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詩歌鑒賞專題(七上)學案(原卷版+解析版)-【2024名師導航】中考語文一輪總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詩歌鑒賞專題(七上)學案(原卷版+解析版)-【2024名師導航】中考語文一輪總復習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一 詩歌鑒賞(七年級上冊)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2024名師導航】(解析版)
七上
古代詩歌四首
一、觀滄海 曹操 【參考大意】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策馬東來,登上碣石。我要飽覽這大海的壯觀。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海面浩渺,水波蕩漾,突兀聳立的山島,最先躍入眼簾。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島上的樹木,一叢叢生長著,百草豐茂繁密。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大海在蕭瑟秋風中,洶涌起伏著不盡的波瀾!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陽和月亮晝夜不停運轉,都是大海吐納的;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天上的銀河,星光璀璨,它們也都出生于大海廣闊的胸間。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啊!今日我觀賞大海,幸運得很,好極了,且讓我引吭高歌,傾吐宏偉的心愿。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jié sǒng zhì mào xiāo sè yǒng zāi
碣 竦 峙 茂 蕭 瑟 涌 哉
原文 賞析 主題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觀海的地點、登臨的目的。 詩歌通過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生動地描繪,表現了詩人的博大胸襟和遠大抱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總寫詩人登高遠眺所見的大海波濤洶涌、島嶼高高矗立的遼闊壯觀景象。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登高所見的草木生長茂盛之景,展現大海的生機勃發、欣欣向榮。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描寫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波瀾壯闊的景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詩人展開豐富而奇特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借以抒發作者的博大胸襟和遠大抱負。(主旨句)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詩歌結束語。無實意,是配樂時后加入的。
【考點梳理】
1、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哪些詩句寫的是動景,哪些詩句寫的是靜景?
答:(1)水何澹澹、秋風蕭瑟、洪波涌起(2)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2、后兩行詩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
答:“若”是好像,奇特想象,生動形象的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
3、“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樣的氣勢?
答:渲染了大海蒼茫動蕩的氣勢。
4、請賞析詩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答:運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描繪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偉景象,表現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抒發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及遠大抱負。
5、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所表現的畫面描述出來。
答:示例:(樹木凋零)秋風陣陣,呼呼作響,詩人站在遼闊的在海邊,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心潮與大海一起涌動,感慨萬千。
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參考大意】
楊花落盡子規啼,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之時,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龍標地方偏遠要經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暖的月亮,
隨君直到夜郎西。 希望它能隨著風一直陪著您到夜郎以西。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guī xī jì yè láng
規 溪 寄 夜郎
原 文 賞 析 主題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寫景并點出時令,首句于景中見情,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情自現。次句直敘其事,表達了詩人的飄零之感;奠定了全詩的傷感基調。 抒發了對好友王昌齡貶官的感憤之情并寄以關切和慰藉。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移情于月,用擬人手法,把明月當作使者,穿越時空追隨友人,表達對友人無比關切之情;想象奇特,賦無情之月以感情,語淺情深,成為千古名句。
【考點梳理】
1、題目中“聞”的意思是 聽到 , “左遷”的意思 貶官 。
2、這首詩首句“楊花落盡子規啼”寫景,其作用是什么?表達了詩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詩人選取飄落的楊花和啼叫的子規兩種景物加以描寫,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表達了詩人悲苦哀愁的心情。
3、試從修辭角度賞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答:詩人通過豐富而奇特的藝術想象,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月亮人格化,生動地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與無奈,抒發了詩人對友人因被貶而遠行的憂慮、關懷之情。
4、你從哪些詩句可看出龍標被貶之地極偏遠?
答:“聞道龍標過五溪”“隨風直到夜郎西”
5、“我寄愁心與明月”李白因何而愁?詩人為什么偏要寄愁心與明月?
答:因朋友王昌齡貶官而愁。因作者并不在朋友身邊,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間最濃郁,由月的陰晴圓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歡離合。
三、次北固山下  
王灣 【參考大意】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客行在碧色蒼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蕩漾綠水間。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湖水上漲,兩岸更顯開闊;風勢正順;白帆高高揚起。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殘夜將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盡,江南已初入春。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身在旅途,家信何傳?還是托付北歸的大雁,讓它捎到遠方的洛陽。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zhōu cháo kuò cán yàn
舟 潮 闊 殘 雁
原 文 賞 析 主題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點出詩人離家遠游的身份處境;勾畫出江南旅途中所見的江水與青山的明媚景色。 詩人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見,抒發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對故鄉深切的思鄉之情。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描寫一幅風平浪靜的壯闊景象。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被譽為形容景物的千古名句;描寫景物時序交替,寫思鄉之情;現用以表現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相信美好事物會沖破阻力,出現在眼前,給人以樂觀向上的積極力量。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緊承上聯,遙映首聯;借雁足傳書的典故,表現思鄉之情。
【考點梳理】
1、詩句“風正一帆懸”后人為什么稱道?
答:因為詩人以“一帆懸”之小景,寫出了“兩岸闊”之大景的神韻,故為后人所稱道。
2、請描述“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你腦海中出現的畫面。(不少于20字)
答:潮水漲滿 ,兩岸之間水面空闊,順風遠航,一面白帆高高揚起。
3、如何理解“海日生殘夜”中的“生”的妙處?
