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16 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目錄 每小節涉及考點 廣東考次 考查頻率7.3 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 考點1 生物的起源與進化 5年5考 ☆☆☆考點2 自然選擇 5年5考 ☆☆☆【重點】常以選擇題來考核生命的起源、生物進化的原因、生物進化的趨勢,是中考的常考點;以讀圖理解題來考核生物進化。考點一:生物的起源與進化1.推測是根據已知的事物,通過思維活動,對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2.科學推測的要求。(1)需要有一定的________做基礎;(2)需要有嚴密的________;(3)需要豐富的________和________。例如: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這一結論獲得許多化石證據的支持,在這些證據面前,“神創論”不攻自破。3.生命起源的物質條件:原始大氣(沒有________);能量條件:高溫、紫外線、________等;場所條件:________。4.生命起源的過程(“海洋化學起源說”):原始大氣的________________(氨、水蒸氣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5.米勒模擬原始地球的實驗證明了原始地球上盡管不能形成原始生命,但能產生構成生物體的簡單________(如________)。6.化石是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7.________是研究生物進化非常重要的證據,但不是研究生物進化的唯一證據。在越________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在地球上出現得________。8.研究生物進化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9.植物的進化歷程10.動物的進化歷程11.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12.分析生物進化的一個實例:樺尺蛾的體色在污染前大多數是________的,只有少數是深色的,污染后,深色樺尺蛾變成常見類型,而淺色樺尺蛾變成了________。13.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說明動物的保護色是________對動物進行________的結果。考點二:自然選擇1.自然選擇學說的創立者:________。2.內容:________——前提,________——動力,________——基礎,________——結果。3.自然選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過程。4.生物通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不斷進化【例題1】(2023·甘孜)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氨基酸分子的生成和原始生命誕生的場所分別是( )A.原始大氣和原始海洋 B.海洋和河流C.原始大氣和高溫干燥地區 D.原始海洋和高溫濕潤地區【變式1】證據和邏輯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依據“米勒模擬原始地球條件”實驗結果。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是( )A.在原始地球條件下能夠形成生命B.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無機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機小分子C.由非生命物質演變為原始生命要經過漫長的時間D.有機小分子的形成是生命發生的開端【變式2】下列關于生命起源的敘述正確的是( )A.現代海洋還可以進化出原始生命B.原始大氣中有氫氣、氨氣、氧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C.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學說認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質D.米勒實驗證明:有機小分子物質能合成有機大分子物質【例題2】(2023·泰州)夏天常用的蚊香效果一年比一年差。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蚊香增強了蚊子的繁殖能力B.蚊香對蚊子的抗藥性進行了選擇C.蚊香使蚊子產生抗藥性變異D.蚊子為適應環境產生抗藥性變異【變式1】現在地球上多姿多彩的植物是經過漫長的年代進化而來的。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各種植物類群都具有生活在水中的共同祖先B.在植物的進化歷程中,最早出現的綠色植物是藻類植物C.植物類群進化的歷程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種子植物D.植物類群的進化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變式2】下列有關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物產生的變異都有利于其生存B.生物為適應環境產生變異C.不適應環境的生物將被淘汰D.有利變異的產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1.(2023·南海模擬)“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廣東地區盛產荔枝且品種繁多,有桂味、妃子笑、糯米糍等,你認為形成這么多荔枝品種的原因是( )A.荔枝適應不同的環境 B.人工選擇的結果C.種植地的栽培條件不 D.自然選擇的結果2.(2023·南海模擬)深圳市博物館地大物博,展示了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歷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原始大氣是原始生命誕生的搖籃B.鳥類是由古代爬行類進化而來C.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D.遺傳變異和環境因素共同導致生物進化3.(2023·河源模擬)使用某種殺蟲劑消滅馬鈴蟲,剛開始用時效果較好,后來隨著使用年限的延長,效果越來越差。下列有關該現象的分析錯誤的是( )A.這反映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B.這種殺蟲劑使馬鈴蟲產生了抗藥性C.這反映了害蟲對環境的適應D.馬鈴蟲抗藥性增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4.(2023·河源模擬)很早之前野生馬鈴薯自由生長,后來人類在挖食塊莖時,土地被疏松,馬鈴薯長得更大。其次,村落周圍人類的糞便和食物殘渣也進一步促進了野生馬鈴薯的生長,提高了產量和質量。馬鈴蟲是馬鈴薯的毀滅性害蟲,其幼蟲和成蟲常將馬鈴薯葉片吃光,一般造成減產30%~50%,有的甚至高達90%。據此資料完成29和30題。下列有關馬鈴薯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馬鈴蟲對馬鈴薯的進化沒有好處B.馬鈴薯可以成為稻米、小麥、玉米外的又一主糧C.人類的需求和活動對馬鈴薯的進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D.進化至今的馬鈴薯比野生馬鈴薯體積大、品質更好5.(2023·龍華模擬)據科學家在《Nature》發表論文得知,攜帶瘧疾的蚊子的腿中進化出一種化學感應蛋白,使它們對用殺蟲劑處理過的蚊帳具有抵抗力,導致殺蟲劑效果越來越不明顯,攻克瘧疾面臨新挑戰。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A.殺蟲劑的質量越來越差B.殺蟲劑使蚊子產生了抗藥性的變異C.