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課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4.1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課前預習(一)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1.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分配概念 在一定時期內,社會所創造的國民收入要在政府、企業、個人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分別形成政府收入、企業收入和個人收入,以滿足不同的社會需要。實行原因 (為什么) ①根本原因:我國總體_________________低、發展不平衡、多層次性。 ②決定因素:生產決定分配, 決定分配方式。我國現階段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 (是什么) 在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決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決定) (決定) (決定)2.按勞分配地位 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體地位。性質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基本內容與要求 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必須參加勞動;在作了必要扣除后,以勞動者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對個人進行分配, , 。具體形式 ①公有制經濟中勞動者獲得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收入;②農村經濟中的承包土地經營所得。 (注意:福利性分配和社會保障收入等不屬于按勞分配。按勞分配的范圍是公有制經濟,但公有制經濟中不都是按勞分配。)原因 (客觀必然性) 實行按勞分配,是由一定的經濟條件決定的。 ①___________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 ②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的 ,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 ③社會主義條件下 ,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意義 ①實行按勞分配,勞動者的個人收入與其付出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直接聯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術,從而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提高效率) ②實行按勞分配是對幾千年來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體現公平)3.按生產要素分配(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含義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所有者根據對要素的占有參與收入分配,獲得相應的報酬。意義 ①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 ②有利于調動各種要素所有者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讓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動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消極影響 因每個人掌握的生產要素不同,人們對生產要素的占有權和使用權不平等不同,社會成員使用生產要素的效率不同。所以按要素分配可能導致社會收入差距拉大,若不加以調節,可能導致兩極分化。(注意:按生產要素與社會主義本質不相悖)4.居民收入來源多樣化原因 我國現階段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國居民收入來源多樣化。途徑 勞動性收入 是指通過勞動所獲取的收入,包括工資、獎金、津貼等。財產性收入 是指通過自己所擁有的各類財產獲得的收入,包括銀行存款所獲得的利息、房租出租所獲得的租金等。(例:利息、租金、動產、不動產)經營性收入 是指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收入。(例:經營農家樂、開網店、擺地攤等)轉移性收入 是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住戶的各種經常性轉移支付和住戶之間的經常性收入轉移,包括養老金、社會救濟和補助、政策性生產補貼、政策性生活補貼、救災款等。5.勤勞合法致富:(1)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我們獲取的任何收入歸根結底都來自勞動創造。(2)對待勞動的態度:要弘揚勞動精神,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尚,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要鼓勵全體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致富。名詞點擊:1.國民收入:是指一個國家(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有常住單位(包括居民、企業、政府等)所獲得的收入。2.國民生產總值(GNP)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國民在一定時期內新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為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它是按國民原則核算的,只要是本國居民,無論是否在本國境內居住,其生產和經營活動新創造的增加值都計算在內。3.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有常住單位參與生產和服務活動所形成的增加值。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數據。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原因 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為此,必須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措施 根本措施 ①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歸根結底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要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制度保證 ②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為我國實現社會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證。兩個同步 ③要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 ④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 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⑤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 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 取締非法收入 ⑥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1.勞動生產率是指一定時間內勞動者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勞動消耗量的比率。它可以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表示,也可以用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時間表示。