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科融合:斐波那契數列(今日任務:)今日我們來利用 scratch 實現斐波那契數列: 那么,什么叫斐波那契數列呢?斐波那契數 亦稱之為斐波那契數列, 又稱黃金分割數列, 指的是這樣一個數列: 1 、1、2、3、5、8 、13、21 、…… 依次類推下去, 你會發現, 它后一個數等于前面兩個數的和。在這個數列中的數字, 就被稱為斐波那 契數。斐波那契數列的發現者,是意大利數學家列昂納多·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生于公元1170 年,卒于 1240 年,籍貫是比薩。他被人稱作“ 比薩的列昂納多” 。1202 年,他撰寫了《珠算原理》(Liber Abacci)一書。他是第一個研究了印度和阿拉伯數學理論的歐洲人。斐波那契數列與大自然植物的關系極為密切。幾乎所有花朵的花瓣數都來自這個級數中的一項數字: 菠蘿表皮方塊形鱗苞形成兩組旋向相反的螺線, 它們的條數必須是這個級數中緊鄰的兩個數字;還有向日葵花盤 倘若兩組螺線條數完全相同,豈不更加嚴格對稱?可大自然偏不!那么, 據說斐波那契數列是通過一個這樣兒的問題被發現的:一只剛出生的小兔, 一個月后就能長成大兔, 一對兒大兔一個月能產下一對小兔,問一年后總共有多少對兔子?開始:(一個月后:)(二個月后:)三個月后:四個月后:(本課重難點:)(1)了解斐波那契數列;(2)能夠通過 scratch 編程實現斐波那契數列;(任務解讀flowchart:)利用迭代算法挑戰斐波那契數列: 1 、1 、2 、3 、5 、8 、13 、21 、……開 始(鍵盤輸入N)S1=1, S2=1S1 ,S2 順序進鏈表末尾Sn=S1+S2S1=S2 , S2=SnS1 ,S2 順序進鏈表末尾N循環 N 次結束?Y(輸出鏈表)結 束(跟我來挑戰Followme:)第一步:啟動 scratch 軟件;第二步: 點擊上方的“文件”→ “保存”→保存到桌面, 文件名: 斐波那契數列 →點擊“保 存”;(第二步很很很重要,我希望所有的學生都能養成及時保存作品的好習慣!) 第三步:開始利用遞歸法編程開 始新建一個名為 list 的鏈表鏈表清空鍵入數列長度(鍵盤輸入N)設定好數列的前兩項S1=1, S2=1將這兩項放置到鏈表的尾部思考: 為什么是插入到末尾?S1 ,S2 順序進鏈表末尾(循環N次結束?)Sn=S1+S2S1=S2 , S2=SnS1 ,S2 順序進鏈表末尾運行結果如下:(課后思考:)(1) 自己嘗試豐富一下程序運行界面,使其更美觀!(2) 想一想,斐波那契數列有哪些用途?我們今后會有什么程序可能用到斐波那契數 列?應用在股票市場:時間周期理論是股價漲跌的根本原因之一,它能夠解釋大多數市場漲跌的 奧秘。在時間周期循環理論中,除了利用固定的時間周期數字尋找變盤點之外, 還可以利用 波段與波段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但無論如何尋找變盤點,斐波那契數列都是各種重要分析 的基礎之一,本文將簡單闡述斐波那契數列及其與市場的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