殺蟲劑選擇了具有抗藥性這種有利變異D.殺蟲劑使蚊子個體從無抗藥性變為有抗藥性6.(2023·惠來模擬)達爾文是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他通過大量的觀察,猜測所有生物物種是由少數共同祖先,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過程后演化而成。下列對各種現象的解釋中,與達爾文進化理論一致的是( )A.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長期不用眼而失去視覺B.啄木鳥的長舌是因為要捕食樹縫內的昆蟲,反復不斷伸長舌頭的結果C.長頸鹿的頸長是因為它不斷地努力吃高處的樹葉而形成的D.狼和鹿兩者進行相互選擇,結果都能迅速奔跑7.(2023·惠來模擬)2022年4月,科學家在山東臨沂發現一個5.04億年前的遠古化石群,在不同地層中埋藏著數十種遠古海洋動物化石,其中在較淺的地層中節肢動物數量最多,在較深地層中有不少低等的海綿動物和蠕蟲狀動物。以下關于該資料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A.能夠證明原始生命誕生在原始海洋中B.說明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最直接證據C.越古老地層中的生物化石結構越簡單D.對研究生物的進化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8.(2022·英德模擬)清遠鵝具有生長周期短、成熟快、骨細、脂肪少、蛋白質多、肉嫩而多汁等優點,被燒臘餐飲公司廣泛使用。以下有關清遠鵝進化過程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由野灰雁經人工選擇的結果B.清遠鵝屬鳥科,又叫烏鬃鵝C.由原雞經自然選擇的結果D.與人和其它家畜長期共存的結果9.格蘭特在1976-1985年對達天涅主島上的強壯地雀研究時發現:島上先持續干旱時,食物中大堅果的比率增大,出生地雀的喙變大;后來持續雨季,食物中小堅果的比率增大,出生地雀的喙變小。下列不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是( )A.大堅果的比率增大不利于小喙地雀的生存B.地雀喙的大小是可以遺傳給后代的C.在進化中地雀的喙不會變得更大或更小D.食物組成是地雀喙大小進化的自然選擇因素10.(2018·中山模擬)張燕同學發現合歡樹的葉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但一到夜幕降臨,那無數小羽片就成雙成對地折合關閉,好像被手碰過的含羞草一樣。下列有關合歡樹這一特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A.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B.可能是受溫度變化刺激引起的反應C.葉子閉合可能有利于減少水分的散失D.是這種植物為適應環境主動變異的結果一、基礎鞏固1.(2023·南沙模擬)如圖表示幾種植物類群的進化關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戊最有可能是水生的 B.乙和丙都是由甲進化來的C.最先出現的植物類群是甲 D.丁的結構比丙的復雜2.(2023·惠東模擬)下圖是“生物進化樹的分支”,數字代表進化樹上的某類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出現最早的生物是( )A.① B.② C.③ D.④3.(2022·湛江模擬)下列對自然選擇的理解正確的是( )A.金魚的品種多樣,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B.利用自然選擇學說,能正確解釋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C.生物的生存斗爭只發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間D.因為北極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環境里,所以它們的身體產生了定向的白色變異4.(2021·梅州模擬)化石為生物進化提供了直接的證據,越晚地層里形成的化石中的生物特點是( )A.簡單低等,水生生物多 B.簡單低等,陸生生物多C.復雜高等,水生生物多 D.復雜高等,陸生生物多5.(2021·港南模擬)對生物進化問題的研究,最直接有力的證據是( )A.調查統計 B.古生物化石C.胚胎發育證據 D.模擬實驗二、能力提高6.(2023·東莞模擬)下列有關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歷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米勒實驗結果表明原始地球能產生原始生命B.研究生物進化歷程中,化石是唯一的證據C.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低等,由復雜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D.越低等的生物在地層中出現得越早7.(2023·增城模擬)如圖為脊椎動物進化的主要歷程示意圖,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c類動物是動物界中最高等的類群B.圖中a.b.c類動物的體溫都是恒定的C.圖中d.e類動物的生殖方式都是卵生D.圖中a.b.c類動物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8.(2023·天河模擬)大量的證據表明,原始生命起源的場所可能是( )A.原始陸地 B.原始海洋C.原始大氣 D.原始火山9.(2023·廣東模擬)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合理的是( )A.枯葉蝶的體色和體形酷似干枯的樹葉,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B.植物進化的大致歷程:苔蘚植物→藻類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C.脊椎動物進化的大致歷程: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D.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陸生到水生10.(2018·中山模擬)以下有關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選項,不正確的是( )A.各種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B.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為了獲得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生存斗爭C.變異是定向的,自然選擇是不定向的D.害蟲抗藥性的增強是農藥對害蟲不斷選擇的結果三、拓展訓練11.(2018·中山模擬)下列各項敘述中,符合達爾文進化觀點的是( )A.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差異大的原因,是不同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B.長期使用同種抗生素,殺菌效果差,是因為抗生素使細菌產生了抗藥性C.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生存并繁衍后代D.生物的變異是定向的,自然選擇是不定向的12.(2022·江海模擬)如圖所示為雞的進化關系,根據達爾文的觀點,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不同品種的雞都具有共同祖先B.不同品種的雞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C.原雞的所有變異都能遺傳給后代D.雞的進化是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結果13.