答:“生”字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太陽從大海上孕育而出的情狀,生動形象富有情趣。
4、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答:思念家鄉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5、“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歷來得到人們的好評,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賞析。(不少于20字)
答:示例: ①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身在他鄉的游子頓生思鄉之情。③把“日”“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現了作者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④ “生”“入”用擬人手法,富有情趣。
四、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參考大意】
枯藤老樹昏鴉,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流水人家,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西風瘦馬。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西下,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斷腸人在天涯。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téng yā shòu yá
藤 鴉 瘦 涯
原 文 賞 析 主題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日暮晚秋圖。描寫九種景物表現秋天悲涼景色,渲染悲涼的意境,為下句寫悲情做鋪墊。 這首曲表現了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愁苦,抒發了天涯淪落人的思鄉之情。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鄉和孤苦寂寞之悲情。(主旨句)
【考點梳理】
1、仿照下面批注示例,從煉字的角度給“古道西風瘦馬”中加點的字做批注。
批注(示例):“枯”“老”兩字妙!既寫出“藤”“樹”的特點,又為“斷腸人”所處環境增添悲涼的色彩。
答:【示例]瘦的不只是馬,更暗指馬上的人因奔波而消瘦。一個“瘦”字,將游子浪跡天涯的悲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2、這首曲的前三句寫了哪些意象?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
答:(1)“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等意象;(2)日暮晚秋圖
3、這首曲的前三句所描繪的圖景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悲涼蕭瑟的氣氛,為下文抒情起了鋪墊作用.
4、“小橋流水人家”一句描寫出溫馨恬靜的景象,聯系全詩,談談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答:以樂景寫哀情。通過對比襯托出游子的孤獨、凄涼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5、這首曲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發了游子怎樣的感情?
答:(1)斷腸人在天涯;(2)抒發了游子思念家鄉長期漂泊他鄉的悲哀愁苦之情。
課外古詩詞誦讀
一、峨眉山月歌
李白 【參考大意】
峨眉山月半輪秋, 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 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精亮月影。
夜發清溪向三峽, 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舍去向渝州。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é lún qiāng qīng xī yú zhōu
峨 輪 羌 清溪 渝州
原 文 賞 析 主題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從“峨眉山月”寫起,描繪了月映平羌江的美景,點出了遠游的時令--秋天。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人”和“流”兩個動詞表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陪伴詩人遠行。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變幻,襯托出詩人即將離開故鄉時的復雜情感。 全詩通過對月的描寫,連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等五個地名,描繪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表達出詩人離開故鄉時的復雜情感及對友人的無盡思念之情。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記敘了詩人從清溪連夜出發駛向三峽的情形,表達了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
【考點梳理】
1.“峨眉山月”這一特定的意象在詩歌中具體指什么
答:詩人故鄉。(答“家鄉、親人、友人”亦可)
2.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兩句詩描繪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答:【示例】描繪了一幅峨眉山巍峨聳立,半輪淡淡的秋月悄然懸掛在山頭,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塊碧玉晶瑩可愛,江水流動,月影也隨著江水前行的美麗畫面。
3.詩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峽、渝州五個地名連用,空間急劇轉換,這一妙筆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①對故鄉的戀戀不舍(或對友人的思念)之情;②外出闖蕩的急切、喜悅與憧憬之情。(能答出其中一條,意思對即可 )
4.這首詩構思精巧,歷來為人稱道,其精巧之處主要表現在哪里
答:連用五個地名構成一種清朗秀美的意境。
5.第二句詩用入、流兩個動詞寫出了峨眉山月怎樣的一種動中之景
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
二、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參考大意】
岐王宅里尋常見, 當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
崔九堂前幾度聞。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聽到你的演唱,欣賞到你的藝術。
正是江南好風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時節,
落花時節又逢君。  沒有想到能在這時巧遇你這位舊識。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guī qí zhái cuī féng
龜 岐 宅 崔 逢
原 文 賞 析 主題
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寫詩人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對開元初年盛世的懷念。“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當年名流騷客聚集的場所,一提到這些地點就勾起了詩人對過往歲月的美好回憶。 這首詩通過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及抒寫現實中與李龜年的相逢,流露出詩人對唐王朝盛衰變化的感嘆以及對彼此現狀的悲嘆。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寫暮春時節年老病衰的詩人在江南與李龜年重逢的事,蘊含著詩人對彼此現狀的感慨。兩人在漂泊顛沛中重逢,落花流水的風光點綴著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一幅時代滄桑的典型圖畫。它無情地證實“開元全盛日”已經成為歷史陳跡,寄予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落花”這一意象,既寄托了個人身世之悲,也有對一個繁華時代落幕的慨嘆。
【考點梳理】
1.前兩句詩人在追憶什么?流露了怎樣的感情?請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答:追憶的是往昔與李龜年的交往;流露出來的是對盛世生活的懷戀。
2.談談你對“落花時節”的理解。
答:(1)可以理解為“暮春的落花時節”;(2)也可以理解為“國運衰敗之際”;(3)還可以理解為“詩人衰病漂泊之時。
3.請欣賞這首詩的成功之處。
答:四句詩,從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聞歌”,到“落花時節”的相“逢”,一晃就是幾十年,歲月滄桑,人世巨變,令人感慨不已。全詩無一字直寫詩人身世之飄零,世事之變遷,但讀者的心中卻不能不有所觸動:安史之亂,國之浩劫。
4.請寫出詩歌中點明作者與李龜年密切關系的詞語。
答:尋常 幾度 又逢
5.有入說,詩歌第四句中“落花時節”的含義,一語“三”關,你認為有哪“三”層意思
答:自然的景色;國家的衰敗;作者自己和藝人(李龜年)的顛沛流離。
三、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岑參 【參考大意】
強欲登高去, (九月九日重陽節)我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
無人送酒來。 可惜再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遙憐故園菊, (我)憐惜遠方長安故園中的菊花,
應傍戰場開。 (這時它們)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qiáng jiǔ yáo yuán bàng
強 酒 遙 園 傍
原 文 賞 析 主題
強欲登高去, 以“登高”二字照應標題中的“九日”,點明了詩歌的時間背景一一重陽節。一個“強”字,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凄苦境況。 本詩通過描寫詩人重陽節勉強想去登高又無人送酒的感慨和對故園菊花的思念,流露出詩人濃郁的思鄉之情,表現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之情。
