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修辭復習【高考導航】《考試大綱》中規定的必須掌握的修辭格為九種:比喻、借代、比擬、夸張、排比、設問、反問、反復、對偶。常考的:比喻、比擬、對比、排比常見的:夸張、借代、通感、對偶、反復、設問、反問、雙關、互文。1、比喻: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注意:比喻必須具有相似性;比喻必須是不同類的事物(例如:小明性格像媽媽一樣)】(1)明喻:“甲像乙”,本體、喻詞和喻體同時出現。常用的喻詞有:像、就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如、有如、猶如、仿佛......例:露似真珠月似弓。(2)暗喻:“甲是乙”本體、喻體同時出現,但用是、成、成為、變為等系詞代替“像”一類的喻詞。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3)借喻:“乙代甲”,只出現喻體,本體和比喻詞均不出現。例:千樹萬樹梨花開。(4)博喻: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說明一個本體,運用博喻能加強語意,增強氣勢。它分為兩種:一是用多個喻體描繪本體的一個方面。例:看見空際細雨似的,朝霧似的,暮煙似的飛沫升落。二是用多個喻體描繪本體的幾種狀態。例:雨是最常見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的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罩著一層薄煙。——朱自清《春》比喻的作用①化平淡為生動;②化深奧為淺顯;③化抽象為具體;④化冗長為簡潔。2、比擬:運用聯想,故意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的修辭方法。可分為三種:一是擬人,即把物當成人寫。例:春風送來沁鼻的花香。二是擬物, 把人當作物來寫。例:看著飼養兒童牟利的制度……把甲物當乙物來寫。例:魚翔淺底。注意:比喻是用喻體比方本體,重點在“喻”;比擬是仿照“擬體”(被模擬的事物)的特征摹寫本體,重點在“擬”。即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點,而比擬是憑人的聯想和想象。一個完整的比喻包括本體、喻體和比喻詞三部分,本體和喻體一主一從,本體或出現或不出現,但喻體必須出現。而比擬沒有聯系詞,本體和擬體彼此交融,本體必須出現,擬體一般不出現。例如:河畔的柳枝醉漢似的搖晃著。(比喻)河畔的柳枝醉了似的搖晃著。(比擬)3、對比(對照):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修辭手法。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對比和襯托的區分:襯托有主、賓之分,陪襯事物是為被陪襯事物服務的,是為了突出被陪襯事物的。對比是表明對立現象的,兩種對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關系,并無主、賓之分。襯托描寫的是兩個事物;對比可以是兩個事物,也可以是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襯托的修辭效果主要在于突現正面或反面事物,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俗話所說的“紅花還須綠葉扶”。對比的修辭效果主要是用比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質,使好的顯得更好,使壞的顯得更壞。讓人們在比較中鑒別,給人們留下深刻而鮮明的印象。例:“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襯托)4、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借代的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于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借代種類:特征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整體、整體代部分。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②以顏色代本體例: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③以具體代抽象例: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陳毅《梅嶺三章》)“烽煙”是烽火之煙。古時邊防設烽火臺,外敵入侵時,舉烽火報警。這里代指戰爭。④工具代本體。例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行。 (劉禹錫《陋室銘》)“絲竹”是樂器的兩種,這里代指音樂。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例: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周邦彥《蘇幕遮》)“吳門”:原指春秋吳都閶門,這里泛指家鄉。“長安”:漢唐時都城,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開封)。⑥.以人名代本體例: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杜康”是酒的發明者,這里代指酒。⑦以結果代原因例1: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戀花》)“衣帶漸寬”是指人瘦了,是“人憔悴”的結果。⑧特征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征、標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朱門”古代王侯貴族的住宅大門漆成紅色以示尊貴,古以“朱門”為貴族邸第的代稱。這里代指富貴人家。5、夸張:為達到某種表達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有意擴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①擴大夸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大、多、高、強、深……”的夸張形式。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②縮小夸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小、少、低、弱、淺……”的夸張形式。例: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③超前夸張:在時間上把后出現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張形式。例:未飲心先醉。夸張的作用①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②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③增強聯想,創造氣氛。6、對偶: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對偶的種類①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例: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②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實際是對偶與對比兩種修辭的兼用。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③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流水對的上下句常含有兩個連貫的動作,例如: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對偶的結構形式①成分對偶。例如:然而我的壞處,是在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典型,而后者尤與時宜不合。②句子對偶。例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對偶的作用①便于吟誦,易于記憶;②用于詩詞,有音樂美;③表意凝練,抒情酣暢。7、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的修辭方法。排比的種類①成分排比。