(2022·英德模擬)根據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結合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害蟲樣體中原來就存在抗藥性個體B.該農藥使用初期,害蟲的數量明顯增加C.抗藥性的形成是農藥對害蟲定向選擇的結果D.農藥使用一段時間后,害蟲數量觸底后又明顯增長14.(2021·蓬江模擬)下列有關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命起源于原始陸地B.古老地層中的化石其生物結構簡單C.人類的祖先是類人猿D.生物多樣性是人工選擇的結果15.(2022·遂溪模擬)請閱讀以下資料回答問題:資料一:達爾文在他的知名著作《物種起源》當中,曾經把所有已知的地球生物的祖先起名叫做LUCA。后來的研究發現,LUCA誕生在深海熱液噴口,過著厭氧的生活。資料二: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的研究人員確定了一些自生命起源以來就幾乎沒有變化過的代謝反應,使用海底熱液噴口中發現的催化劑和條件進行化學實驗,以及在計算機上開發出的分子考古學形式,重建了LUCA的新陳代謝,研究發現,推動新陳代謝反應向前發展所需的能量來源其實就是氫氣,而這個氫能來自于生命本身。(1) 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達爾文的 學說合理的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2)地球生物祖先LUCA的新發現進一步為原始生命誕生于 提供了有力佐證。關于生命起源的學說,現在普遍被大多數學者認同的是 ,米勒的模擬實驗證明,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無機小分子可以生成 。(3) 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特征,這些生物化學反應不僅有物質的變化,同時還有 的轉化,德國的研究人員發現,推動反應的能量來源是 。(4)巴斯德的“鵝頸燒瓶”實驗和米勒的模擬實驗雖然結論不同,一個為 提供了依據,一個為生命的化學進化提供了佐證,但是它們都是科學研究方法中最常用的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16 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目錄 每小節涉及考點 廣東考次 考查頻率7.3 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 考點1 生物的起源與進化 5年5考 ☆☆☆考點2 自然選擇 5年5考 ☆☆☆【重點】常以選擇題來考核生命的起源、生物進化的原因、生物進化的趨勢,是中考的常考點;以讀圖理解題來考核生物進化。考點一:生物的起源與進化1.推測是根據已知的事物,通過思維活動,對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2.科學推測的要求。(1)需要有一定的證據做基礎;(2)需要有嚴密的邏輯;(3)需要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例如: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這一結論獲得許多化石證據的支持,在這些證據面前,“神創論”不攻自破。3.生命起源的物質條件:原始大氣(沒有氧氣);能量條件:高溫、紫外線、雷電等;場所條件:原始海洋。4.生命起源的過程(“海洋化學起源說”):原始大氣的無機小分子物質(氨、水蒸氣等)→有機小分子物質→生物大分子物質→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5.米勒模擬原始地球的實驗證明了原始地球上盡管不能形成原始生命,但能產生構成生物體的簡單有機物(如氨基酸)。6.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7.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非常重要的證據,但不是研究生物進化的唯一證據。在越古老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在地球上出現得越早。8.研究生物進化的主要方法是比較法。9.植物的進化歷程10.動物的進化歷程11.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12.分析生物進化的一個實例:樺尺蛾的體色在污染前大多數是淺色的,只有少數是深色的,污染后,深色樺尺蛾變成常見類型,而淺色樺尺蛾變成了少數。13.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說明動物的保護色是環境因素對動物進行選擇的結果。考點二:自然選擇1.自然選擇學說的創立者:達爾文。2.內容:過度繁殖——前提,生存斗爭——動力,遺傳和變異——基礎,適者生存——結果。3.自然選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的過程。4.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例題1】(2023·甘孜)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氨基酸分子的生成和原始生命誕生的場所分別是( )A.原始大氣和原始海洋 B.海洋和河流C.原始大氣和高溫干燥地區 D.原始海洋和高溫濕潤地區【答案】A【知識點】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解析】在原始地球上,在高溫、閃電和紫外線的作用下,二氧化碳、水蒸氣、甲烷等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了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機小分子物質,有機小分子物質的形成、多分子體系的形成和原始生命誕生的場所都是在原始海洋,可以看出,氨基酸分子的生成和原始生命誕生的場所分別是原始大氣、原始海洋,A符合題意。【解題思路】此題考查生命的起源,為基礎題,熟記即可,化學起源說將生命的起源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的階段;原始大氣在高溫、雷電以及紫外線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第二個階段,從有機小分子物質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質;第三個階段,從生物大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第四個階段,有機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該學說認為,原始生命起源的后三個個階段都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搖籃。【變式1】證據和邏輯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依據“米勒模擬原始地球條件”實驗結果。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是( )A.在原始地球條件下能夠形成生命B.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無機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機小分子C.由非生命物質演變為原始生命要經過漫長的時間D.有機小分子的形成是生命發生的開端【答案】B【解析】米勒通過實驗驗證了化學起源學說的第一步。在這個實驗中,一個盛有水溶液的燒瓶d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a球型空間里含有氫氣、氨氣、甲烷和水蒸氣等“還原性大氣”。米勒先給c燒瓶加熱,使水蒸氣在管中循環,接著他通過兩個電極放電產生電火花,模擬原始天空的閃電,以激發密封裝置中的不同氣體發生化學反應,而球型空間下部連通的b冷凝管讓反應后的產物和水蒸汽冷卻形成液體,又流回底部的燒瓶,即模擬降雨的過程。