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一 詩歌鑒賞(八年級下冊) 學案-【2024名師導航】(原卷版)《詩經》二首一、關雎 【參考大意】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的小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撈它。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追求卻沒法得到,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長長的思念喲,叫人翻來覆去難睡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采它。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那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來親近她。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那美麗賢淑的女子,用鐘奏樂來使她快樂。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jū jiū yǎo tiǎo hǎo qiú xìng wù mèi mào雎鳩 窈窕 好逑 荇 寤寐 芼原文 賞析 主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現手法、結構作用:采用“興”的手法,以雎鳩鳥的叫聲起興,引出一個男子對文靜美好的女子的愛慕之情,渲染和諧悠揚的氣氛。第三、四句統領全篇,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調。 本詩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過程,寫求之不得的焦慮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悅,詩中所表達的感情質樸、率真,以清新動人的筆墨表現了青年追求愛情的純潔愿望,風格健康明朗。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內容理解:寫男子對女子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寢食難安的情形。 修辭:“悠哉悠哉”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體現出音律美,突出表現了男子長夜不寐的相思之苦。 煉字:“求”字表現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追求?!坝啤弊忠愿袊@的語氣道出,加重了感彩,表現出主人公長夜無眠、思緒萬千以致難耐的相思之苦。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內容理解、表現手法:虛寫,寫男子想象與意中人熱戀的美好時光和舉行婚禮的歡樂場面?!扒偕阎笔悄凶釉O想女子已經答應了自己的請求,自己在彈琴鼓瑟來表現二人相處時的和諧愉快?!扮姽臉分睂懡Y婚時的熱鬧場面。這是飽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也是他寤寐企盼實現的愿望。“采之”“芼之”“樂之”等一系列描寫,寫出了男子對愛情的執著追求。 情感:重章疊句,增強韻律感、節奏感,渲染出男子急切求之的心情。【考點梳理】1.下列對《關雎》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中用“窈窕”“淑”來形容女子,贊揚她文靜美好的樣子。B.“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兩句中的“之”指代的內容不一樣,前者指“荇菜”,后者指“窈窕淑女”。C.“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兩句描寫的是現實中男子與心愛的女子嬉戲的場景。D.這首詩巧妙地運用了重章疊句、一詠三嘆的形式,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強節奏感的藝術效果。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寫河洲灘頭雎鳩和鳴,既是自然環境的詩意描寫,也是比興手法的巧妙運用。B.古詩反復寫摘“荇菜”,情節委婉含蓄地點明淑女雖是君子佳偶,卻可望不可即。C.“流之”“采之”“芼之”寫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時勤勞靈巧的姿態。D.“寤寐思服”“輾轉反側”寫出了女子沒有達到目的時苦悶、焦灼的心情。3.“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4.詩中的女子,為何會讓君子“寤寐思服”?請用自己的話概括。5.孔子對《關雎》這首詩評價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什么意思?二、蒹葭 【參考大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蘆葦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干。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對岸。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邊。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彎曲又艱險。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灘。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jiān jiā sù huí qīqī xī méi jī chí sì zhǐ蒹 葭 溯 洄 萋萋 晞 湄 躋 坻 涘 沚原文 賞析 主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內容理解:前兩句交代了時令、環境,描繪了一幅蕭瑟冷落、露凝霜結的晚秋圖,為全詩渲染了凄清、惆悵的氣氛。第三、四句點明主題——追尋“在水一方”的伊人。第五至八句描繪追尋的情狀,既烘托環境凄清的氣氛,又流露出主人公思念心切、望眼欲穿、幻想順流追隨卻不得的凄婉感情。這使詩歌有一唱三嘆、回環往復的美感,還起到了深化詩歌意境的作用。 表現手法:以蒹葭起興,引出“所詠之辭”。 本詩通過敘寫男主人公反復去尋求“伊人”,而“伊人”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恍惚迷離,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沒有因此罷休,而決心沖破阻隔,追求伊人。表達了古代人民對愛情的真摯和執著,抒發了主人公欲見伊人而不得的惆悵之情。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內容理解:①“蒼蒼”“萋萋”“采采”寫出蘆葦顏色的變化,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主人公所處環境的清冷和自己內心的寂寞。②“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成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暗示了時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執著。③“方”“湄”“涘”三字的變換,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主人公和主人公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情景與心理真切地描繪出來,拓寬了詩的意境。④從上游到下游,從此岸到彼岸,地點的變換,寫出了主人公不畏艱險地一再追尋,幾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蹤跡飄忽,難以尋覓。【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每章開頭兩句寫景,渲染了蕭瑟、冷清的氣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悵的心情。