即一個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組成排比。例:延安的歌聲……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②分句排比。即一個復句的各個分句構成排比。例: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③單句排比。排比的作用①內容集中,增強氣勢;②敘事透辟,條分縷析;③節奏鮮明,長于抒情。例:八路軍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趕下海。解放軍穿草鞋,把蔣家王朝踢下臺。如今八連穿草鞋,把香風毒霧腳下踩。8、反復: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復使用某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例: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反復的作用:反復詠嘆,表達強烈的情感的作用;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1)定義:為了表達強烈的感情,有意重復使用某個詞語、句子或句群的修辭手法。作用:用于說理性文章,起強調作用;抒情寫景,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劃段分層。反復與排比的區別:排比是把意義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短語或句子接連說出來,而反復是根據需要,使用的詞語和或句子重復出現。9、設問: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的修辭方式。設問的基本特點是“無疑而問”。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設問的作用: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進行思考。定義:設問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緊接著說出自己的看法(有時不說出看法)的一種修辭方式。種類:包括自問自答和問而不答。作用:①開頭設問:點明寫作對象(內容),吸引讀者注意,帶動全篇,引出下文。②中間設問:承上啟下,引發讀者的注意和思考。③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10、反問: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一般用問號,有的也用感嘆號。反問的形式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哪里還能有什么言語?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現在,很多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改都可以公開向社會征詢意見。那么教科書的修改,為什么不可以借鑒這樣的做法讓公眾多一些知情權呢?11、雙關: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或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兩種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雙關的種類:意義雙關:利用詞的多義,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例:《紅樓夢》中"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 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內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諧音雙關:利用詞的同音,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例:"道是無晴卻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內含感情的"情"。12、通感又叫"移覺",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例1:你笑的很甜例2:荷塘邊,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作用: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13、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在古文中,把屬于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里,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例1:《木蘭辭》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東市”、“西市”、“南市”、“北市”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許多市集,購齊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個集市上只買某一樣東西。例2:“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白居易《琵琶行》“下馬”和“在船”組成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均“下馬”、“在船”,才有下文共同舉杯飲酒,而非主人“下馬”,客人“在船”。習題鞏固1.下列各項中,修辭手法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A.亂石穿空(夸張) B.唯有杜康(借代)C.凄凄不似向前聲(比喻) D.對此欲倒東南傾(擬人)2.下列對詩句所用修辭手法的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A.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用典)B.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借代)C.紅燭啊!你流一滴淚,灰一分心。(擬人)D.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襯托)3.對下列句子修辭手法的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A.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對偶、比喻、擬人)B.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反問)C.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比喻)D.鳥的歌唱,云的流盼,樹的搖曳。(排比、擬人)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孫犁贊賞《哦,香雪》的中心詞,就是說它“從頭到尾都是詩”。詩與小說本是兩種不同的文體,詩被稱為抒情的文學,小說則被視為敘事的文學。為什么說小說如詩便是好小說呢?好就好在敘事之中的抒情,達到如詩一樣的美感效應。事實上,也可以說,所有小說,都無不是抒情之作。文學無論通過哪一種文體表達,全是思想與感情融會的結晶。我國古代文論家劉勰在其《文心雕龍》中指出:“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又如19世紀俄國著名文論家別林斯基所說:“每一篇藝術的作品,都應該是熱情的果實,都應該貫穿著熱情……”正是這樣,引起創作沖動的,往往是作家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感情。他要運用語言形式所組成的形象體系傳達出來,以使讀者能夠獲得同樣的體驗,產生相近的感情,這便是文學的活動。若在這個意義上說,所有創作,包括小說,都是抒情。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A.引用、比喻、設問 B.擬人、比喻、設問C.對偶、比喻、反問 D.引用、夸張、反問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看著窗上的冰霜花,我也曾經想起南國的那些花,那些在炎陽和熱風中優雅而又坦然地綻開的奇葩:鳳凰花、茉莉花、白蘭花、美人蕉、米蘭……以及許多我從未曾有機會見識的南國花卉。在難耐的酷暑中,它們微笑著,輕輕地吐出清幽的芳馨。