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考2024】中考語文二輪 專題五 課外文言文閱讀 復習指導與強化訓練 學案(吉林專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考2024】中考語文二輪 專題五 課外文言文閱讀 復習指導與強化訓練 學案(吉林專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4年吉林省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指導與強化訓練(含答案)
目錄
專題一 語法
專題二 古詩文默寫
專題三 基礎語段綜合
專題四 課內文言文閱讀
專題五 課外文言文閱讀
專題六 課內外文言文比較閱讀
專題七 記敘文閱讀
專題八 議論文閱讀
專題九 說明文閱讀
專題十 名著閱讀
專題十一 綜合性學習
專題十二 作文
專題五 課外文言文閱讀
【復習指導】
對課外古詩文閱讀的考查,需要有扎實的古詩文基礎,需要平時課內文言文學習的積累。因此,在古詩文閱讀復習時還是要以《課程標準》推薦的篇章為重點,可以適當根據課文內容推薦一些相關的課外古詩文,但不必進行超量的與初中古詩文閱讀教學無關的課外古詩文閱讀訓練。
課外文言文閱讀解題四步驟
第一步 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于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后的題目。
第二步 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并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 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于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于同學們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對癥下藥”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于不同的題目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
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后,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朱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強化訓練】
一、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孤法卿父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①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行綏③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注:①候,拜訪,問候。②履行,實踐,做。③綏,安,安撫。④孤,封建時代王侯對自己的謙稱。
1.文言詞語積累。(1分)
(1)“法”字在古漢語字典里有如下解釋: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標準,法則。你認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_______(寫漢字)。
(2)“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句中的“師”的意思是 。
2.請用“/”為文中劃線語句斷句。限三處(2分)
袁 公 問 曰 賢 家 君 在 太 丘 遠 近 稱 之 何 所 履 行
3.你認為元方所說的“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孔文舉①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②。詣門者,皆俊才清稱③及中表親戚④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⑤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⑥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⑦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⑧,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⑨。
(選自《世說新語·言語》)
【注釋】①孔文舉:孔融,字文舉,是漢代末年的名士、文學家。②司隸校尉:官名,掌管監察京師和所矚各郡百官的職權。③清稱:有清高稱譽的人。④中表親戚:內外親屬。⑤仆:謙稱。⑥師資: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即伯陽)請教過禮制的事。⑦陳韙(wěi):《后漢書·孔融傳)作陳煒。⑧了了(liǎo liǎo):聰明;明白通曉。⑨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樣子。
1.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
加點詞語 方法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
文舉至門 關聯教材: 去后乃至。(《陳太丘與友期行》) (1)至:
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 使用詞典選擇義項: 莫:①不要;②沒有人;③通“暮”。日暮;黃昏。 (2)莫:
2.用“/”給文中劃線部分斷句,限兩處。(1分)
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
3.結合文章故事談談孔文舉是個怎樣的孩子?(2分)
三、閱讀下面選文,完成11-13題。(5分)
三間茅屋,十里春風,窗里幽蘭,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沒沒墨墨①,絕不知樂在何處。惟勞苦貧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閉柴扉,掃竹徑,對芳蘭,啜苦茗,時有微風細雨,潤澤于疏籬仄徑②之間;俗客不來良朋輒至亦適適然③自驚,為此日之難得也。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選自《鄭板橋集》
①沒沒墨墨:意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仄徑:狹窄的小路。③適適然:形容快樂開心的樣子。
1.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詞。(1分)
文言詞句 方法 解釋
(1)惟勞苦貧病之人 課內遷移法:惟吾德馨 惟:__________
(2)窗外修竹 查閱詞典法:①修飾②剪或削③長;高④修理,治理 修:__________
2.用“/”給文中劃線句子斷句(限斷兩處)。(2分)
俗客不來良朋輒至亦適適然自驚
3.結合具體內容談談鄭板橋有哪些生活情趣。(2分)
四、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管仲得其所欲
齊桓公因鮑叔之薦,使人請管仲于魯,施伯”曰:“是固將用之也。夷吾用于齊,則魯危矣!不如殺而以尸授之。”魯君欲殺管仲,使人曰:“寡君欲親以為戳,如得尸,猶未得也!”乃束縛而檻之,使役人載而送之齊。管子恐魯之追而殺之也,欲速至齊,因謂役人曰:“我為汝唱,汝為我和。”其所唱適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仲遂于齊。
(節選自《智囊全集》)
注釋:①魯:魯國。當時,管仲被囚于魯國。②施伯:魯國大臣。③夷吾:即管仲。④檻:古指囚禁押解犯人的車子。這里作動詞用,指囚禁押送。
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使人請管仲于魯 使:派 B.寡君欲親以為戮 欲:欲望
C.欲速至齊至: 至 : 到 D.其所唱適宜走 走:奔跑
2.翻譯文中畫線句子。(1分)
夷吾用于齊,則魯危矣!不如殺而以尸授之。
3.結合選文簡要分析管仲的智慧體現在哪些方面?(2分)
五、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張詠①勸學
初,張詠在成都,聞準②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③不足爾。”及準出陜④,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⑤。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選自《宋史·寇準傳》)
【注釋】①張詠:宋朝初年名臣。②準:寇準,宋初宰相。③學術:學問。④出陜:出任陜州知州。⑤大為具待:盛情地款待。
1. 解釋下列加點詞。(1分)
(1)及準出陜( )(2)詠徐曰)( )
2. 為文中畫線句斷句。(限斷兩處)(2分)
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
3. 本文與《孫權勸學》都側重勸人學習,兩文中勸說的方式有何不同?(2分)
六、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①宣撫使②馬千乘。萬歷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從征播州③,良玉別統精卒五百裹糧自隨。明年正月二日,賊乘官軍宴,夜襲。良玉夫婦首擊敗之,追入賊境,連破七寨。已,偕酉陽諸軍直取桑木關,大敗賊眾,為南川路戰功第一。賊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為部民所訟,瘐死④云陽獄,良玉代領其職。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
(選自《明史·秦良玉傳》)
[注] ①石砫:現石柱,土家族自治縣。②宣撫使:當地土司。③播州:與下文的酉陽、云陽,皆地名。④瘐死:古代指囚犯在獄中 因饑寒而死,后來也泛指在獄中病死。
1.解釋加點的詞。(1分)
(1)從征播州( ) (2)戎伍肅然( )
2.用“/”給文中劃線句斷句。(限兩處)(2分)
良 玉 為 人 饒 膽 智 善 騎 射 兼 通 詞 翰
3.秦良玉是古代的巾幗英雄,請結合文本說說她有哪些精神品質值得你學習。(2分)
七、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劉禹錫,字夢得,世為儒。工文章,善五言詩。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錫以名重一時,與之交。叔文敗,坐貶連州刺史,未至,貶朗州司馬。禹錫地居西南夷,土風僻陋,舉目殊俗,無可與言者。于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詠陶冶性情。禹錫依騷人①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②。故武陵溪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辭也。元和十年,自武陵召還,宰相復欲置之郎暑。而禹錫作《游玄都現詠看花君子詩》,語涉譏刺,執政不悅,復出為播州刺史。后易連州,又徙夔州刺史。
(選自《新唐書·劉禹錫傳》)
注釋:①騷人:詩人。②巫祝:古代稱事鬼神者為巫,祭主贊詞者為祝;后連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
【鏈接材料】
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劉禹錫)
②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浪淘沙》劉禹錫)
③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羽郎今又來。(《再游玄都觀》劉禹錫)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善五言詩( ) ②宰相復欲置之郎署( )
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分)
唯以文章吟詠陶冶性情。
3.人們常用“詩豪”評價劉禹錫,無論其性格還是文風皆有豪氣。請結合上面的【鏈接材料】,任選一個角度,用自己的話加以闡釋。(2分)
八、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為分寧①主簿②。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辨。邑人驚曰: “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不聽,乃委手版③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釋】①分寧:地名。②主簿:官名。③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項。
1.解釋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分)
①有獄久不決( ) ②乃委手版歸( )
2.周敦頤“將棄官去”的原因是什么?(2分)
3.“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這一隋節體現了周敦頤怎樣的君子品格?用《愛蓮說》中的原句回答。(2分)
九、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余童時赴郡試,會“演春”①。是日游人如堵。忽有一人,率披發童,荷擔而上。吏問所長。答曰:“能顛倒生物②。”吏命取桃子,術人③聲諾。釋擔,故作怨狀,曰:“春初雪積,人間何處可覓?惟王母園中四時常不謝或有之。”乃啟笥④,引繩一團,望空中擲去,繩即懸立空際,若有物以掛之。乃呼子曰:“兒來!得汝一往。”遂以繩授子,曰:“持此可登。”子乃持索,盤旋而上,手移足隨,徐入云霄,不可復見。久之,墜一桃,如碗大。術人大喜,持獻公堂。坐官駭詫。余以其術奇,故至今猶記之。
(選自《聊齋志異·偷桃》,有刪改)
【注】①演春:山東舊時習俗,指立春前一日的迎春活動。②顛倒生物:指顛倒生物時令,生長出各種東西。③術人:表演者。④笥:盛飯或盛衣物的方形竹器。
1.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的詞。(1分)
文言詞句 方法 解釋
(1)荷擔而上 查閱古漢語詞典法:①荷花,蓮;②抗,擔;③繼承。④同“苛”,繁瑣 荷:
(2)徐入云霄 課內遷移法:徐以杓酌油瀝之(《賣油翁》) 徐:
2.用“/”為下面句子斷句。(限斷兩處)(2分)
惟 王 母 園 中 四 時 常 不 謝 或 有 之
3.文中劃線句和下面《賣油翁》中的“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之處?請分別結合內容分析其作用。(2分)