B.這首詩三次運用“宛”字,給人以迷迷茫茫、若隱若現的感覺。C.這首詩運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詠唱,表達了纏綿無盡的情感,委婉動人。D.詩歌直接抒情,敘述了主人公對心上人如何思念。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詩以男女戀愛為題材,表現的是主人公追求戀人的熱烈感情。B.“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采用的是《詩經》中常用的“賦”的手法,點明故事發生的季節在深秋。C.“溯洄從之”和“溯游從之”是通過連續匆匆的尋求行動,表現了主人公內心的焦急和癡迷。D.選文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過行動含蓄表現內心的情感。3.請簡要分析這首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4.詩歌運用了重章疊句表達方式,在感情的表達上有什么作用?5.舉例說明本詩的感情基調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唐詩三首一、石壕吏杜甫 【參考大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來強征兵。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應付。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兇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钪娜斯们一钜惶焖阋惶?,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老婦我家里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因為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趕快到河陽去應征,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天亮后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yú yè shù yù chuī yōu yè逾 鄴 戍 嫗 炊 幽咽原文 賞析 主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內容理解:“暮投石壕村”寥寥五字,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坝欣粢棺饺恕币痪?,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 煉字:“夜”字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也表明官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 這首五言古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內容理解:“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煉字:兩個 “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渲染悲憤的氣氛。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內容理解:“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官吏的多次“怒呼”和逼問。 寫作手法:側面烘托。作者通過對老婦苦難的深刻刻畫來側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無情,體現了作者對官吏的批判。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結構作用:最后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疤烀鞯乔巴?,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無限深情。 煉字:“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叭缏劇倍郑环矫姹憩F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翁早已超過服兵役的年齡,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見世道的混亂及橫征暴斂的禍害。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把矛盾的尖銳性揭示出來,表現了差吏如狼似虎的猙獰,以及老婦悲苦痛哭的凄慘。C.詩中“更無人”與母、孫的存在,在邏輯上存在矛盾,表現了老婦的機智,不想讓官吏把人都抓走。D.“夜久語聲絕”中一個“久”字,不僅說明這件事持續了很久,也表露出詩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心酸、悲哀、無奈、同情、激憤。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石壕吏》雖然抨擊的是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個封建統治的罪惡。B.詩中正面描寫老婦致詞,層層訴說,凄苦至極,側面寫“安史之亂”,揭示主題。C.“有吏夜捉人” 中一個“夜” 字含義豐富,既表明官吏“捉人”之事很少發生,又表明官吏“捉人”的手段狠毒。D.“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3.詩中老翁夜間“逾墻走”表明了什么?4.詩中有幾個主要人物?分析他們各自的人物形象。5.老婦致詞的內容,可分為哪幾層意思?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參考大意】八月秋高風怒號, 八月里秋深,狂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狂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飛渡江灑江郊, 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高者掛罥長林梢, 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下者飄轉沉塘坳。 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忍能對面為盜賊, 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公然抱茅入竹去。 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唇焦口燥呼不得,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歸來倚杖自嘆息。 回來后拄著拐杖,獨自嘆息。俄頃風定云墨色,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云像墨一樣黑,秋天漠漠向昏黑。 深秋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下來了。布衾多年冷似鐵, 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嬌兒惡臥踏里裂。 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床頭屋漏無干處, 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干燥的地方,雨腳如麻未斷絕。 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經喪亂少睡眠, 自從安史之亂之后,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沾濕何由徹! 