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詩歌鑒賞專題(七下)學案(原卷版+解析版)-【2024名師導航】中考語文一輪總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詩歌鑒賞專題(七下)學案(原卷版+解析版)-【2024名師導航】中考語文一輪總復習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一 詩歌鑒賞(七年級下冊) 學案-【2024名師導航】(解析版)
七下課內古詩詞賞析
一、木蘭詩 【參考大意】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
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問木蘭在想什么?問木蘭在惦記什么?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么,也沒有在惦記什么。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昨天晚上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征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那么多卷征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
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
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分辨。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雌兩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zhù tiě kèhán ān jiān róng tuò zǐ zhuó chang bìn cí
杼 軍帖 可汗 鞍韉 戎 柝 姊 著 裳 鬢 雌
原文 賞析 主題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表現手法:運用起興手法,以“唧唧復唧唧”的織布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設置懸念。 內容理解:“木蘭當戶織”,點明主人公的名字及身份,接著寫木蘭不織布卻只嘆息這個不同以往的情景,設置懸念,引出下文。 本詩通過寫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塑造了木蘭這一愛家、愛國、不慕名利、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集中體現了中華兒女勤勞、智慧、勇敢、堅強的優秀品質。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內容理解:①“卷卷有爺名”,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夜傳“軍帖”“大點兵”“卷卷有爺名”都說明軍情緊急,木蘭父親被征在所難免。②“阿爺無大兒……從此替爺征”,寫木蘭思慮過后,毅然決定代父從軍,表現了她的果敢堅毅和孝心。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內容理解:①“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兼用排比、互文的修辭手法,寫木蘭出征前的緊張準備,表現了她處事果斷、精明干練的性格特點。②“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運用反復、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了木蘭行軍的神速、軍情的緊迫,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氣氛,同時也寄托了木蘭思親之深。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①“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征途的遙遠、行軍的神速,表現了木蘭躍馬飛奔、馳騁沙場的英雄氣概。②“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描寫邊塞夜景,烘托出戰場上木蘭的勇敢和堅強。③“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運用對偶、互文的修辭手法,極寫戰爭時間長久,激烈殘酷,襯托了木蘭的英勇、機智、善戰。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修辭、表現手法:①前兩句運用頂真的修辭手法,承上啟下。上句“歸來見天子”緊承上段末句“壯士十年歸”;下句“天子坐明堂”引出下文對木蘭的賞賜。②“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運用夸張、對偶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 內容理解:木蘭還朝辭官。表現了她眷戀家鄉、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修辭:①“爺娘聞女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通過父母姐弟各自的行為舉止,描寫家中歡樂的氣氛,渲染家人的興奮與喜悅。②“開我東閣門……對鏡帖花黃”,運用對偶和互文的修辭手法,描寫木蘭歸家后的生活細節。“開”“坐”“脫”“著”“理”“帖”一連串的動作,寫出木蘭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出木蘭歸家后舒暢、喜悅的心情。 表現手法:“火伴皆驚忙”,表現了伙伴的驚詫和贊嘆,反襯出木蘭從軍時的謹慎和機敏。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修辭:用比喻作結。以雙兔為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一事進行巧妙的解答,贊美了木蘭的謹慎和機警,妙趣橫生又令人回味無窮。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通過東、西、南、北的排比鋪寫,表現了木蘭購買戰馬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戰前的緊張氣氛。
B.“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表現了木蘭的女兒家心思和軍情緊迫,使故事更具傳奇色彩。
C.“萬里赴戎機……壯士十年歸”三個對偶句簡潔明快,寫出了戰事推進的迅猛與激烈,表現了女英雄卓越的軍事才能。
D.全詩緊扣“木蘭是女郎”來構思,繁簡描寫極具匠心,兒女情與英雄氣相得益彰。
答:C【解析】“萬里赴戎機……壯士十年歸”不僅寫出戰事推進的迅猛與激烈,還表現了木蘭身經百戰、勝利歸來。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中的數字“十二”與“百千”都是表示多數。
B.“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實寫將軍拼死作戰,壯士十年后歸來的情景。
C.“霍霍”是擬聲詞,惟妙惟肖地描繪出小弟內心急切,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
D.“可汗問所欲”時,木蘭的回答表現了她放棄功名,盡快回歸故里,與家人團聚的心愿。
答:B【解析】“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意思是: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有的犧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勝而歸。不是實寫將軍拼死作戰,壯士十年后歸來的情景。
3.《木蘭詩》是如何運用側面描寫來刻畫木蘭這一形象的?
答:詩中對木蘭形象的塑造借助對他人(或物)的描寫來進行烘托,使人物形象更鮮明突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兩句詩渲染了軍中悲壯、嚴肅的氣氛,用環境描寫烘托了木蘭勇敢堅強的性格;“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勛級之高、賞賜之多,從側面寫出木蘭戰斗之英勇與戰功之卓著;“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通過軍中同伴的“驚忙”“不知”,從側面表現木蘭的非凡智慧和才能。
4.全詩結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答:結尾以兔作喻,點明了在多年征戰的生活中,識別不出木蘭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蘭在艱苦的戰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隱瞞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樣英勇無畏,為國立功,一個聰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5.《木蘭詩》這首敘事詩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是略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答:詩歌對木蘭替父從軍的緣由,惜別家人,辭官還鄉,家人團聚的內容寫的詳細,對木蘭出征前的準備及十年的征戰內容則寫的簡略。這樣安排,是為了更好的刻畫人物。
二、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參考大意】
前不見古人,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圣君,
后不見來者。 向后不見后世求才的明君。
念天地之悠悠, 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
獨愴然而淚下。 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yōu yōu chuàng rán
悠 悠 愴 然
原 文 賞 析 主題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內容理解:這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古人”指古代能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來者”指后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詩人寫自己沒能遇見賢君明主,生不逢時,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 本詩通過描寫詩人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抑郁已久的悲憤之情,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心緒。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淚下。 煉字:“念”字表現了詩人囊括宇宙古今、寬廣無垠的精神境界。“獨”字渲染了詩人心中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之感。 內容理解:這兩句是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及詩人孤獨悲苦的心緒。把個人置于寬闊無邊的宇宙中,使個人顯得渺小孤寂,從而讓人產生一種蒼茫的孤獨感,表達了在亙古不變的時空中,生命短暫,時不我待的悲情。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懷著對燕昭王筑臺求士的向往之情登上幽州臺,順著歷史追溯,卻看不見這位燕國之君,當年的盛景蕩然無存。
B.“古人”指的是燕昭王,“獨”字表現了詩人孤獨凄涼的情感。
C.詩人的感慨由時間轉向空間,想到宇宙茫茫,大地遼闊,自己一個人站在這里,誰能來傾聽自己的豪情壯志?
D.這首短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答:B【解析】“古人”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樣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明君。
2.請從“古人”和“悠悠”中選擇一個進行解釋。
答:古人:賢明的君主(能禮賢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3.請描繪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個畫面。
答:我登上幽州臺眺望遠方,思緒萬千,想到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看這茫茫宇宙,雖然無邊無際,但看不到一個能賞識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
4.這是一首吊古傷今,吟詠嘆惋的生命悲歌,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通過書寫登樓遠眺,憑今吊古的感慨,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理想破滅,孤寂沉郁的情感。
5.“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兩句詩營造了一種極其特殊的意境。請簡要談談你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答:把個人置放到廣漠無邊的宇宙背景中,使個人顯得渺小孤寂,從而產生一種蒼茫的孤獨感。(意思對即可)
三、望岳
杜甫 【參考大意】
岱宗夫如何? 泰山到底怎么樣?
齊魯青未了。 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
造化鐘神秀,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色都匯聚于泰山,
陰陽割昏曉。 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為一明一暗兩部分。
蕩胸生曾云, 冉冉升起的云霞蕩滌我的心靈,
決眥入歸鳥。 睜大眼睛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開一樣。
會當凌絕頂,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
一覽眾山小。 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dài wèi liǎo xiǎo céng jué zì líng jué
岱 未了 曉 曾 決眥 凌 絕
原文 賞析 主題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畫面描述:巍峨的泰山拔地而起,參天聳立,蒼翠的山色中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地。 修辭: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其雄偉高大的山勢。 內容理解:遠望泰山的整體形象。 本詩通過描寫泰山的雄渾景象,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勇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對前途充滿信心的雄心和氣概。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表現手法:虛實結合。上句寫泰山的神奇秀麗,是虛寫;下句寫泰山的巍峨高大,是實寫。 內容理解、修辭、煉字:寫近望泰山。上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鐘”字將大自然人格化,寫出了大自然賦予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突出泰山神奇秀美。下句運用夸張、比喻的修辭手法,“割”字寫出了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的刀切斷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蕩胸生曾云, 決眥入歸鳥。 內容理解、煉字:這兩句是實景,寫細望泰山。用“曾云”襯托山高。“入”字寫倦鳥歸巢,目光由近及遠。“決眥”將詩人極目仰望的神態描寫得活靈活現,表現出仰望時的全神貫注,襯托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并擁有令人振奮的力量。 情感:表達了詩人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眷戀和熱愛之情。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表現手法、煉字:以“眾山小”反襯泰山的高大。“會當”“凌”表現了詩人登山的決心和豪情壯志,貼切傳神。 情感、哲理:由望岳產生登岳的愿望,充分體現了詩人不畏困難,勇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同時蘊含深刻的哲理:只有不畏艱險地攀登,才能達到俯視一切的境界。
【考點梳理】
1、這首是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作,全詩緊扣題目中的哪個字展開熱情贊美了泰山巍峨高大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的?
