度等方面描述物體的特征;學會使用兩兩對比的觀察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并描述記錄下來。 幫助學生總結歸納本節課內容。 教師考查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及時給予評價。四、成果集成大家通過對常見物體的觀察和比較,明白常用的觀察方法有眼睛看、鼻子聞、手摸或掂,同時也明白,可以通過這些方法得到物體的顏色、形狀、氣味、粗糙程度等特征。五、作業設計【知識技能類作業】大家來填空1、我們通過( )方法觀察和比較物體的特征。2、玻璃球和木塊相比,較小的是( ),較大的是( )。3、我們可以看物體的( )和( ),可以聞物體的( ),可以摸物體的( ),可以掂物體的( )。大家來判對錯1、木塊是透明的。( )2、可以用聞氣味的方法來判斷兩朵花。( )3、不同的物體會有相同的特征。( )4、橡皮的特征是可以擦掉錯別字。( )大家來選一選1、要觀察物體的顏色,應該( )A. 用眼睛看 B. 用鼻子聞 C. 用手摸2、下列物體表面粗糙的是( )A. 玻璃球 B. 橡皮 C. 石頭3、下列不是物體特征的是( )A. 物體的形狀、大小B. 物體的顏色、輕重C. 物體的多少答案:大家來填空1、兩兩對比2、玻璃球 木塊3、顏色 形狀 氣味 表面 輕重大家來判對錯× 2、√ 3、× 4、×大家來選一選1、A 2、C 3、C【綜合實踐類作業】我會觀察我最棒。要求:觀察生活中的熟悉或者喜歡的一些物品,通過從不同角度的觀察,說一說從哪個角度觀察到了什么樣的物體特征。發現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圖形可能不一樣。六、板書設計1.發現物體的特征 用眼睛看一看 用鼻子聞一聞 用手摸一摸 用手掂一掂 顏色、形狀、輕重、光滑與否、透明與否、軟硬程度等七、教學反思本節課我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其認知規律,用謎語引入,采用了直觀教學和實際操作的教學方法,教師“導”,學生“學”,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讓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知識,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物體》 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教科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主題 科科是一個非常愛問問題的小男孩。在他上幼兒園的時候,就經常問媽媽“媽媽,糖為什么是甜的?”“媽媽,為什么你比我高呀?”“媽媽,爸爸嘴上面一圈黑黑的是什么?”“爸爸,你怎么不和我一起上幼兒園?”……媽媽每天都要想著如何去回答科科的問題,于是媽媽給他買了一本《十萬個為什么》,科科特別喜歡看。現在科科上了小學,懂得了如何去觀察和發現,所以他對身邊周圍的物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就讓我們跟著科科一起去看看他都有什么發現吧。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物質的變化與化學反應 學習內容: 1.1物體一定的特性與功能: ①觀察并描述物體的輕重、薄厚、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能根據物體的外部特征對物體進行簡單分類。 1.2空氣和水是重要的物質: ①認識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②觀察并描述水的顏色、狀態、氣味的特征。 2.2物質的溶解和溶液 ①知道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如食鹽和白糖等;有些物質很難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等。 學業要求: 能舉例說出生活中常見物體和材料的外部特征,能說出空氣和水的形態特點。 能依據一些外部特征對常見物體進行比較和分類。 能利用感官和觀察工具(如放大鏡等)進行觀察并描述,能口述或利用簡單圖形表達想法。 能在好奇心驅使下,對事物外部特征表現出探究興趣;能仔細觀察和比較,如實表達觀察到的現象;愿意使用工具輔助觀察。 知道常見物質有些能在水中溶解,有些則很難溶解。 能操作簡單的實驗,觀察和描述某些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現象。 對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產生探究興趣,能客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教材分析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是小學生物質科學領域學習的開端,指向“組成世界的物體能夠依照它們的性質進行測量、分類和描述”這一科學核心概念。物體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中最為常見,一年級學生對其有直觀感受,他們對物體性質的理解又將為他們持續建立材料和物質的概念打下基礎。為此,“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從具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到一瓶水,再到一袋空氣,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們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以加深他們對物體具有質量、形狀等特征的理解。 教科版小學科學(新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圍繞“物體”這一主題,共設置了7課時,有《發現物體的特征》、《誰輕誰重》、《認識物體的形狀》、《給物體分類》、《觀察一瓶水》、《它們去哪里了》、《認識一袋空氣》。教材的編排邏輯是這樣的:第1課到第4課是認識具有固定形態的物體,并對其根據性質特征進行分類;第5課是認識沒有固定形態的水;第6課了解水的特征——溶解性;第7課是運用前面學到的探究方法認識一袋空氣的特征。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大多為6、7歲,他們對物體的認識主要圍繞質量、體積、狀態等表現特征展開。在面對一個物體時,一年級學生大多可以說出其最明顯的特征,如黃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學生大多不會描述那些不顯著的特征,如與質量和體積相關的特征。