十、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嘆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發政舉事②,無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數百人,被服以立,無不曰:‘吾君麗者!’內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由宋君觀之人君之所以離國家失社稷者諂諛④者眾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國。
(選自《新序》)
①鄙,邊境。②發政舉事:施政辦事。③侍御:這里指侍從、妃子。④諂諛:諂媚奉承。
1.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1分)
加點詞語 方法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
(1)吾知所以亡矣 使用詞典選擇義項:亡①逃跑。②丟失;失掉。③滅亡。④死亡。⑤通“忘”。忘記。 (1)    
(2)卒得反國 關聯教材: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   
2.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兩處)(2分)
由 宋 君 觀 之 人 君 之 所 以 離 國 家 失 社 稷 者 諂 諛 者 眾 也。
3.選文給了你怎樣的啟示?(2分)
十一、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阨①兼孟門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②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云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奔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赑怒③,鼓若山騰,浚波頹壘,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節選自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
【注】①巨阨(è):巨險。阨:險阻重地。②禹:大禹,傳說中夏朝的第一代君主。③赑(bì)怒:形容氣勢壯大。
1.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1分)
A.此石經始禹鑿 開鑿 B.窺深悸魄 害怕
C.傾崖返捍 通“反”,反復,重疊 D.巨石臨危 危險
2.用“/”給文中劃線句斷句。(限兩處,2分)
即 龍 門 之 上 口 也 實 為 河 之 巨 阨 兼 孟 門 津 之 名 矣
3.選文對山勢、水勢的描寫是從哪些不同的視角來進行的?描寫黃河的孟門之水,突出了它的什么特點?(2分)
十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②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③。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④,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賦》)
(注釋)①既望:農歷十六日。②屬:致意,引申為勸酒。③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任憑小船在寬廣的江面上飄蕩。④馮(píng)虛御風:在天空中駕風遨游。馮虛,憑空、凌空。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1分)
①水波不興(__________) ②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3.請結合選文內容說說作者在夜游赤壁中是怎樣表現的。(可以用原文詞語)(2分)
十三、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陳文龍傳
陳文龍,字君賁,興化①人。能文章,負氣節,拜為監察御史,后累遷至參知政事。
時邊事甚急,朝廷命文龍為興化知軍,已而降將王世強導大軍入廣,建寧、泉、福皆降。知福州王剛中遣使徇②興化,文龍斬之而縱其副以還,使持書責世強、剛中負國。遂發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滿千大兵來攻不克。使其姻家持書招降之,文龍焚書斬其使。有諷其納款③者,文龍曰:“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乃使其將林華偵伺境上。華即降,且導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孫開門降。執文龍與其家人至軍中,欲降之,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龍指其腹曰:“此皆節義文章也,可相逼邪?”強之,卒不屈,乃械系④送杭州。文龍去興化即不食,至杭餓死。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無醫藥,左右視之泣下。母曰:“吾與吾兒同死,又何恨哉?”亦死。眾嘆曰:“有斯母,宜有是兒。”為收葬之。
(選自宋史《陳文龍傳》,有刪改)
【注】①興化:地名,今莆田市。②徇:宣示歸順。③納款:歸順,降順。④械系:戴上腳鐐手銬拘禁。
1.參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詞。(1分)
加點詞 方法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
①欲降之,不屈 【詞類活用】勞其筋骨 ①降:   
②又何恨哉 【查閱字典】①怨恨,仇恨 ②違逆,不聽 ③遺憾 ②恨:   
2.用“/”給文中劃線句斷句。(限兩處)(2分)
遂 發 民 兵 自 守 城 中 兵 不 滿 千 大 兵 來 攻 不 克
3.陳文龍與文天祥同是抗元名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丹心”體現在陳文龍的哪些事件上?請結合選文簡要概括。(2分)
十四、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蓋汝好學,在家足可讀書作文,講明義理①,不待遠離膝下②,千里從師。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學已無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俗務,不得專意。又父子之間,不欲晝夜督責。及無朋友聞見,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奮然勇為,力改故習,一味勤謹,則吾猶可望。不然,則徒勞費,只與在家一般。他日歸來,又只是伎倆④人物,不知汝將何面目歸見父母親戚鄉黨⑤故舊耶?念之!念之!“夙興夜寐,無忝⑥爾所生!”在此一行,千萬努力。
(選自朱熹《與長子受之》)
【注】①義理:指講求經義、探究名理的學問。②膝下:這里指父母。③汩:攪亂,擾亂。④伎倆:原指不正當的手段,這里是不務正業的意思。⑤鄉黨:家鄉的人。⑥無忝:不要辱沒。忝,辱。
1.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1分)
加點詞語 方法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
蓋汝好學 關聯教材: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①好:   
夙興夜寐 參考成語:夢寐以求 ③寐:   
2.用“/”給文中畫曲線句斷句。(限兩處)(2分)
汝 既 不 能 如 此 即 是 自 不 好 學 已 無 可 望 之 理。
3.選文中朱熹讓兒子離家求學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2分)
十五、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游恒山日記(節選)
徐霞客
十一日,風翳①凈盡,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東而上,土岡淺阜②,無攀躋勞。一里轉北,山皆煤炭,不深鑿既可得。又一里,則土石皆赤,有虬松離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則崖石漸起,松影篩陰,是名虎風口。于是石路縈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內則官廨③廚井俱備。坊右東向拾級上,崖半為寢宮,宮北為飛石窟,再上,則北岳殿也。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云級插天,廡④門上下,穹碑森立。從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會仙臺。臺中像群仙,環列無隙。余時欲躋危崖、登絕頂。還過岳殿東,望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為登頂間道,遂解衣攀躡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杰然天半,而滿山短樹蒙密,槎椏⑤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
(有刪改)
【注】①翳(yì):云霧。②淺阜(fù):低矮的土山。③廨(xiè):官署,舊時官吏辦公地方的統稱。④廡(wǔ):堂四面的廊屋。⑤槎椏(chá yā):這里指參差不齊的樣子。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分)
(1)于是石路縈回: (2)上負絕壁:
2.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限兩處)(2分)
我更加鼓足勇氣向上攀登許久才鉆出荊棘登上恒山頂
3.請簡要概括徐霞客是一個怎樣的人。(2分)
十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5分)
  陶淵明字元亮,或云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也。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
  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①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②。
  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節選自蕭統《陶淵明傳》,有刪改)
[注釋]①偃臥瘠餒:臥床挨餓。②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
1.下列“屬”的義項摘錄于《古代漢語詞典》,其中符合“博學善屬文”中的義項是 (  )(1分)
A.動詞:管轄。 B.名詞:類。 C.動詞:寫。 D.動詞:通“囑”,托付。
2.為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2分)
A.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 B.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
C.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 D.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
3.陶淵明哪些優秀品質值得你學習 (2分)
十七、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王羲之學書
晉王羲之①,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②,十二見前代《筆說》于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③ ”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④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⑤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逐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
(選自張懷瓘《書斷·王羲之》
【注釋】①王羲之:晉代杰出的書法家。②書:寫字。③秘:藏。④爾:你。⑤使:假使。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1分)
(1)父見其小 (2)逐與之
2.王羲之的父親為什么不讓他看《筆說》 他又是如何勸說父親的 請簡要回答。(2分)
3.從王羲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可以看出什么 你對此有什么感想 (2分)
十八、閱讀下面選文,完成11-13題。(5分)
不食嗟來之食
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選自《禮記》)
1.解釋下列加點字。(1分)
(1)予惟不食嗟來之食( ) (2)從而謝焉( )
2.“不食嗟來之食”有什么含義 (2分)
3.讀了短文,你認為文中的“餓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2分)
十九、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艾子諷齊王毋筑城
齊王一日臨朝,顧謂侍臣曰:“吾國介于數強國間,歲苦支備①,今欲調丁壯,筑大城,自東海起,連即墨,經太行,接軒轅,下武關,逶迤四千里,與諸國隔絕。使秦不得窺吾西,楚不得竊吾南,韓、魏不得持吾之左右,豈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雖有少勞,而異日不復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聞吾下令,孰不欣躍而來耶?”艾子對曰:“今旦大雪,臣趨朝,見路側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問其故。答曰:‘大雪應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賤麥,我即今年凍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當在何人也。”
【注】①支備:調度戰備。支,調度、支付。②踣:跌倒。③應候:順應時令。
1.解釋下列句中加著重號的詞語。(1分)
(1)歲苦支備( )(2)而異日不復有征戍侵虞之患( )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聞吾下令,孰不欣躍而來耶?