答:全詩緊扣題目中的一個“望”字展開的。
2.首聯用疑問語氣,勾勒出怎樣的圖景?
答:勾勒出 一幅雄奇壯麗的泰山風光圖。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請說說你對這句詩的理解。
答:①表達了希望登上絕頂,俯視群山的意愿。②抒發了攀登人生頂峰的凌云壯志。
4、這首詩頷聯是描寫近望泰山所見的景物其中“鐘”“割”兩字用得極好,歷來被人稱道。請簡要分析“割”字的好處。
答:一個“割”字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的南北的陽光切斷,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自然景觀,突出了泰山的遮天蔽日形象。
5、孔子有一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詩中化用了這一名言的是哪句?這寫出了詩人怎樣的一種精神氣概?
答:(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2)寫出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的精神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四、登飛來峰
王安石 【參考大意】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
聞說雞鳴見日升。 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怕浮云會遮住我的視線,
自緣身在最高層。 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míng wèi zhē yuán
鳴 畏 遮 緣
原文 賞析 主題
飛來山上千尋塔, 首句用夸張手法寫山高、塔高,寫出詩人立足點之高。暗含詩人對自己前途的展望。 本詩通過描寫登飛來峰的所見所感,含蓄地表達了詩人高瞻遠矚、對前途充滿信心和不畏艱難、立志有所作為的政治抱負。
聞說雞鳴見日升。 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為下面的抒情、議論做鋪墊。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表達方式、內容理解:借景抒情,發表議論,點明詩歌的主旨。表面意思是站得高就不會被浮云遮住視線,可以看得清、看得遠;深層含義是有成就大事業的心胸,才能無所畏懼。表達了詩人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精神境界。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后兩句與王之渙《登鸛雀樓》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所蘊含的道理有異曲同工之妙。
B.詩歌第二句寫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傳達出詩人積極、朝氣蓬勃、胸懷大志的心理狀態。
C.全詩的含義是: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地觀察事物。
D.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前兩句雖然也是寫景,但這僅僅作為后兩句議論的鋪墊。
答:C【解析】這首詩沒有過多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
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借寫古塔之高表現自己立足點之高,為下文的議論抒情做鋪墊。
B.“不畏浮云遮望眼”中“浮云”指眼前的困難,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或一切阻礙歷史前進的勢力。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D.這首詩借景說理,既抒發了詩人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與抱負,又表現了詩人歸隱山林的矛盾心理。
答:D【解析】這首詩并沒有表現出詩人歸隱山林的矛盾心理。
3.“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答:一座千尋高的寶塔矗立在飛來峰上,看起來十分壯觀。每當雄雞報曉時,站在高高的寶塔上,就能看見太陽升起的壯美景象。
4.“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有什么作用
答:夸張手法,突出飛來峰上千尋塔的高峻陡峭。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兩句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請簡要說明。
答:詩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五、游山西村
陸游 【參考大意】
莫笑農家臘酒渾, 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在豐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豐繁。
山重水復疑無路,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
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
衣冠簡樸古風存。 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 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
拄杖無時夜叩門。 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là hún tún xiāo kòu
臘 渾 豚 簫 叩
原文 賞析 主題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內容理解:首聯描寫農村豐收之年的歡快景象和農民的熱情好客,贊美古樸民風。 煉字:“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足”字表現了農家款待客人傾其所有,熱情好客的風尚。 本詩以一個“游”字作為貫串全詩的主線,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悅的氣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淳樸、好客的品性,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之情。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內容理解:描寫農村秀美的風光;表明詩人對前途充滿希望抱有信心;蘊含哲理的千古名句。 煉字:①“重”“復”二字突出了山與水的曲折幽深。②“疑”字表明這變化的景色是由詩人的主觀感受所致。③“暗”字突出了綠柳的繁茂蔭濃。④“明”字突出了鮮花的嬌艷明麗。 哲理: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于開拓,發奮前進,那么,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簫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簡樸古風存。 內容理解:頸聯寫了在山西村的所見所感。這兩句詩描摹了一幅農村風俗畫卷,烘托出村民豐收后的歡樂,表現了村民的淳厚質樸。
從今若許閑乘月, 拄杖無時夜叩門。 情感:寫詩人歸途中的愉悅之情和重游的期望,表達了詩人對淳樸、閑適的田園生活的喜愛、向往之情。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
B.頷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
C.全詩都是寫實,按時間推移展開敘述,層次清晰。
D.全詩寫景、敘事、抒情有機結合,充滿生活氣息,語言自然質樸,意境清新。
答:C【解析】C項“全詩都是寫實”的分析有誤,應是“虛實結合”。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緊扣“游”字,按時間推移展開敘述,記敘了當地的風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這兩句是說農家酒味雖薄,而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
C.“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既寫出春社歡快的場景,又表達了民風的淳樸可愛。
D.尾聯中“無時”表達了詩人再也不會來到這樣風景優美、民風淳樸的村莊了。
答:D【解析】“拄杖無時夜叩門”的意思是: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門。“無時”是隨時的意思。
3.有人說首聯中的“莫笑”二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
答:“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
4.描繪“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畫面。
答:示例:山重巒疊嶂,水迂回曲折,正懷疑前面沒有路可走時,眼前卻豁然出現一縷炊煙,花明柳暗掩映之下的村莊出現在眼前。
5.最后兩句“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是實寫還是虛寫?表達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是歸途中的想象(虛寫),表達詩人對純樸、閑適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向往之情。
六、己亥雜詩(其五)
龔自珍 【參考大意】
浩蕩離愁白日斜,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吟鞭東指即天涯。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落紅不是無情物,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hào dàng yín yá zuò
浩 蕩 吟 涯 作
原文 賞析 主題
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內容理解:這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以“浩蕩”修飾“離愁”,寫出離愁的深廣;以“白日斜”“天涯”襯托“離愁”,強化了詩人離京時的眷戀、悵惘、失落、孤獨等情懷。 這首詩抒寫了詩人辭官離京的復雜感情,表現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雖遠離官場仍要為國效力的奉獻精神。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修辭: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詩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表達了詩人不甘自棄、繼續為國效力的奮斗和獻身精神。 表現手法: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寫落花,實際上借以表露詩人的情懷。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吟鞭東指即天涯”流露了詩人掙脫束縛之后的輕松愉快之感。
B.后人常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來比喻老一代甘愿為下一代犧牲自己的決心。
C.這首詩將抒情和寫景相結合,表現了詩人辭官離京的復雜心情。
D.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無論身處何種逆境,都不要自棄,繼續奮斗,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答:C【解析】該詩前兩句寓情于景,后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作者發表的議論,因此是抒情和議論相結合,而不是抒情和寫景相結合。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前兩句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
B.后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詩人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詩人的議論。
C.詩人說“落紅”實際上是自吐心曲。他辭官歸隱,是為了給年輕的更有才華的人提供更多的升遷機會。
D.這首詩反映了詩人辭官后不甘消沉,決心繼續關心國家大事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答:C【解析】“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兩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贊歌。“落紅”“護花”是崇高獻身精神的象征,表達了詩人對理想和信念的執著追求,而不是給年輕的更有才華的人提供更多的升遷機會。
3.這首詩寫了作者哪三種心境?
答:⑴回歸的喜悅 ⑵離別的憂傷 ⑶積極的人生態度
4.這首詩寫詩人離京的感受,是怎樣抒發了詩人復雜的感情的?
答:詩人是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來抒發復雜情感的。
5.請從修辭手法角度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作簡要評析。
答: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將落花寫成有感情的,說即使化作了春泥還要護花;用來比喻詩人雖辭官離京,仍要像落花變春泥再護花一樣,對社會,對國家還要竭盡全力,甘愿犧牲自己,培植新生力量。生動形象的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熾熱的愛國熱情。
課外古詩詞誦讀賞析
一、竹里館
王維 【參考大意】
獨坐幽篁里, 獨自閑坐幽靜竹林,
彈琴復長嘯。 時而彈琴時而長嘯。
深林人不知, 密林之中何人知曉我在這里?
