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設計——這是誰的葉一、指導思想: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促使我們必須建立新的課程觀、教材觀和教學觀、學習觀。在當今信息社會,學習的內容不再拘泥于文字和書籍,它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通過計算機網絡,把文字、圖像、聲音等不同形式的信息,傳遞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教師也不再是“講壇上的圣人”,而是“從講臺走向幕后”的指導者。“科學課程的內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教師不能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不能滿足于學生對知識的簡單獲取,而是要“用教材教”,要與學生一起成為學習的參與者、實踐者、組織者和促進者。二、教材簡析:《這是誰的葉》是《科學》教材一年級上冊“植物”單元的第4課。本課有兩部分內容。1. 觀察幾種不同的葉。2. 推測這是誰的葉。第1部分,重點讓學生觀察幾種不同的葉,通過比較,了解它們的共同特點。第2部分,重點是對葉的所屬進行推測。在觀察葉的形狀、特點的基礎上,根據這些特點去對照書中提供的實物葉,推測這是誰的葉。這一部分對學生的要求提高了,它要求學生不僅要知道葉子是從樹上落下的,而且要能推測出這是哪種樹的葉。三、教學目標:1. 科學概念:葉子從樹上落下來,是植物生長過程中的自然現象。2.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葉,用符號記錄自己的推測。3.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樂于與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四、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課件、實物葉等;學生準備:自己采集的各種不同的葉。五、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小朋友們,現在是什么季節?(秋天)秋天里有一種樹葉黃了,落到了地上。那老師帶來了一片黃樹葉(出示),這片樹葉是哪兒來的呢?學生猜想:秋天從樹上落下來的樹葉。這是誰的葉?落下來做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4課《這是誰的葉》。板書課題。【評析】借助秋天的黃樹葉導人新課,引起學生對落葉的興趣。為下一個教學環節做好準備。】(二)探究過程:1. 觀察幾種不同的葉。(1)教師談話:在我們學校有許多樹和花,每棵樹都有葉子,每種花也有葉子。現在請小朋友把你自己帶來的葉子放在課桌上,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把你的發現記在記錄紙上。比一比誰的眼睛最亮?誰發現的最多?學生活動觀察、比較、記錄。匯報交流:誰愿意把你們的發現告訴大家?(學生自由匯報)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發現了這么多不同,那這些樹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讓我們再來看一看。(課件顯示:綠葉和黃葉放大圖片)通過觀察比較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自由發言)為什么葉子會從樹上落下來呢?(學生猜想)【評析】這一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葉子的一些特征。培養他們從小就養成認真觀察事物的習慣。】2. 推測這是誰的葉。過渡語:葉子從樹上落下來是植物生長過程中的自然現象。那么,你們帶來的這些落葉是哪些樹上落下的呢?我們能不能根據葉子的特點推測這是哪種樹的葉?我們來比一比、看誰最聰明?學生活動:觀察、思考、推理。【評析】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所在。引導學生從葉子的形狀、顏色、大小等方面進行有目的的觀察、推測。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是本課的重要目標之一。】(三)小結:這節課小朋友經過自己的努力認識了這么多樹葉的特點,推測出了這是哪種樹的葉真了不起!老師獎勵你們一首兒歌,(出示)念兒歌(落葉樹和常青樹)。【評析】念兒歌是鞏固新知的一種方法,學生從中可以獲得成功體驗,產生學習和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和信心。】六、課堂延伸:(一)課后請小朋友們把這片樹葉放在書里壓一壓,下節課帶來后我們再認識一些其他的樹葉朋友。比一比哪個小朋友認識的朋友最多?【評析】課后延伸的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繼續探索和研究植物的有關知識。】(二)課外活動:認識更多的樹葉朋友。(教師帶領學生到校園中去認識更多的樹葉朋友。)【評析】課外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好奇和疑問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學習和探索有關植物的知識,以拓寬視野增長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