無人送酒來。 化用陶淵明的典故,實際上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其中的惆悵、凄涼之情難以言表。
遙憐故園菊, 由前兩句對登高飲酒的敘寫自然發展而來,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遙”字,表明詩人和故園長安相隔很遠。以“故園菊”代指故園長安,且與九月九日重陽節的時令相契合,形象鮮明,具體可感。
應傍戰場開。 是想象之景,想象故園的菊花在淪陷的都城開放的場景。“故園菊”是詩中的核心意象,不僅寄托著惜花和思鄉,更寄托著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
【考點梳理】
1.這首詩寫了    這一中國傳統節日,從   、    等詞語中可以看出。
答:重陽,登高、故園菊
2.首句中“ ”二字呼應題目中的“九日”,點明詩歌寫于重陽佳節,而“無人送酒來”一句則傳達出軍旅途中詩人的 。
答:登高 孤單寂寞
3.下列對這首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岑參的這首五絕,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劈頭一個“強”字,則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凄清境況。
C.第三句化用陶淵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
D.結句用的是敘述語言,樸實無華,但是寓巧于樸,寓意深長,耐人咀嚼使全詩的思想和藝術境界出現了一個飛躍。
答:C 【解析】不是第三句,是第二句。
4.“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寄托著詩人對故園的思念、對國事的憂患、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或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的渴望。
5.【賞寫法】《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的后兩句“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答:運用聯想,想象了故園菊花在淪陷的都城開放的場景,虛實結合,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寄托了詩人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寫出手法1分,分析1分)
四、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參考大意】
回樂烽前沙似雪, 回樂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一夜間出征的軍人個個眺望故鄉。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fēng xiáng lú jǐn xiāng
烽 降 蘆 盡 望
原文 賞析 主題
回樂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畫面描述:舉目遠眺,蜿蜒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回樂烽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飛舞,烽火臺上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 內容理解:前兩句寫景,描寫了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沙似雪”“月如霜”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交代了環境的凄清與寒苦,為寫戍邊將士的思鄉奠定了情感基調。 這首詩通過描寫征人思鄉的典型環境以及如泣如訴的笛聲,多角度描繪了戍邊將士濃烈的鄉思和滿懷的哀愁。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內容理解:第三句寫聲,寫夜風送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第四句寫情,抒發詩人情感。“不知何處”寫出了征人月夜聞笛時的迷惘心情,映襯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盡望”又道出征人望鄉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前兩句寫景,描繪了一幅邊塞雪夜的獨特景色。
B.“沙似雪”“月如霜”形象地描繪出邊塞寒冷、凄涼的環境特點。
C.第三句中的“不知何處” 寫出了征人當時的迷惘。
D.該詩描繪了戍邊將士濃烈的思鄉情愫和滿心的哀愁。
答:A【解析】詩歌前兩句寫景,描繪了一幅邊塞月夜圖。
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全詩將詩情、畫意和音樂美熔于一爐,構成了深邃的藝術境界。
B.“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獨、悲慘、凄涼,為后文“盡望鄉”做鋪墊。
C.沙漠并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凄涼。
D.“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正面寫情。“一夜”和“盡望”又道出征人不盡的鄉愁。
答:B【解析】“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是比喻句。
3.請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詩歌前兩句所展現的畫面。
答:舉目遠眺,蜿蜒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回樂烽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飛舞,烽火臺上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
4.試賞析“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兩句詩中“盡”和“望”兩字的表達效果。
答:“盡”字寫出了思鄉的普遍性,“望”字寫出了思鄉的情態,都表現了征人欲歸而難歸的愁苦之情,點明詩歌主旨,抒發了強烈的思鄉之情。
5.有人說,“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句是理解本詩思想感情的關鍵所在。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闡述理由。
答:示例:我同意這種觀點。在受降城上聽到蘆笛的聲音,由詩歌最后一句可知這正是思鄉之曲。這樣幽幽的蘆笛聲音和受降城凄清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表達了征人無盡的思鄉之情。
五、秋詞(其一)
劉禹錫 【參考大意】
自古逢秋悲寂寥,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每逢秋天就悲嘆冷清蕭條,
我言秋日勝春朝。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晴空一鶴排云上, 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鶴直沖云霄而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也引發我的詩興飛上了藍天之上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jì liáo chūn zhāo hè bì xiāo
寂寥 春朝 鶴 碧霄
原文 賞析 主題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表現手法:將古人悲秋與詩人頌秋進行對比,然后直抒胸臆,熱情贊美秋天,態度鮮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論調,表現出詩人積極樂觀的心態。 這首詩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贊頌了秋天的美好,并借一鶴直沖云霄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表達方式:借景抒情。用鶴直沖云霄的景象表現了秋日之壯美。 煉字:“排”字形象地寫出了鶴一飛沖天,仿佛沖破白云阻隔的氣勢,表現了詩人樂觀向上的精神和昂揚奮發的斗志。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描繪了一幅鶴一飛沖天的畫面,在生機勃勃的景象中傾訴詩人的情懷。
B.這首詩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形象地表達出詩人對秋天的獨特感悟。
C.“秋日勝春朝”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熱情贊美秋天,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一籌。
D.這首詩開篇將古人的悲秋與自己的頌秋對比,表達了詩人樂觀豁達的心境。
答:C【解析】“我言秋日勝春朝”運用對比手法,熱情贊美秋天比春日更勝一籌,抒發了詩人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首句即明確指出每逢到了秋天人們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
B.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進行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
C.詩歌后兩句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蕭瑟,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D.這首詩通過對秋景的描寫,體現了蕭瑟空虛、冷落荒涼的感傷情調。
答:D【解析】這首詩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贊頌了秋天的美好,是積極樂觀的情調,而不是“蕭瑟空虛、冷落荒涼的感傷情調”。
3.古人寫詩填詞講究煉字,談談詩歌第三句“晴空一鶴排云上”中“排”字的表達效果。
答:“排”在這里是“推開”的意思,形象地寫出了鶴一飛沖天,仿佛沖破白云阻隔的氣勢,表現了詩人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4.秋天可寫的景物很多,劉禹錫在詩中為什么只寫沖天而上的“一鶴”?