明月來相照。 只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yōu huáng qín xiào
幽 篁 琴 嘯
原文 賞析 主題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畫面描述、內容理解: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不論是“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凡脫俗的氣質。 意象:“竹”與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靜謐的氣氛 ,烘托出詩中撫琴者特立獨行、自在放曠的形象,表現了詩人醉心美好自然、厭棄紛雜俗世的志趣。 表現手法:以動襯靜,寫月夜幽林的同時,詩人又寫了彈琴、長嘯,以聲響襯托靜境。 這是一首寫隱者閑適生活以及情趣的詩,描繪了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閑生活,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修辭: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明月當成與自己心心相印的知己,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特的想象力。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是詩人晚年隱居時創作的一首五絕。一個“獨”字貫穿全詩,刻畫了一個高潔脫俗的隱者形象。
B.全詩用字造句、寫景寫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來,就寫出了清幽的氛圍與淡泊的心態,達到“詩中有畫”的高超境界。
C.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琴,一邊長嘯。
D.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竹林中彈奏、舒嘯之狀,表達了詩人因仕途坎坷而內心落寞、無限惆悵之情。
答:D【解析】詩中沒有表達“詩人因仕途坎坷而內心落寞、無限惆悵之情”。
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后兩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來相照”的明月當成知己,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
B.詩中“幽”“深”二字的運用,渲染了一種幽深、靜謐的氣氛。
C.詩歌營造了優美高雅的意境,表現了詩人寧靜淡泊的心境。
D.詩歌前兩句寫“聲”,后兩句寫“靜”,生動地描繪了美好景色。
答:A【解析】詩歌后兩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3.詩中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答:詩中描述了詩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著安寧與自在的生活,時而獨坐冥想,時而彈彈琴,時而長嘯,無人來擾。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現出如詩如畫的美景。表現了詩人淡泊的生活態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4.有人評價這首詩具有“以聲寫靜、以動襯靜”的藝術特色,你贊同這個觀點嗎?請簡述理由。
示例:贊同。①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彈琴”“長嘯”,這是以聲響襯托靜境,即“以聲寫靜”。②以動態的景物“彈琴”“長嘯”來渲染、反襯靜態的景象,烘托出一種更寧靜的環境,即“以動襯靜”。
5.“幽篁”“深林”“明月”這些景物,描繪出了一幅什么圖景
答:描繪出了詩人在月夜竹林中享受安寧與自在,時而獨坐冥想,時而彈琴長嘯,無人來擾的清幽閑適的圖景,表現了詩人淡泊的生活態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參考大意】
誰家玉笛暗飛聲, 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dí luò zhé liǔ yuán
笛 洛 折柳 園
原文 賞析 主題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煉字:“暗”字是首句關鍵,寫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經意地吹。“飛”字出乎聽眾的意料,使無形的聲音形象化。 修辭:次句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極力渲染夜的靜謐、笛聲的悠揚動聽。 內容理解:這兩句詩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起句即從笛聲落筆,次句著意渲染,說它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 本詩主要敘述了詩人在客居洛陽的一個夜晚,聽到抒發離別行旅之苦的笛聲,勾起了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心緒。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內容理解:寫詩人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游子而言,為結尾“何人不起故園情”做鋪墊。 修辭:末句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加強思鄉的情感。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暗飛聲”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為何人所吹、從何處而來的意思,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景是一致的。
B.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滿”字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極寫夜之寧靜、笛之悠揚。
C.此詩著重在以詩人的感情變化來表現吹笛人技藝的高超,烘托玉笛聲的藝術魅力。
D.全詩緊扣“聞笛”這條線索,抒寫了詩人聞笛后孤寂的心情。
答:C【解析】該詩沒有表現吹笛人技藝高超的意味。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中“折柳”,是指一種代表風俗的行為,詩人借柳枝表達思鄉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地打動了許多聽眾,引起人們無限的思鄉之情。
C.詩歌起句即從笛聲落筆。詩人深夜難以成寐,忽而傳來的幾縷笛聲觸動了詩人的羈旅情懷。
D.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這首詩感人的地方。
答:A【解析】“折柳”,指《折楊柳》,漢代樂府曲名,內容多敘離別之情。
3.請你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的畫面。
答:在一個春風沉醉的晚上,不知從何而來的一曲低回嗚咽的笛聲飄入耳際,曲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城的每一個角落。
4.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一詞是全詩的關鍵。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請簡要分析。
答:“折柳”是古代關于惜別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別時常有折柳的習俗。“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在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后引起的,可見“折柳”是本詩的關鍵。
5.這首詩的末句不說自己起了思鄉之情,卻說“何人不起故園情”,為什么
答:詩人由己及人,認為在這寂靜的春夜,聽聞遠處傳來的滿含離別之情的笛聲,所有作客他鄉的人都會思鄉傷別。這樣寫既更加強烈地表達了自己也是如此,又大大拓展了詩歌的意境。
三、逢入京使
岑參 【參考大意】
故園東望路漫漫,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
雙袖龍鐘淚不干。 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
馬上相逢無紙筆, 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mànmàn féng píng jūn
漫漫 逢 憑 君
原文 賞析 主題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內容理解: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在長安的家;“路漫漫”三字,給人茫然的感覺,說明離家之遠。 修辭:次句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無限眷戀之情,為下面寫捎口信回家報平安做鋪墊。 這首詩描寫的是詩人在遠赴邊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托使者帶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場景,抒發了詩人報國與親情難以兩全,以及思念親人又不愿讓親人掛念的復雜情感。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內容理解: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突出了環境的荒涼和相遇的意外,表現了詩人對親人真摯、深厚的眷戀之情。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的是詩人在長安的家。“東望”點明長安的位置。
B.第二句帶有夸張的意味,強調詩人思憶親人的心情。
C.“雙袖龍鐘淚不干”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思親之情溢于言表,為下文寫“報平安”做了鋪墊。
D. 第二句“龍鐘”“淚不干”的濃重色彩與第四句“憑君傳語報平安”的輕描淡寫相矛盾。
答:D【解析】因為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的使者,正因為有濃重的思鄉念親之情,才在無紙筆顧不上寫信的情景之下,托使者帶個口信,第四句是把第二句中的濃重情感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之中,二者并不矛盾。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故園東望路漫漫”中的“望”字,形象地表現了詩人在漫漫歸途中對家鄉的思念。
B.“龍鐘”在這里是淚流縱橫的樣子。“龍鐘”“淚不干”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
C.“憑君傳語報平安”全詩收束干凈利落,但在簡潔之中卻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
D.詩歌情感復雜,抒發了報國與親情難以兩全,以及思念親人又不愿讓親人掛念的情感。
答:A【解析】A項“詩人在漫漫歸途中對家鄉的思念”的理解錯誤,此時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邊塞的途中,并不是歸途。
3.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詩歌前兩句所營造的意境。
答: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了,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詩人又思念起親人和家鄉,不禁掩面抽泣,淚水很快就沾濕了雙袖。
4.“馬上相逢”“傳語”中蘊含著濃厚的情感,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馬上相逢”寫出詩人與使者彼此行色匆匆,沒有紙筆,趕緊托使者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達了思親的深情。“傳語”二字,寄托了詩人全部的思親之情;而“平安”二字,卻是家人最關心的訊息。純樸的描寫流露出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懷親之情。
5.《逢入京使》中詩人的感情是流動變化的,請結合具體內容分析。
答:前兩句寫出詩人因思鄉而生的濃濃悲傷,東望故園,其路漫漫,淚流不止。后兩句寫詩人顯得欣慰、高興了一些,因為路上巧遇使者去往長安,手邊雖然沒帶紙筆,但也能相托捎個口信回家報平安,思鄉之情得以寄托,心里稍得安心。
四、晚春
韓愈 【參考大意】
草樹知春不久歸,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
百般紅紫斗芳菲。 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紛紛爭奇斗艷。
楊花榆莢無才思, 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
惟解漫天作雪飛。 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fāng fēi yú jiá wéi màn
芳菲 榆莢 惟 漫
原文 賞析 主題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修辭、內容理解: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花草樹木在暮春時節競相開放、爭芳斗艷的景色。“知春”“斗芳菲”,賦予花草樹木以人的情思,使它們有了留春惜時的生命特征,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珍惜和留戀之情。 這首詩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從花草樹木的角度抒寫了對春天的留戀之情,表達了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積極向上的情懷。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修辭、哲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楊花、榆莢的惜春表現,說它們雖然不像別的花那樣“百般紅紫”,但也要盡自己所能為晚春添色,用漫天飛舞來表達對春天的留戀。給人珍惜光陰、不失時機的啟示。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寫暮春的詩,這個時節百花盛開,萬紫千紅,花草樹木像是知道春將歸去,所以特別珍惜這段最后的美好時光。
B.第二句中說“楊花榆莢無才思”是詩人對“楊花榆莢”的揶揄。
C.在詩人筆下,花草樹木仿佛都有情思、有個性,成了精靈。連那些“無才思”的楊花、榆莢也都紛紛飄落,如雪花般盡情飛舞。
D.這首詩語言輕靈,從花草樹木的角度寫對春天的留戀,讀起來饒有趣味。
答:B【解析】這句詩表面上看是詩人對“楊花榆莢”的揶揄,其實是更深層次的贊許。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百般紅紫斗芳菲”中的“斗”字,寫出了晩春時節花草樹木競相開花、爭妍斗艷的景象。
B.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詩。詩人一反常態,不寫暮春凋零,而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場景。
C.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抒發其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
D.這首詩蘊含的人生哲理: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答:B【解析】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言絕句,不是七言律詩。
3.這首詩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這一手法。
答: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草樹”寫得有知覺,知道春天將歸去;百花“斗”艷,寫出花兒像人一般競相展示自己的美麗;“無才思”“惟解”賦予了“楊花榆莢”人一般的情感。
4.關于本詩的主旨,有人認為是勸勉我們要珍惜光陰,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么?
