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2 社會歷史觀與人生價值觀核心考點一 社會歷史觀考向一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2022·江蘇高考)宋朝是詞的盛世。其實,詞原本主要是為酒肆樂坊而作的歌詞。隨著宋朝市井生活的日益繁華,酒肆樂坊越來越多,因而對詞的需求也大量增加。漸漸地,詞也從市井街巷登上了大雅之堂。由此可見( )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②傳統文化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③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④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考向二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2.(2022·江蘇高考)恩格斯指出:“我們所研究的領域越是遠離經濟,越是接近于純粹抽象的意識形態,我們就越是發現它在自己的發展中表現為偶然現象,它的曲線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畫出曲線的中軸線,您就會發現,所考察的時期越長,所考察的范圍越廣,這個軸線就越是接近經濟發展的軸線,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進?!边@段話蘊含的哲理是( )①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②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③社會發展具有自身的客觀規律④意識形態表現為歷史的偶然現象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3.(2022·山東高考)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作出部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暢通高效的國內大循環,將推動國內市場由大到強,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哲學上看,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是因為(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與經濟基礎狀況相適合②聯系是客觀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③通過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可以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④發展是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事物的量變可以引起質變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考向三 社會歷史的主體4.(2023·全國甲卷)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開展,在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所屬官網、新聞客戶端以及“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分別開設專欄,聽取全社會意見建議,累計收到網民建言854.2萬余條,為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提供了有益參考。從中獲得的啟示是( )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訴求是制定決策的重要依據②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需要探索創新有效的實現形式③人是社會歷史主體,每個人都推動社會歷史發展④只要堅持“到群眾中去”,就能實現“從群眾中來”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命題感悟:高考試題常以詩詞典故、名人名言、貼近現實生活的現象和經濟政策、法律條文的修訂或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各類活動為素材,引導考生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去分析、理解材料,在感悟中培養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的學科素養。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辯證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①社會意識落后于或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 把握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做事情要從社會存在出發,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基本矛盾 辯證關系 基本規律 方法論生產力與 生產關系 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反之亦然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調整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亦然 ③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亦然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原理內容 方法論總趨勢 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要順應社會歷史發展趨勢根本動力 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階級社會 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主義社會 ①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特點: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 ②改革的性質、目的和作用: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前掛后聯] 改革的哲學依據①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改革的意義就在于不斷破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和舊觀念,使社會主義事業充滿生機和活力。②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實質是“揚棄”。改革是一個辯證的否定的過程。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方法論 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具體要求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醒]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不是創造社會歷史的源泉,不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不能決定社會歷史的性質。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也不是隨心所欲的,必須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前掛后聯] 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哲學依據①唯物論角度: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②辯證法角度: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③認識論角度: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④唯物史觀角度: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1.(2021·湖南高考,12③)神話作為一種主體的想象源于主觀自由創造。( )2.(2022·山東高考,8①)從哲學上看,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是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與經濟基礎狀況相適合。( )3.(2022·湖南高考,15①)每一歷史時代的各種經濟生產方式都會產生相應的上層建筑。( )4.(2022·江蘇高考,15④)意識形態表現為歷史的偶然現象。( )5.(2022·浙江6月選考,32④)人民群眾能夠主宰社會發展趨勢。( )預測一 依托恩格斯的重要論述,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1.(2023·南通市二模)恩格斯說:“每一個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者傳給它而它便由此出發的特定的思想資料作為前提。因此,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但是,不論在法國或是在德國,哲學和那個時代的文學的普遍繁榮一樣,都是經濟高漲的結果?!边@段話蘊含的道理是( )①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③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④經濟發展對上層建筑具有支配作用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中,社會存在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是第二位的。歷史唯物主義既反對抹殺社會意識反作用的形而上學機械論,又反對把這種反作用加以夸大化的歷史唯心主義。預測二 結合經典著作中的引言,考查社會基本矛盾運動2.