3.通過艾子的話,作者想要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2分)
二十、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5分)
  廣漢①為人強力,天性精于吏職。見吏民,或夜不寢至旦。尤善為鉤距②,以得事情。鉤距者,設欲知馬,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其賈③,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唯廣漢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郡中盜賊,閭里輕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請求銖兩之奸④,皆知之。長安少年數人會窮里⑤空舍謀共劫人,坐語未訖,廣漢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蘇回為郎,二人劫之。有頃,廣漢將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長安丞龔奢叩堂戶曉賊,曰:“京兆尹趙君謝兩卿,無得殺質,此宿衛臣也。釋質,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時解脫。”二人驚愕,又素聞廣漢名,即開戶出,下堂叩頭,廣漢跪謝曰:“幸會活郎,甚厚!”送獄,敕吏謹遇,給酒肉。至冬當出死,豫⑥為調棺,給斂葬具,告語之,皆曰:“死無所恨!”
(選自《漢書·趙廣漢傳》,有刪改)
[注釋]①廣漢;即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②鉤距:輾轉推問,得出實情.③參伍其賈:反復比較其價錢。參,同“三”。④銖兩之奸:數目很少的貪污受賄,銖,兩的二十四分之一。⑤窮里:隱蔽。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1)或夜不寢至旦(    ) (2)又素聞廣漢名(    )
2.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分)
唯廣漢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
3.選文表現了趙廣漢的哪些特點 (2分)
二十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①。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②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③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④。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節選自《古文觀止 屈原列傳》)
【注釋】①左徒:楚國的官,僅次于最高行政長官令尹。②害:嫉妒。③伐:夸耀。④內:接納,收容。
【積累意識】
1.句子“屈平屬草稿未定”中“屬”的意思是 。(1分)
【語感意識】
2.用“/”給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限斷兩處)(2分)
以 出 號 令 出 則 接 遇 賓 客 應 對 諸 侯
【歸納意識】
3.閱讀選文,根據自己的理解,談談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讒言的原因有哪些。(2分)
二十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5分)
創業與守成孰難
上①問侍臣:“創業與守成②孰難?”房玄齡曰:“草昧③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業難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玄齡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
【積累意識】
1.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乙文中加點詞的意思。(1分)
文言詞句 理解詞義的方法 解釋(填漢字)
故知創業之難 課內遷移法: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 (1)
禍亂生于所忽 查閱詞典法:①不經心;不重視。②快捷;迅速。③忽然;突然。④廣遠;渺茫無邊。⑤長度單位 (2)
【語感意識】
2.請用三處“/”給乙文中劃線的句子斷句。(2分)
自 古 帝 王 莫 不 得 之 于 艱 難 失 之 于 安 逸 守 成 難 矣
【感悟意識】
3.創業與守成哪一個更難?請結合選文談談你的看法。(2分)
二十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5分)
諸葛孔明千載人①,其用兵行師,皆本于仁義節制②,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蓋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誠。二十余年之間,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敵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臨終,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雖庸懦無立,而舉國聽之而不疑。下有以見信于人,后主左右奸佞,充塞于中,而無一人有心害疾者。司馬懿案行其營壘處所,嘆為天下奇才。
(選自《容齋隨筆 諸葛公》,有刪改)
【注釋】①千載人:影響千年的偉人。②節制:節度法制。
【積累意識】
1.選文語句“一出于誠”中的“誠”的意思是 。(1分)
【理解意識】
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2分)
后主左右奸佞,充塞于中,而無一人有心害疾者。
【歸納意識】
3.簡要概括選文中諸葛亮被稱為“千載人”的原因。(2分)
二十四、閱讀下文,回答問題。(5分)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長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選自《呂氏春秋》)
[注釋]①寢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荊:楚國的別稱。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災祥。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2分)
(1)孫叔敖疾(     ) (2)王數封我矣(     )
2.孫叔敖之子“請寢之丘”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 (1分)
3.“孫叔敖之知”表現在哪兩件事情上 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分)
二十五、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5分)
陶公①性檢厲,勤于事。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會②,值積雪始晴,聽事③前除雪后猶濕,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官用竹,皆令錄厚頭④,積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裝船,悉以作釘。
[注釋]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晉朝鄱陽人,曾任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②正會:元旦集會。③聽事:處理政事的廳堂。④厚頭:剩余的比較大的竹塊。⑤桓宣武:桓溫,曾任大將軍、大司馬。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2分)
(1)咸不解其意(    )
(2)值積雪始晴(    )
2.請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分)
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
3.文中寫了陶公哪兩件事 表明陶公是怎樣的人 請用自己的話概括。(2分)
二十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5分)
客有過①主人者,見其灶直突②,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曰:“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③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④在于上行⑤,余各以功次坐,而不錄⑥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鄉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⑦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請之。
(選自《漢書 霍光傳》)
【注】①過:拜訪。②突:煙囪。③嘿:同“默”。④灼爛者:被火燒傷的人。⑤上行(háng):上席。⑥錄:記錄,此處指邀請。⑦亡:同“無”。
【積累意識】
1.選文語句“主人乃寤而請之”中的“寤”的意思是 (1分)
【鑒賞意識】
2.用自己的話說說“客”斷定“且有火患”的依據。(2分)
【感悟意識】
3.從這則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2分)
二十七、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晏子使楚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選自《晏子春秋》)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1分)
(1)圣人非所與熙也 ( ) (2)齊人固善盜乎? ( )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2分)
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3.晏子為外交使者不辱使命,他靠什么維護了國家的利益?(2分)
二十八、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張居正傳
張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穎敏絕倫。巡撫顧璘奇其文,曰:“國器①也。”徐階輩皆器重之。遷右中允,領②國子司業事。與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業。階代嵩首輔,傾心委居正。
時承平久,群盜猬起③,至入城市劫府庫,有司恒諱之,居正嚴其禁。匿弗舉者,雖循吏必黜④。得盜即斬決,有司莫敢飾情。盜邊海⑤錢米盈數,例皆斬,然往往長系或瘐死。居正獨亟斬之,而追捕其家屬。盜賊為衰止。
時帝漸備六宮,太倉銀錢多所宣進⑥。居正乃因戶部進御覽數目陳之,謂每歲入額不敵所出,請帝置坐隅時省覽,量入為出,罷節浮費。疏上,留中。帝復令工部鑄錢給用,居正以利不勝費止之。言官請停蘇、松織造,不聽。居正為面請,得損大半。帝御文華殿,居正侍講讀畢,以給事中所上災傷疏⑦聞,因請振。復言:“上愛民如子,而在外諸司營私背公,剝民罔上,宜痛鉗⑧以法。而皇上加意撙節⑨,于宮中一切用度,裁省禁止。”帝首肯之,有所蠲貸⑩。
(選自《明史·列傳第一百一》,有刪改)
【注釋】①國器:國之大器。指具有治國才能的人。②領:處理。③猬起:如猬毛豎起,比喻事端紛起。④黜:貶退。⑤邊海:邊防和海防。⑥宣進:宣召進奉。⑦上災傷疏:上奏關于災害情況的奏章。⑧痛鉗:痛加懲治。⑨撙節:節省。⑩蠲貸:免除租稅,借放錢糧。
【積累意識】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分)
(1)巡撫顧璘奇其文: (2)有司恒諱之:
【品鑒意識】
2.選文第二段寫出張居正為政的什么特點?請用一個詞概括。(2分)
【比較意識】
3.選文中的張居正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在進諫方式上有何不同?(2分)
二十九、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問題。(5分)
魏文侯從諫
魏文侯使樂羊①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②。文侯問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③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
【注】①樂羊:魏國的大將。②擊:魏文侯的兒子。 ③向者:先前,剛才。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1分)
①魏文侯使樂羊伐中山 ( ) ②克之 ( )
2.用自己的話說說翟璜認為魏文侯是仁君的原因。(2分)
3.根據魏文侯一怒一悅的變化,結合故事內容,從正反兩方面評價魏文侯是怎樣的人?(2分)
三十、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問題。(5分)
嘗與客飲
(宋濂)嘗與客飲,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郡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書萬余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于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
(節選自《明史·宋濂傳》)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1分)
(1)嘗與客飲( ) (2)濂具以實對( )
2.本文寫了宋濂哪些故事 請用簡潔的語言分別加以概括。(2分)
3.請你選擇一個角度,談談你讀了本文后獲得的啟示。(2分)
三十一、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問題。(5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dàn)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此文為歐陽修著)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分)
(1)啖粥而讀 ( ) (2)輒以水沃面 ( )