通常,只有當描述物體特征的任務明確指向與質量或體積相關的特征時,學生才能說出哪個更大、哪個更重。盡管一年級學生掌握的詞匯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體的特征,但是他們認識物體的主要困難并不在于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認識物體的角度,不能從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體,無法穩定地從物體的外部特征、質量和體積三方面認識物體。單元目標 1.科學觀念: (1)我們的周圍存在很多物體,物體具有形狀、大小、輕重等特征。 (2)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測量。 (3)了解許多物體具有固定的形狀,形狀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 (4)知道水是無色、無味、會流動、透明的。 (5)知道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不能溶解。 (6)認識空氣是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2.科學思維: (1)如何通過對比的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 (2)如何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3)知道不同的物體,會有不同的擺放或堆放方式。 (4)如何按材料對物體進行分類。 (5)如何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體充分混合。 (6)知道空氣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觀察和描述的。 3.探究實踐: (1)用各種感官觀察和描述不同的物體。 (2)知道輕重和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作為稱量的標準物。 (3)如何用簡單的方法比較出不同物體的形狀有所不同。 (4)學會按不同的標準給物體分類。 (5)在對比觀察中,知道水可以流動,但無固定形狀。 (6)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7)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空氣的特征,來觀察和描述空氣的一些特征。 4.態度責任: (1)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物體,它們具有一定的特征。 (2)認識到掂量、稱量等方法的準確程度不同。 (3)認同物體的特征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 (4)意識到材料是可回收利用的。 (5)體會水是一種重要的物質,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6)認可從多角度進行觀察是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 (7)體會到空氣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單元結構化活動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 1.關注課堂問題預設與學生課堂反饋表現 2.作業設計與學生答題正確率的及時分析 3.會利用眼、手、鼻等器官和兩兩對比的方式對常見固體、水、空氣進行觀察,會用科學詞匯從多角度描述物體的特征。 圍繞單元和主題目標 1.分層設置單元測試 2.會運用對比的方法,觀察物體的特征和物體放入水中后的變化情況。單元課時課型規劃 課時課型課時內容課時目標 (單元目標分配)課時學習任務 (或問題) (一般1-2個) 達成評價1觀察課發現物體的特征我們的周圍存在很多物體,物體具有形狀、大小輕重等特征1.如何通過感官觀察和描述不同的物體。 2.怎樣通過兩兩對比的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1.能通過物體的形狀、大小、輕重等特征認識物體。 2.能通過感官觀察和描述不同的物體。1實驗課誰輕誰重感受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征,并且可以被測量。怎樣通過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明白輕重和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作為稱量的標準物。1觀察課認識物體的形狀知道許多物體具有固定的形狀,形狀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如何用簡單的方法比較出不同物體的形狀。1.知道物體的形狀會影響它的平鋪方式。 2.認同物體的特征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1實驗課物體的分類能按材料對物體進行分類1.生活和生產中有哪些物體需要進行分類。 2.分類的方法有哪些。學會按不同的標準給物體分類。1觀察課觀察一瓶水知道水是無色、無味、會流動、透明的。學會用詞匯描述對水的觀察結果。在對比觀察中,知道水和洗發液一樣,可以流動,但與木塊相比,水無固定形狀。1實驗課它們去哪里了知道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不能溶解。1.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2.能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1觀察課認識一袋空氣認識空氣是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空氣與木塊、水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的特征。掌握如何運用感官,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空氣的特征,描述空氣的特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整體教學】1.發現物體的特征 課時教案.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1.發現物體的特征 課時課件.ppt 【大單元整體教學】教科版科學一下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物體》 單元教學規劃.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