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考試題
(總分100分 考試時間40分鐘)
姓名: 分數:
一、單選題(60分)
1. 新課程標準為了體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整體性和發展性,根據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劃分為( )階段 。
A兩個 B三個 C四個 D五個
2. 新課程標準安排了( )個學習領域。
A三個 B四個 C五個 D不確定
3. 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 )
A聯系生活學數學 B培養學習數學的愛好
C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D進行雙基教學
4. 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 )的過程。
A交往互動 B共同發展 C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
5. 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學會( )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C教課標 D教課本
6.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解決問題的教學要貫穿于數學課程的全部內容中,不再單獨出現( )的教學。
A概念 B計算 C應用題 D定義
7. “三維目標”是指知識與技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理解與掌握 B過程與方法 C科學與探究 D繼承與發展
8. 建立成長記錄是學生開展( )的一個重要方式,它能夠反映出學生發展與進步的歷程。
A自我評價 B相互評價 C多樣評價 D小組評價
9. 新課程標準中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 )的動詞。
A過程性目標 B知識技能目標 C情感目標
10.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是一個( )的過程。
A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
B主動和被動的、生動活潑的
C生動活潑的、被動的、富于個性
11. 新課程標準對“基本理念”進行了很大的修改,過去的基本理念說:“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現在的新課程標準改為:( )
A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B人人都獲得教育,人人獲得良好的教育
C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獲得有價值的教育
D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
12. “用數學”的含義是( )
A用數學學習 B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C了解生活數學 D掌握生活數學
13. 新課程標準強調“從雙基到四基”的轉變,四基是指:( )
A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
B基礎知識、基本經驗、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
C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
D基礎知識、基本經驗、基本思想和基本過程
14.新課程標準強調“從兩能到四能”的轉變,“四能”是指( )
A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和討論問題的能力。
B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C分析問題、討論問題的能力、計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
D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計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
15. 在新課程背景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 ( )
A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
B形成新的教育評價制度
C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
16. “綜合與實踐”的教學活動應當保證每學期至少( )次
A一 B二 C三 D四
17.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 )。
A組織者合作者 B組織者引導者 C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18. 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 )之上。
A愛好 B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 C興趣
19. 推理一般包括( )
A邏輯推理和類比推理 B邏輯推理和演繹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
20. 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在基礎性、普及( )。
A一般性 B科學性 C發展性 D創新性
21. ( ) 是考查學生課程目標達成狀況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設計和實施它有助于全面考查學生的數學學業成就,及時反應教學成效,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A書面測驗 B教師觀察 C學具制作 D學生作業
22. ( )是對教材編寫的根本要求。
A直觀性 B科學性 C教育性 D合理性
23.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 ),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開展和變化。
A學習結果 B學習過程 C學習評價 D學習能力
24.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系的( )。
A根本途徑 B根本過程 C根本方法 D根本思想
25. 實行啟發式教學有助于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發揮教師的( )。
A指導作用 B主導作用 C主要作用 D輔助作用
26. 數學課程資源是指應用于教與學活動中的各種資源。以下各資源不屬于數學課程資源的是( )。
A文本資源 B信息技術資源 C社會教育資源 D人力資源
27.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五個根本理念,在具體的評價體系中,要以這五個理念為根底,形成新的學生數學學習評價的根本理念,以下說法錯誤的選項是( )
A評價目標多元化 B評價方式多樣化 C評價過程靜態化 D評價主體多元化
28. 初中階段“圖形與幾何”領域包括圖形的性質、( )、圖形與坐標三個主題A圖形的變換 B圖形的畫法 C圖形的構成
29. 初中階段“數與代數”領域的三個主題是:數與式、方程與不等式和( )
A函數 B代數式 C整式
30. 初中階段“統計與概率”的領域包含抽樣與數據分析和( )兩個主題
A數據整理 B隨機事件的概率 C數據統計
二、判斷題(對的打“√”,錯的打“×”)(10分)
31. 數感是初中階段核心素養之一。 ( )
32.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 )
33. 教師培訓是落實課程改革要求、提升學生素質的關鍵 ( )
34. 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承載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 ( )
35. 改變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互動式等,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和合作者等綜合性教學活動( )
36. 新課程標準的三會是指: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 )
37.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 )
38.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眼光主要表現為抽象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 ( )
39. 學生成績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核心素養要求。 ( )
40. 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思維主要表現為:運算能力、推理意識。 ( )
三、填空題。(30分)
41.數學是研究( )和( )的科學。
42.( )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承載著落實( )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
4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具有( )、( )和( )。
44.學生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掌握適應現代生活及進一步學習必備的( )、( )、( )和( )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45.改變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注重( )、( )、( )、( )等,探索( )教學,積極開展( )和( )等綜合性教學活動。
46.有效的教學活動是( )和( )的統一,( )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 )、( )與( )。
47.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眼光主要表現為( )、( )、( )( )。
48.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思維主要表現為:( )( )。
答題卡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36-40
41. 、
、
、 、
、 、 、
、 、
、 、
46. 、 、
、 、
47. 、 、 、
48. 、
3 / 4初中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考試題
(總分100分 考試時間40分鐘)
姓名: 分數:
一、單選題(60分)