2.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2分)
①寫其少有大志,發奮苦讀。


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所作《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一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什么的作用?(2分)
三十二、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問題。(5分)
星殞于地,腥礦頑丑,化為惡石。其昭然在上而萬物仰之者,精氣之聚爾。及其斃也,瓦礫之不若也。人之死,骨肉臭腐,螻蟻之食爾。其貴乎萬物者,亦精氣也。其精氣不奪于物,則蘊而為思慮,發而為事業,著而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氣。隨其斃而滅也,可不貴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棄之。而惑者方日:“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東行。日一歲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星有遲有速,有逆有順。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為謀,其動而不勞,運而不已,自古以來,未嘗一刻息也。是何為哉?夫四者,所以相須而成晝夜四時寒暑者也。一刻而息,則四時不得其平,萬物不得其生,蓋其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萬世之所治,萬物之所利,故日“自強不息”,又日“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則君子之學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分)
(1)其精氣不奪于物( )(2)其動而不勞( )
2.作者認為,人“貴乎萬物者,亦精氣也”,請根據文意解說這里“精氣”的含義。(2分)
3.請根據選文第二段的內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從“日月天星”的運行中得到生命感悟的。(2分)
【強化訓練】參考答案
一、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孤法卿父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①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行綏③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注:①候,拜訪,問候。②履行,實踐,做。③綏,安,安撫。④孤,封建時代王侯對自己的謙稱。
1.文言詞語積累。(1分)
(1)“法”字在古漢語字典里有如下解釋: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標準,法則。你認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_______(寫漢字)。
(2)“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句中的“師”的意思是 。
2.請用“/”為文中劃線語句斷句。限三處(2分)
袁 公 問 曰 賢 家 君 在 太 丘 遠 近 稱 之 何 所 履 行
3.你認為元方所說的“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一、1.(1)效法,仿效 (2)學習
2.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
3.家君沒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沒有效法家君。
參考譯文: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在太丘做官,遠近的人都稱贊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說:“我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安撫,讓人們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說:“我曾經也當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的父親?”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時間相隔遙遠,但他們的行為卻是那么一致。周公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
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孔文舉①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②。詣門者,皆俊才清稱③及中表親戚④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⑤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⑥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⑦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⑧,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⑨。
(選自《世說新語·言語》)
【注釋】①孔文舉:孔融,字文舉,是漢代末年的名士、文學家。②司隸校尉:官名,掌管監察京師和所矚各郡百官的職權。③清稱:有清高稱譽的人。④中表親戚:內外親屬。⑤仆:謙稱。⑥師資: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即伯陽)請教過禮制的事。⑦陳韙(wěi):《后漢書·孔融傳)作陳煒。⑧了了(liǎo liǎo):聰明;明白通曉。⑨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樣子。
1.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
加點詞語 方法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
文舉至門 關聯教材: 去后乃至。(《陳太丘與友期行》) (1)至:
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 使用詞典選擇義項: 莫:①不要;②沒有人;③通“暮”。日暮;黃昏。 (2)莫:
2.用“/”給文中劃線部分斷句,限兩處。(1分)
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
3.結合文章故事談談孔文舉是個怎樣的孩子?(2分)
二、1.(1)到 (2)沒有人
2.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
3.①聰明機智(思維敏捷):為了能拜訪李元禮,巧攀親,明釋疑,得到眾人的贊賞。②能言善辯(善于應對):應對陳韙的譏諷,以牙還牙讓陳韙自取其辱。
【參考譯文】:孔文舉十歲時,跟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很有名望,擔任司隸校尉。登門拜訪的人,都是才智出眾的人、有名望的人以及他的內外親屬(只有這些人)才得通報。孔文舉來到門前,對差役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通報后,(孔文舉)進見落座。李元禮問道:“您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孔文舉)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向您的祖先老子拜師求教,所以我和您世世代代是通家之好啊。”李元禮和賓客對他的回答沒有不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之后來到(元禮家),人們把文舉的話告訴了他,陳韙說:“小的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有才華。”孔文舉說:“我猜想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伶俐。”陳韙(聽后感到)非常尷尬。
三、閱讀下面選文,完成11-13題。(5分)
三間茅屋,十里春風,窗里幽蘭,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沒沒墨墨①,絕不知樂在何處。惟勞苦貧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閉柴扉,掃竹徑,對芳蘭,啜苦茗,時有微風細雨,潤澤于疏籬仄徑②之間;俗客不來良朋輒至亦適適然③自驚,為此日之難得也。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選自《鄭板橋集》
①沒沒墨墨:意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仄徑:狹窄的小路。③適適然:形容快樂開心的樣子。
1.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詞。(1分)
文言詞句 方法 解釋
(1)惟勞苦貧病之人 課內遷移法:惟吾德馨 惟:__________
(2)窗外修竹 查閱詞典法:①修飾②剪或削③長;高④修理,治理 修:__________
2.用“/”給文中劃線句子斷句(限斷兩處)。(2分)
俗客不來良朋輒至亦適適然自驚
3.結合具體內容談談鄭板橋有哪些生活情趣。(2分)
三、1.(1) 只 (2)長;高
2.俗客不來/良朋輒至/亦適適然自驚
3.(1)環境清幽。居室環境為“窗里幽蘭,窗外修竹”。(2)交往人物為雅士。“俗客不來,良朋輒至”。(3)情趣高雅。居室主人“掃竹徑,對芳蘭,啜苦茗”“畫蘭畫竹畫石”。
【參考譯文】三間茅屋,十里春風,從窗里遙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卻不懂得,真是令人遺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無點墨的人,身處如此情景,他們更是不懂樂在何處。只有那些勞苦之人,忽然有十幾天的閑暇時光,才會關上柴門,掃凈小路,面對芬芳的蘭花,品著苦茶,常常微風細雨,滋潤著籬笆和小路。庸俗的客人不會到來,高雅的友人就會來到,內心也無比歡喜,不禁驚嘆,這樣的日子真是難得啊。所以我畫蘭花竹子石頭,是用來慰勞那些勞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貪圖享受的人享用。
四、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管仲得其所欲
齊桓公因鮑叔之薦,使人請管仲于魯,施伯”曰:“是固將用之也。夷吾用于齊,則魯危矣!不如殺而以尸授之。”魯君欲殺管仲,使人曰:“寡君欲親以為戳,如得尸,猶未得也!”乃束縛而檻之,使役人載而送之齊。管子恐魯之追而殺之也,欲速至齊,因謂役人曰:“我為汝唱,汝為我和。”其所唱適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仲遂于齊。
(節選自《智囊全集》)
注釋:①魯:魯國。當時,管仲被囚于魯國。②施伯:魯國大臣。③夷吾:即管仲。④檻:古指囚禁押解犯人的車子。這里作動詞用,指囚禁押送。
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使人請管仲于魯 使:派 B.寡君欲親以為戮 欲:欲望
C.欲速至齊至: 至 : 到 D.其所唱適宜走 走:奔跑
2.翻譯文中畫線句子。(1分)
夷吾用于齊,則魯危矣!不如殺而以尸授之。
3.結合選文簡要分析管仲的智慧體現在哪些方面?(2分)
四、1.B【解析】“寡君欲親以為戮”意思為:我國的君王想要親手殺死管仲。欲:想要。故選B
2.(倘若)管仲在齊國受重用,那么魯國就危險了!不如殺了(管仲),把尸首交給齊君。(語意相近即可)【解析】本題考查的翻譯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字詞:用,重用;則,就:危,危險;授,還給。
3.“管子恐魯之追而殺之也,欲速至齊,因謂役入曰:‘我為汝唱,汝為我和。’其所唱適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仲遂于齊”可知,管仲擔心魯國國君追殺而想快速到達齊國,他考慮比較周全,體現了他的智慧。于是對車夫“我為汝唱,汝為我和”,管仲所唱的歌節拍輕快,適合馬車快步疾行,車夫也不感到疲倦,于是越走越快,管仲也平安到達齊國。這是快速離開魯國的辦法,體現了管仲的智慧。
【參考譯文】齊桓公因為鮑叔牙的極力推薦,派人到魯國去請管仲。施伯對魯莊公說:“這一定是要重用管仲。如果管仲為齊國效命,魯國就危險了。不如殺了管仲,把尸首交還給齊國。”魯莊公準備殺掉管仲,但齊國的使者說:“我國的君王想要親手殺死管仲,如果得到管仲的尸體,就如同沒有得到他一樣。”于是,魯莊公命人把管仲綁起來裝入囚籠中,派車夫用車把他送往齊國。管仲怕魯君追上來殺了他,想盡快到達齊國,就對車夫說:“我唱歌給你聽,你為我和拍子。”管仲所唱的歌節拍輕快,適合馬車快步疾行,車夫也不感到疲倦,于是越走越快,管仲也平安到達齊國。
五、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張詠①勸學
初,張詠在成都,聞準②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③不足爾。”及準出陜④,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⑤。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選自《宋史·寇準傳》)
【注釋】①張詠:宋朝初年名臣。②準:寇準,宋初宰相。③學術:學問。④出陜:出任陜州知州。⑤大為具待:盛情地款待。
1. 解釋下列加點詞。(1分)
(1)及準出陜( )(2)詠徐曰)( )
2. 為文中畫線句斷句。(限斷兩處)(2分)
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
3. 本文與《孫權勸學》都側重勸人學習,兩文中勸說的方式有何不同?(2分)
五、1.(1) 等到(2)慢慢地
2. 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
3. 孫權直接勸說,本文是借用書中的文字委婉地勸說。
參考譯文:張詠在成都的時候,聽到寇準當了宰相,便對他下邊的官員說:“寇準雖然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可惜在學問上還有欠缺。”后來寇準罷相,出知陜州,適逢張詠從此路過,受到寇準的盛情招待。當張詠將要離開時,寇準親自送張到郊外,問道:“您有什么臨別贈言呢 ”張詠慢慢地說:“《霍光傳》不可不讀啊。”寇準聽了,一時沒有弄清張詠的用意;回家后取出《漢書·霍光傳》來讀,讀到“不學無術”的話時,才恍然大悟地笑著說:“這就是張詠對我的規勸啊!”