答:示例:同意。因為作者是以“百般紅紫斗芳菲”反襯“楊花榆莢”的白首無成。以花草樹木在暮春時節的爭芳斗艷勸勉我們要珍惜光陰。
5.這首詩從花草樹木的角度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這首詩從花草樹木的角度抒發了詩人對春天的留戀.喜愛之情,同時也表達了詩人感嘆時光易逝,勸喻人們珍惜時光、勤奮努力的思想感情。
五、泊秦淮
杜牧 【參考大意】
煙籠寒水月籠沙, 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賣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國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隔著江水還高唱著《玉樹后庭花》。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lǒng qín huái gé yóu
籠 秦淮 隔 猶
原文 賞析 主題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煉字:兩個“籠”字將“煙”“水”“月”“沙”四種景物和諧地融為一體,勾畫出秦淮河兩岸朦朧清冷的景象,創設出一種冷清愁寂的氛圍。 修辭:運用互文的修辭手法,描繪了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月色圖,給人一種迷蒙冷寂之感。 畫面描述:輕薄的煙霧和朦朧的月色籠罩著冰冷的河水以及水邊的沙灘,一幅朦朧、冷清的河邊夜景圖躍然紙上。 內容理解:“夜泊秦淮”揭示時間、地點,并巧妙點題,“近酒家”為下文描寫“商女”做鋪墊。 這首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借陳后主陳叔寶因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晩唐統治者,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切和深深憂慮的情懷。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煉字:“猶”字將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聯系起來,暗示晚唐統治者正重蹈覆轍,走向亡國之路,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憤。 修辭、表現手法:末句化用典故,借古諷今,表現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情感:這兩句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詩人表面上批評的是歌女,實際上批評的是沉湎于聲色、不理朝政的晩唐統治者。 運用典故:《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南朝陳亡國之君陳叔寶所作,后世多稱之為亡國之音。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表現了一種空寂冷愁的情調,隱含著詩人吊古傷今的特殊情感。
B.全詩寓情于景,意境悲涼,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練而生動。
C.這首詩是借景感懷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作者目睹當權者昏庸荒淫,想到唐朝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增添無限感傷。
D.末句“猶唱”二字是以曲筆寫深意,暗笑商女曲目不多,總是唱著那首《玉樹后庭花》。
答:D【解析】D項“暗笑商女”有誤,詩中是借“商女”諷刺了唐朝統治者們“不知亡國恨”而沉湎聲色之中的昏庸本性。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寫景,第二句敘事、寫景連用。兩次用“籠”字寫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第二句句末,為下句“商女”“亡國恨”“猶唱后庭花”做了鋪墊。
B.詩中描繪秦淮河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了詩人的憂愁和傷感。
C.“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點明時間、地點,且照應題目,在全詩結構中起點明主旨的作用。
D.這首詩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內容深厚,感情深沉。
答:C【解析】“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點明時間、地點,且照應題目,“近酒家”引出下文。這句詩在全詩結構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3.體會“煙籠寒水月籠沙”詩句中的“籠”和“寒”的妙處。
答:兩個“籠”字把煙、水、月、沙四者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朦朧冷寂而又極淡雅的水邊夜色圖。一個“寒”字,不但讓人想到時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頭掠過一絲寒意,表現了詩人的憂愁和感傷情懷。
4.第四句中“猶”字意味深長,蘊含了哪些豐富的內容?
答:①對國家命運的關心和擔憂。②對世道的憤慨之情。③表現出晚唐統治者重蹈覆轍、正沿著亡國之路走下去的情景。
5.“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請從寫作手法角度進行賞析。
答:這兩句采用了反襯的寫作手法,以臺上輕唱的“商女”反襯臺下依然沉迷酒色、不思教訓的達官貴人的可憐和可悲,從反面著筆,更見諷刺的辛辣,增強了詩句的表達效果。
六、賈生
李商隱 【參考大意】
宣室求賢訪逐臣, 漢文帝求賢,宣示召見被貶臣子。
賈生才調更無倫。 賈誼才能,確實高明無人能及。
可憐夜半虛前席, 只是空談半夜,令人扼腕嘆息。
不問蒼生問鬼神。 文帝盡問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國事民生。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zhú lún xū cāng
逐 倫 虛 蒼
原文 賞析 主題
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內容理解、表現手法:首句特寫“求”“訪”,仿佛熱烈頌揚漢文帝求賢的誠意。次句贊美賈生才華橫溢,無與倫比。這兩句,由“求”而“訪”而贊,層層遞進,表現了漢文帝對賈生的推服器重。 這是一首托古諷時詩,意在借賈生的遭遇,抒寫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本詩選取漢文帝召見賈誼,夜半傾談鬼神的情節,揭示了晚唐皇帝只知道求仙訪道,不能識賢、任賢的社會現實。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煉字:“可憐”一詞表達了詩人對漢文帝不顧百姓疾苦的批評和微諷之情。 表現手法:先揚后抑,前兩句圍繞“重賢”逐步升級,節節上揚,后兩句一轉,由強烈對照而形成的貶抑之情便顯得特別有力。 情感:這首詩表面上似諷刺漢文帝,實際上詩人主要用意并不在此,而在于指出封建統治者不能真正重視人才。在寓諷時主的同時,又寓有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題目中的“賈生”即賈誼,西漢的政論家,力主改革弊政,后被貶到長沙。
B.第一、二句敘述賈誼被貶后,過了幾年漢文帝又把他召回長安,在宣室里接見了他。
C.第三句的“夜半虛前席”把漢文帝當時那種虛心垂詢、凝神傾聽,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狀描繪得惟妙惟肖。
D.第四句說明了漢文帝鄭重求賢、虛心垂詢的原因,他不是為了詢求治國安民之道,只是為了“問鬼神”,令人扼腕嘆息,也側面烘托出賈誼青年才俊、意氣風發、華采照人的精神風貌,表現出詩人對他的傾慕之情。
答:D【解析】該詩表達了詩人對君王昏聵棄賢的諷刺和對賢士懷才不遇的感慨,無對賈誼的“傾慕”之情。
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托古諷時詩,意在借賈誼的遭遇,抒寫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
B.此詩是首詠嘆賈生故事的短詩,其著眼點,不在個人的榮辱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統治者不能真正重視人才,使其在政治上發揮作用。
C.“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這兩句由“求”而“訪”而贊,層層遞進,表現了漢文帝對賈生的推服器重,對文帝求賢的歌頌。
D.第三句承、轉交錯,是全詩樞紐。這里貌似輕描淡寫的“可憐”,耐人尋味,仿佛給漢文帝留有余地,其實卻隱含著冷雋的嘲諷,可謂似輕而實重。
答:C【解析】“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這兩句由“求”而“訪”而贊,層層遞進,表現了文帝對賈生的推服器重。本詩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前兩句圍繞“求賢”層層遞進,后兩句一轉,由強烈對照而形成貶抑之情,即對漢文帝不顧百姓蒼生疾苦的批評之情。
3.本詩與《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點?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寫法共同點:借古諷今(借歷史典故抒發個人情懷)。情感:本詩作者借漢文帝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歷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訪道、不顧國計民生的社會現實,也寄寓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作者熱情贊頌了孫權的不畏強敵,其實是暗諷茍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情懷。
4.本詩是“借古諷今”的典范之作,請指出本詩如何構成諷刺,并說出詩作的諷刺內容。
答:詩歌前兩句借助賈誼的典故,圍繞“重賢”逐步升級,節節上揚,第三句又引而不發,末句由強烈對照而形成的貶抑便顯得特別有力,諷刺了晚唐皇帝求仙訪道、荒于政事、不顧民生的昏庸特性。
5.詩中“可憐”一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這首詩在行文結構方面有什么特點 請做簡要賞析。
答:(1)“可憐”是可惜的意思,是全詩的關鍵,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不顧蒼生疾苦的批評和憤慨。(2)在結構上,本詩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前兩句圍繞“求賢”逐步升級,節節上揚,三、四句筆鋒一轉,因強烈對照而形成的貶抑之情便顯得分外有力。
七、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楊萬里 【參考大意】
莫言下嶺便無難, 不要說從山嶺上下來就沒有困難,
賺得行人錯喜歡。 這句話騙得前來爬山的人白白地歡喜一場。
正入萬山圈子里, 當你進入到崇山峻嶺的圈子里以后,
一山放出一山攔。 你剛攀過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將你阻攔。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zuàn quān lán
賺 圈 攔
原文 賞析 主題
莫言下嶺便無難, 內容理解:首句包含了下嶺前艱難攀登的整個上山過程,以及對所經歷困難的種種感受。 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做好充分的估計,不要為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賺得行人錯喜歡。 內容理解、煉字:行人心目中下嶺的容易,與它實際上的艱難形成鮮明對比。一個“賺”字,說明行人是被自己對下嶺的主觀想象騙了。一個“錯”字,突出表現了“行人”被“賺”后的失落神態。
正入萬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攔。 內容理解:這兩句詩承接“錯喜歡”,對上一句留下的懸念進行解釋。 修辭: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放出”和“攔”賦予山以人的思想和性格,使山活了起來,形象地寫出了山山相連的特點,生動而富有情趣。 哲理: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問題解決了,又一個問題出現在眼前,周而復始,永無止境。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以肯定的形式提出論題,指出下山并不像通常認為的那樣輕松容易,人們往往會“上當受騙”,空自歡喜。
B.“錯”字形象地表現了“行人”被“賺”后空落落一片惘然的失落神態。
C.“莫言下嶺便無難”包含了下嶺前艱難攀登的整個上山過程,以及對所經歷困難的感受。
D.正因為人們常常把下山看得比較容易和輕松,所以“莫言”,像是自誡,又像是提醒別人。
答:A【解析】首句的“莫言”是否定的形式。
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實寫翻山越嶺,虛寫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難一個接著一個,詩人將生活中的困難比作山峰,形象生動地告訴人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認真評估自己所面對的困難。
B.第三、四句承接“錯喜歡”,對第二句留下的懸念進行解釋。
C.后兩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萬山”以人的思想和性格。
D.詩歌啟發我們不要被眼前的逆境所嚇倒,要放眼長遠,認真對待,才能不斷地克服困難。
答:D【解析】D項“不要被眼前的逆境所嚇倒”理解有誤,這首詩意在告訴人們不要被眼前的順境所迷惑。
3.“放出”“攔”這兩個動詞有什么表達效果?