經過一周持續不斷的實驗和循環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學成分時發現,其中含有包括5種氨基酸和不同有機酸在內的各種新的有機化合物,米勒的實驗試圖向人們證實,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變式2】下列關于生命起源的敘述正確的是( )A.現代海洋還可以進化出原始生命B.原始大氣中有氫氣、氨氣、氧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C.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學說認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質D.米勒實驗證明:有機小分子物質能合成有機大分子物質【答案】C【解析】A、現代海洋不可能再進化出原始生命了,因為已經不具備當時的地球條件了,A錯誤;B、生命的化學進化論認為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氨、氫、甲烷、水蒸氣,沒有氧氣,B錯誤;C、化學起源假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溫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過程,一步一步地演變而成的,C正確;D、美國科學家米勒的模擬實驗表明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D錯誤。【例題2】(2023·泰州)夏天常用的蚊香效果一年比一年差。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蚊香增強了蚊子的繁殖能力B.蚊香對蚊子的抗藥性進行了選擇C.蚊香使蚊子產生抗藥性變異D.蚊子為適應環境產生抗藥性變異【答案】B【知識點】生物進化的學說【解析】A、動物都有過度繁殖的傾向,所以,蚊子有過度繁殖的傾向,蚊香并不能增強蚊子的繁殖能力,A說法錯誤。B、蚊香先殺死了蚊子的抗藥性弱的個體,抗藥性強的個體活下來,經過若干代的反復選擇,最終活下來的蚊子大多是抗藥性強的蚊子,即蚊香對蚊子進行了選擇,所以,覺得蚊香的效果一年比一年查,B說法正確。C、蚊子的抗藥性本來就存在著變異,C說法錯誤。D、選擇是定向的,變異是不定向的,所以,并不是蚊子為適應環境而產生抗藥性變異,D說法錯誤。【解題思路】此題考查自然選擇的相關內容,為基礎題哦,解答此題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達爾文把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其中,遺傳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即害蟲的抗藥性存在著變異,有的抗藥性強,有的抗藥性弱,使用農藥時,把抗藥性弱的害蟲殺死,這叫不適者被淘汰;抗藥性強的害蟲活下來,這叫適者生存。【變式1】現在地球上多姿多彩的植物是經過漫長的年代進化而來的。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各種植物類群都具有生活在水中的共同祖先B.在植物的進化歷程中,最早出現的綠色植物是藻類植物C.植物類群進化的歷程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種子植物D.植物類群的進化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答案】C【解析】A、各種植物類群都具有生活在水中的共同祖先,A正確;B、在植物的進化歷程中,最早出現的綠色植物是藻類植物,B正確;C、地球上植物的進化歷程是: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C錯誤;D、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D正確。【變式2】下列有關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物產生的變異都有利于其生存B.生物為適應環境產生變異C.不適應環境的生物將被淘汰D.有利變異的產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答案】C【解析】A、生物的變異是隨機產生的,產生的變異可能對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對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即生物產生的變異不一定都有利于生存,A錯誤。B、生物的變異不是生物主動產生的,是生物自然發生,環境自然選擇形成的,B錯誤。C、在激烈的生存斗爭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C正確;D、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錯誤。1.(2023·南海模擬)“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廣東地區盛產荔枝且品種繁多,有桂味、妃子笑、糯米糍等,你認為形成這么多荔枝品種的原因是( )A.荔枝適應不同的環境 B.人工選擇的結果C.種植地的栽培條件不 D.自然選擇的結果【答案】B【解析】荔枝是人工栽培的植物,荔枝多種品種的產生是人工選擇的結果。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2.(2023·南海模擬)深圳市博物館地大物博,展示了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歷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原始大氣是原始生命誕生的搖籃B.鳥類是由古代爬行類進化而來C.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D.遺傳變異和環境因素共同導致生物進化【答案】A【解析】A、經過實驗證明,原始大氣中只能合成有機小分子物質,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A不符合題意;B、經研究證明,鳥類是由古代爬行類進化而來。B不符合題意;C、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C不符合題意;D、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表明,通過自然的環境因素對生物的不同變異類型逐代進行選擇,形成適應環境的新物種,從而推動生物的進化和發展。D不符合題意;3.(2023·河源模擬)使用某種殺蟲劑消滅馬鈴蟲,剛開始用時效果較好,后來隨著使用年限的延長,效果越來越差。下列有關該現象的分析錯誤的是( )A.這反映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B.這種殺蟲劑使馬鈴蟲產生了抗藥性C.這反映了害蟲對環境的適應D.馬鈴蟲抗藥性增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答案】B【解析】AC、 使用某種殺蟲劑消滅害蟲,剛開始用時效果較好,說明藥物影響害蟲。后來隨著使用年限的延長,效果越來越差,原因是抗藥性強害蟲適應藥物環境,AC不符合題意;B、抗藥性變異普遍存在,不是殺蟲劑的使用使得害蟲產生了抗藥性,符合題意;D、 達爾文把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遺傳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首先害蟲的抗藥性存在著變異,有的抗藥性強、有的抗藥性弱。使用農藥時,把抗藥性弱的害蟲殺死,這叫不適者被淘汰;抗藥性強的害蟲活下來,這叫適者生存。活下來的抗藥性強的害蟲,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藥性強,有的抗藥性弱,在使用農藥時,又把抗藥性弱的害蟲殺死,抗藥性強的害蟲活下來。這樣經過若干代的反復選擇。最終活下來的害蟲大多是抗藥性強的害蟲,在使用同等劑量的農藥時,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殺蟲作用,導致農藥的滅蟲的效果越來越差,這是因為農藥選擇了能抵抗農藥的變異害蟲生存下來,可見害蟲的抗藥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4.