六、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①宣撫使②馬千乘。萬歷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從征播州③,良玉別統精卒五百裹糧自隨。明年正月二日,賊乘官軍宴,夜襲。良玉夫婦首擊敗之,追入賊境,連破七寨。已,偕酉陽諸軍直取桑木關,大敗賊眾,為南川路戰功第一。賊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為部民所訟,瘐死④云陽獄,良玉代領其職。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
(選自《明史·秦良玉傳》)
[注] ①石砫:現石柱,土家族自治縣。②宣撫使:當地土司。③播州:與下文的酉陽、云陽,皆地名。④瘐死:古代指囚犯在獄中 因饑寒而死,后來也泛指在獄中病死。
1.解釋加點的詞。(1分)
(1)從征播州( ) (2)戎伍肅然( )
2.用“/”給文中劃線句斷句。(限兩處)(2分)
良 玉 為 人 饒 膽 智 善 騎 射 兼 通 詞 翰
3.秦良玉是古代的巾幗英雄,請結合文本說說她有哪些精神品質值得你學習。(2分)
六、1.(1)跟隨 (2) 軍隊
2.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
3.“大敗賊眾,為南川路戰功第一。賊平,良玉不言功”等句,表現了她的堅毅勇敢、驍勇善戰、不慕名利等精神品質,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
參考譯文:秦良玉,四川忠州人,嫁給石砫宣撫使馬千乘。明萬歷二十七年,馬千乘帶領三千人馬跟隨明朝官軍征伐播州,秦良玉另外帶領五百精兵攜帶軍糧跟隨出征。第二年的正月二日,賊軍乘明朝官軍舉行宴會時,夜襲明軍。秦良玉夫婦首先打敗賊軍的偷襲,并且追擊到賊軍老巢,連續攻破七座寨子,將賊軍打得大敗。他們的戰功位居南川路首位。平息賊亂后,秦良玉沒有向朝廷請功。后來,馬千乘被轄區內的民眾誣告,病死在云陽監獄中,秦良玉繼任了丈夫的職務。
  秦良玉為人富有膽略和智謀,擅長騎馬射箭,并且通曉詩文,風度沉靜文雅。但是她管制部下卻十分嚴格,每當行軍發令,全軍肅靜嚴整。她所率領的軍隊號稱“白桿兵”,令遠近的敵軍都十分忌憚。
七、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劉禹錫,字夢得,世為儒。工文章,善五言詩。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錫以名重一時,與之交。叔文敗,坐貶連州刺史,未至,貶朗州司馬。禹錫地居西南夷,土風僻陋,舉目殊俗,無可與言者。于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詠陶冶性情。禹錫依騷人①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②。故武陵溪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辭也。元和十年,自武陵召還,宰相復欲置之郎暑。而禹錫作《游玄都現詠看花君子詩》,語涉譏刺,執政不悅,復出為播州刺史。后易連州,又徙夔州刺史。
(選自《新唐書·劉禹錫傳》)
注釋:①騷人:詩人。②巫祝:古代稱事鬼神者為巫,祭主贊詞者為祝;后連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
【鏈接材料】
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劉禹錫)
②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浪淘沙》劉禹錫)
③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羽郎今又來。(《再游玄都觀》劉禹錫)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善五言詩( ) ②宰相復欲置之郎署( )
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分)
唯以文章吟詠陶冶性情。
3.人們常用“詩豪”評價劉禹錫,無論其性格還是文風皆有豪氣。請結合上面的【鏈接材料】,任選一個角度,用自己的話加以闡釋。(2分)
七、1.①擅長、善于 ;② 想要
2.只能用寫文章和吟詠詩文來陶冶性情。
3.示例:乙文提到,作者雖屢遭貶謫,但“語涉譏刺,執政不悅”,仍不改其剛正不阿的本性。
鏈接材料中的《秋詞》一詩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他將自古皆有的悲秋之作寫出了春意,可見其豪氣。(聯系文中所給資料1分,闡釋1分,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劉禹錫,字夢得,家中世代是儒生。(劉禹錫)精通寫文章,善于作五言詩。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賞任用,劉禹錫因為名氣在當時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王叔文(的改革)失敗后,(劉禹錫)被牽連貶為連州刺史,(還)沒到(連州),(又被再)貶為朗州司馬。(朗州)地處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當地的風氣落后,滿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區)的風俗,沒有可以交談的人。劉禹錫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寫文章和吟詠詩文來陶冶性情。少數民族的風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著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詞。劉禹錫有時參與這些活動,于是依據楚辭作家的作品,寫了新的歌詞來教給巫祝。所以武陵溪洞之間的夷人唱的歌,大多是劉禹錫寫的歌詞。元和十年,(劉禹錫)從武陵被召回(京城),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職)。但劉禹錫寫了《游玄都觀詠看花君子詩》,詩中有譏諷之意,執政的人很不高興,又被貶出(京城)做播州刺史。后又改調(劉禹錫)去連州,又遷任夔州刺史。
八、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為分寧①主簿②。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辨。邑人驚曰: “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不聽,乃委手版③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釋】①分寧:地名。②主簿:官名。③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項。
1.解釋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分)
①有獄久不決( ) ②乃委手版歸( )
2.周敦頤“將棄官去”的原因是什么?(2分)
3.“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這一隋節體現了周敦頤怎樣的君子品格?用《愛蓮說》中的原句回答。(2分)
八、1.① 案件 ② 拋棄,扔棄
2.有個囚犯依法不當被處死而要被處死,他與上司爭辯上司不聽他的意見,所以周敦頤要棄官不做。
3.出淤泥而不染。
【譯文】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做了分寧縣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決,周敦頤到任后,只審訊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縣里的人吃驚地說:“老獄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薦他,調任他到南安擔任軍司理曹參軍。有個囚犯根據法律不應當判處死刑,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個殘酷兇悍的官吏,大家沒人敢和他爭,敦頤一個人和他爭辯,王逵不聽,敦頤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辭官而去,說:“像這樣還能做官嗎,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于上級,我不做。”王逵明白過來了,這個囚犯才免于一死。
九、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余童時赴郡試,會“演春”①。是日游人如堵。忽有一人,率披發童,荷擔而上。吏問所長。答曰:“能顛倒生物②。”吏命取桃子,術人③聲諾。釋擔,故作怨狀,曰:“春初雪積,人間何處可覓?惟王母園中四時常不謝或有之。”乃啟笥④,引繩一團,望空中擲去,繩即懸立空際,若有物以掛之。乃呼子曰:“兒來!得汝一往。”遂以繩授子,曰:“持此可登。”子乃持索,盤旋而上,手移足隨,徐入云霄,不可復見。久之,墜一桃,如碗大。術人大喜,持獻公堂。坐官駭詫。余以其術奇,故至今猶記之。
(選自《聊齋志異·偷桃》,有刪改)
【注】①演春:山東舊時習俗,指立春前一日的迎春活動。②顛倒生物:指顛倒生物時令,生長出各種東西。③術人:表演者。④笥:盛飯或盛衣物的方形竹器。
1.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的詞。(1分)
文言詞句 方法 解釋
(1)荷擔而上 查閱古漢語詞典法:①荷花,蓮;②抗,擔;③繼承。④同“苛”,繁瑣 荷:
(2)徐入云霄 課內遷移法:徐以杓酌油瀝之(《賣油翁》) 徐:
2.用“/”為下面句子斷句。(限斷兩處)(2分)
惟 王 母 園 中 四 時 常 不 謝 或 有 之
3.文中劃線句和下面《賣油翁》中的“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之處?請分別結合內容分析其作用。(2分)
九、1.(1)抗,擔;(2)慢慢地
2.惟王母園中/四時常不謝/或有之
3.都對人物進行動作描寫,選文持、上、移、隨、入等動詞,表現了其子攀爬動作的熟練;賣油翁取、置、覆、酌、瀝、入等動詞表現老翁酌油動作的熟練。
【參考譯文】我孩童時去濟南府參加考試,時逢“演春”活動。 這天,街上人特別多,堵得水泄不通。忽然有一個人帶著散發小孩,挑著擔走上公堂。衙役問他擅長什么。這人回答說:“我能顛倒生物的時令,生長出各種各樣的東西。”衙役命令他表演取桃子,術人答應了。放下擔子,假裝出埋怨的樣子,說:“春初還有積雪,人間哪里找得到桃子?只有王母娘娘園子內,四季常春不凋謝,或許會有桃子。”于是打開竹箱,取出一捆繩子,望著天空拋去,繩子立即懸掛在空中,好像有東西掛住了它。于是叫喚兒子說:“兒子過來!需要你前往一趟。”于是就把繩子交給兒子,說:“握住它就可以登上去。”于是他兒子握住繩索,盤旋上攀,手向上移動腳也跟上,慢慢地爬入云霄,再也看不到了。過了很長時間,天上掉下一個桃子,有碗那么大。術人很高興,雙手捧著獻到公堂。堂上的坐官驚駭詫異。我因為這個戲法太奇特了,所以至今還記得。