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安得廣廈千萬間,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風雨不動安如山。 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juàn ào zào qīn liè bì wù罥 坳 燥 衾 裂 庇 兀原文 賞析 主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內容理解:以描述開篇,完全是寫實的手法,先寫秋風的威力,再寫自己無可奈何的情狀。 煉字、修辭、表現手法:“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寫出了秋風猛烈無情,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動態性和感彩。“卷”“飛”“渡”“灑”“掛罥”“飄轉”等動詞,細致形象地寫出風吹茅草的情景,組成了一幅鮮明的秋風怒號圖,渲染了凄苦的氛圍,襯托出詩人痛苦、焦灼的心情,為下文寫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慘蓄勢。 詩人通過描寫自己的悲慘遭遇和困苦凄涼的生活,反映了安史之亂帶給老百姓的苦難生活,展現了其憂國憂民、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以及博大寬廣的胸襟。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內容理解、表現手法:村童抱茅而去,表現出詩人焦灼而又無可奈何的情緒?!袄蠠o力”“呼不得”“嘆息”等詞語寫出詩人的年邁、憤懣和無奈,反映了詩人年邁窮困的現實狀況,為下文的悲慘遭遇埋下伏筆。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這兩句運用景物描寫,實寫自然環境,交代了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渲染了一種陰沉黑暗的氛圍,烘托出詩人凄惻愁慘的心境,為下文寫詩人憂國憂民的闊大胸襟蓄勢。 修辭:“布衾多年冷似鐵”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寫了布被又硬又冷的情形;“雨腳如麻未斷絕”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寫了秋雨的細密連綿,從側面表現出詩人的生活十分凄苦。 煉字:“鐵”字說明被子很破、很涼、很硬,可見詩人生活之困窘。 內容理解:寫秋雨漏屋,生活簡陋,表現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憐的情感。由“無干處”“未斷絕”可見詩人一家當時的困苦情形,為下文抒情做鋪墊?!伴L夜沾濕何由徹”表現了詩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內容理解:前三句表達了詩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懷和美好理想。后兩句表明詩人急切地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并非只是消除自己的痛苦,謀求自己的私利。 寫作手法:直抒胸臆。表明了詩人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和急切希望實現理想的強烈愿望,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風吹破引發感慨而寫下的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B.詩人對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進竹林的行為無可奈何,只好拄杖歸來,獨自嘆息。C.布衾如鐵,屋漏床濕,雨腳如麻,長夜難眠,表現出詩人窮困苦痛的生活狀況。D.這首詩最后一段運用敘述、抒情的表達方式,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寫出秋風聲勢之盛,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態,而且富有濃烈的感彩。B.“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預示大雨將至,烘托詩人凄惻愁慘的心境。C.第三節運用景物描寫,渲染了特定的氣氛,側面表現了詩人生活的窘迫和他壯志未酬的愁苦之情。D.“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3.詩中有不少精彩的描寫,如對惡劣天氣和生活環境的描寫。試結合具體詩句作簡要分析。4.請對“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進行簡要賞析。5.杜甫一向關心人民疾苦,他的詩素有“詩史”之稱,但為什么這首詩中卻一反常態,只寫自己的個人遭遇?請談談你的理解。三、賣炭翁白居易 【參考大意】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燒炭。滿面塵灰煙火色,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得錢何所營 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么?身上衣裳口中食。 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憐身上衣正單, 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憂炭賤愿天寒。 心里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夜來城外—尺雪,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牛困人饑日已高, 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市南門外泥中歇。 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翩翩兩騎來是誰 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手把文書口稱敕, 太監手里拿著文書,嘴里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回車叱牛牽向北。 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一車炭,千余斤, 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半匹紅綃一丈綾, 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bìn jiàn niǎn zhé piānpiān chì chì xiāo líng zhí鬢 賤 輾 轍 翩翩 敕 叱 綃 綾 直原文 賞析 主題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 內容理解:這三句寫賣炭翁勞苦悲慘的生活?!澳仙街小秉c明勞動場所的荒涼偏僻,為下文寫雪天運炭、山路遙遠難行埋下伏筆。 人物形象:后兩句形象地表現出賣炭翁的年邁和常年艱辛勞作的生活狀態。 表現手法:詩人運用襯托的表現手法,以“兩鬢蒼蒼”突出賣炭翁的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 這首詩通過寫賣炭翁由“伐薪燒炭”到進城賣炭再到炭被搶走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制度對勞動人民掠奪的本質,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現出詩人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愿天寒。 修辭: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前兩句一問一答,通過愿望的卑微表現賣炭翁生活的貧困,為后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惡行做鋪墊。 表達方式、寫作手法:“心憂炭賤愿天寒”一句屬于心理描寫,生動地表現了老人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這車炭上。