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期末知識強化手冊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地球和地表 知識點思維導圖:溫馨提示:圖片放大更清晰!知識點: 第12課 地球引力 1.地球不需要接觸物體就可以對物體施加力,這種力就是地球引力。 2.我們在進行“驗證物體下落的原因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這一實驗時,如果移走磁鐵,曲別針會落到地面上;如果剪斷細線,曲別針會被磁鐵吸住;地球上的物體下落的原因是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3.生活中的物體下落現象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向上拋的物體無論被拋得有多高,最終都會落到地面上。 4.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居住在地球上各個地方的人都不會感到自己頭朝下。人們把站立時頭頂的方向叫上,把腳底的方向叫下。5.地球引力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答:不利的一面:提不起重物,搬運重物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不能自由地在空中玩耍等。有利的一面:我們可以自由的在地上行走,交通工具可以按規劃的路線行駛,我們的生活用品可以自由的擺放等。假如沒有地球引力,世界將陷入失重狀態,變得混亂不堪,人類也無法在地球生存。6.人類是怎樣克服地球引力進入太空的?答:通過能量轉化,將燃料的物質能轉化為動能。從而使飛船的速度不斷的加大,當飛船的速度達到第一宇宙速度時,即,地球的引力和速度造成的離心力相平衡時。飛船將不再墜落地面,而是繞地球旋轉。7.【實驗名稱】驗證物體下落的原因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探究物體下落原因的實驗)【實驗材料】曲別針、細線、透明膠帶、磁鐵等【實驗過程】(1)將線的一端用透明膠帶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拴曲別針,用磁鐵慢慢接近曲別針,帶動曲別針豎立并懸浮于空中。(2)觀察并思考:如果移走磁鐵,回形針向哪個方向運動 (3)觀察并思考:如果剪斷細線,曲別針會向哪個方向運動?為什么?(4)由此推想:地球上的物體下落的原因是什么?【實驗現象】(1)如果移走磁鐵,這種吸引力消失,曲別針會掉到地面,而不是落向其他方向。(2)將豎立于地面的線剪斷,此時在空中懸浮的磁鐵雖與曲別針有一段距離,但會被磁鐵吸引過去。【實驗結論】地球不需要接觸物體就可以對物體施加力,這種力就是地球引力。 第13課 地球內部有什么1.科學家曾利用挖掘或鉆探的方式深入地下探索。從地面到地心約6370千米,而現在最先進的鉆探機鉆探的深度最大也不超過20千米。 2.科學家還利用監測到的地震波、磁力等對地球內部的情況進行了推測,認為地球由外到內依次分為地殼、地幔、地核3個圈層。 3.地殼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厚度從5千米到70千米不等,海洋部分薄,陸地部分厚。 4.地幔厚約2870千米,溫度為1000℃— 3000℃。 5.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半徑約為3470千米,溫度約為4700℃。 6.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 7.地球結構模型的制作 制作目的 通過制作地球結構模型使學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內部的構造。 制作材料 多種顏色的橡皮泥。 制作過程 1.用黃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紅色的橡皮泥包在黃色球形的外面,代表地幔。 3.用棕色的橡皮泥包裹住橘紅色的橡皮泥,代表地殼。這樣,一個地球結構模型就制作完成了。 8.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巖漿冷凝固結形成的巖石叫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都屬于巖漿巖。沉積巖是在常溫常壓條件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等產生的物質,經過搬運、沉積、成巖等作用形成的巖石,砂巖、頁巖都屬于沉積巖。變質巖是巖石在環境條件改變的影響下發生結構、構造和礦物組成的改變而形成的一類新的巖石,大理巖是石灰巖和白云巖等巖石的變質巖。9.地球的每一層結構對應雞蛋的哪個結構呢 答:雞蛋分為蛋殼、蛋白和蛋黃3個部分,蛋殼最薄,蛋白稍厚一些,蛋黃的半徑最大。地球最外層的地殼相當于雞蛋的蛋殼,中間的地幔相當于雞蛋的蛋白,地核相當于雞蛋的蛋黃。第14課 地震 1.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強烈的地震會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嚴重損害。 