十、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嘆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發政舉事②,無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數百人,被服以立,無不曰:‘吾君麗者!’內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由宋君觀之人君之所以離國家失社稷者諂諛④者眾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國。
(選自《新序》)
①鄙,邊境。②發政舉事:施政辦事。③侍御:這里指侍從、妃子。④諂諛:諂媚奉承。
1.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1分)
加點詞語 方法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
(1)吾知所以亡矣 使用詞典選擇義項:亡①逃跑。②丟失;失掉。③滅亡。④死亡。⑤通“忘”。忘記。 (1)    
(2)卒得反國 關聯教材: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   
2.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兩處)(2分)
由 宋 君 觀 之 人 君 之 所 以 離 國 家 失 社 稷 者 諂 諛 者 眾 也。
3.選文給了你怎樣的啟示?(2分)
十、1.(1)滅亡(2)“反”同“返”返回
2.由宋君觀之/人君之所以離國家失社稷者/諂諛者眾也。
3.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批評和建議,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被阿諛奉承所蒙蔽,要及時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參考譯文:宋昭公國亡后出逃,到達了邊境,感慨說道:"我知道亡國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沒有一個不說:'我們君主圣明!'侍從妃子幾百人,穿好衣服站立,沒有一個不說:'我們君王長得美!'朝內朝外都聽不到說我的過錯,因此到了這個地步!"(在宋君看來),做君王的人離開國家失掉國家的原因是奉承拍馬屁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國家后能夠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國家。
十一、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阨①兼孟門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②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云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奔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赑怒③,鼓若山騰,浚波頹壘,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節選自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
【注】①巨阨(è):巨險。阨:險阻重地。②禹:大禹,傳說中夏朝的第一代君主。③赑(bì)怒:形容氣勢壯大。
1.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1分)
A.此石經始禹鑿 開鑿 B.窺深悸魄 害怕
C.傾崖返捍 通“反”,反復,重疊 D.巨石臨危 危險
2.用“/”給文中劃線句斷句。(限兩處,2分)
即 龍 門 之 上 口 也 實 為 河 之 巨 阨 兼 孟 門 津 之 名 矣
3.選文對山勢、水勢的描寫是從哪些不同的視角來進行的?描寫黃河的孟門之水,突出了它的什么特點?(2分)
十一、1. D 【高處,這里指懸崖】
2.即 龍 門 之 上 口 也 /實 為 河 之 巨 阨/兼 孟 門 津 之 名 矣
3.(1)先遠望,再俯察,后仰視。(2)既盛且速。
【參考譯文】孟門,就是龍門的入口。實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稱作“孟門津”。傳說中龍門是大禹所鑿出,河道因被水沖擊而非常寬闊,水被山所夾很長的一段,兩邊都是懸崖,水勢猛沖山崖而又折回。高處的巨石好像靠在懸崖上就要掉下來似的。古人曾說:“水不是石匠的鑿子,卻能夠進入石頭中。”果然不錯!龍門水流交匯沖擊,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樣飄在空中,在遠處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霧氣纏繞,往云霧的深處望去真有一種撼人心魄的感覺。河水激起萬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嶺,激流交疊,直奔下游而去。我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龍門的時候,四匹馬拉的車也絕對追不上。
十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②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③。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④,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賦》)
(注釋)①既望:農歷十六日。②屬:致意,引申為勸酒。③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任憑小船在寬廣的江面上飄蕩。④馮(píng)虛御風:在天空中駕風遨游。馮虛,憑空、凌空。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1分)
①水波不興(__________) ②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3.請結合選文內容說說作者在夜游赤壁中是怎樣表現的。(可以用原文詞語)(2分)
十二、1.①起,作 ②停止
2.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
3.①清風明月,泛舟江上,悠閑自在 ② 舉酒誦歌,馮虛御風,宛若仙人 (意對即可,此兩點能答到一點即可)
參考譯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著與明月有關的文章,歌頌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蕩,(我的情思)浩蕩,就如同憑空乘風,卻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飄飄然如遺棄塵世,超然獨立,成為神仙,進入仙境。
十三、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陳文龍傳
陳文龍,字君賁,興化①人。能文章,負氣節,拜為監察御史,后累遷至參知政事。
時邊事甚急,朝廷命文龍為興化知軍,已而降將王世強導大軍入廣,建寧、泉、福皆降。知福州王剛中遣使徇②興化,文龍斬之而縱其副以還,使持書責世強、剛中負國。遂發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滿千大兵來攻不克。使其姻家持書招降之,文龍焚書斬其使。有諷其納款③者,文龍曰:“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乃使其將林華偵伺境上。華即降,且導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孫開門降。執文龍與其家人至軍中,欲降之,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龍指其腹曰:“此皆節義文章也,可相逼邪?”強之,卒不屈,乃械系④送杭州。文龍去興化即不食,至杭餓死。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無醫藥,左右視之泣下。母曰:“吾與吾兒同死,又何恨哉?”亦死。眾嘆曰:“有斯母,宜有是兒。”為收葬之。
(選自宋史《陳文龍傳》,有刪改)
【注】①興化:地名,今莆田市。②徇:宣示歸順。③納款:歸順,降順。④械系:戴上腳鐐手銬拘禁。
1.參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詞。(1分)
加點詞 方法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
①欲降之,不屈 【詞類活用】勞其筋骨 ①降:   
②又何恨哉 【查閱字典】①怨恨,仇恨 ②違逆,不聽 ③遺憾 ②恨:   
2.用“/”給文中劃線句斷句。(限兩處)(2分)
遂 發 民 兵 自 守 城 中 兵 不 滿 千 大 兵 來 攻 不 克
3.陳文龍與文天祥同是抗元名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丹心”體現在陳文龍的哪些事件上?請結合選文簡要概括。(2分)
十三、1.①使……投降;②遺憾。
2.遂發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滿千/大兵來攻不克
3.斬使責降;發兵自守;焚書斬使;慷慨陳詞;受凌不屈;絕食餓死。
【參考譯文】陳文龍,字君賁,是福州興化人。文章寫得很好,具有志氣和節操。丞相賈似道十分器重他,舉薦他擔任監察御史,后升遷參知政事。
這個時候邊境地區形勢非常危急,朝廷命陳文龍為興化知軍,降將王世強引導元軍進入廣州,建寧、泉州、福州守軍都投降。福州知府王剛中派使者到興化勸說人們投降,陳文龍把使者殺了而把副使放還,讓他帶信去譴責王世強、王剛中背叛國家。跟著就發動百姓和士兵守衛,城中兵士不滿一千,元軍大軍卻沒能攻下。(元軍統帥)讓他的親家拿著書信來招降他,陳文龍燒掉書信殺了他的使者。有人勸他投降,陳文龍說:“你們只是怕死罷了,卻不明白誰能一生不死呢?”于是派他的大將林華在邊境偵察。林華很快投降了,而且引導元軍來到城下。通判曹澄孫打開城門投降,把文龍和他的家人抓到元軍軍營,想讓他投降,(文龍)不屈服,元軍對他動刑,文龍指著自己的肚子說:“這里面全都是節義文章,難道你們逼得了我(投降)嗎?”元軍再三強迫他,最終他也沒有屈服。于是元軍將他戴著刑具押送到杭州。陳文龍從離開興化就絕食,到杭州就餓死了。他的母親被關在福州尼寺中,病得很厲害,沒有醫藥,身邊的人看著都哭了。陳文龍的母親說:“我和我的兒子一起死去,又有什么遺憾呢?”也死了。眾人嘆息:“有這樣的母親,正應該有這樣的兒子。”把她收殮埋葬了。
十四、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蓋汝好學,在家足可讀書作文,講明義理①,不待遠離膝下②,千里從師。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學已無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俗務,不得專意。又父子之間,不欲晝夜督責。及無朋友聞見,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奮然勇為,力改故習,一味勤謹,則吾猶可望。不然,則徒勞費,只與在家一般。他日歸來,又只是伎倆④人物,不知汝將何面目歸見父母親戚鄉黨⑤故舊耶?念之!念之!“夙興夜寐,無忝⑥爾所生!”在此一行,千萬努力。