身上衣單與“愿天寒”形成不合理的鮮明對比,真實地寫出了賣炭翁的悲慘境遇。 煉字:后兩句詩人先用“可憐”二字表達了對賣炭翁的無限同情,接著用一“憂”一“愿”來寫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矛盾的心理活動。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內容理解:寫賣炭翁趕車賣炭的情景,寫出了賣炭翁精疲力竭的情態。 煉字:“輾”字既寫出了雪天路難行,又寫出了炭車的重量,從側面表現了賣炭翁的艱辛和生活的不易。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內容理解:描繪“宮使”橫行霸道的丑惡行徑。 煉字、表現手法:“翩翩”表現了宮使得意忘形、驕橫無理的樣子,與賣炭翁為生活操勞的凄慘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揭露了唐代“宮市”制度的罪惡?!鞍选薄胺Q”“叱”“牽”幾個簡潔而有力的動詞形象地描繪出宮使如狼似虎般蠻橫掠奪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宮市”制度的抨擊。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表現手法、煉字:寫炭被掠奪的結果?!耙卉囂浚в嘟铩睒O言其多和“半匹紅紗一丈綾”極言其少,構成強烈的反差,反襯出“宮使”掠奪的殘酷?!跋Р坏谩睂懗隽死先嗽谔勘粖Z走后,心中不舍、可惜但又無可奈何的矛盾心理。【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敘事詩,反映了宮市給百姓造成的痛苦,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B.詩的前六句,點出了勞動場所,刻畫了賣炭翁艱辛衰老的形象。也為后文寫宮使的掠奪罪行做鋪墊。C.詩中老人駕著炭車在冰天雪地里趕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門外的泥濘中歇息。D.“宮使驅將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寫出了老人的無可奈何和百般不舍。2.下列對詩歌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以外貌描寫表現了賣炭翁的辛酸勞作。B.“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表現了賣炭翁生活的貧困。C.“衣正單”與“愿天寒”形成不合理的鮮明對比,真實地反映了賣炭翁的悲慘境遇。D.“把”“叱”“牽”幾個動詞形象地描繪出宮使如狼似虎般蠻橫掠奪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宮市”制度的抨擊。3.“曉駕炭車輾冰轍”中的“輾”字有什么表達作用?4.“翩翩兩騎來是誰”中的“翩翩”一詞表現了宮使怎樣的形象?5.這首詩反映了封建社會怎樣的情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課外古詩詞誦讀一、式微《詩經·鄴風》 【參考大意】式微式微,胡不歸?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歸?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泥漿中!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wēi jūn hū gōng微 君 乎 躬原文 賞析 主題式微,式微, 胡不歸? 微君之故, 胡為乎中露! 內容理解: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調,緊接著交代原因。寥寥幾句,寫出了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修辭:開頭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是故意設問,使詩篇顯得婉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達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這是一首勞役者的悲歌,以詠嘆的方式、質問的語氣,直抒胸臆,堪稱“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經典之作,寫出了服勞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之情。式微,式微, 胡不歸? 微君之躬, 胡為乎泥中! 表現手法、情感:重章疊句,押韻和諧。體現了一唱三嘆、余味無窮的特色,表現了《詩經》精巧凝練的語言,兼有長短的句式,節奏短促,情調急迫。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種變化形式,工整與靈活相整合,參差錯落,有力地表達出服勞役者的痛苦心情,也反映出他們日益增強的背棄暴政的決心。【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式微式微,胡不歸”是有疑而問。B.“微君之故”中的“故”是緣故的意思。C.這是一首勞役者的悲歌,以詠嘆的方式、質問的語氣,直抒胸臆。D.該詩體現了《詩經》中常見的風格:內容極其單純,以重章疊句營造特別的氛圍,抒發質樸率真的情感。2.下列對詩歌內容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式微,式微”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強調天氣不好,不宜勞動。B.全詩刻畫了兩個場景,表現了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之情。C.“胡為乎中露”中的“中露”就是“露中”,是為了押韻而顛倒使用。D.詩中上下章只變換“故”“躬”二字,卻使詩歌語義飽滿、押韻和諧。3.這首詩以設問強化語言效果,請具體說明。4.“式微式微”和“微君之故”中的“微”意思一樣嗎?請簡要說明。5.這首詩描寫了主人公當時怎樣的心情?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思想感情?二、子衿《詩經·鄭風》 【參考大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不把音信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情懷。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縱然我不曾去找你,難道你不能主動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來來往往張眼望啊,在這高高的城樓上。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一天不見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樣長!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jīn nìng sì tāo xī tà què衿 寧 嗣 挑 兮 達 闕原文 賞析 主題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 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 子寧不來? 寫作手法、修辭、內容理解:全詩運用倒敘的手法。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戀人的衣飾給女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以想見其相思縈懷之情。 表達方式、內容理解:心理描寫。對戀人既杳無音信,又不見蹤影的埋怨。以“縱我”與“子寧”對舉,渴盼之情中不無矜持之態,令人生出無限想象。 這首詩寫一個女子在城樓上等候她的戀人,表現了這位熱戀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摯感情。挑兮達兮, 在城闕兮。 一日不見, 如三月兮。 內容理解:點明地點,寫女子在城樓上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么漫長。 修辭、內容理解:詩中僅用“挑”“達”二字表現女子的動作行為,主要筆墨都用在刻畫她的心理活動上。