1. 新課程標準為了體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整體性和發展性,根據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劃分為( C )階段 。
A兩個 B三個 C四個 D五個
2. 新課程標準安排了( B )個學習領域。
A三個 B四個 C五個 D不確定
3. 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 C )
A聯系生活學數學 B培養學習數學的愛好
C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D進行雙基教學
4. 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 C )的過程。
A交往互動 B共同發展 C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
5. 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學會( B )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C教課標 D教課本
6.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解決問題的教學要貫穿于數學課程的全部內容中,不再單獨出現( A )的教學。
A概念 B計算 C應用題 D定義
7. “三維目標”是指知識與技能、( B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理解與掌握 B過程與方法 C科學與探究 D繼承與發展
8. 建立成長記錄是學生開展( C )的一個重要方式,它能夠反映出學生發展與進步的歷程。
A自我評價 B相互評價 C多樣評價 D小組評價
9. 新課程標準中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 A )的動詞。
A過程性目標 B知識技能目標 C情感目標
10.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是一個( A )的過程。
A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
B主動和被動的、生動活潑的
C生動活潑的、被動的、富于個性
11. 新課程標準對“基本理念”進行了很大的修改,過去的基本理念說:“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現在的新課程標準改為:( A )
A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B人人都獲得教育,人人獲得良好的教育
C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獲得有價值的教育
D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
12. “用數學”的含義是( B)
A用數學學習 B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C了解生活數學 D掌握生活數學
13. 新課程標準強調“從雙基到四基”的轉變,四基是指:( C )
A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
B基礎知識、基本經驗、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
C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
D基礎知識、基本經驗、基本思想和基本過程
14.新課程標準強調“從兩能到四能”的轉變,“四能”是指( B )
A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和討論問題的能力。
B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C分析問題、討論問題的能力、計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
D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計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
15. 在新課程背景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 ( C )
A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
B形成新的教育評價制度
C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
16. “綜合與實踐”的教學活動應當保證每學期至少( A )次
A一 B二 C三 D四
17.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 C )。
A組織者合作者 B組織者引導者 C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18. 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 B )之上。
A愛好 B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 C興趣
19. 推理一般包括( C)
A邏輯推理和類比推理 B邏輯推理和演繹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
20. 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在基礎性、普及( C )。
A一般性 B科學性 C發展性 D創新性
21. ( A ) 是考查學生課程目標達成狀況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設計和實施它有助于全面考查學生的數學學業成就,及時反應教學成效,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A書面測驗 B教師觀察 C學具制作 D學生作業
22. ( B )是對教材編寫的根本要求。
A直觀性 B科學性 C教育性 D合理性
23.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 A ),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開展和變化。
A學習結果 B學習過程 C學習評價 D學習能力
24.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系的( A )。
A根本途徑 B根本過程 C根本方法 D根本思想
25. 實行啟發式教學有助于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發揮教師的( B )。
A指導作用 B主導作用 C主要作用 D輔助作用
26. 數學課程資源是指應用于教與學活動中的各種資源。以下各資源不屬于數學課程資源的是( D )。
A文本資源 B信息技術資源 C社會教育資源 D人力資源
27.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五個根本理念,在具體的評價體系中,要以這五個理念為根底,形成新的學生數學學習評價的根本理念,以下說法錯誤的選項是( C )
A評價目標多元化 B評價方式多樣化 C評價過程靜態化 D評價主體多元化
28. 初中階段“圖形與幾何”領域包括圖形的性質、( A )、圖形與坐標三個主題A圖形的變換 B圖形的畫法 C圖形的構成
29. 初中階段“數與代數”領域的三個主題是:數與式、方程與不等式和( A )
A函數 B代數式 C整式
30. 初中階段“統計與概率”的領域包含抽樣與數據分析和( B )兩個主題
A數據整理 B隨機事件的概率 C數據統計
二、判斷題(對的打“√”,錯的打“×”)(10分)
31. 數感是初中階段核心素養之一。 ( ×)
32.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 )
33. 教師培訓是落實課程改革要求、提升學生素質的關鍵 ( ×)
34. 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承載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 ( √)
35. 改變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互動式等,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和合作者等綜合性教學活動( √)
36. 新課程標準的三會是指: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 )
37.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 √)
38.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眼光主要表現為抽象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 ( √)
39. 學生成績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核心素養要求。 (× )
40. 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思維主要表現為:運算能力、推理意識。 (√ )
三、填空題。(30分)
41.數學是研究( 數量關系 )和( 空間形式)的科學。
42.( 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承載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
4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44.學生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掌握適應現代生活及進一步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 )、(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45.改變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 )、(探究式)、(參與式)、( 互動式 )等,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 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 )等綜合性教學活動。
46.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 學生 )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 組織者)、( 引導者 )與(合作者 )。
47.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眼光主要表現為(抽象能力)、( 幾何直觀)、(空間觀念)(創新意識)。
48.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思維主要表現為:(運算能力)、(推理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