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怎樣放得更大》一、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如何通過組合透鏡來進一步放大物體。學會制作簡易顯微鏡,并能用其觀察物體。2.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和討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教授學生組合透鏡的基本原則和方法。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勇于創新的精神。二、教學重難點1. 重點:了解組合透鏡放大物體的原理,學會制作簡易顯微鏡。2. 難點:理解如何通過調整透鏡間距來改變放大倍數。三、教學準備1. 放大鏡若干(保證每小組至少有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2. 透鏡組合套件(包括不同焦距的透鏡和固定裝置)。3. 各種小型觀察物品:如細沙、昆蟲翅膀、織物纖維等。4. 觀察記錄本和彩色筆。5. 投影儀及相關課件。四、教學過程【導入】(3分鐘)導入問題:“如果我們想看到比放大鏡放大效果還要大的物體,應該怎么辦呢?”引導學生討論并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如使用更大倍數的放大鏡或組合使用多個放大鏡。引出本節課的主題:“我們可以通過組合透鏡來放得更大。”【新課講解】(10分鐘)1. 知識點講解展示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并簡要回顧放大鏡的工作原理。講解組合透鏡的基本原則:將兩個或多個透鏡按一定方式組合起來,可以使放大效果疊加。通過圖解和實物演示,讓學生理解如何通過調整透鏡間距來改變放大倍數。2. 實驗探究:制作簡易顯微鏡實驗步驟:a. 選取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放大鏡。b. 將一個放大鏡固定在桌面上作為底座透鏡。c. 手持另一個放大鏡作為目鏡,調整其與底座透鏡的距離,直到看到清晰的放大像。d. 使用固定裝置(如橡皮筋或膠帶)將目鏡固定在適當位置。e. 用簡易顯微鏡觀察物體,并記錄觀察結果。設計意圖:通過動手制作簡易顯微鏡,讓學生親身體驗組合透鏡的放大效果,加深對放大原理的理解。【學生互動環節】(15分鐘)1. 小組活動:觀察與記錄分組并發放制作好的簡易顯微鏡和觀察物品。設定任務:使用簡易顯微鏡觀察物品,并盡可能多地記錄觀察到的細節和特征。小組內成員互相交流觀察結果,比較記錄內容。2. 全班分享每組選派一名代表,使用投影儀展示觀察記錄,并向全班介紹觀察過程和發現。鼓勵學生提問和討論,進一步拓展對組合透鏡放大效果的認識。【總結提升】(5分鐘)回顧組合透鏡放大物體的原理和簡易顯微鏡的制作方法。強調觀察記錄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將所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拓展延伸:介紹顯微鏡的發展歷程和現代顯微鏡的種類及應用領域。五、板書設計《怎樣放得更大》一、組合透鏡放大原理疊加放大效果調整透鏡間距改變放大倍數二、制作簡易顯微鏡1. 選取透鏡2. 固定底座透鏡3. 調整目鏡距離4. 固定目鏡位置5. 觀察與記錄三、科學應用與拓展顯微鏡的發展歷程現代顯微鏡的種類及應用六、教學反思1. 教學過程反思:導入環節通過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順利引入了課題。新課講解中,通過圖解和實物演示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了組合透鏡的放大原理和簡易顯微鏡的制作方法。學生互動環節設計有效,觀察與記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全班分享則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2. 教學效果反思:大部分學生能夠成功制作簡易顯微鏡,并用其觀察到放大的物體,達到了教學目標。部分學生在調整透鏡間距時遇到了一些困難,但通過小組合作和教師的指導最終解決了問題。3. 改進措施:可增加更多種類的觀察物品,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和增加觀察的樂趣。對于在制作簡易顯微鏡過程中遇到困難的學生,可提供更多的輔助材料和指導。鼓勵學生將簡易顯微鏡帶回家與家長共同觀察身邊的微觀世界,加強科學教育的家庭延伸。同時,可以考慮在后續課程中進一步深入探究顯微鏡的原理和應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