刻畫出一個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只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不見戀人影兒,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為惆悵與幽怨的女子形象。末尾的內心獨白,通過夸張的修辭手法,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女子強烈期盼的心理形象地表現了出來。【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的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B.“縱我”與“子寧”一句,刻畫出女子渴盼之情中不無矜持之態,表現了女子的嬌嗔之態。C.詩中表現女子的動作行為僅用“挑”和“達”二字,主要筆墨都用在刻畫她的心理活動上。D.全詩三章,運用的是順敘的手法,將女子等待戀人時的焦灼萬分的情狀描寫出來。2.下列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詩運用的是倒敘的手法。B.兩句“縱我不往”以假設的語氣、讓步的姿態,做出了強烈的反問,自此愛意全無。C.末句的內心獨白,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表現其強烈的期盼心理。D.全詩跌宕起伏,纏綿悱惻,婉轉動人。3.詩歌的最后一句“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4.這首詩刻畫了一個怎樣的女子形象?5.這首詩從結構上看,具有怎樣的特點?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參考大意】城闕輔三秦, 巍巍長安,雄踞三秦之地;風煙望五津。 渺渺四川,卻在迢迢遠方。與君離別意, 和您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同是宦游人。 因為我們都是在官海中浮沉的人。海內存知己,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內不覺遙遠。天涯若比鄰。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覺就像近鄰一樣。無為在歧路, (我們)不要在岔路口上,兒女共沾巾。 像戀愛中的青年男女那樣悲傷流淚沾濕手巾。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huàn yá lín qí zhān宦 涯 鄰 歧 沾原文 賞析 主題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畫面描述:三秦大地環繞輔衛著都城長安,舉目遠望江面上的五大渡口,只見煙霧彌漫,什么都看不清楚。 煉字:“輔”字形象地寫出了三秦大地護衛著長安的雄偉氣象,使詩歌開篇意境開闊?!巴弊謱⑾喔羟Ю锏木┏呛褪竦芈撓翟谝黄?,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惜別之情,奠定了全詩豪壯的情感基調。 表現手法:寫景起興,點出送別的地點和友人的去向。 這首送別詩表現了詩人豁達的胸襟,洋溢著對友人的深厚感情,展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游人。 情感:寫離情別意。用兩人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來寬慰、勸勉友人,借以減輕友人的悲涼和孤獨之感,惜別之中顯現詩人豁達的胸襟。 寫作手法:以實轉虛,由景入情。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表現手法:這兩句詩既有惜別之意,也是寬慰的話,道出彼此情意之深,為下句做鋪墊。 哲理:真摯的友誼可以克服空間的阻隔。 修辭:運用對偶、夸張的修辭手法,說明只要友情深厚,即使相隔千里也像是在眼前一樣親近,彰顯了友誼的超時空性。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情感:直抒胸臆,以“歧路”照應送別,勸慰友人坦然面對離別,抒發了詩人面對離別的豁達、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考點梳理】1.下列對本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送別詩,“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寫出了送行的地點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寫景氣勢宏偉,寓不必傷別之意。B.“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寫對友人的安慰:彼此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傷之情油然而生。C.“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掃離情別緒,代之以豁達樂觀的情感,被人們千古傳誦。D.“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兩句承上作結:同為宦游,雖別而如為鄰,別時則不應有兒女之態。2.下列對該詩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描繪了一幅雄渾壯闊的景象,突出了宏偉闊大的氣勢。B.頷聯詩人以兩人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來寬慰朋友,惜別之中顯現朋友胸襟的豁達。C.頸聯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海內”與“天涯”相對,對仗工整自然,寫出只要友情深厚,即使是相隔千里也像是鄰居一樣親近。D.詩人以全新的視角勸勉好友樂觀面對離別,體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4.這首詩首聯是寫景句,其中“輔”和“望”字用得好,請簡要分析這兩個字好在哪里。5.簡要談談詩中“風煙望五津”中的“望”字使人產生的聯想。四、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參考大意】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八月洞庭湖水暴漲幾與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輝映迷離難辨。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云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想要渡湖卻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時代閑居又覺愧對明君。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坐看垂釣之人多么悠閑自在,可惜只能空懷一片羨魚之情。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hán zhēng hàn jì jí diào xiàn涵 蒸 撼 濟 楫 釣 羨原文 賞析 主題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內容理解:首句點明時令,寫站在湖邊,遠眺湖面的景色。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闊大。 煉字:“平”寫湖面之闊,“混”寫水勢之大。寫出秋天的洞庭湖水面上漲,湖水浩瀚,水天相接的宏大氣象。 本詩是一首投贈之作,詩人通過抒發面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曲折地表達了希望張九齡給予援引之意,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修辭、內容理解:運用了對偶、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洞庭湖宏闊壯觀的景象。又由遠及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霧蒸騰,吞沒了云、夢二澤。 