答:詩人借鶴沖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運面前不低頭,奮發向上的精神。
5.閱讀全詩,請你概括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表達了詩人樂觀向上的心境和積極豪邁的氣概。
六、夜雨寄北
李商隱 【參考大意】
君問歸期未有期, 你問我何時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啊!
巴山夜雨漲秋池。 我此時唯一能告訴你的,就是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什么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
卻話巴山夜雨時。 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wèi zhǎng chuānɡ zhú huà
未 漲 窗 燭 話
原 文 賞 析 主 題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一問一答,一揚一抑,表達詩人宦途失意,思念友人,羈旅他鄉思歸不得的抑郁愁苦及深切的思念躍然紙上。 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相聚之時的幸福歡樂,抒發了詩人羈旅他鄉時對團聚的期盼之情。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設想日后重逢,超越時空,把當前的時間移到未來,把眼前的實景推移到想象的境界。表現出詩人渴望相聚的心情。(名句)
【考點梳理】
1、“君問歸期未有期”中用了兩個“期”,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一問一答,一揚一抑,表達了思念家人欲歸不得的愁苦之情。
2、簡析“巴山夜雨漲秋池”中“漲”字的妙處。并說說“秋”字在詩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1)“漲”字,用詞準確,富有動態感。既寫出巴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從而襯托出詩人深重綿長的愁思。(2)“秋”字點明了作詩的時間是秋天的一個雨夜。渲染出一種孤單、悲涼的氣氛,同時烘托了人物心情。
3、成語“剪燭西窗”源自本詩。結合詩歌內容,說說“剪燭西窗”的含義是什么。
答:在西窗下剪燭用以表達思念親友,渴望團聚的感情。
4、“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兩句詩,作者想象了怎樣的情景?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詩中“巴山夜雨”重復出現有什么藝術效果?
答:(1)想象與親人歡聚,共剪蠟燭西窗之下,向家人訴說巴山夜雨時想念家人的情景。(2)今日的愁苦夾雜著渴望團聚時的歡樂。
(3)前一個是現在的夜雨,后一個是將來回味的夜雨,時空交替,回環往復,纏綿曲折。
5、詩人在巴山夜雨時是怎樣的心情?這種心緒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答:羈旅他鄉,思歸不得的抑郁愁思之情。這種心情是通過描寫眼前所見的水漲秋池的景物表達出來的。
七、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參考大意】
僵臥孤村不自哀, (我)躺臥不起在孤寂的村落里,并不為自己哀傷,
尚思為國戍輪臺。 還想著為國家守衛邊關。
夜闌臥聽風吹雨, 深夜躺在床上聽著風吹雨打的聲音,
鐵馬冰河入夢來。 披著鐵甲的戰馬馳過冰封的河流征戰疆場的情景又進入我的夢境中。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jiāng wò shù lán mèng
僵 臥 戍 闌 夢
原 文 賞 析 主題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 煉字:“僵”“孤”意為臥病在床,孤苦無助,其作用是以“僵臥孤村”來反襯“不自哀”,更顯其志堅定不移。 內容理解:前兩句描寫現實。“僵臥”道出了詩人老邁的境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絕的狀態,一“僵”一“臥”凄涼至極。“思”字表現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 這首詩以“癡情化夢”的手法,深沉地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表達方式:間接抒情。將自己渴望殺敵報國的夢想付諸夢中,強烈地抒發了自己的愛國情懷。 內容理解:由現實轉入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表現了詩人的英雄氣概,使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僵臥”道出了詩人老邁的情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絕的狀態,真切地寫出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凄涼情景。
B.詩的第一、二句集中在一個“思”字上,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報效祖國的愛國之情。
C.詩的第三、四句集中在一個“夢”字上,幻化出詩人魂牽夢繞的情境。
D.全詩格調積極向上,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答:A【解析】A項中一“僵”一“孤”,本凄涼至極,但詩人還“不自哀”是因為詩人的愛國熱忱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已經不把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居住環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為國戍輪臺”,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概,沒有“懷才不遇”之意。
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開篇即以“僵臥孤村”來反襯“不自哀”,更顯其志堅定不移。
B.第三句既是眼前現實情景的描繪,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命運岌岌可危。
C.詩的后兩句寫夢境,與前兩句寫實相映襯。
D.全詩情感激昂,精神飽滿,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答:C【解析】“夜闌臥聽風吹雨”是寫實,不是寫夢境。
3.本詩第一、二句中“僵”和“尚”用得好,請說說好在哪里。
答:“僵”寫出詩人風雨夜老境的凄涼,與后面所寫的詩人的報國壯志形成鮮明對比;“尚”表現了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4.“夜闌臥聽風吹雨”一句語意雙關,應怎樣理解?