(2023·河源模擬)很早之前野生馬鈴薯自由生長,后來人類在挖食塊莖時,土地被疏松,馬鈴薯長得更大。其次,村落周圍人類的糞便和食物殘渣也進一步促進了野生馬鈴薯的生長,提高了產量和質量。馬鈴蟲是馬鈴薯的毀滅性害蟲,其幼蟲和成蟲常將馬鈴薯葉片吃光,一般造成減產30%~50%,有的甚至高達90%。據此資料完成29和30題。下列有關馬鈴薯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馬鈴蟲對馬鈴薯的進化沒有好處B.馬鈴薯可以成為稻米、小麥、玉米外的又一主糧C.人類的需求和活動對馬鈴薯的進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D.進化至今的馬鈴薯比野生馬鈴薯體積大、品質更好【答案】A【解析】A、馬鈴蟲對馬鈴薯的進化起了選擇作用,符合題意;B、馬鈴薯塊莖富含淀粉,能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不符合題意;C、人類的需求和活動對馬鈴薯的進化起到了一定的選擇作用,不符合題意;D、 出現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斗爭中獲勝,并將這些變異遺傳下去,因此進化至今的馬鈴薯比野生馬鈴薯體積大,品質更好,不符合題意。5.(2023·龍華模擬)據科學家在《Nature》發表論文得知,攜帶瘧疾的蚊子的腿中進化出一種化學感應蛋白,使它們對用殺蟲劑處理過的蚊帳具有抵抗力,導致殺蟲劑效果越來越不明顯,攻克瘧疾面臨新挑戰。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A.殺蟲劑的質量越來越差B.殺蟲劑使蚊子產生了抗藥性的變異C.殺蟲劑選擇了具有抗藥性這種有利變異D.殺蟲劑使蚊子個體從無抗藥性變為有抗藥性【答案】C【解析】AC、蚊子的抗藥性存在著變異,針對某種殺蟲劑,有的個體抗藥性強,有的個體抗藥性弱。使用殺蟲劑時,把抗藥性弱的蚊子殺死,這叫不適者被淘汰;抗藥性強的蚊子活下來,這叫適者生存。活下來的抗藥性強的蚊子,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藥性強,有的抗藥性弱,再使用殺蟲劑時,又把抗藥性弱的蚊子殺死,而抗藥性強的蚊子活下來。這樣隨著殺蟲劑的不斷使用,蚊子的抗藥性強這一性狀逐漸得到了選擇和加強,存活下來的個體由于具有了更強的抗藥性。因此,蚊子抗藥性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殺蟲劑使抗藥性強的蚊子存活下來并大量繁殖,A錯誤、C正確;BD、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變異不是生物的自主選擇。在環境改變前,生物就已近具有了多樣的變異類型。只是,環境選擇了適應性的有利變異。可見,“ 殺蟲劑使蚊子產生了抗藥性的變異 ”和“殺蟲劑使蚊子個體從無抗藥性變為有抗藥性”都是不正確的觀點,BD錯誤;6.(2023·惠來模擬)達爾文是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他通過大量的觀察,猜測所有生物物種是由少數共同祖先,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過程后演化而成。下列對各種現象的解釋中,與達爾文進化理論一致的是( )A.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長期不用眼而失去視覺B.啄木鳥的長舌是因為要捕食樹縫內的昆蟲,反復不斷伸長舌頭的結果C.長頸鹿的頸長是因為它不斷地努力吃高處的樹葉而形成的D.狼和鹿兩者進行相互選擇,結果都能迅速奔跑【答案】D【解析】ABC、用進廢退這個觀點最早是由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提出,他在《動物的哲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被后人稱為“拉馬克學說”),提出了兩個法則:一個是用進廢退;一個是獲得性遺傳。他提出物種是可以變化的,物種的穩定性只有相對意義。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環境條件對生物機體的直接影響。“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長期不用眼而失去視覺”、“啄木鳥的長舌是因為要捕食樹縫內的昆蟲,反復不斷伸長舌頭的結果”、“長頸鹿的頸長是因為它不斷地努力吃高處的樹葉而形成的”都符合“拉馬克學說”,而不符合自然選擇學說,ABC錯誤;D、鹿和狼各自的特征是在長期的生存斗爭過程中形成的,鹿跑的不快、轉彎不靈活便容易被狼吃掉,狼跑的不快就不易捕獲食物(鹿),在長期的生存斗爭和相互選擇中,鹿和狼發展了自己的特征,符合達爾文的進化論,D正確。7.(2023·惠來模擬)2022年4月,科學家在山東臨沂發現一個5.04億年前的遠古化石群,在不同地層中埋藏著數十種遠古海洋動物化石,其中在較淺的地層中節肢動物數量最多,在較深地層中有不少低等的海綿動物和蠕蟲狀動物。以下關于該資料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A.能夠證明原始生命誕生在原始海洋中B.說明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最直接證據C.越古老地層中的生物化石結構越簡單D.對研究生物的進化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答案】A【解析】A、原始大氣(包括水蒸氣、氫、氨、甲烷等)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一些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下,逐漸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經過復雜的變化、漫長的時間在原始海洋里終于演變出原始的生命。因此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但是,題干資料主要體現了“在不同地層中埋藏著數十種遠古海洋動物化石”,不能證明原始生命誕生在原始海洋中,A錯誤;B、化石是保存在巖層中的古生物遺物和生活遺跡,直接說明了古生物的結構或生活習性。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證據,B正確;C、通常,越古老的地層中,形成的生物化石結構越簡單,越晚近的地層中,形成的生物化石結構越復雜,C正確;D、化石對人們研究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意義,是是研究生物進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證據,D正確。8.(2022·英德模擬)清遠鵝具有生長周期短、成熟快、骨細、脂肪少、蛋白質多、肉嫩而多汁等優點,被燒臘餐飲公司廣泛使用。以下有關清遠鵝進化過程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由野灰雁經人工選擇的結果B.清遠鵝屬鳥科,又叫烏鬃鵝C.由原雞經自然選擇的結果D.與人和其它家畜長期共存的結果【答案】A【解析】人工選擇是在不同的飼養條件下,原始祖先產生了許多變異,人們根據各自的愛好對不同的變異個體進行選擇,經過若干年的選擇,使所選擇的性狀積累加強,最后選育出不同的品種;例如清遠鵝之所以深受飼養者的喜愛就是人工選擇的結果。生物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現象,叫做“自然選擇”,而野灰雁是通過長期人工選擇的結果,不是自然選擇形成的。A正確,BCD錯誤。9.格蘭特在1976-1985年對達天涅主島上的強壯地雀研究時發現:島上先持續干旱時,食物中大堅果的比率增大,出生地雀的喙變大;后來持續雨季,食物中小堅果的比率增大,出生地雀的喙變小。下列不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是( )A.大堅果的比率增大不利于小喙地雀的生存B.地雀喙的大小是可以遺傳給后代的C.在進化中地雀的喙不會變得更大或更小D.