2.我國發生的幾次強烈地震“7.28唐山地震”,“5.12汶川地震”,“4.14玉樹地震”。 3.地下的巖層在壓力的作用下會發生變形。當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時,巖層就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斷裂。巖層斷裂所產生的地震波傳到地表會引起地表的震動,這就是地震。 4.強烈的地震會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嚴重損害。地震發生后,除了會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山崩地裂、噴砂冒水等現象外,還會引起火災、爆炸、毒氣蔓延、水災、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災害。 5.地震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 模擬地震發生時的情景。 實驗材料 紙箱、木塊、記號筆。 實驗過程 (1)在紙箱上畫上街道的圖形。 (2)在每個“街道”的拐角處都用小木塊壘成樓房。 (3)在紙箱底部敲擊,形成“地震”,使樓房倒塌。(4)根據樓房倒塌的情況,判斷“地震"的中心和強弱6.地震成因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 模擬地震產生的原因。 實驗材料 毛巾、干樹枝。 實驗過程 (1)把桌上的毛巾疊成幾層,平放在桌上,用兩手按住毛巾的兩頭向中間擠壓,觀察毛巾會發生什么變化。 (2)拿一根干樹枝,慢慢地用力彎曲,體會手上的感覺,逐漸用力,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 毛巾會發生彎曲,形成褶皺;當將干樹枝彎曲一定程度時會折斷,聽到“啪”的聲響,同時手有強烈的"震感"。 實驗結論 實驗中,毛巾和干樹枝相當于地殼的巖層,毛巾向中間擠壓產生褶皺相當于巖層發生變形;當干樹枝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時就會快速地、突然地斷裂,相當于地震。 第15課 劃傷、擦傷怎么辦 撥打急救電話時要保持鎮定,告訴接線人員詳細地址,以減少救護人員到達的時間;要說清患者的年齡、性別、主要癥狀等,特別是呼吸是否困難、意識是否清楚,以便讓醫護人員提前有所準備;在此期間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最好不要反復撥打電話,確保電話暢通;可派人到與急救人員約定的地點等待,接應救護車并為急救人員指路。 第16課 火山噴發 1.火山噴發是一種自然現象。火山噴發時,巖漿噴涌而出,大地發出巨大的聲響。 2.圣·海倫斯火山在1980年噴發前,山頂布滿積雪,美麗的景色吸引了眾多旅游者。 3.1980年5月18日的早晨,圣·海倫斯火山受地震影響突然噴發了。 4.火山的噴發掀掉了400米高的山峰,噴出的火山灰和巖漿使周圍的度假村、木材場和居民住宅遭到破壞。 5.地殼越往深處溫度越高,壓力越大。地殼運動破壞了地下的平衡時,巖漿受到擠壓,向上運動,遇到薄弱的地殼,會噴出地表,形成火山。 6.模擬火山噴發實驗 實驗目的 模擬火山噴發。 實驗材料 三腳架、鐵盤子、土豆泥、番茄醬、酒精燈、火柴。 實驗過程 1.在鐵盤子里放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狀,并在土豆泥中間挖個小坑。 2.往坑里倒入一些番茄醬,用薄薄的一層土豆泥封住坑口,倒放在鐵盤子里。 3.把鐵盤子放到鐵架臺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番茄醬從土豆泥堆成的“山頭”外溢的現象。 4.思考:在這個模擬實驗中,土豆泥相當于火山的哪個部分 番茄醬相當于火山的哪個部分 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 實驗結論 番茄醬相當于地球內部的巖漿,土豆泥相當于地球構造中的地殼,用酒精燈加熱相當于地殼內部的溫度升高、壓力變大的現象。番茄醬受熱后往外溢出,實際上是在模擬巖漿從地殼薄的地方或有裂縫的地方噴出,形成火山噴發。 第17課 地表的變化 1.如今的黃土高原黃土裸露,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 2.水在地表流動的過程中塑造著地表形態。 3.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撥最高的高原,號稱“世界屋脊”。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發現了一些遠古時代的海洋生物的化石。根據這段資料,可以推測出青藏高原地帶在遠古時代有可能是海洋。 4.水流的沖刷力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 模擬水流的力量。 實驗材料 托盤、沙子、碎石、草皮(可以用草繩碎屑和泥沙代替)、水、噴壺。 實驗過程 1.用沙子、碎石等在托盤上堆起土堆、平原、峽谷、草地等地表模型,便于展開模擬。 2.用噴壺灑水,觀察草皮、沙子、碎石和水的運動變化。 實驗結果 水流可以產生沖刷、搬運和沉積作用,改變地表形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