我想,它們,和這里的冰霜花似乎有著共同的性格,一個在嚴寒中形成,一個在高溫下吐苞,都曾經歷了艱難、痛苦和搏斗,卻一樣的美麗,一樣的賞心悅目。請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的擬人手法進行簡要賞析。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在相關互聯網社交平臺上,分享整容筆記的博主和接受整形手術的求美者們被稱為“整圈”。在“整圈人”看來,整形外科手術就像魔法一樣,將人受傷的頜面、鼻子等修復、重塑。通過整形,一些人不僅修復了創傷、彌補了缺陷, ① 。但是求美者在就診前往往并不清楚某個整形手術具體的并發癥、手術風險等。他們獲取的大部分信息通常不是來自醫生, ② ,或者周圍做過相關治療的人。因而當很多患者見到醫生時,他們比醫生更有主見,對于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樣子,他們已經胸有成竹了。在這個時候,負責任的醫生只有給求美者拉韁繩的份兒了。③ ?因為每一個整形手術都伴有一定的手術風險和可能出現的相關并發癥。醫美手術畢竟是以犧牲健康為代價獲取形態美,好的醫美醫生只是在健康和美的天平上找到合適的砝碼。很多整形手術是全麻手術,全麻就意味著存在麻醉風險。6.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7.畫波浪線的句了運用了比喻的修辭,試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題。我也奇怪,以前,只聽說城里人送戲下鄉,沒有聽說過下地方送戲進城的。說到這一點,美花就很自豪。她們這個鄉下戲班子,廣州、杭州等城市到處跑,把戲做到各個城市去,大家都是很歡喜的。再三四天,這個場子做完,美花他們就要回常山去演出了。此時夜幕降臨,做戲的人從后臺鉆出到世俗的炊煙里去。她的姐妹們,大概已經把晚飯做好了。借代可以引人聯想,產生具體生動的效果,請據此對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所用借代進行簡要分析。參考答案:1.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A.亂石刺破天空,表現巖石的高聳,屬于夸張手法。B.用“杜康”代酒,屬于借代手法。C.似:表比較,不是比喻詞。作者是把現在的琵琶聲與剛才彈奏的琵琶聲作比較。D.說天臺山“欲倒”且向東南傾斜,賦予天臺山人的動作行為,屬于擬人手法。故選C。2.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A.借用周公的典故“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意思是我沐浴時,要多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發;吃一頓飯,要多次停下來,以接待賓客,即使這樣還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B.“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沒有使用“借代”的修辭手法。句意:曾經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漫游。在一起談論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C.紅燭流淚,灰心,賦予紅燭人的情態,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D.“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這兩句寫天臺山的氣勢——天臺山縱然高有四萬八千丈,但是它遠不及天姥山之高,好像拜倒在天姥山之東南。用天臺山的高來襯托天姥山的高。故選B。3.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A. 正確。“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結構相同,相同位置詞語的詞性相同,運用對偶;將山嶺比作蟒蛇,將丘陵比作白象,是運用比喻;”欲與天公試比高”,將山嶺、丘陵擬人化,與老天爺比誰高,運用擬人。B.“反問”錯。“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有問有答,屬于設問修辭。C. 正確。將“鄉愁”比作“船票”,運用比喻。D. 正確。“鳥的歌唱,云的流盼,樹的搖曳”,都是偏正結構的句式,以自然現象“鳥、云、樹”為內容,運用了排比;賦予“鳥、云”以人的動作“歌唱、流盼”,運用擬人。故選B。4.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為什么說小說如詩便是好小說呢?好就好在敘事之中的抒情”先問后答,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引用劉勰和別林斯基的評論語,運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兩兩對偶,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每一篇藝術的作品,都應該是熱情的果實”,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文中未運用反問、擬人和夸張的修辭手法。故選A。5.此句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南國的花“微笑著”“輕輕地吐出清幽的芳馨”,使花具有人的思想情感,體現了花不懼高溫酷暑、艱難痛苦中依然綻放美麗的堅韌品格。【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分析其表達效果的能力。“它們微笑著,輕輕地吐出清幽的芳馨”,劃橫線句子寫南國的花“微笑著”“輕輕地吐出清幽的芳馨”,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花卉賦予人的情態動作,使花具有人的思想情感,生動形象的體現了花不懼高溫酷暑、艱難痛苦中依然綻放美麗的堅韌品格,表達了作者對它們的熱愛之情。6.①而且還會變得更好看 ②而是相關互聯網平臺 ③為什么要“拉韁繩” 7.①用“拉韁繩”比喻醫生對那些盲目求美者的反復講解與提醒。②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醫生要承擔幫助那些求美者防范醫美風險的責任。【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空,由前文“ 通過整形,一些人不僅修復了創傷、彌補了缺陷”可知,此處句式應是“而且……”,從內容上看,此處指人通過整形會變好看,故填“而且還會變得更好看”。第二空,由前文“ 他們獲取的大部分信息通常不是來自醫生”可知,此處句式應是“而是……”,從內容上看,此處指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是互聯網,故填“而是相關互聯網平臺”。第三空,由后文“ 因為每一個整形手術都伴有一定的手術風險和可能出現的相關并發癥”可知,此處是詢問“拉韁繩”的原因,故填“為什么要‘拉韁繩’”。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語句的表達效果的能力。從句子構成上看,“負責任的醫生只有給求美者拉韁繩的份兒了”一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把醫生對那些盲目求美者的反復講解與提醒比喻為“拉韁繩”。從表達效果上看,此比喻句的運用,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醫生要承擔幫助那些求美者防范醫美風險的責任,使道理更易讀者理解,也能引起讀者的思考。8.①以“炊煙”借代日常生活,以實代虛,形象鮮明。②“炊煙”形象單一,用來代指紛繁復雜的人間生活,以簡代繁,具體生動。③“炊煙”特點鮮明,與后文的“晚飯”相照應,生動活潑,生活氣息濃郁。【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借代,是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一般是類似于以小見大,用小事物來反映大的局面或情況,使句子更形象具體。通俗的說,借代是一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畫線的句子“此時夜幕降臨,做戲的人從后臺鉆出到世俗的炊煙里去”,運用借代的修辭手法,“世俗的炊煙”借代日常生活,以實代虛,給人以直觀而具體的感受。以“炊煙”借代生活,把復雜的世俗生活比作單一的“炊煙”,以簡代繁,具體生動。“炊煙”特點鮮明,寫出了生活的煙火味,生活氣息濃郁;且與后文“大概已經把晚飯做好了”的“晚飯”相照應,語體一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