答: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實的時間和環境,另一方面這種特定的時間和環境又象征著南宋王朝的處境和命運,如同風雨飄搖的海上孤舟,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
5.梁啟超對本詩詩人曾有這樣的評價:“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從這首詩中你看到了詩人什么樣的品格?結合具體詩句談談感受。
答:詩人憂國憂民,報效國家的強烈感情至死不渝。詩人處境凄涼、艱難也“不自哀”,即使夢中也在馳騁沙場,殺敵立功。
八、潼關
譚嗣同 【參考大意】
終古高云簇此城, 自古以來高高云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
秋風吹散馬蹄聲。 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得得的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 奔騰而過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太過約束,
山入潼關不解平。 從華山進入潼關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cù chuīsàn tí yóu xián tóng
簇 吹 散 蹄 猶 嫌 潼
原 文 賞 析 主題
終古高云簇此城, 秋風吹散馬蹄聲。 內容理解:首句寫潼關的歷史和氣勢,“終古”點明了潼關歷史悠久,“高云”突出了潼關高大雄偉。次句寫清脆的馬蹄聲被秋風吹散,寫出了潼關的寂寥與遼遠。一位豪情勃發、揚鞭策馬的青年的颯爽英姿躍然紙上。 煉字:“簇”字以動寫靜,讓人聯想到白云朵朵、簇擁高城的奇景。 這首詩通過描述詩人途經潼關的所見所感,展現了潼關雄偉壯觀的景象,同時也反映了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破封建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愿望。
河流大野猶嫌束, 山入潼關不解平。 內容理解: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黃河、秦嶺,突出了黃河咆哮的氣勢和秦嶺高聳險峻的形勢。 寫作手法:側面描寫。描繪了河、山不屈服、桀驁不馴的性格。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句中詩人騎馬登山,乘興前進,賦予云以人的動作,高云簇擁,古城高度自現。
B.第二句顯示出古城的寂寥與遼遠。
C.第三、四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大河的粗野和群山的怨憤。
D.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表達了詩人想要沖破思想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情感。
答:C【解析】第三、四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而不是比喻的修辭手法。
2.下列對這首詩歌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終古高云簇此城”一句以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
B.“河流大野”寫黃河流入遼闊的平原還嫌拘束,正面描寫了黃河的奔騰壯闊。
C.第二句將“秋風”“馬蹄聲”引入詩中,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增添了動感。
D.這首詩描寫了潼關的獨特景象,抒發了詩人博大昂揚的情懷,豪情壯志溢于言表。
答:B【解析】B項“正面描寫”表達有誤,應該是“側面描寫 ”。
3.請用自己的話描繪詩歌前兩句描寫的景象。
答:天空中翻卷著一團團云霧,異峰突起,久遠的高云簇擁著潼關古城,那景象壯闊極了。一陣陣獵獵的秋風吹來,將清脆的馬蹄聲吹散了,古城又顯出了它的寂寞。
4.詩中“河流大野猶嫌束”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中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描繪了一幅黃河在平坦廣闊的原野上奔流仍嫌拘束的雄偉畫面。流露出詩人熱愛祖國河山、渴望有所成就的情感。
5.有人說,本詩表現了詩人渴望沖破牢籠、勇往直前、追求自由的心態。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請簡要分析其原因。
答:詩人當時就處在社會變革圖新的潮流之中,這種心態是在新舊社會交替之際所急需的新型人才應有的精神狀態。詩人有這樣的心態是自然而然的,也是水到渠成的。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一 詩歌鑒賞(七年級上冊)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2024名師導航】(原卷版)
課標古詩詞曲40首賞析
七上
一、觀滄海 曹操 【參考大意】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策馬東來,登上碣石。我要飽覽這大海的壯觀。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海面浩渺,水波蕩漾,突兀聳立的山島,最先躍入眼簾。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島上的樹木,一叢叢生長著,百草豐茂繁密。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大海在蕭瑟秋風中,洶涌起伏著不盡的波瀾!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陽和月亮晝夜不停運轉,都是大海吐納的;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天上的銀河,星光璀璨,它們也都出生于大海廣闊的胸間。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啊!今日我觀賞大海,幸運得很,好極了,且讓我引吭高歌,傾吐宏偉的心愿。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jié sǒng zhì mào xiāo sè yǒng zāi
碣 竦 峙 茂 蕭 瑟 涌 哉
原文 賞析 主題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觀海的地點、登臨的目的。 詩歌通過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生動地描繪,表現了詩人的博大胸襟和遠大抱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總寫詩人登高遠眺所見的大海波濤洶涌、島嶼高高矗立的遼闊壯觀景象。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登高所見的草木生長茂盛之景,展現大海的生機勃發、欣欣向榮。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描寫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波瀾壯闊的景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詩人展開豐富而奇特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借以抒發作者的博大胸襟和遠大抱負。(主旨句)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詩歌結束語。無實意,是配樂時后加入的。
【考點梳理】
1、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哪些詩句寫的是動景,哪些詩句寫的是靜景?
2、后兩行詩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
3、“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樣的氣勢?
4、請賞析詩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5、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所表現的畫面描述出來。
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參考大意】
楊花落盡子規啼,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之時,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龍標地方偏遠要經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暖的月亮,
隨君直到夜郎西。 希望它能隨著風一直陪著您到夜郎以西。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guī xī jì yè láng
規 溪 寄 夜郎
原 文 賞 析 主題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寫景并點出時令,首句于景中見情,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情自現。次句直敘其事,表達了詩人的飄零之感;奠定了全詩的傷感基調。 抒發了對好友王昌齡貶官的感憤之情并寄以關切和慰藉。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移情于月,用擬人手法,把明月當作使者,穿越時空追隨友人,表達對友人無比關切之情;想象奇特,賦無情之月以感情,語淺情深,成為千古名句。
【考點梳理】
1、題目中“聞”的意思是 , “左遷”的意思 。
2、這首詩首句“楊花落盡子規啼”寫景,其作用是什么?表達了詩人什么思想感情?