煉字:“蒸”字寫出湖面水氣彌漫的狀態;“撼”字襯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蕩,氣魄宏大之態。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 內容理解:從眼前景物轉入抒情,寫詩人面對浩渺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引薦,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 表現、內容理解:“欲濟無舟楫”,觸景興懷,就近設喻。詩人面對浩渺的湖水,想到自己滿懷壯志,卻無人知賞,不禁悲從中來?!岸司訍u圣明”,寫出在這個偉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卻是閑居無聊。說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卻找不到門路。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修辭、內容理解: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典故來暗喻自己有出來做一番事業的愿望,只怕沒有人引薦,所以這里說“徒有”,抒發了自己對政治的熱情和希望,“垂釣”與“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要求援引的心情不難體味。【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八月湖水平”寫出了洞庭湖水面的平靜。B.“波撼岳陽城”描寫了岳陽城搖搖欲墜的景象。C.頷聯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描寫了云夢澤水氣蒸騰、洞庭湖波濤洶涌的境況,表現了洞庭湖的壯觀景象和雄偉氣勢。D.從“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四句中可以得出作者想做官卻沒人引薦,不能為民謀利的苦衷,抒發了自己對政治的熱情和希望。2.下列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中“平”字寫湖面之闊,“混”字寫水勢之大,表現秋天洞庭湖水面上漲、水天相接的宏大氣象。B.頷聯是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氣蒸”顯浩瀚,下句以“波撼”顯氣勢。C.頸聯寫詩人面對浩瀚的湖水,生發感想,抒寫想出來做官卻無人引薦的心情。D.尾聯巧用典故,隱喻詩人想做官又沒有途徑,直接表達了詩人希望得到張丞相引薦的情感。3.“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4.“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兩句,筆力千鈞,備受后人贊賞,請簡要賞析。5.品味詩句“氣蒸云夢澤”中的“蒸”與“撼”表達效果。(2分) 五、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 【參考大意】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著山上樹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繽紛。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凈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chán yuè tán lài qìng禪 悅 潭 籟 磬原文 賞析 主題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內容理解:首聯寫后禪院的遠景,為下文近景刻畫打下基礎。 煉字:“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照”字將旭日東升時勃勃生機的景象刻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 這首詩通過寫清晨游破山寺后禪院的感受,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表現手法: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以靜襯靜,形象地描繪出古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深靜謐的環境。 煉字:“幽”字著重突出此景的寂靜,而這種靜不是一般的靜,是一種具有詩意的靜;“深”字寫出了禪院中花木繁盛的樣子,營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祥和的氛圍。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情感:上句表面上寫山光使飛鳥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 表現手法:以動襯靜,以鳥兒襯托山谷的幽靜。萬籟此俱寂, 但馀鐘磬音。 表現手法:寫鐘磬聲輕輕回蕩,以動襯靜,以有聲寫無聲,映襯古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也反映了詩人內心的“靜境”。【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借題詠佛寺禪院,抒發了詩人仕途失意后的憤懣抑郁之情。B.首聯點明時間和地點。詩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時“入古寺”,可見他對佛教圣地的向往。C.頷聯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古寺幽深、清寂的景色。D.頸聯描寫了詩人在后禪院的所見所感,詩人借寫鳥歡悅的情形和空靈的潭影,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寧靜和淡泊的情懷。2.下列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后禪院的遠景,為下文近景刻畫打下基礎。B.頷聯描寫了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肅穆的禪房,營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祥和的氛圍。C.頸聯中詩人想借鳥兒之樂來排遣自己的苦悶。D.尾聯以動襯靜,仿佛萬籟俱寂,只有古寺的鐘磬聲,回應著大自然的靜默無語。3.請描繪“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所展現的畫面。4.品讀詩歌,請說說詩人是怎樣巧妙地將景、情、理融為一體的。5.“曲徑通幽處”一句,對“曲”課文注釋為一作“竹”。編者選用“曲”而不用“竹”,你認為這兩個詞在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六、送友人李白 【參考大意】青山橫北郭,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白水繞東城。 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此地一為別, 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孤蓬萬里征。 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云游子意, 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落日故人情。 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手自茲去, 揮揮手從此分離,蕭蕭班馬鳴。 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gū péng zī xiāoxiāo bān孤 蓬 茲 蕭蕭 班原文 賞析 主題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內容理解:首聯交代了告別的地點、環境、透露出輕快明麗的氣息。 畫面描述: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描繪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點出送別地點,烘托了詩人對友人的不舍之情。 