食物組成是地雀喙大小進化的自然選擇因素【答案】C【解析】A、食物主要是大堅果時,不利于喙小的地,雀生存,喙大的地雀成為了環境的適應者,最終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A不符合題意。B、地雀的喙大小是一種相對性狀,是一種變異現象,變異具有普遍性,可以遺傳給后代,B不符合題意。C、生物變異具有普遍性,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所以地雀的喙會發生變異,會變得更大或者更小,C說法錯誤,故C不符合題意。D、地雀的喙大小直接影響著獲取的食物,所以地雀的生活需要從外界獲取食物,所以無法獲取食物的地雀最終會淘汰,能獲得食物的地雀會生存下來,可見食物是地雀喙大小的選擇因素,符合自然選擇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D說法正確,D不符合題意。10.(2018·中山模擬)張燕同學發現合歡樹的葉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但一到夜幕降臨,那無數小羽片就成雙成對地折合關閉,好像被手碰過的含羞草一樣。下列有關合歡樹這一特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A.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B.可能是受溫度變化刺激引起的反應C.葉子閉合可能有利于減少水分的散失D.是這種植物為適應環境主動變異的結果【答案】A【解析】合歡樹的葉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但一到夜幕降臨,那無數小羽片就成雙成對地折合關閉,屬于植物的睡眠。植物睡眠可能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一是夜晚比白天冷,夜晚閉合葉子和花朵,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凍的侵襲;二是葉子閉合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熱帶植物白天也閉合),有保持適當濕度的作用;三是植物白天睡眠,主要是對環境的適應,午睡的植物是為了防止水分過多散發,遭遇大風大雨時的睡眠是防柔嫩的葉片受到暴風雨的摧殘。一、基礎鞏固1.(2023·南沙模擬)如圖表示幾種植物類群的進化關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戊最有可能是水生的 B.乙和丙都是由甲進化來的C.最先出現的植物類群是甲 D.丁的結構比丙的復雜【答案】A【解析】生物進化的總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由圖可知最先出現的植物類群是甲,C正確;乙和丙都是由甲進化來的,B正確;丁是由丙進化來的,由進化趨勢可知,丁的結構比丙的復雜,D正確;戊是較高等的植物類群,由進化趨勢可知,戊最有可能是陸生的,A錯誤。2.(2023·惠東模擬)下圖是“生物進化樹的分支”,數字代表進化樹上的某類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出現最早的生物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生物進化的歷程如圖:從進化樹上可知,最早出現的生物出現在最下面,所以A符合題意。3.(2022·湛江模擬)下列對自然選擇的理解正確的是( )A.金魚的品種多樣,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B.利用自然選擇學說,能正確解釋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C.生物的生存斗爭只發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間D.因為北極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環境里,所以它們的身體產生了定向的白色變異【答案】B【解析】A.金魚的品種多樣,這是人工選擇的結果,A不符合題意。B.達爾文認為,在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斗爭中獲勝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在生存斗爭中失敗而死亡,這就是說,凡是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適應環境的;自然選擇過程是一個長期的、緩慢的、連續的過程,由于生存斗爭不斷地進行,因而自然選擇也是不斷地進行,通過一代代的生存環境的選擇作用,物種變異被定向地向著一個方向積累,于是性狀逐漸和原來的祖先不同了,這樣,新的物種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環境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所以,經過自然選擇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樣性。所以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就形成了現在這樣的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B符合題意。C.生存斗爭包括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斗爭,生物種內的斗爭,如為食物、配偶和棲息地等的斗爭,以及生物種間的斗爭,C不符合題意。D.變異是不定向的,北極熊的體色存在著白色和非白色的變異,在自然選擇的長期作用下,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極熊白色性狀適于環境而得到積累加強,D不符合題意。4.(2021·梅州模擬)化石為生物進化提供了直接的證據,越晚地層里形成的化石中的生物特點是( )A.簡單低等,水生生物多 B.簡單低等,陸生生物多C.復雜高等,水生生物多 D.復雜高等,陸生生物多【答案】D【解析】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分類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分類地位越高等。因此,越晚地層里形成的化石中的生物特點是:復雜高等,陸生生物多。5.(2021·港南模擬)對生物進化問題的研究,最直接有力的證據是( )A.調查統計 B.古生物化石C.胚胎發育證據 D.模擬實驗【答案】B【解析】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漫長的年代和復雜的變化而形成的。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先后順序,說明了生物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逐漸進化而來的,它是生物進化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B符合題意。二、能力提高6.(2023·東莞模擬)下列有關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歷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米勒實驗結果表明原始地球能產生原始生命B.研究生物進化歷程中,化石是唯一的證據C.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低等,由復雜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D.越低等的生物在地層中出現得越早【答案】D【解析】A、米勒的實驗向人們證實,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米勒實驗結果表明原始地球能產生原始生命 ,不能證明“原始地球能產生原始生命”,A錯誤;B、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歷程的最重要的、比較全面的、直接的證據,但不是唯一證據,B錯誤;CD、在研究生物的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證據,越古老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簡單、低等、水生生物較多。