答: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山以人的思想、性格和行為,使山活了起來,形象地寫出了山山相連的特點。
4.本詩表達了怎樣的人生哲理?通過什么來表現這一深刻哲理的?
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又出現在眼前,周而復始,永無止境。用“行山路”來隱喻“人生充滿矛盾”的哲理。
5.參加完科技節活動,小文同學在留言墻上留下了這首詩送給科研人員。請結合詩歌內容,說說小文同學送這首詩的原因。
答:【示例】小文想告訴科研人員:進行科學研究如同行山路,有無數艱難險阻如山般攔路在前,不能滿足于眼前的成績,只有放眼長遠,認真對待,才能有更為卓越的成就。
八、約客
趙師秀 【參考大意】
黃梅時節家家雨, 梅子黃時,家家都被籠罩在雨中,
青草池塘處處蛙。 長滿青草的池塘邊上,傳來陣陣蛙聲。
有約不來過夜半, 時間已過午夜,已約請好的客人還沒有來,
閑敲棋子落燈花。 我無聊地輕輕敲著棋子,震落了點油燈時燈芯結出的疙瘩。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huáng táng wā qiāo
黃 塘 蛙 敲
原文 賞析 主題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畫面描述:梅子成熟的季節,在鄉村的夏夜,點點雨滴敲打著屋檐,長滿青草的池塘傳來陣陣蛙聲。 內容理解:這兩句詩交代了當時的環境和時令,描繪了一幅江南夏雨圖。 表現手法:“家家雨”描繪出夏季梅雨的無所不在與綿綿不絕,表現了鄉村之景的清新靜謐,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約而至的客觀原因;“處處蛙”,詩人采用以聲襯靜的寫法,烘托出梅雨時節鄉村夜晚的恬靜和諧氣氛,折射出詩人落寞孤寂與煩燥不安的心情。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一個夏夜獨自候客來訪的情景。詩歌采用以景寄情的寫法,展示了詩人內心復雜的思想感情,含而不露地表現了詩人的寂寞心境。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內容理解、情感:這兩句于敘事中抒情,表達了詩人孤獨寂寞、百無聊賴、煩躁不安、茫然若失的復雜心情。“有約”照應詩題,“過夜半”說明了等待時間之久。“閑敲棋子”是細節描寫,既寫出詩人雨夜候客來訪的情景,也寫出約客未至的一種悵惘的心情。 煉字:“敲”寫出了詩人約客久候不到,寂寞、無聊的心情。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中運用疊詞“家家” “處處”,不僅前后形式工整,同時讀起來有一定的韻律美。
B.“黃梅時節”“青草池塘”交代了詩人約客的時間和地點,同時也營造了詩情畫意的約客環境。
C.客人“夜半”還未來,很可能是“家家雨”導致行途不便,但詩人仍在等待,側面說明客人對詩人的重要性,也表現了兩人之間有著深厚的情誼。
D.“落燈花”與前面的“夜半”相照應。
答:B【解析】“黃梅時節”“青草池塘”交代了詩人約客的時間與地點,營造了單調、寂寞的氛圍,而不是“詩情畫意的約客環境”。
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家家雨”描繪出夏季梅雨的無所不在與急驟密集,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約的客觀原因。
B.“處處蛙”采用以聲襯靜寫法,烘托出梅雨時節鄉村夜晚的恬靜和諧氣氛。
C.“敲”字用得精妙,再以“閑”字修飾,這一細節生動地表現了詩人此時內心的閑適與坦然。
D.全詩通過對環境和人物動作的渲染,描寫詩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韻味。
答:C【解析】“閑敲棋子落燈花”的意思是:我無聊地輕輕敲著棋子,震落了點油燈時燈芯結出的疙瘩。“閑”字說明了詩人的無聊,且隱含著詩人失望焦躁的情緒。
3.簡析《約客》中寫雨聲、蛙聲、棋子聲的作用。
答:雨聲、蛙聲以聲寫靜,烘托出了當時周遭的清靜;棋子聲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了詩人雨夜候客來訪的情景,也寫出了約客久候不至,寂寞、無聊的心情。
4.詩歌末句中的“閑”字能否改為“忙”字?為什么?
答:不能。因為“閑”字恰如其分地表現了詩人焦急等待客人到來而客人卻遲遲不到的無聊和無奈的心情。“忙”字則與詩的意境和詩人的心情不協調。
5.請從聽覺角度賞析本詩景物描寫的句子。
答:“雨”是“黃梅時節”的雨,聲音細密低回,是低音部;“蛙”是“青草池塘”的蛙,聲音密集響亮,是高音部。“處處”寫出了聲音分布的空間之廣,表現了夏夜雨中蛙鳴的熱鬧,以聲襯靜, 表現了詩人等待的煩悶與內心的孤寂。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一 詩歌鑒賞(七年級下冊) 學案-【2024名師導航】(原卷版)
七下課內古詩詞賞析
一、木蘭詩 【參考大意】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
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問木蘭在想什么?問木蘭在惦記什么?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么,也沒有在惦記什么。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昨天晚上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征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那么多卷征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
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
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分辨。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雌兩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zhù tiě kèhán ān jiān róng tuò zǐ zhuó chang bìn cí
杼 軍帖 可汗 鞍韉 戎 柝 姊 著 裳 鬢 雌
原文 賞析 主題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表現手法:運用起興手法,以“唧唧復唧唧”的織布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設置懸念。 內容理解:“木蘭當戶織”,點明主人公的名字及身份,接著寫木蘭不織布卻只嘆息這個不同以往的情景,設置懸念,引出下文。 本詩通過寫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塑造了木蘭這一愛家、愛國、不慕名利、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集中體現了中華兒女勤勞、智慧、勇敢、堅強的優秀品質。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內容理解:①“卷卷有爺名”,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夜傳“軍帖”“大點兵”“卷卷有爺名”都說明軍情緊急,木蘭父親被征在所難免。②“阿爺無大兒……從此替爺征”,寫木蘭思慮過后,毅然決定代父從軍,表現了她的果敢堅毅和孝心。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內容理解:①“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兼用排比、互文的修辭手法,寫木蘭出征前的緊張準備,表現了她處事果斷、精明干練的性格特點。②“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運用反復、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了木蘭行軍的神速、軍情的緊迫,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氣氛,同時也寄托了木蘭思親之深。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①“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征途的遙遠、行軍的神速,表現了木蘭躍馬飛奔、馳騁沙場的英雄氣概。②“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描寫邊塞夜景,烘托出戰場上木蘭的勇敢和堅強。③“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運用對偶、互文的修辭手法,極寫戰爭時間長久,激烈殘酷,襯托了木蘭的英勇、機智、善戰。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修辭、表現手法:①前兩句運用頂真的修辭手法,承上啟下。上句“歸來見天子”緊承上段末句“壯士十年歸”;下句“天子坐明堂”引出下文對木蘭的賞賜。②“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運用夸張、對偶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 內容理解:木蘭還朝辭官。表現了她眷戀家鄉、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修辭:①“爺娘聞女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通過父母姐弟各自的行為舉止,描寫家中歡樂的氣氛,渲染家人的興奮與喜悅。②“開我東閣門……對鏡帖花黃”,運用對偶和互文的修辭手法,描寫木蘭歸家后的生活細節。“開”“坐”“脫”“著”“理”“帖”一連串的動作,寫出木蘭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出木蘭歸家后舒暢、喜悅的心情。 表現手法:“火伴皆驚忙”,表現了伙伴的驚詫和贊嘆,反襯出木蘭從軍時的謹慎和機敏。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修辭:用比喻作結。以雙兔為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一事進行巧妙的解答,贊美了木蘭的謹慎和機警,妙趣橫生又令人回味無窮。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通過東、西、南、北的排比鋪寫,表現了木蘭購買戰馬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戰前的緊張氣氛。
B.“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表現了木蘭的女兒家心思和軍情緊迫,使故事更具傳奇色彩。
C.“萬里赴戎機……壯士十年歸”三個對偶句簡潔明快,寫出了戰事推進的迅猛與激烈,表現了女英雄卓越的軍事才能。
D.全詩緊扣“木蘭是女郎”來構思,繁簡描寫極具匠心,兒女情與英雄氣相得益彰。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中的數字“十二”與“百千”都是表示多數。
B.“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實寫將軍拼死作戰,壯士十年后歸來的情景。
C.“霍霍”是擬聲詞,惟妙惟肖地描繪出小弟內心急切,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
D.“可汗問所欲”時,木蘭的回答表現了她放棄功名,盡快回歸故里,與家人團聚的心愿。
3.《木蘭詩》是如何運用側面描寫來刻畫木蘭這一形象的?
