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1、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4、生活中的證據認識過程:直覺認識 “天圓地方” (猜測)根據太陽及月亮形狀推測地球可能是球體 (推測)麥哲倫環球航行 (證明)人造衛星拍照 (確證)生活中的證據:①麥哲倫環球航行 ②看帆船出現的過程(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③月食現象 ④地球的衛星照片 ⑤登高望遠(站得高看得遠)2、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是一個兩級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平均半徑:6371 最大周長約:4 萬千米 表面積約:5.1 億平方千米3、地球儀 地軸 經緯線4、經緯線 定義、形狀、長度、指示方向、線圈關系緯線 經線線圈形狀 圓(除極點外) 半圓線圈間的關所有緯線圈都相互平行 所有經線都交于南、北極點系特赤道最長,從赤道向兩極逐漸變短,點長度 兩極收縮成一點;南、北緯度相同的 所有的經線長度都相等緯線長度相等指示方向 東西方向(橫向) 南北方向(縱向)5、經緯度 零度線、字母表示、度數變化規律、度數范圍、區域劃分緯度 經度標注原因 為了區別每一條緯線 為了區別每一條經線標注起點 赤道(0°緯線) 本初子午線(0°經線)度數劃分 向南、北各分作 90° 向東、西各分作 180°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 0°經線以東是東經,用“E”表示字母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 0°經線以西是西經,用“W”表示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東半球經度包括:半球劃分 赤道為南、北半球分界線 20°W——0°——160°E西半球經度包括:160°E——180°——20°W0°~30°為低緯度地區,區域劃分 30°~60°為中緯度地區, 以 0°和 180°經線圈分為東經、西經范圍60°~90°為高緯度地區6、經緯網 定位、定方向、長度和面積比較、確認半球位置7、地球自轉、公轉: 旋轉中心、方向、周期、意義繞轉中心 方向 周期 意義①晝夜更替 地球是不透明球體①自西向東 不停自西向東自轉②北極上空:逆時針 北逆南順 一天,自轉 地軸③南極上空:順時針 約 24小時 ②時間差異 太陽東升西落時間東早西晚③太陽高度角的日變化(影子方向和影長的日變化)①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移動②晝夜長短的變化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③四季的更替④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影長的年變化)⑤五帶的劃分8、比例尺 公式、三種形式轉換和書寫、比例尺大小與地圖詳略關系定義 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公式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表示 數字式:1:500000(注意:這種表示方法不帶單位,但實際單位其實就是厘米)文字式:圖上 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 500000厘米線段式:圖幅相同:比例尺越大→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內容越組略;9、地圖中方向確認 3一般 面對地圖,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在這個基礎上,還可以確定出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四個方向。指向標定向法 指向標箭頭一般指向北方,與箭頭相反的方向為南方,垂直于箭頭方向左側是西方,右側是東方。經緯網定向法 先根據緯度判斷南北方向,再根據經度判斷東西方向,最后將兩個方向疊加在一起即可確定方位。10、圖例的識記11、海拔、相對高度的計算12、地形部位舉例和識別名稱 表示方法 地形特征山峰 等高線閉合,數值從中間向四周逐漸降低 中間高,四周低從山頂到山麓凸起的高聳部分山脊 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低處凸出山脊之間的低洼部分(山谷常形成河流)山谷 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呈馬鞍形鞍部 相鄰兩個山峰之間的低地近于垂直的山坡(適合攀巖)陡崖 多條等高線重疊13、應用:引水線、河流有無和流速判讀、漂流、爬山路線選擇、修路(公路、高速)、水庫和大壩選址、土地資源的利用、居民點引水線 遵循水自流原則,由地勢高處向地勢地處流河流位置及流向 河流位于山谷。從海拔高的地方流向海拔低的地方;也可以借此判讀地勢。流速(坡度):等高線密集,坡度大,河流流速快漂流:選擇河流流速快的地方;爬山:老人爬山選坡度緩的,攀巖冒險選坡度大的修路 普通公路:一般盡量與等高線平行或者少穿越等高線,避開陡崖和陡坡,降低成本和施工難度高速公路:最短路線連接兩地,線路盡可能平直,遇山開隧道,逢河架橋,保障高速平穩運行水庫庫區選址 ①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②多條河流在此交匯,水源充足大壩選址 應選在口袋形盆地出口處,工程量小,降低成本土地資源的利用 一般平原多為耕地區;山地多發展林業;畜牧業、建筑用地多在平原、交通便利的地方居民點 盡量建在地勢平坦開闊、靠近水源、交通便利、遠離污染、向陽的地方14、地形類型和區分;地勢特征的書寫地形 主要特征類型 共同點 不同點平原 地表起伏小 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廣闊。高原 海拔較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邊緣陡峻。山地 海拔較高(多在 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大于200米),坡度較陡,地表起伏大 頂部峻峭。山脈是指呈線狀延伸的山地。丘陵 (崎嶇不平) 海拔較低(多在500米以下),坡度較緩盆地 四周高,中部低。