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計量時間(思維導圖)溫馨提示:圖片放大更清晰喲!(知識點)1. 在沒有任何計時工具的情況下,古人可以根據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自然現象,比如太陽東升西落去判斷時間。2. 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3. 古人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方位變化的規律發明了計時儀器——日晷;利用日影長度變化發明了天文儀器——圭表。4. 發現在一定的條件下(燃香或者蠟燭粗細很均勻,沒有風等外在干擾),燃香或者蠟燭的長度變化基本是勻速的,從而可以用于粗略的計時。5. 水流特點:保持水位高度不變,水流的速度不變。應用:水流的這些特點可以用來計時。6. 水鐘分為受水型水鐘和泄水型水鐘。水鐘中的水能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因此通過水量的變化就能確定經過的時間。7. 泄水型水鐘容器內的水面隨水的流出而下降,從而測出已經過去了多少時間。8. 受水型水鐘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圓筒,使得浮標會隨水量的增加而逐漸上升,從而顯示流逝的時間。9. 工作原理:水鐘通過一定的裝置,能夠保持水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從而能用來計時。影響因素:我們可以控制水流的速度,從而使水鐘計時更加準確。10. 影響水鐘計時準確性的因素有盛水容器的形狀、滴水的快慢、水位的高低等。11. 沙漏是利用能流動的沙來制作的計時工具。12. 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第一個發現并解釋了擺的等時性。13. 擺的性質:同一個單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次數相同,這就是擺的等時性。制作原理:根據這種性質人們制成了擺鐘,擺鐘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鐘表的精確度。14. 自制擺在擺動的過程中,擺動的幅度越來越小,但是同一個擺 1 分鐘內擺動的次數是相同的。15. 荷蘭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惠更斯利用擺的等時性原理發明了擺鐘。16. 不同的擺在一定時間內擺動的次數各不相同。17. 擺的快慢與擺錘的質量、擺動的幅度沒有關系,但與擺繩的長度有關系,擺繩越長,擺動的速度越慢;擺繩越短,擺動的速度越快。18. 制作一個 1 分鐘能夠擺動 60 次的擺。如果 1 分鐘擺動的次數超過 60 次,就要增加擺繩長度,減慢擺動速度;如果 1 分鐘擺動的次數不到 60 次,就要減少擺繩長度,加快擺動速度。19. 時間有時指某一時刻,有時指時間間隔。 計時工具的設計運用了物體運動周期性的規律。20. 石英鐘表的計時原理: 石英晶體受到電池電力影響時,和音叉一樣會產生有規律的振動。21. 當今世界,計時最精確的是原子鐘,精度可以達到每 2000 萬年才誤差 1 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