4.全詩結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5.《木蘭詩》這首敘事詩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是略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二、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參考大意】
前不見古人,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圣君,
后不見來者。 向后不見后世求才的明君。
念天地之悠悠, 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
獨愴然而淚下。 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yōu yōu chuàng rán
悠 悠 愴 然
原 文 賞 析 主題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內容理解:這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古人”指古代能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來者”指后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詩人寫自己沒能遇見賢君明主,生不逢時,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 本詩通過描寫詩人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抑郁已久的悲憤之情,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心緒。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淚下。 煉字:“念”字表現了詩人囊括宇宙古今、寬廣無垠的精神境界。“獨”字渲染了詩人心中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之感。 內容理解:這兩句是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及詩人孤獨悲苦的心緒。把個人置于寬闊無邊的宇宙中,使個人顯得渺小孤寂,從而讓人產生一種蒼茫的孤獨感,表達了在亙古不變的時空中,生命短暫,時不我待的悲情。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懷著對燕昭王筑臺求士的向往之情登上幽州臺,順著歷史追溯,卻看不見這位燕國之君,當年的盛景蕩然無存。
B.“古人”指的是燕昭王,“獨”字表現了詩人孤獨凄涼的情感。
C.詩人的感慨由時間轉向空間,想到宇宙茫茫,大地遼闊,自己一個人站在這里,誰能來傾聽自己的豪情壯志?
D.這首短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2.請從“古人”和“悠悠”中選擇一個進行解釋。
3.請描繪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個畫面。
4.這是一首吊古傷今,吟詠嘆惋的生命悲歌,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5.“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兩句詩營造了一種極其特殊的意境。請簡要談談你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三、望岳
杜甫 【參考大意】
岱宗夫如何? 泰山到底怎么樣?
齊魯青未了。 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
造化鐘神秀,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色都匯聚于泰山,
陰陽割昏曉。 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為一明一暗兩部分。
蕩胸生曾云, 冉冉升起的云霞蕩滌我的心靈,
決眥入歸鳥。 睜大眼睛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開一樣。
會當凌絕頂,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
一覽眾山小。 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dài wèi liǎo xiǎo céng jué zì líng jué
岱 未了 曉 曾 決眥 凌 絕
原文 賞析 主題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畫面描述:巍峨的泰山拔地而起,參天聳立,蒼翠的山色中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地。 修辭: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其雄偉高大的山勢。 內容理解:遠望泰山的整體形象。 本詩通過描寫泰山的雄渾景象,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勇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對前途充滿信心的雄心和氣概。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表現手法:虛實結合。上句寫泰山的神奇秀麗,是虛寫;下句寫泰山的巍峨高大,是實寫。 內容理解、修辭、煉字:寫近望泰山。上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鐘”字將大自然人格化,寫出了大自然賦予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突出泰山神奇秀美。下句運用夸張、比喻的修辭手法,“割”字寫出了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的刀切斷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蕩胸生曾云, 決眥入歸鳥。 內容理解、煉字:這兩句是實景,寫細望泰山。用“曾云”襯托山高。“入”字寫倦鳥歸巢,目光由近及遠。“決眥”將詩人極目仰望的神態描寫得活靈活現,表現出仰望時的全神貫注,襯托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并擁有令人振奮的力量。 情感:表達了詩人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眷戀和熱愛之情。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表現手法、煉字:以“眾山小”反襯泰山的高大。“會當”“凌”表現了詩人登山的決心和豪情壯志,貼切傳神。 情感、哲理:由望岳產生登岳的愿望,充分體現了詩人不畏困難,勇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同時蘊含深刻的哲理:只有不畏艱險地攀登,才能達到俯視一切的境界。
【考點梳理】
1、這首是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作,全詩緊扣題目中的哪個字展開熱情贊美了泰山巍峨高大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的?
2.首聯用疑問語氣,勾勒出怎樣的圖景?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請說說你對這句詩的理解。
4、這首詩頷聯是描寫近望泰山所見的景物其中“鐘”“割”兩字用得極好,歷來被人稱道。請簡要分析“割”字的好處。
5、孔子有一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詩中化用了這一名言的是哪句?這寫出了詩人怎樣的一種精神氣概?
四、登飛來峰
王安石 【參考大意】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
聞說雞鳴見日升。 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怕浮云會遮住我的視線,
自緣身在最高層。 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míng wèi zhē yuán
鳴 畏 遮 緣
原文 賞析 主題
飛來山上千尋塔, 首句用夸張手法寫山高、塔高,寫出詩人立足點之高。暗含詩人對自己前途的展望。 本詩通過描寫登飛來峰的所見所感,含蓄地表達了詩人高瞻遠矚、對前途充滿信心和不畏艱難、立志有所作為的政治抱負。
聞說雞鳴見日升。 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為下面的抒情、議論做鋪墊。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表達方式、內容理解:借景抒情,發表議論,點明詩歌的主旨。表面意思是站得高就不會被浮云遮住視線,可以看得清、看得遠;深層含義是有成就大事業的心胸,才能無所畏懼。表達了詩人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精神境界。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后兩句與王之渙《登鸛雀樓》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所蘊含的道理有異曲同工之妙。
B.詩歌第二句寫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傳達出詩人積極、朝氣蓬勃、胸懷大志的心理狀態。
C.全詩的含義是: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地觀察事物。
D.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前兩句雖然也是寫景,但這僅僅作為后兩句議論的鋪墊。
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借寫古塔之高表現自己立足點之高,為下文的議論抒情做鋪墊。
B.“不畏浮云遮望眼”中“浮云”指眼前的困難,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或一切阻礙歷史前進的勢力。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D.這首詩借景說理,既抒發了詩人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與抱負,又表現了詩人歸隱山林的矛盾心理。
3.“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4.“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有什么作用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兩句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請簡要說明。
五、游山西村
陸游 【參考大意】
莫笑農家臘酒渾, 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在豐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豐繁。
山重水復疑無路,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
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
衣冠簡樸古風存。 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 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
拄杖無時夜叩門。 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là hún tún xiāo kòu
臘 渾 豚 簫 叩
原文 賞析 主題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內容理解:首聯描寫農村豐收之年的歡快景象和農民的熱情好客,贊美古樸民風。 煉字:“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足”字表現了農家款待客人傾其所有,熱情好客的風尚。 本詩以一個“游”字作為貫串全詩的主線,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悅的氣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淳樸、好客的品性,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之情。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內容理解:描寫農村秀美的風光;表明詩人對前途充滿希望抱有信心;蘊含哲理的千古名句。 煉字:①“重”“復”二字突出了山與水的曲折幽深。②“疑”字表明這變化的景色是由詩人的主觀感受所致。③“暗”字突出了綠柳的繁茂蔭濃。④“明”字突出了鮮花的嬌艷明麗。 哲理: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于開拓,發奮前進,那么,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簫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簡樸古風存。 內容理解:頸聯寫了在山西村的所見所感。這兩句詩描摹了一幅農村風俗畫卷,烘托出村民豐收后的歡樂,表現了村民的淳厚質樸。
從今若許閑乘月, 拄杖無時夜叩門。 情感:寫詩人歸途中的愉悅之情和重游的期望,表達了詩人對淳樸、閑適的田園生活的喜愛、向往之情。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
B.頷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
C.全詩都是寫實,按時間推移展開敘述,層次清晰。
D.全詩寫景、敘事、抒情有機結合,充滿生活氣息,語言自然質樸,意境清新。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緊扣“游”字,按時間推移展開敘述,記敘了當地的風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這兩句是說農家酒味雖薄,而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
C.“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既寫出春社歡快的場景,又表達了民風的淳樸可愛。
D.尾聯中“無時”表達了詩人再也不會來到這樣風景優美、民風淳樸的村莊了。
3.有人說首聯中的“莫笑”二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
4.描繪“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畫面。
5.最后兩句“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是實寫還是虛寫?表達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六、己亥雜詩(其五)
龔自珍 【參考大意】
浩蕩離愁白日斜,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吟鞭東指即天涯。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落紅不是無情物,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hào dàng yín yá zuò
浩 蕩 吟 涯 作
原文 賞析 主題
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內容理解:這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以“浩蕩”修飾“離愁”,寫出離愁的深廣;以“白日斜”“天涯”襯托“離愁”,強化了詩人離京時的眷戀、悵惘、失落、孤獨等情懷。 這首詩抒寫了詩人辭官離京的復雜感情,表現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雖遠離官場仍要為國效力的奉獻精神。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修辭: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詩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表達了詩人不甘自棄、繼續為國效力的奮斗和獻身精神。 表現手法: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寫落花,實際上借以表露詩人的情懷。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吟鞭東指即天涯”流露了詩人掙脫束縛之后的輕松愉快之感。
B.后人常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來比喻老一代甘愿為下一代犧牲自己的決心。
C.這首詩將抒情和寫景相結合,表現了詩人辭官離京的復雜心情。
D.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無論身處何種逆境,都不要自棄,繼續奮斗,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前兩句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
B.后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詩人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詩人的議論。
C.詩人說“落紅”實際上是自吐心曲。他辭官歸隱,是為了給年輕的更有才華的人提供更多的升遷機會。
D.這首詩反映了詩人辭官后不甘消沉,決心繼續關心國家大事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3.這首詩寫了作者哪三種心境?