越晚近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復雜、高等、陸生生物較多。因此,證明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C錯誤,D正確。7.(2023·增城模擬)如圖為脊椎動物進化的主要歷程示意圖,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c類動物是動物界中最高等的類群B.圖中a.b.c類動物的體溫都是恒定的C.圖中d.e類動物的生殖方式都是卵生D.圖中a.b.c類動物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答案】B【解析】A、圖中c為哺乳類動物,是最高等的動物類群,A正確;B、圖中b鳥類、c哺乳動物,二者屬于恒溫動物,但a爬行動物屬于變溫動物,B錯誤;C、圖中d魚類、e兩棲動物的生殖方式都是體外受精、卵生,C正確;D、a爬行類、b鳥類、c哺乳類,三者體內都有脊椎骨組成的脊柱且生殖和發育徹底脫離了水的限制,都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D正確。8.(2023·天河模擬)大量的證據表明,原始生命起源的場所可能是( )A.原始陸地 B.原始海洋C.原始大氣 D.原始火山【答案】B【解析】化學起源學說認為:原始地球的溫度很高,地面環境與現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電閃雷鳴,地面上火山噴發、熔巖橫流,從火山中噴出的氣體,如水蒸氣、氨、甲烷等構成了原始的大氣層。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隨著地球溫度的逐漸降低,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簡單的有機物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簡單有機物,不斷的相互作用,形成復雜的有機物,再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見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9.(2023·廣東模擬)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合理的是( )A.枯葉蝶的體色和體形酷似干枯的樹葉,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B.植物進化的大致歷程:苔蘚植物→藻類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C.脊椎動物進化的大致歷程: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D.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陸生到水生【答案】A【解析】A、自然選擇是自然界對生物的選擇作用,使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因此枯葉蝶的體色和體形酷似枯葉,是由于長期自然選擇而形成的,A正確;BD、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植物的進化進程: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藻類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BD錯誤;C、在地球上最早出現的脊椎動物是古代的魚類,并逐漸進化為原始的兩棲類,古代的兩棲類又進化為爬行類,某些爬行類又進化為原始的鳥類和哺乳類。所以,脊椎動物進化的大致歷程是:原始魚類→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原始鳥類和哺乳類,C錯誤;10.(2018·中山模擬)以下有關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選項,不正確的是( )A.各種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B.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為了獲得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生存斗爭C.變異是定向的,自然選擇是不定向的D.害蟲抗藥性的增強是農藥對害蟲不斷選擇的結果【答案】C【解析】A、達爾文認為,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生殖能力,因此,生物存在過度繁殖的現象,A不符合題意;BD、生過度繁殖,會引起生物之間為了獲得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生存斗爭,在斗爭的過程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具有優勢,并將有利變異遺傳給后代,結果,適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BD不符合題意,C、生物的變異是不定項的,進化是定向的,進化的方向由自然選擇決定,C符合題意。三、拓展訓練11.(2018·中山模擬)下列各項敘述中,符合達爾文進化觀點的是( )A.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差異大的原因,是不同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B.長期使用同種抗生素,殺菌效果差,是因為抗生素使細菌產生了抗藥性C.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生存并繁衍后代D.生物的變異是定向的,自然選擇是不定向的【答案】C【解析】A、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普遍存在的,使得生物在繁殖中出現了不同的變異個體(適應周圍環境與不適應周圍環境),為選擇提供了選擇的資料,選擇的基礎。家養動物是人工選擇的產物,同種野生動物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家養動物與同種野生動物較大差異正是因為選擇的不同,因為選擇是定方向的。然而自然選擇方向是適應環境,人工選擇是人為設定一定的環境使其向人們的需求和喜好方向發展。所以造成家養動物與同種野生動物較大差異的原因是人工選擇,A不符合題意;B、遺傳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首先細菌的抗藥性存在著變異。有的抗藥性強,有的抗藥性弱。使用抗生素時,把抗藥性弱的細菌殺死,這叫不適者被淘汰;抗藥性強的細菌活下來,這叫適者生存。活下來的抗藥性強的細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藥性強,有的抗藥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時,又把抗藥性弱的細菌殺死,抗藥性強的細菌活下來。這樣經過抗生素對細菌的長期選擇,使得有的細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響了,導致細菌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甚至產生了“超級細菌”,B不符合題意;C、在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容易被淘汰,生物向著適應環境的方向進化,C符合題意;D、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D不符合題意。12.(2022·江海模擬)如圖所示為雞的進化關系,根據達爾文的觀點,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不同品種的雞都具有共同祖先B.不同品種的雞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C.