根據等高線數值判斷地勢高低:數值大,即海拔高,地勢高;數值小,即海拔低,地勢低;書寫方法:哪高哪低(如西高東低)15、地形剖面圖繪制和識別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1、海陸比例及分布特點地球表層由海洋和陸地構成。海洋面積占 71%,陸地面積占 29%。概略地說,地球表層是“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無論怎么劃分,地球上任何兩個面積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2、七大洲 (輪廓、分布知道)洲界、面積、之最大洲分界線:(1)亞洲、歐洲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2)亞洲、非洲分界線:蘇伊士運河(3)南、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4)亞洲、北美洲分界線:白令海峽面積: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之最: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是南極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3、四大洋 (輪廓、分布知道)面積、之最面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之最: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4、海陸變遷 實例及對應的原因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地殼變動,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道遺跡——海平面升降荷蘭圍海大壩,日本、澳門填海造陸——人類活動5、大陸漂移學說 提出者、證據 3提出者:德國科學家魏格納。證據: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東海岸輪廓相似、大西洋兩岸的古生物相似、古老地層的相似性等。6、板塊構造學說 六大板塊名稱、輪廓、運動形式、解釋活動題現象、2 個火山地震帶名稱:①亞歐板塊 ②非洲板塊 ③印度洋板塊 ④太平洋板塊 ⑤美洲板塊 ⑥南極洲板塊運動形式:板塊張裂處,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擠壓處,常常形成高山、島鏈或海溝等。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活動題:喜馬拉雅山脈“長高”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地中海“縮小” 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擠壓紅海擴張 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地帶日本多地震 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或者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第三章 天氣和氣候1、天氣和氣候的差異區別 天氣:短時間,時刻變化。 氣候:長時間,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變化不大。2、衛星云圖的判讀 P533、常用的天氣符號判讀4、風向判斷5、空氣質量 判讀、措施空氣質量指數越小代表空氣質量越好提高空氣質量,我們能夠做到的有:宣傳低碳生活; 少用私家車,公交或騎車出行; 不破壞植被6、氣溫 日變化、年變化、氣溫曲線圖繪制、等溫線圖判讀、世界氣溫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①日變化一天中最高氣溫 一天中最低氣溫午后 2時左右 日出前后氣溫日較差=一天中最高氣溫—一天中最低氣溫②年變化氣溫/半球 北半球大陸上 北半球海洋上 南半球大陸上 南半球海洋上南、北半球最高月平均氣溫 7月 8月 1月 2月 溫、最低溫時間最高值相反;海洋最高月平均氣溫 1月 2月 7月 8月 溫、最低溫時間最低值比陸地晚一個月氣溫年較差= 一年中最熱月平均氣溫 — 一年中最冷月平均氣溫③氣溫分布規律(1)世界氣溫大致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影響因素:緯度因素(2)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影響因素:海陸因素(3)在山地或丘陵,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氣溫約下降 0.6℃ 影響因素:地形因素7、降水 形式、降水柱狀圖繪制、降水分布基本規律及影響因素形式: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分布規律:①赤道附近地區降水多,極地地區降水少。 影響因素:緯度因素②南、北回歸線附件,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影響因素:海陸因素③中緯度地帶,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影響因素:海陸因素④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影響因素:地形因素8、氣候 判讀、特征、分布、影響因素、人類活動與氣候氣候類型 氣候特征 氣候分布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 赤道附近熱帶草原氣候 全年高溫,降水分干、濕兩季 熱帶雨林氣候南北兩側熱帶沙漠氣候 全年高溫少雨 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和內陸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降水分旱、雨兩季 亞洲的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 亞熱帶大陸東岸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中緯度亞洲東岸溫帶海洋性氣候 全年溫和濕潤 南北緯 40-60度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 南北緯 30-40度大陸西岸溫帶大陸性氣候 冬冷夏熱,全年少雨 溫帶地區大陸內部寒帶氣候 全年寒冷干燥 寒帶地區高原山地氣候 氣候垂直變化大 高海拔的高原、山地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影響因素 氣溫 降水緯度低地區氣溫高 赤道附件降水多緯度因素緯度高地區氣溫低 兩極地區降水少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于海洋 沿海地區降水較多海陸因素冬季陸地氣溫低于海洋 內陸地區降水較少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 1000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地形因素米,氣溫下降 6℃。 