4.這首詩寫詩人離京的感受,是怎樣抒發了詩人復雜的感情的?
5.請從修辭手法角度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作簡要評析。
課外古詩詞誦讀賞析
一、竹里館
王維 【參考大意】
獨坐幽篁里, 獨自閑坐幽靜竹林,
彈琴復長嘯。 時而彈琴時而長嘯。
深林人不知, 密林之中何人知曉我在這里?
明月來相照。 只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yōu huáng qín xiào
幽 篁 琴 嘯
原文 賞析 主題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畫面描述、內容理解: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不論是“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凡脫俗的氣質。 意象:“竹”與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靜謐的氣氛 ,烘托出詩中撫琴者特立獨行、自在放曠的形象,表現了詩人醉心美好自然、厭棄紛雜俗世的志趣。 表現手法:以動襯靜,寫月夜幽林的同時,詩人又寫了彈琴、長嘯,以聲響襯托靜境。 這是一首寫隱者閑適生活以及情趣的詩,描繪了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閑生活,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修辭: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明月當成與自己心心相印的知己,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特的想象力。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是詩人晚年隱居時創作的一首五絕。一個“獨”字貫穿全詩,刻畫了一個高潔脫俗的隱者形象。
B.全詩用字造句、寫景寫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來,就寫出了清幽的氛圍與淡泊的心態,達到“詩中有畫”的高超境界。
C.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琴,一邊長嘯。
D.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竹林中彈奏、舒嘯之狀,表達了詩人因仕途坎坷而內心落寞、無限惆悵之情。
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后兩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來相照”的明月當成知己,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
B.詩中“幽”“深”二字的運用,渲染了一種幽深、靜謐的氣氛。
C.詩歌營造了優美高雅的意境,表現了詩人寧靜淡泊的心境。
D.詩歌前兩句寫“聲”,后兩句寫“靜”,生動地描繪了美好景色。
3.詩中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4.有人評價這首詩具有“以聲寫靜、以動襯靜”的藝術特色,你贊同這個觀點嗎?請簡述理由。
5.“幽篁”“深林”“明月”這些景物,描繪出了一幅什么圖景
二、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參考大意】
誰家玉笛暗飛聲, 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dí luò zhé liǔ yuán
笛 洛 折柳 園
原文 賞析 主題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煉字:“暗”字是首句關鍵,寫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經意地吹。“飛”字出乎聽眾的意料,使無形的聲音形象化。 修辭:次句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極力渲染夜的靜謐、笛聲的悠揚動聽。 內容理解:這兩句詩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起句即從笛聲落筆,次句著意渲染,說它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 本詩主要敘述了詩人在客居洛陽的一個夜晚,聽到抒發離別行旅之苦的笛聲,勾起了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心緒。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內容理解:寫詩人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游子而言,為結尾“何人不起故園情”做鋪墊。 修辭:末句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加強思鄉的情感。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暗飛聲”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為何人所吹、從何處而來的意思,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景是一致的。
B.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滿”字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極寫夜之寧靜、笛之悠揚。
C.此詩著重在以詩人的感情變化來表現吹笛人技藝的高超,烘托玉笛聲的藝術魅力。
D.全詩緊扣“聞笛”這條線索,抒寫了詩人聞笛后孤寂的心情。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中“折柳”,是指一種代表風俗的行為,詩人借柳枝表達思鄉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地打動了許多聽眾,引起人們無限的思鄉之情。
C.詩歌起句即從笛聲落筆。詩人深夜難以成寐,忽而傳來的幾縷笛聲觸動了詩人的羈旅情懷。
D.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這首詩感人的地方。
3.請你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的畫面。
4.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一詞是全詩的關鍵。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請簡要分析。
5.這首詩的末句不說自己起了思鄉之情,卻說“何人不起故園情”,為什么
三、逢入京使
岑參 【參考大意】
故園東望路漫漫,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
雙袖龍鐘淚不干。 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
馬上相逢無紙筆, 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mànmàn féng píng jūn
漫漫 逢 憑 君
原文 賞析 主題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內容理解: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在長安的家;“路漫漫”三字,給人茫然的感覺,說明離家之遠。 修辭:次句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無限眷戀之情,為下面寫捎口信回家報平安做鋪墊。 這首詩描寫的是詩人在遠赴邊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托使者帶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場景,抒發了詩人報國與親情難以兩全,以及思念親人又不愿讓親人掛念的復雜情感。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內容理解: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突出了環境的荒涼和相遇的意外,表現了詩人對親人真摯、深厚的眷戀之情。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的是詩人在長安的家。“東望”點明長安的位置。
B.第二句帶有夸張的意味,強調詩人思憶親人的心情。
C.“雙袖龍鐘淚不干”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思親之情溢于言表,為下文寫“報平安”做了鋪墊。
D. 第二句“龍鐘”“淚不干”的濃重色彩與第四句“憑君傳語報平安”的輕描淡寫相矛盾。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故園東望路漫漫”中的“望”字,形象地表現了詩人在漫漫歸途中對家鄉的思念。
B.“龍鐘”在這里是淚流縱橫的樣子。“龍鐘”“淚不干”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
C.“憑君傳語報平安”全詩收束干凈利落,但在簡潔之中卻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
D.詩歌情感復雜,抒發了報國與親情難以兩全,以及思念親人又不愿讓親人掛念的情感。
3.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詩歌前兩句所營造的意境。
4.“馬上相逢”“傳語”中蘊含著濃厚的情感,你是怎么理解的?
5.《逢入京使》中詩人的感情是流動變化的,請結合具體內容分析。
四、晚春
韓愈 【參考大意】
草樹知春不久歸,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
百般紅紫斗芳菲。 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紛紛爭奇斗艷。
楊花榆莢無才思, 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
惟解漫天作雪飛。 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fāng fēi yú jiá wéi màn
芳菲 榆莢 惟 漫
原文 賞析 主題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修辭、內容理解: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花草樹木在暮春時節競相開放、爭芳斗艷的景色。“知春”“斗芳菲”,賦予花草樹木以人的情思,使它們有了留春惜時的生命特征,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珍惜和留戀之情。 這首詩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從花草樹木的角度抒寫了對春天的留戀之情,表達了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積極向上的情懷。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修辭、哲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楊花、榆莢的惜春表現,說它們雖然不像別的花那樣“百般紅紫”,但也要盡自己所能為晚春添色,用漫天飛舞來表達對春天的留戀。給人珍惜光陰、不失時機的啟示。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寫暮春的詩,這個時節百花盛開,萬紫千紅,花草樹木像是知道春將歸去,所以特別珍惜這段最后的美好時光。
B.第二句中說“楊花榆莢無才思”是詩人對“楊花榆莢”的揶揄。
C.在詩人筆下,花草樹木仿佛都有情思、有個性,成了精靈。連那些“無才思”的楊花、榆莢也都紛紛飄落,如雪花般盡情飛舞。
D.這首詩語言輕靈,從花草樹木的角度寫對春天的留戀,讀起來饒有趣味。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百般紅紫斗芳菲”中的“斗”字,寫出了晩春時節花草樹木競相開花、爭妍斗艷的景象。
B.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詩。詩人一反常態,不寫暮春凋零,而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場景。
C.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抒發其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
D.這首詩蘊含的人生哲理: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3.這首詩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這一手法。
4.關于本詩的主旨,有人認為是勸勉我們要珍惜光陰,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么?
5.這首詩從花草樹木的角度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泊秦淮
杜牧 【參考大意】
煙籠寒水月籠沙, 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賣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國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隔著江水還高唱著《玉樹后庭花》。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lǒng qín huái gé yóu
籠 秦淮 隔 猶
原文 賞析 主題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煉字:兩個“籠”字將“煙”“水”“月”“沙”四種景物和諧地融為一體,勾畫出秦淮河兩岸朦朧清冷的景象,創設出一種冷清愁寂的氛圍。 修辭:運用互文的修辭手法,描繪了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月色圖,給人一種迷蒙冷寂之感。 畫面描述:輕薄的煙霧和朦朧的月色籠罩著冰冷的河水以及水邊的沙灘,一幅朦朧、冷清的河邊夜景圖躍然紙上。 內容理解:“夜泊秦淮”揭示時間、地點,并巧妙點題,“近酒家”為下文描寫“商女”做鋪墊。 這首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借陳后主陳叔寶因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晩唐統治者,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切和深深憂慮的情懷。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煉字:“猶”字將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聯系起來,暗示晚唐統治者正重蹈覆轍,走向亡國之路,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憤。 修辭、表現手法:末句化用典故,借古諷今,表現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情感:這兩句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詩人表面上批評的是歌女,實際上批評的是沉湎于聲色、不理朝政的晩唐統治者。 運用典故:《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南朝陳亡國之君陳叔寶所作,后世多稱之為亡國之音。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表現了一種空寂冷愁的情調,隱含著詩人吊古傷今的特殊情感。
B.全詩寓情于景,意境悲涼,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練而生動。
C.這首詩是借景感懷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作者目睹當權者昏庸荒淫,想到唐朝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增添無限感傷。
D.末句“猶唱”二字是以曲筆寫深意,暗笑商女曲目不多,總是唱著那首《玉樹后庭花》。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寫景,第二句敘事、寫景連用。兩次用“籠”字寫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第二句句末,為下句“商女”“亡國恨”“猶唱后庭花”做了鋪墊。
B.詩中描繪秦淮河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了詩人的憂愁和傷感。
C.“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點明時間、地點,且照應題目,在全詩結構中起點明主旨的作用。
D.這首詩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內容深厚,感情深沉。
3.體會“煙籠寒水月籠沙”詩句中的“籠”和“寒”的妙處。
4.第四句中“猶”字意味深長,蘊含了哪些豐富的內容?