修辭、煉字: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皺M”字勾勒出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出白水的動態?!扒唷薄鞍住毕嚅g,色彩明麗。 這是一首意味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描寫清麗如畫的送別環境,營造出深情美好的送別氣氛,抒發了作者對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關懷和依依惜別之情。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 內容理解:寫離別的深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令人留戀而難舍難分,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修辭、情感:詩人借孤蓬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此地一別,離人就要像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漂泊天涯的深切關心,感情真摯。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修辭、內容理解: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詩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飄浮,象征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修辭:化用“蕭蕭馬鳴”的典故,借馬鳴之聲作為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皳]手”是分離時的動作,運用了細節描寫,對于分離時的心理,用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烘托出繾綣情誼,可謂鬼斧神工。【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描繪了美好生動的景色,點出送別地點,襯托了朋友間的惜別之情。B.頸聯借“游子意”“故人情”點明了全詩的主旨。C.“揮手自茲去”體現詩人的灑脫豪邁。D.該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友人時依依不舍的情感,哀而不傷。2.下列對詩歌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動靜結合,“橫”字寫出了青山的靜,“繞”字寫出了白水的動。B.頷聯“孤蓬萬里征”中詩人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友人的漂泊生涯,表達了對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C.頸聯寫分別時的寥廓背景,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對仗工整。D.尾聯運用典故,烘托出繾綣情誼。3.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首聯展現的畫面。4.請簡要分析尾聯中細節描寫的作用。5.請簡要分析這首詩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馬”這些物象來表現“游子意”的?七、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蘇軾 【參考大意】缺月掛疏桐, 彎彎的勾月懸掛在疏落的梧桐樹上;漏斷人初靜。 夜闌人靜,漏壺的水早已滴光了。誰見幽人獨往來, 有誰見到幽人獨自往來,縹緲孤鴻影。 仿佛天邊孤雁般飄渺的身影。驚起卻回頭,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驚嚇,驟然飛起,并頻頻回頭,有恨無人省。 卻總是無人理解它內心的無限幽恨。揀盡寒枝不肯棲, 它不斷于寒冷的樹枝間逡巡,然而不肯棲息于任何一棵樹上,寂寞沙洲冷。 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shū tóng piāomiǎo hóng xǐng jiǎn jìn qī疏 桐 縹 緲 鴻 省 揀 盡 棲原文 賞析 主題缺月掛疏桐, 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內容理解:上片寫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做鋪墊。“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兩句,先是描寫了一位獨來獨往、心事迷茫的“幽人”形象,隨即由“幽人”到“孤鴻”,使這兩個意象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 表現手法:虛實結合、象征。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征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 這首詞借月夜孤鴻的形象,借物抒懷,反映了詞人因政治失意而自傷,同時也表現了詞人孤高自許、藐視世俗的生活態度。驚起卻回頭, 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內容理解:下片把“孤鴻”與人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是作者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皰M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在寂寞凄冷的沙洲,度過寒冷的夜晚。 表現手法、修辭、情感:詞人運用了象征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孤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心懷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詞人貶謫黃州時的孤寂處境和孤高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詞人與“孤鴻”惺惺相惜,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兩句交代了季節、時令,渲染了孤寂的環境氣氛,暗示作者的心情。B.“幽人”指佳人,上片第三、四句的意思是“有誰見到有佳人獨自往來?仿佛那孤鴻的縹緲身影”。C.“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一句,通過寫孤鴻,抒發了作者知音難覓的孤獨和傷感。D.這首詞屬曠達之作,同時也不失詞傳統的審美婉約的特點。2.下列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幽人”“孤鴻”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弱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B.上片在寫環境、氛圍、時間的基礎上引出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寫“孤鴻”。C.“孤鴻”最后棲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現出“孤鴻”的高潔孤傲。D.這首詞選景敘事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3.結合全詩,請賞析“孤鴻”這一意象。4.本詞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同為蘇軾謫居黃州時的作品,試分析兩首詞中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5.有人評價這首詞“物我交融,含蘊深廣”,請結合詞中“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币痪渥骱喴p析。 