3、試從修辭角度賞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4、你從哪些詩句可看出龍標被貶之地極偏遠?
5、“我寄愁心與明月”李白因何而愁?詩人為什么偏要寄愁心與明月?
三、次北固山下  
王灣 【參考大意】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客行在碧色蒼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蕩漾綠水間。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湖水上漲,兩岸更顯開闊;風勢正順;白帆高高揚起。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殘夜將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盡,江南已初入春。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身在旅途,家信何傳?還是托付北歸的大雁,讓它捎到遠方的洛陽。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zhōu cháo kuò cán yàn
舟 潮 闊 殘 雁
原 文 賞 析 主題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點出詩人離家遠游的身份處境;勾畫出江南旅途中所見的江水與青山的明媚景色。 詩人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見,抒發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對故鄉深切的思鄉之情。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描寫一幅風平浪靜的壯闊景象。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被譽為形容景物的千古名句;描寫景物時序交替,寫思鄉之情;現用以表現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相信美好事物會沖破阻力,出現在眼前,給人以樂觀向上的積極力量。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緊承上聯,遙映首聯;借雁足傳書的典故,表現思鄉之情。
【考點梳理】
1、詩句“風正一帆懸”后人為什么稱道?
2、請描述“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你腦海中出現的畫面。(不少于20字)
3、如何理解“海日生殘夜”中的“生”的妙處?
4、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5、“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歷來得到人們的好評,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賞析。(不少于20字)
四、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參考大意】
枯藤老樹昏鴉,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流水人家,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西風瘦馬。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西下,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斷腸人在天涯。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téng yā shòu yá
藤 鴉 瘦 涯
原 文 賞 析 主題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日暮晚秋圖。描寫九種景物表現秋天悲涼景色,渲染悲涼的意境,為下句寫悲情做鋪墊。 這首曲表現了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愁苦,抒發了天涯淪落人的思鄉之情。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鄉和孤苦寂寞之悲情。(主旨句)
【考點梳理】
1、仿照下面批注示例,從煉字的角度給“古道西風瘦馬”中加點的字做批注。
批注(示例):“枯”“老”兩字妙!既寫出“藤”“樹”的特點,又為“斷腸人”所處環境增添悲涼的色彩。
2、這首曲的前三句寫了哪些意象?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
3、這首曲的前三句所描繪的圖景有什么作用?
4、“小橋流水人家”一句描寫出溫馨恬靜的景象,聯系全詩,談談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5、這首曲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發了游子怎樣的感情?
課外古詩詞誦讀
一、峨眉山月歌
李白 【參考大意】
峨眉山月半輪秋, 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 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精亮月影。
夜發清溪向三峽, 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舍去向渝州。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é lún qiāng qīng xī yú zhōu
峨 輪 羌 清溪 渝州
原 文 賞 析 主題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從“峨眉山月”寫起,描繪了月映平羌江的美景,點出了遠游的時令--秋天。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人”和“流”兩個動詞表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陪伴詩人遠行。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變幻,襯托出詩人即將離開故鄉時的復雜情感。 全詩通過對月的描寫,連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等五個地名,描繪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表達出詩人離開故鄉時的復雜情感及對友人的無盡思念之情。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記敘了詩人從清溪連夜出發駛向三峽的情形,表達了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
【考點梳理】
1.“峨眉山月”這一特定的意象在詩歌中具體指什么
2.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兩句詩描繪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3.詩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峽、渝州五個地名連用,空間急劇轉換,這一妙筆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這首詩構思精巧,歷來為人稱道,其精巧之處主要表現在哪里
5.第二句詩用入、流兩個動詞寫出了峨眉山月怎樣的一種動中之景
二、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參考大意】
岐王宅里尋常見, 當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
崔九堂前幾度聞。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聽到你的演唱,欣賞到你的藝術。
正是江南好風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時節,
落花時節又逢君。  沒有想到能在這時巧遇你這位舊識。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guī qí zhái cuī féng
龜 岐 宅 崔 逢
原 文 賞 析 主題
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寫詩人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對開元初年盛世的懷念。“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當年名流騷客聚集的場所,一提到這些地點就勾起了詩人對過往歲月的美好回憶。 這首詩通過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及抒寫現實中與李龜年的相逢,流露出詩人對唐王朝盛衰變化的感嘆以及對彼此現狀的悲嘆。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寫暮春時節年老病衰的詩人在江南與李龜年重逢的事,蘊含著詩人對彼此現狀的感慨。兩人在漂泊顛沛中重逢,落花流水的風光點綴著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一幅時代滄桑的典型圖畫。它無情地證實“開元全盛日”已經成為歷史陳跡,寄予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落花”這一意象,既寄托了個人身世之悲,也有對一個繁華時代落幕的慨嘆。
【考點梳理】
1.前兩句詩人在追憶什么?流露了怎樣的感情?請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2.談談你對“落花時節”的理解。
3.請欣賞這首詩的成功之處。
4.請寫出詩歌中點明作者與李龜年密切關系的詞語。
5.有人說,詩歌第四句中“落花時節”的含義,一語“三”關,你認為有哪“三”層意思