5.“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請從寫作手法角度進行賞析。
六、賈生
李商隱 【參考大意】
宣室求賢訪逐臣, 漢文帝求賢,宣示召見被貶臣子。
賈生才調更無倫。 賈誼才能,確實高明無人能及。
可憐夜半虛前席, 只是空談半夜,令人扼腕嘆息。
不問蒼生問鬼神。 文帝盡問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國事民生。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zhú lún xū cāng
逐 倫 虛 蒼
原文 賞析 主題
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內容理解、表現手法:首句特寫“求”“訪”,仿佛熱烈頌揚漢文帝求賢的誠意。次句贊美賈生才華橫溢,無與倫比。這兩句,由“求”而“訪”而贊,層層遞進,表現了漢文帝對賈生的推服器重。 這是一首托古諷時詩,意在借賈生的遭遇,抒寫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本詩選取漢文帝召見賈誼,夜半傾談鬼神的情節,揭示了晚唐皇帝只知道求仙訪道,不能識賢、任賢的社會現實。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煉字:“可憐”一詞表達了詩人對漢文帝不顧百姓疾苦的批評和微諷之情。 表現手法:先揚后抑,前兩句圍繞“重賢”逐步升級,節節上揚,后兩句一轉,由強烈對照而形成的貶抑之情便顯得特別有力。 情感:這首詩表面上似諷刺漢文帝,實際上詩人主要用意并不在此,而在于指出封建統治者不能真正重視人才。在寓諷時主的同時,又寓有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題目中的“賈生”即賈誼,西漢的政論家,力主改革弊政,后被貶到長沙。
B.第一、二句敘述賈誼被貶后,過了幾年漢文帝又把他召回長安,在宣室里接見了他。
C.第三句的“夜半虛前席”把漢文帝當時那種虛心垂詢、凝神傾聽,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狀描繪得惟妙惟肖。
D.第四句說明了漢文帝鄭重求賢、虛心垂詢的原因,他不是為了詢求治國安民之道,只是為了“問鬼神”,令人扼腕嘆息,也側面烘托出賈誼青年才俊、意氣風發、華采照人的精神風貌,表現出詩人對他的傾慕之情。
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托古諷時詩,意在借賈誼的遭遇,抒寫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
B.此詩是首詠嘆賈生故事的短詩,其著眼點,不在個人的榮辱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統治者不能真正重視人才,使其在政治上發揮作用。
C.“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這兩句由“求”而“訪”而贊,層層遞進,表現了漢文帝對賈生的推服器重,對文帝求賢的歌頌。
D.第三句承、轉交錯,是全詩樞紐。這里貌似輕描淡寫的“可憐”,耐人尋味,仿佛給漢文帝留有余地,其實卻隱含著冷雋的嘲諷,可謂似輕而實重。
3.本詩與《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點?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本詩是“借古諷今”的典范之作,請指出本詩如何構成諷刺,并說出詩作的諷刺內容。
5.詩中“可憐”一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這首詩在行文結構方面有什么特點 請做簡要賞析。
七、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楊萬里 【參考大意】
莫言下嶺便無難, 不要說從山嶺上下來就沒有困難,
賺得行人錯喜歡。 這句話騙得前來爬山的人白白地歡喜一場。
正入萬山圈子里, 當你進入到崇山峻嶺的圈子里以后,
一山放出一山攔。 你剛攀過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將你阻攔。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zuàn quān lán
賺 圈 攔
原文 賞析 主題
莫言下嶺便無難, 內容理解:首句包含了下嶺前艱難攀登的整個上山過程,以及對所經歷困難的種種感受。 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做好充分的估計,不要為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賺得行人錯喜歡。 內容理解、煉字:行人心目中下嶺的容易,與它實際上的艱難形成鮮明對比。一個“賺”字,說明行人是被自己對下嶺的主觀想象騙了。一個“錯”字,突出表現了“行人”被“賺”后的失落神態。
正入萬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攔。 內容理解:這兩句詩承接“錯喜歡”,對上一句留下的懸念進行解釋。 修辭: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放出”和“攔”賦予山以人的思想和性格,使山活了起來,形象地寫出了山山相連的特點,生動而富有情趣。 哲理: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問題解決了,又一個問題出現在眼前,周而復始,永無止境。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以肯定的形式提出論題,指出下山并不像通常認為的那樣輕松容易,人們往往會“上當受騙”,空自歡喜。
B.“錯”字形象地表現了“行人”被“賺”后空落落一片惘然的失落神態。
C.“莫言下嶺便無難”包含了下嶺前艱難攀登的整個上山過程,以及對所經歷困難的感受。
D.正因為人們常常把下山看得比較容易和輕松,所以“莫言”,像是自誡,又像是提醒別人。
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實寫翻山越嶺,虛寫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難一個接著一個,詩人將生活中的困難比作山峰,形象生動地告訴人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認真評估自己所面對的困難。
B.第三、四句承接“錯喜歡”,對第二句留下的懸念進行解釋。
C.后兩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萬山”以人的思想和性格。
D.詩歌啟發我們不要被眼前的逆境所嚇倒,要放眼長遠,認真對待,才能不斷地克服困難。
3.“放出”“攔”這兩個動詞有什么表達效果?
4.本詩表達了怎樣的人生哲理?通過什么來表現這一深刻哲理的?
5.參加完科技節活動,小文同學在留言墻上留下了這首詩送給科研人員。請結合詩歌內容,說說小文同學送這首詩的原因。
八、約客
趙師秀 【參考大意】
黃梅時節家家雨, 梅子黃時,家家都被籠罩在雨中,
青草池塘處處蛙。 長滿青草的池塘邊上,傳來陣陣蛙聲。
有約不來過夜半, 時間已過午夜,已約請好的客人還沒有來,
閑敲棋子落燈花。 我無聊地輕輕敲著棋子,震落了點油燈時燈芯結出的疙瘩。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huáng táng wā qiāo
黃 塘 蛙 敲
原文 賞析 主題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畫面描述:梅子成熟的季節,在鄉村的夏夜,點點雨滴敲打著屋檐,長滿青草的池塘傳來陣陣蛙聲。 內容理解:這兩句詩交代了當時的環境和時令,描繪了一幅江南夏雨圖。 表現手法:“家家雨”描繪出夏季梅雨的無所不在與綿綿不絕,表現了鄉村之景的清新靜謐,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約而至的客觀原因;“處處蛙”,詩人采用以聲襯靜的寫法,烘托出梅雨時節鄉村夜晚的恬靜和諧氣氛,折射出詩人落寞孤寂與煩燥不安的心情。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一個夏夜獨自候客來訪的情景。詩歌采用以景寄情的寫法,展示了詩人內心復雜的思想感情,含而不露地表現了詩人的寂寞心境。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內容理解、情感:這兩句于敘事中抒情,表達了詩人孤獨寂寞、百無聊賴、煩躁不安、茫然若失的復雜心情。“有約”照應詩題,“過夜半”說明了等待時間之久。“閑敲棋子”是細節描寫,既寫出詩人雨夜候客來訪的情景,也寫出約客未至的一種悵惘的心情。 煉字:“敲”寫出了詩人約客久候不到,寂寞、無聊的心情。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中運用疊詞“家家” “處處”,不僅前后形式工整,同時讀起來有一定的韻律美。
B.“黃梅時節”“青草池塘”交代了詩人約客的時間和地點,同時也營造了詩情畫意的約客環境。
C.客人“夜半”還未來,很可能是“家家雨”導致行途不便,但詩人仍在等待,側面說明客人對詩人的重要性,也表現了兩人之間有著深厚的情誼。
D.“落燈花”與前面的“夜半”相照應。
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家家雨”描繪出夏季梅雨的無所不在與急驟密集,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約的客觀原因。
B.“處處蛙”采用以聲襯靜寫法,烘托出梅雨時節鄉村夜晚的恬靜和諧氣氛。
C.“敲”字用得精妙,再以“閑”字修飾,這一細節生動地表現了詩人此時內心的閑適與坦然。
D.全詩通過對環境和人物動作的渲染,描寫詩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韻味。
3.簡析《約客》中寫雨聲、蛙聲、棋子聲的作用。
4.詩歌末句中的“閑”字能否改為“忙”字?為什么?
5.請從聽覺角度賞析本詩景物描寫的句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容县| 满城县| 白沙| 彰武县| 通道| 剑川县| 铜山县| 西峡县| 鸡泽县| 崇明县| 石泉县| 通城县| 老河口市| 濮阳市| 沁阳市| 天气| 仪陇县| 福建省| 革吉县| 仙游县| 石屏县| 逊克县| 景德镇市| 外汇| 宣汉县| 雅安市| 离岛区| 修文县| 江达县| 开封市| 丰城市| 酒泉市| 晋宁县| 襄汾县| 博乐市| 黎城县| 锦屏县| 华阴市| 古交市| 赣榆县| 来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