(選自朱熹《與長子受之》)
【注】①義理:指講求經義、探究名理的學問。②膝下:這里指父母。③汩:攪亂,擾亂。④伎倆:原指不正當的手段,這里是不務正業的意思。⑤鄉黨:家鄉的人。⑥無忝:不要辱沒。忝,辱。
1.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1分)
加點詞語 方法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
蓋汝好學 關聯教材: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①好:   
夙興夜寐 參考成語:夢寐以求 ③寐:   
2.用“/”給文中畫曲線句斷句。(限兩處)(2分)
汝 既 不 能 如 此 即 是 自 不 好 學 已 無 可 望 之 理。
3.選文中朱熹讓兒子離家求學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2分)
十四、1.①喜歡。②睡覺。
2.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學/已無可望之理。
3.朱熹因為自己不能常陪兒子學習,就讓他拜師求學,也勸兒子珍視光陰、努力向學。
參考譯文:如果你努力學習,在家里也可以讀書寫文章,弄明白言論或文章的內容和道理,用不著遠離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從老師學習。你既然不能這樣,就是自己不好學,也不能指望你懂得這個道理。但是現在讓你出外從師的原因,是擔心你在家里為俗務所纏身,不能專心讀書學習。同時,父子之間,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責備你。在家里也沒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討,增長見識,所以要讓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奮發努力有所作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習慣,一心勤奮謹慎,那么我對你還有希望。若不是這樣,則是徒勞費力,和在家里沒有兩樣,以后回來,又僅僅是以前那樣的小人物,不知道你準備用什么樣的面目來見你的父母親戚同鄉和老朋友呢?一定要記住,“每天晚上睡覺前,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意義的事情,對得起自己的生命嗎 ”這一次行程,要千萬努力呀!
十五、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游恒山日記(節選)
徐霞客
十一日,風翳①凈盡,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東而上,土岡淺阜②,無攀躋勞。一里轉北,山皆煤炭,不深鑿既可得。又一里,則土石皆赤,有虬松離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則崖石漸起,松影篩陰,是名虎風口。于是石路縈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內則官廨③廚井俱備。坊右東向拾級上,崖半為寢宮,宮北為飛石窟,再上,則北岳殿也。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云級插天,廡④門上下,穹碑森立。從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會仙臺。臺中像群仙,環列無隙。余時欲躋危崖、登絕頂。還過岳殿東,望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為登頂間道,遂解衣攀躡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杰然天半,而滿山短樹蒙密,槎椏⑤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
(有刪改)
【注】①翳(yì):云霧。②淺阜(fù):低矮的土山。③廨(xiè):官署,舊時官吏辦公地方的統稱。④廡(wǔ):堂四面的廊屋。⑤槎椏(chá yā):這里指參差不齊的樣子。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分)
(1)于是石路縈回: (2)上負絕壁:
2.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限兩處)(2分)
我更加鼓足勇氣向上攀登許久才鉆出荊棘登上恒山頂
3.請簡要概括徐霞客是一個怎樣的人。(2分)
十五、1.(1)在這里(2)極高的
2.我更加鼓足勇氣向上攀登/許久才鉆出荊棘/登上恒山頂。
3.文章通過描寫恒山的險峻與難攀,從側面表現出徐霞客是一個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于踏勘實踐的人。
參考譯文:十一日,風停了,云霧散盡,澄碧的天像水洗過一樣。(我)拄著拐杖攀登恒山,向東向上走,(都是)低矮的土山,沒有爬山的辛勞。走了一里路,轉向北方(再走),(所見到的)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能得到。又走了一里路,山上的土石都呈紅色,有盤曲的松樹并列在路旁,有一座亭子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路,山勢漸漸高起來,陽光透過松樹像過篩一樣投下陰影,這里名叫虎風口。在這里石路曲折盤旋,開始順著山崖,借著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著“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間官署,廚房、水井都有。從牌坊的右邊往東逐步登階向上,山崖的半腰是寢宮,寢宮的北邊是飛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靠著極高的峭壁,下面挨著官署,殿下很高的臺階插向天空,堂四面的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豎立著。從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著北岳殿構成一間屋子,叫會仙臺。臺中有群仙的塑像,四周排列緊密沒有空隙。我這時想著從高崖攀緣、登上山頂。返回經過北岳殿東,望見兩座山崖裂開的地方,中間懸垂千尺叢草,是登頂的小路,于是(我)解開衣物攀著、踩著(叢草)登上山頂。走了二里路,出了高崖,抬頭遠看山頂,(發現它)還高高地懸在半空,然而滿山的荊棘茂密,參差不齊的樹枝和枯竹,只是能鉤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斷,不斷地努力,卻好像墜入洪流中,淹沒在水里不能出來。我更加鼓足勇氣向上攀登,許久才鉆出荊棘,登上恒山頂。
十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5分)
  陶淵明字元亮,或云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也。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
  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①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②。
  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節選自蕭統《陶淵明傳》,有刪改)
[注釋]①偃臥瘠餒:臥床挨餓。②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
1.下列“屬”的義項摘錄于《古代漢語詞典》,其中符合“博學善屬文”中的義項是 (  )(1分)
A.動詞:管轄。 B.名詞:類。 C.動詞:寫。 D.動詞:通“囑”,托付。
2.為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2分)
A.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 B.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
C.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 D.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
3.陶淵明哪些優秀品質值得你學習 (2分)
十六、1.C 2.B
3.心懷高尚;灑脫大方不拘謹;不汲汲于富貴;待人率真。[解析] 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細讀文章,注意從選文中找出人物相關的言行來分析人物的品質。
[參考譯文]陶淵明,字元亮,有人說名潛字淵明,是潯陽柴桑人。陶淵明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于寫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于真性情。曾經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
(因為)父母年紀已大、家境貧窮,只好出仕擔任了州里的祭酒這一官職。(后來)不能忍受作為官吏而不得不遵守的一些規則,沒多久就自行請辭了。州里征召他做主簿,不去。自己種田來養活自己,于是積勞成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前去探望他,陶淵明臥床挨餓好幾天了。檀道濟說:“賢人處世,朝廷無道就隱居,政治開明就出來做官。如今你身處開明盛世,為什么這樣糟踐自己呢 ”陶淵明回答說:“我怎敢充當賢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們。”檀道濟送給他糧食和肉,都被他退回了。
陶淵明不懂音律,但卻收藏了一張無弦琴,每次喝酒喝得盡興,就撫弄無弦琴以抒己懷。凡是來拜訪的人,不分貴賤,往往設酒共飲。陶淵明如果先醉了,就對客人說:“我醉了想小憩,你可以先回去了。”其待人接物竟是如此真我坦率。
十七、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王羲之學書
晉王羲之①,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②,十二見前代《筆說》于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③ ”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④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⑤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逐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