三、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岑參 【參考大意】
強欲登高去, (九月九日重陽節)我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
無人送酒來。 可惜再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遙憐故園菊, (我)憐惜遠方長安故園中的菊花,
應傍戰場開。 (這時它們)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qiáng jiǔ yáo yuán bàng
強 酒 遙 園 傍
原 文 賞 析 主題
強欲登高去, 以“登高”二字照應標題中的“九日”,點明了詩歌的時間背景一一重陽節。一個“強”字,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凄苦境況。 本詩通過描寫詩人重陽節勉強想去登高又無人送酒的感慨和對故園菊花的思念,流露出詩人濃郁的思鄉之情,表現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之情。
無人送酒來。 化用陶淵明的典故,實際上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其中的惆悵、凄涼之情難以言表。
遙憐故園菊, 由前兩句對登高飲酒的敘寫自然發展而來,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遙”字,表明詩人和故園長安相隔很遠。以“故園菊”代指故園長安,且與九月九日重陽節的時令相契合,形象鮮明,具體可感。
應傍戰場開。 是想象之景,想象故園的菊花在淪陷的都城開放的場景。“故園菊”是詩中的核心意象,不僅寄托著惜花和思鄉,更寄托著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
【考點梳理】
1.這首詩寫了    這一中國傳統節日,從   、    等詞語中可以看出。
2.首句中“ ”二字呼應題目中的“九日”,點明詩歌寫于重陽佳節,而“無人送酒來”一句則傳達出軍旅途中詩人的 。
3.下列對這首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岑參的這首五絕,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劈頭一個“強”字,則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凄清境況。
C.第三句化用陶淵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
D.結句用的是敘述語言,樸實無華,但是寓巧于樸,寓意深長,耐人咀嚼使全詩的思想和藝術境界出現了一個飛躍。
4.“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5.【賞寫法】《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的后兩句“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四、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參考大意】
回樂烽前沙似雪, 回樂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一夜間出征的軍人個個眺望故鄉。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fēng xiáng lú jǐn xiāng
烽 降 蘆 盡 望
原文 賞析 主題
回樂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畫面描述:舉目遠眺,蜿蜒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回樂烽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飛舞,烽火臺上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 內容理解:前兩句寫景,描寫了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沙似雪”“月如霜”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交代了環境的凄清與寒苦,為寫戍邊將士的思鄉奠定了情感基調。 這首詩通過描寫征人思鄉的典型環境以及如泣如訴的笛聲,多角度描繪了戍邊將士濃烈的鄉思和滿懷的哀愁。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內容理解:第三句寫聲,寫夜風送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第四句寫情,抒發詩人情感。“不知何處”寫出了征人月夜聞笛時的迷惘心情,映襯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盡望”又道出征人望鄉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前兩句寫景,描繪了一幅邊塞雪夜的獨特景色。
B.“沙似雪”“月如霜”形象地描繪出邊塞寒冷、凄涼的環境特點。
C.第三句中的“不知何處” 寫出了征人當時的迷惘。
D.該詩描繪了戍邊將士濃烈的思鄉情愫和滿心的哀愁。
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全詩將詩情、畫意和音樂美熔于一爐,構成了深邃的藝術境界。
B.“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獨、悲慘、凄涼,為后文“盡望鄉”做鋪墊。
C.沙漠并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凄涼。
D.“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正面寫情。“一夜”和“盡望”又道出征人不盡的鄉愁。
3.請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詩歌前兩句所展現的畫面。
4.試賞析“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兩句詩中“盡”和“望”兩字的表達效果。
5.有人說,“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句是理解本詩思想感情的關鍵所在。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闡述理由。
五、秋詞(其一)
劉禹錫 【參考大意】
自古逢秋悲寂寥,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每逢秋天就悲嘆冷清蕭條,
我言秋日勝春朝。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晴空一鶴排云上, 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鶴直沖云霄而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也引發我的詩興飛上了藍天之上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jì liáo chūn zhāo hè bì xiāo
寂寥 春朝 鶴 碧霄
原文 賞析 主題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表現手法:將古人悲秋與詩人頌秋進行對比,然后直抒胸臆,熱情贊美秋天,態度鮮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論調,表現出詩人積極樂觀的心態。 這首詩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贊頌了秋天的美好,并借一鶴直沖云霄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表達方式:借景抒情。用鶴直沖云霄的景象表現了秋日之壯美。 煉字:“排”字形象地寫出了鶴一飛沖天,仿佛沖破白云阻隔的氣勢,表現了詩人樂觀向上的精神和昂揚奮發的斗志。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描繪了一幅鶴一飛沖天的畫面,在生機勃勃的景象中傾訴詩人的情懷。
B.這首詩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形象地表達出詩人對秋天的獨特感悟。
C.“秋日勝春朝”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熱情贊美秋天,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一籌。
D.這首詩開篇將古人的悲秋與自己的頌秋對比,表達了詩人樂觀豁達的心境。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首句即明確指出每逢到了秋天人們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
B.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進行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飄浮的開闊景象。
C.詩歌后兩句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蕭瑟,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D.這首詩通過對秋景的描寫,體現了蕭瑟空虛、冷落荒涼的感傷情調。
3.古人寫詩填詞講究煉字,談談詩歌第三句“晴空一鶴排云上”中“排”字的表達效果。
4.秋天可寫的景物很多,劉禹錫在詩中為什么只寫沖天而上的“一鶴”?
5.閱讀全詩,請你概括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六、夜雨寄北
李商隱 【參考大意】
君問歸期未有期, 你問我何時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啊!