(2023·蘇州四模)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但是,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边@蘊含的哲理是( )①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②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著社會的基本性質③物質資料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④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③④區分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包括三方面內容: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產品如何分配、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所有制結構調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屬于生產關系的變革。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法律法規的完善、思想觀念的解放等則屬于上層建筑的變革。預測三 依托黨和政府惠民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考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3.曾幾何時,政策制定者擔心改革力度太大,對既有利益傷害太大,會引發抱怨、對立。但實際上,很多新技術、新舉措并不等政策,而是在政策頒布前大行其道,民眾更是用自己的腳推動著政策的出臺。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①上層建筑具有相對獨立性,有時會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②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③人民群眾具有無窮的智慧,是創造精神財富的源泉④改革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動力,具有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預測四 以非選擇題的形式綜合考查社會歷史觀的知識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來,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我國國家安全面臨諸多風險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國家安全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統籌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建立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黨的十九大將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并寫入黨章。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作出了部署。隨著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落實,我國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有力地維護了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結合材料,運用尋覓社會的真諦的知識,分析我國創造性提出并不斷完善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積極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心考點二 人生價值觀考向一 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1.(2023·全國甲卷)在講究效率、與時間賽跑的時代,“治愈”“解壓”“詩和遠方”等網絡熱詞在青年群體中廣泛傳播,面對成長中的挑戰與困難不“躺平”、不消沉、不抱怨,而是主動營造“治愈瞬間”、仔細體味“幸福時刻”,讓人生充滿溫暖與亮色,成為青年人進行心理調適、積蓄昂揚斗志的新手段。這說明( )①價值觀正確與否取決于人們的價值評價②價值觀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隨其發展而變化③價值觀往往因人而異,都應當得到包容與認同④價值觀對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選擇有著重要影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向二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2.(2023·全國乙卷)農村,這個曾被一些人視為“窮困”“閉塞”“落后”的地方,如今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去創業。據統計,2012年至2022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達1 220萬人。從過去“爭相跳農門”變成“我要回農村”,說明( )①任何價值觀和價值判斷都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②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判斷源于主體的知識和能力③價值觀和價值判斷對人們的行為選擇發揮著重要作用④價值觀和價值判斷正確與否取決于其對主體的實踐能否發揮導向作用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考向三 價值的創造和實現3.(2022·湖南高考)20世紀80年代引進短道速滑項目以來,幾代短道速滑運動員奮勇拼搏,為國爭金奪銀,展示了中國體育健兒的風貌品格,彰顯了人們在所熱愛的事業上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追求。這啟示我們( )①要在不懈奮斗和奉獻中創造精彩人生②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會有不同的價值觀③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④頑強拼搏的精神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命題感悟:高考題通常以歷史名人、時代青年的人生經歷或者黨和國家對青年的關注、要求等為背景,考查價值觀的樹立、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確立、實現人生價值的要求,增強考生的政治認同。1.價值與價值觀內容闡釋人的價值 ①原理:人的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價值)、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自我價值),而人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②方法論:要求我們把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統一起來,在對社會的貢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價值觀 ①原理: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導;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 ②方法論: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①特點: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和主體差異性 ②正確標準: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人民至上,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2.全面認識人生價值的創造與實現(1)人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我們應該積極為社會作貢獻。(2)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導,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應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要堅持人民至上,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要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4)弘揚勞動精神,實現人生價值,要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根本途徑)(5)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客觀條件)(6)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主觀條件)[時政術語] 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1.(2022·全國乙卷,23③)發展個性、完善自我是青年的最高價值追求。( )2.(2022·湖北高考,15③)事物滿足主體的需要是價值觀形成的基礎。( )3.(2022·湖北高考,15②)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是進行價值判斷的前提。( )4.(2022·廣東高考,14③)勞動的終極價值是在改造世界中認識世界。( )5.人的價值主要在于對社會的精神貢獻。( )預測一 結合先進人物的事跡,考查價值觀的導向作用1.錢七虎院士被稱為“國家鑄盾人”,我國防護工程學家。7歲那年,父親臨終前叮囑他“要干一番事業”,他銘刻在心。傾心竭力六十余年,他為祖國“鑄盾”;捐出獎金、津貼,資助584位困難學生,為國育才。錢老說,“為國家和人民安全貢獻心血,有價值”。