原雞的所有變異都能遺傳給后代D.雞的進化是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結果【答案】C【解析】A.從圖中可知,不同品種的雞都具有共同的祖先原雞,A不符合題意。B.在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能夠產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為獲取足夠的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生存斗爭,B不符合題意。C.變異包括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因此原雞的可遺傳的變異能遺傳給后代,不可遺傳的變異不能遺傳給后代,C符合題意。D.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人工選擇是在不同的條件下,原始祖先產生了許多變異,人們根據各自的愛好對不同的變異個體進行選擇經過若干年的選擇,使選擇的性狀通過遺傳積累加強,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種。所以雞的進化是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結果,D不符合題意。13.(2022·英德模擬)根據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結合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害蟲樣體中原來就存在抗藥性個體B.該農藥使用初期,害蟲的數量明顯增加C.抗藥性的形成是農藥對害蟲定向選擇的結果D.農藥使用一段時間后,害蟲數量觸底后又明顯增長【答案】B【解析】A.害蟲樣體中原來就存在抗藥性個體,但抗藥性能力有強有弱,A不符合題意。B.根據曲線走勢可知,該農藥使用初期,害蟲的數量明顯減少,B符合題意。C.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所以抗藥性的形成是農藥對害蟲定向選擇的結果,C不符合題意。D.農藥使用一段時間后,抗藥性個體得以生存并繁殖后代,害蟲數量觸底后又明顯增長,D不符合題意。14.(2021·蓬江模擬)下列有關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命起源于原始陸地B.古老地層中的化石其生物結構簡單C.人類的祖先是類人猿D.生物多樣性是人工選擇的結果【答案】B【解析】A.根據化學起源學說可知,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A不符合題意。B.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低等,水生種類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層中,成為化石的生物越復雜,高等,陸生種類越多,B符合題意。C.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C不符合題意。D.達爾文進化論認為,生物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的結果,生物多樣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不符合題意。15.(2022·遂溪模擬)請閱讀以下資料回答問題:資料一:達爾文在他的知名著作《物種起源》當中,曾經把所有已知的地球生物的祖先起名叫做LUCA。后來的研究發現,LUCA誕生在深海熱液噴口,過著厭氧的生活。資料二: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的研究人員確定了一些自生命起源以來就幾乎沒有變化過的代謝反應,使用海底熱液噴口中發現的催化劑和條件進行化學實驗,以及在計算機上開發出的分子考古學形式,重建了LUCA的新陳代謝,研究發現,推動新陳代謝反應向前發展所需的能量來源其實就是氫氣,而這個氫能來自于生命本身。(1) 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達爾文的 學說合理的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2)地球生物祖先LUCA的新發現進一步為原始生命誕生于 提供了有力佐證。關于生命起源的學說,現在普遍被大多數學者認同的是 ,米勒的模擬實驗證明,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無機小分子可以生成 。(3) 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特征,這些生物化學反應不僅有物質的變化,同時還有 的轉化,德國的研究人員發現,推動反應的能量來源是 。(4)巴斯德的“鵝頸燒瓶”實驗和米勒的模擬實驗雖然結論不同,一個為 提供了依據,一個為生命的化學進化提供了佐證,但是它們都是科學研究方法中最常用的 。【答案】(1)化石;自然選擇(2)原始海洋;化學起源說;有機小分子(3)新陳代謝;能量;氫氣(4)生生論;實驗法【解析】(1)化石是保存在巖層中的古生物遺物和生活遺跡,直接說明了古生物的結構或生活習性,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證據。自然選擇包括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適者生存與不適者被淘汰三個過程,生物物在繁衍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變異,其中的許多變異是能夠遺傳的,是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這些不斷發生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然后過度繁殖為自然選擇提供了動力,以生存斗爭為手段,達到適者(有利變異)生存與不適者(不利變異)被淘汰的結果,因此,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合理的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2)根據題干中資料可以看出,地球生物祖先LUCA的新發現進一步為原始生命誕生于原始海洋提供了有力佐證。關于生命起源的學說,現在普遍被大多數學者認同的是化學起源說,1953年,美國青年學者米勒模擬原始地球的條件和大氣成分,將甲烷,氨,氫,水蒸氣等氣體泵入一個密閉的裝置內,通過進行火花放電(模擬閃電),合成了多種氨基酸(氨基酸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一類有機物),所以,米勒的模擬實驗證明,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無機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機小分子物質。(3)新陳代謝是生物進化的基本特征,這些生物化學反應不僅有物質的變化,同時還有能量的轉化,根據題干中資料可以看出,推動新陳代謝反應向前發展所需的能量來源其實就是氫氣,而這個氫能來自于生命本身。(4)巴斯德的“鵝頸燒瓶”實驗和米勒的模擬實驗雖然結論不同,巴斯德通過實驗證明微生物不是從營養液中自然發生的,而是來自空氣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孢子),這說明微生物不是從營養液中自然發生的,而是生物來自于生命,這為生生論提供了依據,一個為生命的化學進化提供了佐證,但是它們都是科學研究方法中最常用的實驗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16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進化 2023-2024學年初中生物中考一輪復習(廣東專版)(學生版).docx 專題16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進化 2023-2024學年初中生物中考一輪復習(廣東專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