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設計——植物是“活”的嗎一、教材分析:本課是《植物》單元中的第2課,主要是讓學生感知“植物是活的”。本課有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認識植物是有生命的。首先提出“植物是‘活’的嗎”這一問題,激起學生的探究心理,想進一步了解植物到底是怎樣一種物體。接著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感知植物是“活”的這一事實(動)。因為植物都是“活”的,那么植物和其他“活”的物體一樣,也是由幾部分構成的。最后要學生說一說一棵植物由哪幾部分組成。這部分知識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回答問題等形式來完成。第二部分,觀察比較一組會“活”的物體和一組不會“活”的物體。通過觀察比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植物是‘活’的”這一認識。在觀察比較中,要讓學生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說一說,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另外,還安排了連線活動,使學生將一組物體與一組動物的名稱相連。二、教學目標:1. 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這一事實。2. 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認識植物的各組成部分。3.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保持對周圍生活中科學問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4. 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初步具有觀察自然的能力。5. 通過比較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6. 培養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嚴密性。7. 教育學生愛護植物,樹立初步的環保意識。8. 能夠區別有生命的物體和無生命的物體。三、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植物是“活”的,有生命。植物體的各部分都是有生命的。難點:用準確的、有順序的語言描述植物體各部分的名稱及功能。四、教學準備:教師演示:各種植物(如帶根的蔥)。學生準備:各種植物(最好是有根、莖、葉的)。五、教學過程:(一)導入:教師出示一株帶根的蔥,問學生:“這是什么?”學生回答:“這是一棵蔥。”教師繼續問:“這是一棵死蔥還是活蔥?”學生答:“是活的。”教師接著問:“你怎么知道它是活的?”(可以從顏色、光澤等方面去考慮)【這一導入設計,在于激起學生對本課所學內容的興趣。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來解釋周圍的事物,并且讓學生用語言來描述自己的觀點和發現,發展其語言表達能力。】(二)觀察活動: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教師提示:我們平時吃的蔬菜、水果都是有生命的,它們都可以長成一株完整的植物。這些植物和動物一樣都是有生命的物體,是“活”的物體。那么植物到底是怎樣一種物體呢?我們一起來仔細地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用手折一折它們。(教師可出示幾種植物供學生觀察。)學生活動:學生分組活動,每組同學觀察一種植物。(教師巡回指導)【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親自探索他們所熟悉的自然事物(如蘿卜、白菜),使他們獲得具體的直接的經驗;讓學生親自參與植物生長的過程;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親身體驗、親自探索;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折一折等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匯報觀察結果:說說自己看到的植物是什么樣的。(學生可能會說一些細節上的東西,如顏色、大小等,教師可要求學生按順序說。)【這一過程在于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即植物是有生命的特點),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通過觀察活動,我們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物體。它們和動物一樣也是有生命的物體。(板書課題)我們知道動物是由頭、頸、軀干、四肢幾部分組成的。那么植物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呢?【提出一個假設或判斷,讓學生通過后面的學習來驗證這個假設或判斷是否正確。】(三)觀察活動:認識植物體的各組成部分。教師出示各種葉菜(如菠菜、油菜等),問學生:“這些植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這些植物都是由根、莖、葉、花、果實幾部分組成的。【由于這一課時的學習內容比較多,難度也比較大,所以設計了兩次觀察活動,這樣可以把難度降低一些。第(2)個活動安排在第(1)個活動之后進行,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具體到抽象)。】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的各個部分,提問:“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這幾部分有什么作用呢?”讓學生分組討論,每組選擇一個部分進行研究,討論其功能。【通過討論活動,使學生對植物體的各部分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總結:根負責吸收水分和養分,莖負責支撐植物身體并輸送水分和養分,葉進行光合作用,花是植物繁殖的部分,果實則是植物種子傳播的載體。【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了解植物各部分的功能,為后續學習植物生長過程打下基礎。】(四)實踐活動:區分有生命的物體和無生命的物體。教師出示一些植物和無生命物體,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區分它們。討論結束后,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總結:【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區分有生命的物體和無生命的物體,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判斷力。】(五)總結與反思: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植物的認識有哪些提高。同時,教師強調愛護植物,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通過總結與反思,使學生對植物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六)課后作業:1.觀察家中或學校的植物,記錄它們的生長變化。2.調查身邊的植物,了解它們的種類和特點。【課后作業的設計旨在讓學生將課堂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觀察力。】六、教學反思:本節課結束后,教師應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查看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學生對植物的認識是否有所提高,觀察活動是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后作業是否能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不斷調整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質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