2023年3月4日,錢七虎獲頒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材料表明( )①只要尊重客觀規律就能實現人生價值②價值觀是人生的向導,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③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往往因人而異④要把獻身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作為最高價值追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預測二 結合漫畫、名言、具體實例等多種形式,考查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知識2.(2023·鹽城市三模)如圖漫畫告訴我們( )A.聯系的多樣性要求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B.正確認識事物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C.認識的真理性需要不斷在實踐中得到檢驗D.價值的判斷和選擇受階級立場和利益驅動預測三 結合社會生活中的慈行善舉,考查人生價值及其實現3.(2023·南京市二模)一位署名為“順其自然”的市民連續24年向某市慈善總會捐款,累計達1 469萬元,消息一出即沖上熱搜。有網友認為“順其自然”低調做慈善的示范性較弱,如果能夠“現身說法”,影響力和示范作用可能會更大。也有網友認為,既然“順其自然”主動匿名,大家也應尊重善人的選擇。對此,下面觀點正確的是( )①高調慈善比低調慈善對社會的貢獻更大②主體認識的不同決定了善舉行為的差異③人生價值的實現不取決于高調或低調④價值選擇的差異影響人生價值的判斷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課時2 社會歷史觀與人生價值觀核心考點一典題精研1.D [宋詞從市井街巷到大雅之堂,說明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③正確。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詞的需求得到增加,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④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社會意識的反作用,①不選。材料中只講述宋詞在不斷發展,沒有體現推陳出新,②不選。]2.C [恩格斯的觀點說明意識形態的發展最終是受生產力發展即經濟基礎決定的,生產方式起決定作用,②正確??疾斓闹芷谠介L,就越能反映背后的規律性,說明社會發展有其規律性,③正確。題干沒有體現意識形態的反作用,①不選。意識形態的發展是有歷史規律的,不是偶然現象,④錯誤。]3.D [材料主要涉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并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①不符合題意。聯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但不是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故②錯誤。]4.A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但不是“每個人都推動社會歷史發展”,③表述錯誤。從辯證法的角度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體現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從群眾中來,是問題的上傳,從一個一個的問題中找出共性,研究出對策,到群眾中去,用于指導解決群眾的問題。所以應該是只有從群眾中來,才能到群眾中去,這才符合認識事物的秩序,④錯誤。故本題選A。]澄清微點1.×。神話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源于社會實踐,是社會存在的反映。2.×。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主要涉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并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3.×。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都會產生相應的上層建筑。4.×。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獨立性,但不是歷史的偶然現象。5.×。社會發展的趨勢尤其客觀規律,并不是由人民群眾主宰的。命題猜想1.D [材料沒有涉及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①不選。材料沒有涉及社會意識的反作用,②不選。]2.D [材料未體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①不選。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基本性質,②錯誤。]3.A [人民群眾的實踐是創造精神財富的源泉,③錯誤。材料強調的是上層建筑具有相對獨立性以及人民群眾的重要地位,④不符合題意。]4.(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傮w國家安全觀來源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屬于科學的社會意識,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有利于正確解決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諸多風險挑戰。(2)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黨中央加強國家安全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建立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遵循社會發展規律。(3)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提出并完善總體國家安全觀,有利于維護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安邦定國。核心考點二典題精研1.C [價值觀正確與否,不是取決于人們的價值評價,而是取決于是否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①排除。在講究效率、與時間賽跑的時代,“治愈”“解壓”“詩和遠方”等網絡熱詞在青年群體中廣泛傳播,這表明價值觀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隨其發展而變化,②正確。價值觀有兩面性,不是所有的價值觀而是只有正確的價值觀才應當得到包容與認同,③排除。面對成長中的挑戰與困難不“躺平”、不消沉、不抱怨,而是主動營造“治愈瞬間”、仔細體味“幸福時刻”,讓人生充滿溫暖與亮色,成為青年人進行心理調適、積蓄昂揚斗志的新手段。這說明價值觀對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選擇有著重要影響,④正確。故本題選C。]2.B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城鄉融合發展,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人們對農村的認識從過去“爭相跳農門”變成“我要回農村”,說明任何價值觀和價值判斷都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體現了價值觀和價值判斷對人們的行為選擇發揮著重要作用,①③正確。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判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源于實踐,而不是源于主體的知識和能力,②錯誤。價值觀和價值判斷正確與否取決于是否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④錯誤。故本題選B。]3.A [材料體現了幾代短道速滑運動員都樹立了正確價值觀,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念,奮勇拼搏,為國爭金奪銀,沒有體現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價值觀,故②不符合題意。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故④錯誤。]澄清微點1.×。我們應該堅持人民至上,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2.×。價值觀是人們對價值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實踐是價值觀形成的基礎。3.×。價值判斷是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需要,以及對滿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斷,對事物的認識是進行價值判斷的前提。4.×。勞動的終極價值在于創造價值,而不是在改造世界中認識世界。5.×。人的價值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包括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命題猜想1.C [要實現人生價值不是只要尊重規律就可以,故①不選。正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是要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故③不選。]2.D [漫畫強調對中國的壓制,而不是聯系的多樣性,A不符合題意。漫畫沒有體現矛盾的主要方面,B不符合題意。漫畫沒有涉及認識的真理性需要不斷在實踐中得到檢驗,C不符合題意。漫畫反映用不同的方式來針對中國,反映了價值的判斷和選擇受階級立場和利益驅動,D正確。]3.C [高調慈善與低調慈善都對社會有貢獻,但無法比較大小,①錯誤。慈善可以高調也可以低調,在于個人選擇,說明主體認識的不同決定了善舉行為的差異,②正確。人生價值的實現在于貢獻,而不取決于高調或低調,③正確。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價值選擇,④顛倒了兩者的關系,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