背風坡降水少氣候與人類活動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氣候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例如生活在 熱帶 的人們,一年四季只穿單衣;生活在 寒帶 的人們,一年四季都要穿厚厚的衣服;生活在 溫帶 的人們穿衣服的多少要隨季節變化。(2)氣候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氣候對 農業 生產的影響最顯著。(3)氣候影響不同地區植被(自然景觀)的分布,熱帶雨林氣候植物終年常綠,許多地方分布有茂密的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氣候樹木稀疏,長著較高的草;溫帶季風氣候生長著落葉闊葉林;寒帶氣候被冰雪覆蓋。(4)氣候發生 異常 變化,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危害,從而產生災害 。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1) 植樹造林 會改善局地氣候; 過度砍伐森林 會導致局地甚至全球氣候的惡化。9、全球氣候變暖 原因、危害、措施人為原因:人類燃燒煤、石油等礦物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砍伐森林減少了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全球氣溫升高。后果:氣溫上升,會使極地地區的冰雪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的低地地區可能被淹沒。應對措施:減少對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開發使用潔凈的新能源;大力植樹造林;倡導低碳生活。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1、人口自然增長率 公式、>=<0 的含義、與經濟的關系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年內出生人口/總人口*100%—年內死亡人口/總人口*100%人口自然增長率>0,人口呈現正增長,表示人口增加人口自然增長率<0,人口呈現負增長,表示人口減少,但不表示人口停止增長人口自然增長率=0,人口零增長,既沒增加也沒減少經濟:發展中國家——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非洲人口增長最快。發達國家——歐洲、北美等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歐洲人口增長最慢。2、世界人口分布特點 4+4人口稠密區: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以及北美洲東部的沿海和平原年地區,人口稠密(四密)分布規律:大部分屬于北半球中低緯度沿海平原。 分布原因:①自然條件優越 ②工業、農業發展早人口稀疏區: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過于濕熱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自然條件惡劣,人口稀疏。(四疏)3、人口問題及措施 2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狀況 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速度過快 人口增長速度過慢,甚至出現負增長環境污染,資源短缺,住房擁擠, 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人口問題交通堵塞,就業困難 社會養老負擔加重等問題人口措施 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 鼓勵生育結論 人口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4、人種、語言、宗教 歐洲西部、亞洲東南部、南亞、巴西、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西亞和北非歐洲西部 亞洲東南部 南亞 巴西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西亞和北非人口 白種人 黃種人 白種人 白種人 黑種人 白種人語言 英語 漢語 英語 葡萄牙語 阿拉伯語宗教 基督教 佛教 佛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5、三大宗教 產生、建筑基督教 (信仰人數最多) 亞洲西部 教堂伊斯蘭教 阿拉伯半島 清真寺佛教 古印度 石窟、佛塔、佛寺6、聚落 種類、分布形態種類:鄉村和城市形態:團塊狀(平原)、條帶狀(河流、交通線)7、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第五章 發展與合作1、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分布、合作模式分布: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美國、加拿大)和大洋洲(澳大利亞、新西蘭)。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亞洲的絕大多數國家。合作: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