個人收入提高要以勞動生產率提高為基礎。2.轉移支付又稱無償支付,主要是指政府或企業無償支付財物給其他經濟主體以增加其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政府向個人的轉移支付大都具有社會保障性質,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轉移支付主要是為了平衡各地區的政府收入差距,企業對非營利組織的捐贈也是一種重要的轉移支付。3.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個人所得征收的一種,是一種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6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專項扣除,包括居民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的范圍和標準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等。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支出。二、歸納提升1.全面理解按勞分配(重點)適用范圍 公有制經濟必要扣除 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消耗、企業發展的提留資金、上繳財政的稅收等。分配內容 個人消耗品(社會總產品進行必要扣除后的剩余,不是分配全部社會財富)分配依據 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分配標準 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分配形式 ①一般是公有制經濟中獲得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收入;②農村經濟中的承包土地經營所得。 (注意:福利性分配和社會保障收入等不屬于按勞分配,按勞分配的范圍是公有制經濟,但公有制經濟中不都是按勞分配。)2.我國的分配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難點)類 別 對應形式按勞分配 公有制經濟中勞動者獲得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收入;農村經濟中的承包土地經營所得,例:老板承包農民土地種石榴,賣出石榴獲得10萬元按生產 要素分配 勞動要素 在私營、外資企業中,勞動者獲得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收入等。資本要素 儲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轉讓所得、債券的利息、私營企業后的稅收利潤等。(例:炒股獲得的收入)技術要素 技術入股、專利使用、技術轉讓的收入等。管理要素 企業管理人員憑借管理才能和在生產經營中的貢獻而參與的分配的方式。知識要素 發表文章的稿費土地要素 土地、房租的租金和轉讓金等數據要素 憑數據要素對生產經營的貢獻獲得的報酬3.比較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了解)按勞分配 按生產要素分配區別 適用 范圍 公有制經濟 股份制企業、私營企業、外資經濟和個人投資體現 關系 勞動者是平等、互助、合作的關系,體現社會主義生產關系 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地位 主體地位 我國分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聯系 (1)勞動者要靠自己的勞動和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2)均由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和客觀經濟條件決定;(3)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判斷各種分配方式主要是看它所在的所有制經濟形式。與公有制經濟相對應的是按勞分配,與私營、外資經濟相對應的是按生產要素分配。當然在公有制經濟范圍內,還有福利性分配和社會保障性分配等非按勞分配的方式。4.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了解)5.我國收入差距的現狀與國家政策(了解)收入差距的表現 國家宏觀政策區域收入差距,主要指東西部收入差距 統籌區域發展行業收入差距,主要指壟斷行業收入過高 加強對壟斷行業改革城鄉收入差距 統籌城鄉發展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過低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財政對保障人民生活的支出力度,由“國富”向“民富”轉變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過低 著重保護勞動所得,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6.區分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重點)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兼顧效率與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三、易混易錯1.實行按勞分配意味著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 )解析:2.工人的工資收入都屬于按勞分配。( )解析:3.農民承包土地獲得的經營收入屬于按土地要素分配,農民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獲得的收入屬于按勞分配。( )解析:4.購買債券獲得的利息收入、購買股票獲得的股息和紅利收入都屬于合法的勞動收入。( )解析:5.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社會總產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解析:6.在自己的承包田里種植蔬菜獲得的收入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所得。( )解析:7.按要素分配只適用于非公有制經濟內部。( )解析:8.按要素分配會導致兩極分化,與社會主義本質相違背。( )解析:9.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解析:10.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注重公平。( )解析:11.共同富裕就是同步富裕。( )解析:12.實行按勞分配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的社會地位。( )解析:13.科研人員的收入屬于按要素分配。( )解析:14.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屬于再次分配。( )解析:15.判斷下列屬于什么收入分配方式?(1)小明的爸爸是國企員工,每月工資5000元,獎金300元,津貼200元,福利補貼100元,同時空閑時期還參與炒股,獲得利潤2萬元,小明爸爸收入( )元,屬于按勞分配,( )元,屬于( )按資本要素分配。(2)小明的媽媽是在外企上班,工資6000元,屬于( )。(3)小明的叔叔投資一家大型超市,每年純利潤100萬,屬于( )。(4)小明自己在阿里巴巴技術部門上班,每月工資3萬元,屬于( ),同時還轉讓了專利發明,獲得收入100萬元,屬于( )。(5)某私企將小明姐姐通過人才引進,作為銷售部經理,每月收入2萬元,屬于( )。(6)小明爺爺在老家有10畝土地,由于身體原因,轉讓了自家土地的經營權,每年租金1萬元,屬于( ),承包土地的李老板開始種植石榴,賣出石榴獲得利潤2萬元,屬于( )。16.判斷下列小李家的收入類型:家庭成員 收入情況 收入類型爺爺 退休教師,每月領取養老金爸爸 國企工作人員,每月有工資,年終有獎金媽媽 外企管理人員,除工資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紅叔叔 經營農家樂,收入很可觀17.判斷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1)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2)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 )(3)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 )四、構建體系(畫一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