(選自張懷瓘《書斷·王羲之》
【注釋】①王羲之:晉代杰出的書法家。②書:寫字。③秘:藏。④爾:你。⑤使:假使。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1分)
(1)父見其小 (2)逐與之
2.王羲之的父親為什么不讓他看《筆說》 他又是如何勸說父親的 請簡要回答。(2分)
3.從王羲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可以看出什么 你對此有什么感想 (2分)
十七、1.(1) 年少 (2) 交給
2.他的父親認為他年齡太小,恐怕不能領會書中之意。他對父親說:“現在就應該學習它,假使等到我長大了再看,恐怕就阻礙了我才智的發展。
3.可以看出王羲之聰明善學。啟示:示例“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補拙,只要肯付出努力,成功不取決于人的大小” 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譯文】晉朝王羲之,字號逸少,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枕中看見前代人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現后)問:“你為什么要偷我藏起來的東西 ”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問:“你看的是用筆法嗎 ”父親看他年齡小,恐怕他不能領悟,把它藏了起來,告訴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教你書法。”王羲之跪拜說:“現在就讓兒子看這書吧,如果等到長大再看恐怕就埋沒幼年時的美好才華了。”父親很高興,立刻就把書給了他。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書法就有了很大進步。
十八、閱讀下面選文,完成11-13題。(5分)
不食嗟來之食
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選自《禮記》)
1.解釋下列加點字。(1分)
(1)予惟不食嗟來之食( ) (2)從而謝焉( )
2.“不食嗟來之食”有什么含義 (2分)
3.讀了短文,你認為文中的“餓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2分)
十八、1.(1)只 (2)表示歉意
2.為了表示做人的骨氣,絕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舍。
3.是一個寧愿餓死,也不接受別人侮辱性施舍的有骨氣的人。
【參考譯文】齊國發生了嚴重的災荒。富人黔敖準備好飯食擺在大路邊,用來給路過的饑餓的人吃。有個饑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拖著鞋子,兩眼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饑民)抬起頭瞪大眼睛看著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別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終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后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
十九、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5分)
艾子諷齊王毋筑城
齊王一日臨朝,顧謂侍臣曰:“吾國介于數強國間,歲苦支備①,今欲調丁壯,筑大城,自東海起,連即墨,經太行,接軒轅,下武關,逶迤四千里,與諸國隔絕。使秦不得窺吾西,楚不得竊吾南,韓、魏不得持吾之左右,豈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雖有少勞,而異日不復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聞吾下令,孰不欣躍而來耶?”艾子對曰:“今旦大雪,臣趨朝,見路側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問其故。答曰:‘大雪應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賤麥,我即今年凍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當在何人也。”
【注】①支備:調度戰備。支,調度、支付。②踣:跌倒。③應候:順應時令。
1.解釋下列句中加著重號的詞語。(1分)
(1)歲苦支備( )(2)而異日不復有征戍侵虞之患( )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聞吾下令,孰不欣躍而來耶?
3.通過艾子的話,作者想要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2分)
十九、1.(1) 每年 (2)隱患(禍患、擔心、擔憂)
2.老百姓聽見我下達這個命令,誰能不高高興興地踴躍參加呢?
3.辦事情,想問題,在考慮長遠利益的基礎上,也要考慮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結合起來。(寫成“辦事情、想問題既要有遠大目標,又要從實際出發,這樣才能利國利民”也可;如寫成“要關心老百姓的疾苦”只得1分)
【參考譯文】齊王一天上早朝,看著侍臣們說:“我們國家處于幾個強國之間,年年苦于調度戰備。現在我想抽調一批壯丁,修筑一座規模很大的城墻,從東海筑起,連通即墨,途經太行山,連接軒轅山,直下武關,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與各強國隔絕。使秦國不能覬覦我國的西方,楚國不得偷犯我國的南方,韓國和魏國不得牽制我國的左右,這難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嗎?現在讓老百姓去修筑長城,即使會有些勞累,但日后就不會再有遠征和遭受侵犯的禍患,可以一勞永逸了。(老百姓)聽見我下達這個命令,誰能不高高興興地踴躍參加呢?”艾子回答說:“今天早晨下雪,我來上早朝,看見路旁有一個百姓,袒露著身子,凍倒在地上,望著天哀號。我很奇怪,便問他什么緣故。他對我說:‘這場大雪順應了時令,正高興明年人們能吃到低價的麥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凍死了。’這件事正像今天所說的筑長城,等到長城筑完,還不知道享受永久安樂的是些什么人呢?”
二十、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5分)
  廣漢①為人強力,天性精于吏職。見吏民,或夜不寢至旦。尤善為鉤距②,以得事情。鉤距者,設欲知馬,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其賈③,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唯廣漢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郡中盜賊,閭里輕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請求銖兩之奸④,皆知之。長安少年數人會窮里⑤空舍謀共劫人,坐語未訖,廣漢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蘇回為郎,二人劫之。有頃,廣漢將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長安丞龔奢叩堂戶曉賊,曰:“京兆尹趙君謝兩卿,無得殺質,此宿衛臣也。釋質,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時解脫。”二人驚愕,又素聞廣漢名,即開戶出,下堂叩頭,廣漢跪謝曰:“幸會活郎,甚厚!”送獄,敕吏謹遇,給酒肉。至冬當出死,豫⑥為調棺,給斂葬具,告語之,皆曰:“死無所恨!”
(選自《漢書·趙廣漢傳》,有刪改)
[注釋]①廣漢;即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②鉤距:輾轉推問,得出實情.③參伍其賈:反復比較其價錢。參,同“三”。④銖兩之奸:數目很少的貪污受賄,銖,兩的二十四分之一。⑤窮里:隱蔽。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1)或夜不寢至旦(    ) (2)又素聞廣漢名(    )
2.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分)
唯廣漢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
3.選文表現了趙廣漢的哪些特點 (2分)
二十、1.(1)有時(2)向來,一向
2.只有廣漢精通并行之有效,其他模仿的人沒有一個能趕得上他。
[解析] 本題考查翻譯課外文言句子。翻譯時,應注意的關鍵字詞有:“唯”譯為“只有”,“莫”譯為“不”。
3.精于吏職,聰明機智,雷厲風行,言而有信。
[參考譯文]趙廣漢為人剛強有勇力,天性擅長處理政事。接見屬吏和百姓,有時竟徹夜不眠、通宵達旦。他特別善于用“鉤距法”查明事實真相。所謂鉤距,就是假設你想得知馬的價格,就先打聽狗的價格,然后問羊價,再問牛價,最后問馬價,把各個種類進行比較驗證,相互參照其價格,那么就會知道馬價的貴賤而不會失真了。(這個方法)只有趙廣漢精通并行之有效,其他模仿的人沒有一個能趕得上他。趙廣漢對郡中盜賊和鄉里小混混聚集盤踞之所都明了于心,甚至是屬吏中極輕微的貪污之事都了如指掌。長安曾經有幾個年輕人聚集在一個偏僻里巷的一所空屋里謀劃著一起去劫人錢財,剛坐在一起還沒商量完,趙廣漢就派人把他們拘捕歸案,(那些人)全部俯首認罪。富人蘇回在宮中做郎官,被兩個人劫持了。過了一會兒,趙廣漢帶領捕吏來到蘇回家,站在院子里,讓長安丞龔奢敲門告訴劫匪說:“京兆尹趙某奉告兩位,不要殺害人質,這是宮中值班的護衛。請釋放人質,束手就擒,還可以得到寬大處理,如果有幸遇皇帝赦令,或許可以免脫罪行。”兩個劫匪非常震驚,又一向聽聞趙廣漢的威名,當即開門自首,到廳堂階下叩頭請罪,趙廣漢也跪拜答謝說:“幸虧(你們)保全了蘇回讓他活了下來,(我)會很好地厚待你們。”他把罪犯送到監獄,囑咐吏員細心照顧,供他們酒肉。到冬天要斬首時,趙廣漢預先給他們準備好棺材殮具,并把實情告訴他們,二人都說:“我們死而無憾!”
二十一、閱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昌县| 雅安市| 武宣县| 清水县| 平南县| 凌海市| 获嘉县| 克什克腾旗| 德庆县| 安陆市| 石柱| 库尔勒市| 靖西县| 原平市| 阳朔县| 潍坊市| 天柱县| 南宁市| 抚宁县| 桦川县| 临颍县| 五台县| 永吉县| 上杭县| 三台县| 莒南县| 湖州市| 衢州市| 法库县| 铁岭县| 定西市| 郁南县| 镇赉县| 凯里市| 义马市| 合阳县| 岢岚县| 乳山市| 宣武区| 涞水县| 萝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