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測量物體的質量一、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質量的概念及其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學會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掌握基本的測量技能。了解常見的測量誤差和減小誤差的方法。2.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和討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物理測量的興趣,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使學生認識到質量測量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二、教學重難點1. 教學重點:質量的概念及其單位。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2. 教學難點:理解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固有屬性,與形狀、狀態、位置無關。托盤天平的調平技巧和測量時的注意事項。三、教學準備托盤天平及砝碼、各種小物體(如螺母、橡皮、鉛筆等)、實驗記錄表。多媒體課件,包含質量的概念、單位、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等。四、教學過程【導入】(5分鐘)提問:“我們在購物時,經常會關注商品的什么信息?”(引導學生回答“質量”)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如何測量物體的質量。”【新課講解】(25分鐘)1. 知識點詳細講解(10分鐘)講解質量的概念,強調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固有屬性。介紹質量的單位,如克(g)、千克(kg)等,并解釋它們之間的關系。師生對話,舉例說明生活中的質量單位應用,如食品包裝上的凈重標識。設計意圖:通過講解和對話,使學生理解質量的概念和單位,為后續的測量實驗打下基礎。2. 實驗探究: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15分鐘)實驗目的: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學會測量物體的質量。實驗器材:托盤天平、砝碼、小物體。實驗步驟:(1)調節托盤天平,使其平衡。(2)將待測物體放在左盤,估計其質量后,用鑷子向右盤加減砝碼。(3)移動游碼,使天平再次平衡。(4)讀取并記錄測量結果。(5)重復實驗,測量不同物體的質量。注意事項:強調使用托盤天平時的規范操作,如輕拿輕放、用鑷子取砝碼等。設計意圖: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加深對質量測量方法和托盤天平使用的理解。【學生互動環節】(10分鐘)小組活動:學生分組進行物體質量的測量,記錄測量結果并比較不同物體之間的質量差異。討論交流:每組選派一名代表匯報測量結果和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和補充。設計意圖:通過小組活動和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同時加深對質量測量方法和誤差處理的理解。【總結提升】(5分鐘)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強調質量的概念、單位和測量方法。提問并解答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布置課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設計意圖:通過總結提升,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點,解答疑問,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五、課后練習(一)選擇題1. 下列關于質量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1kg的棉花比1kg的鐵塊質量小B. 水結成冰后,質量變大C. 把鐵塊加熱后,再鍛壓成鐵片,質量變小D. 宇航員從地球到月球,質量不變2. 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質量時,下列各項中不必要的是( )A. 使用天平時,應將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B. 調節橫梁平衡時,應先將游碼移至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C. 稱量時左盤應放置待測物體,右盤放置砝碼D. 判斷天平橫梁是否平衡,一定要等指針完全靜止下來3. 用托盤天平稱量物體的質量時,將被稱物體和砝碼放錯了位置,若天平平衡時,左盤放有100g和20g的砝碼各1個,游碼所對的刻度值是4g,則物體的質量為( )A. 124g B. 122g C. 118g D. 116g4. 一名中學生的質量約為( )A. 500kg B. 50kg C. 5kg D. 0.5kg(二)填空題1. 質量是表示物體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質量單位有_________和_________。2. 托盤天平在使用前應把天平放在_________上,再把游碼撥到標尺左端_________處,若指針仍偏左,此時應將橫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端調節。在測物體的質量時,應將物體放在_________盤(填“左”或“右”),如果指針偏向分度盤的右側,應把盤中的砝碼_________(填“增加”或“減少”)一些,天平才能平衡。3. 一塊橡皮的質量約為8g,一枚一元硬幣的質量約為6g,則一個橡皮的質量約是一枚一元硬幣的質量的_________倍。4. 用天平稱量物體質量時,當加入最后一個最小砝碼時,發現指針偏向分度盤的右側。這時應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最小砝碼,取_________移動游碼,直至天平平衡。六、教學反思1. 本節課通過導入、新課講解、學生互動環節和總結提升四個部分,使學生掌握了質量的概念、單位和測量方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2. 在實驗探究環節,學生積極參與,動手操作能力強,但也發現部分學生在使用托盤天平時存在不規范操作,今后需要加強實驗技能的培訓和指導。3. 學生互動環節設計的小組活動和討論交流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協作和溝通,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4. 課后練習的設計覆蓋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點,難度適中,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5. 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同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此外,還可以嘗試引入更多的生活實例和應用場景,使物理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