巴山夜雨漲秋池。 我此時唯一能告訴你的,就是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什么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
卻話巴山夜雨時。 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做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wèi zhǎng chuānɡ zhú huà
未 漲 窗 燭 話
原 文 賞 析 主 題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一問一答,一揚一抑,表達詩人宦途失意,思念友人,羈旅他鄉思歸不得的抑郁愁苦及深切的思念躍然紙上。 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相聚之時的幸福歡樂,抒發了詩人羈旅他鄉時對團聚的期盼之情。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設想日后重逢,超越時空,把當前的時間移到未來,把眼前的實景推移到想象的境界。表現出詩人渴望相聚的心情。(名句)
【考點梳理】
1、“君問歸期未有期”中用了兩個“期”,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簡析“巴山夜雨漲秋池”中“漲”字的妙處。并說說“秋”字在詩中起到什么作用
3、成語“剪燭西窗”源自本詩。結合詩歌內容,說說“剪燭西窗”的含義是什么。
4、“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兩句詩,作者想象了怎樣的情景?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詩中“巴山夜雨”重復出現有什么藝術效果?
5、詩人在巴山夜雨時是怎樣的心情?這種心緒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七、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參考大意】
僵臥孤村不自哀, (我)躺臥不起在孤寂的村落里,并不為自己哀傷,
尚思為國戍輪臺。 還想著為國家守衛邊關。
夜闌臥聽風吹雨, 深夜躺在床上聽著風吹雨打的聲音,
鐵馬冰河入夢來。 披著鐵甲的戰馬馳過冰封的河流征戰疆場的情景又進入我的夢境中。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jiāng wò shù lán mèng
僵 臥 戍 闌 夢
原 文 賞 析 主題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 煉字:“僵”“孤”意為臥病在床,孤苦無助,其作用是以“僵臥孤村”來反襯“不自哀”,更顯其志堅定不移。 內容理解:前兩句描寫現實。“僵臥”道出了詩人老邁的境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絕的狀態,一“僵”一“臥”凄涼至極。“思”字表現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 這首詩以“癡情化夢”的手法,深沉地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表達方式:間接抒情。將自己渴望殺敵報國的夢想付諸夢中,強烈地抒發了自己的愛國情懷。 內容理解:由現實轉入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表現了詩人的英雄氣概,使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僵臥”道出了詩人老邁的情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絕的狀態,真切地寫出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凄涼情景。
B.詩的第一、二句集中在一個“思”字上,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報效祖國的愛國之情。
C.詩的第三、四句集中在一個“夢”字上,幻化出詩人魂牽夢繞的情境。
D.全詩格調積極向上,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開篇即以“僵臥孤村”來反襯“不自哀”,更顯其志堅定不移。
B.第三句既是眼前現實情景的描繪,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命運岌岌可危。
C.詩的后兩句寫夢境,與前兩句寫實相映襯。
D.全詩情感激昂,精神飽滿,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3.本詩第一、二句中“僵”和“尚”用得好,請說說好在哪里。
4.“夜闌臥聽風吹雨”一句語意雙關,應怎樣理解?
5.梁啟超對本詩詩人曾有這樣的評價:“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從這首詩中你看到了詩人什么樣的品格?結合具體詩句談談感受。
八、潼關
譚嗣同 【參考大意】
終古高云簇此城, 自古以來高高云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
秋風吹散馬蹄聲。 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得得的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 奔騰而過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太過約束,
山入潼關不解平。 從華山進入潼關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
cù chuīsàn tí yóu xián tóng
簇 吹 散 蹄 猶 嫌 潼
原 文 賞 析 主題
終古高云簇此城, 秋風吹散馬蹄聲。 內容理解:首句寫潼關的歷史和氣勢,“終古”點明了潼關歷史悠久,“高云”突出了潼關高大雄偉。次句寫清脆的馬蹄聲被秋風吹散,寫出了潼關的寂寥與遼遠。一位豪情勃發、揚鞭策馬的青年的颯爽英姿躍然紙上。 煉字:“簇”字以動寫靜,讓人聯想到白云朵朵、簇擁高城的奇景。 這首詩通過描述詩人途經潼關的所見所感,展現了潼關雄偉壯觀的景象,同時也反映了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破封建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愿望。
河流大野猶嫌束, 山入潼關不解平。 內容理解: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黃河、秦嶺,突出了黃河咆哮的氣勢和秦嶺高聳險峻的形勢。 寫作手法:側面描寫。描繪了河、山不屈服、桀驁不馴的性格。
【考點梳理】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句中詩人騎馬登山,乘興前進,賦予云以人的動作,高云簇擁,古城高度自現。
B.第二句顯示出古城的寂寥與遼遠。
C.第三、四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大河的粗野和群山的怨憤。
D.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表達了詩人想要沖破思想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情感。
2.下列對這首詩歌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終古高云簇此城”一句以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
B.“河流大野”寫黃河流入遼闊的平原還嫌拘束,正面描寫了黃河的奔騰壯闊。
C.第二句將“秋風”“馬蹄聲”引入詩中,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增添了動感。
D.這首詩描寫了潼關的獨特景象,抒發了詩人博大昂揚的情懷,豪情壯志溢于言表。
3.請用自己的話描繪詩歌前兩句描寫的景象。
4.詩中“河流大野猶嫌束”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中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5.有人說,本詩表現了詩人渴望沖破牢籠、勇往直前、追求自由的心態。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請簡要分析其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东县| 仪征市| 宁乡县| 新竹县| 靖宇县| 白水县| 凤阳县| 宜昌市| 若尔盖县| 建始县| 车致| 大理市| 五原县| 莲花县| 华亭县| 罗源县| 自治县| 固安县| 阿图什市| 丹东市| 隆化县| 喀什市| 孟津县| 本溪| 关岭| 开化县| 兴和县| 浦北县| 新乡市| 阜新| 旌德县| 凤冈县| 淮北市| 嵊泗县| 普安县| 沙洋县| 张家港市| 池州市| 中阳县| 石阡县| 钟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