八、卜算子·詠梅陸游 【參考大意】驛外斷橋邊, 驛站之外的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梅花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無人過問。已是黃昏獨自愁, 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更著風和雨。 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無意苦爭春, 梅花并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艷斗寵,一任群芳妒。 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零落成泥碾作塵,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只有香如故。 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yì zhuó fāng dù niǎn驛 著 芳 妒 碾原文 賞析 主題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內容理解:上片寫梅花的生存狀況,從生長環境的惡劣到無人欣賞的寂寞,再到暮雨黃昏的愁苦,寫出梅花處境的悲涼,隱喻詞人的不幸遭遇和不得志的心情。 修辭:“已是黃昏獨自愁”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梅花的精神狀態,表現了梅花頑強的生命力。 詞人以梅花自況,詠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嘆人生的失意坎坷;贊梅的精神又表達了青春無悔的信念,以及對自己高潔人格的自許。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 只有香如故。 內容理解:下片寫梅花高潔、堅貞的品質。 表現手法、情感:托物言志?!傲懵涑赡嗄胱鲏m,只有香如故”承接上片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加等凄慘境遇,表現了梅花即使凋落于地,香氣仍然不改、精神猶在的品質。詞人以梅自喻,在對梅的贊詠中,表現了詞人不愿同流合污,在黑暗的環境里堅持戰斗,雖粉身碎骨但此志不移的精神。【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詞以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詠梅,表現了詞人孤高傲世的情懷。B.“獨自愁”與前句“寂寞”相呼應,“更著”二字力重千鈞。C.“一任群芳妒”是寫梅花的嫉妒心理。D.本詞主要運用了托物言志的藝術手法。2.下列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驛外斷橋邊”交代了梅花生長的環境荒僻,人跡罕至。B.“寂寞開無主”中“無主”既指梅花無人照管,也指梅花無人賞識,只能孤芳自賞。C.“無意苦爭春”寫梅花沒辦法和春花爭奇斗艷,難以獲得別人的欣賞。D.詞中的梅花寂寞凄涼但高潔的品格不變,正是詞人自身的寫照。3.詞的上片主要通過哪些意象營造了一種凄清落寞的意境?4.分析“零落成泥碾作塵”中“碾”字的表達效果。5.這首詞雖在詠梅,但意在言外,試作簡要分析。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一 詩歌鑒賞(八年級下冊) 學案-【2024名師導航】(解析版)《詩經》二首一、關雎 【參考大意】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的小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撈它。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追求卻沒法得到,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長長的思念喲,叫人翻來覆去難睡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采它。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那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來親近她。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那美麗賢淑的女子,用鐘奏樂來使她快樂。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jū jiū yǎo tiǎo hǎo qiú xìng wù mèi mào雎鳩 窈窕 好逑 荇 寤寐 芼原文 賞析 主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現手法、結構作用:采用“興”的手法,以雎鳩鳥的叫聲起興,引出一個男子對文靜美好的女子的愛慕之情,渲染和諧悠揚的氣氛。第三、四句統領全篇,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調。 本詩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過程,寫求之不得的焦慮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悅,詩中所表達的感情質樸、率真,以清新動人的筆墨表現了青年追求愛情的純潔愿望,風格健康明朗。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內容理解:寫男子對女子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寢食難安的情形。 修辭:“悠哉悠哉”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體現出音律美,突出表現了男子長夜不寐的相思之苦。 煉字:“求”字表現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追求。“悠”字以感嘆的語氣道出,加重了感彩,表現出主人公長夜無眠、思緒萬千以致難耐的相思之苦。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內容理解、表現手法:虛寫,寫男子想象與意中人熱戀的美好時光和舉行婚禮的歡樂場面?!扒偕阎笔悄凶釉O想女子已經答應了自己的請求,自己在彈琴鼓瑟來表現二人相處時的和諧愉快?!扮姽臉分睂懡Y婚時的熱鬧場面。這是飽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也是他寤寐企盼實現的愿望?!安芍薄捌d之”“樂之”等一系列描寫,寫出了男子對愛情的執著追求。 情感:重章疊句,增強韻律感、節奏感,渲染出男子急切求之的心情。【考點梳理】1.下列對《關雎》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中用“窈窕”“淑”來形容女子,贊揚她文靜美好的樣子。B.“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兩句中的“之”指代的內容不一樣,前者指“荇菜”,后者指“窈窕淑女”。C.“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兩句描寫的是現實中男子與心愛的女子嬉戲的場景。D.這首詩巧妙地運用了重章疊句、一詠三嘆的形式,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強節奏感的藝術效果。答:C【解析】“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描寫的是想象的情景。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寫河洲灘頭雎鳩和鳴,既是自然環境的詩意描寫,也是比興手法的巧妙運用。B.古詩反復寫摘“荇菜”,情節委婉含蓄地點明淑女雖是君子佳偶,卻可望不可即。C.“流之”“采之”“芼之”寫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時勤勞靈巧的姿態。D.“寤寐思服”“輾轉反側”寫出了女子沒有達到目的時苦悶、焦灼的心情。答:D【解析】“寤寐思服”“輾轉反側”寫出男子追求女子沒有達到目的時苦悶、焦灼的心情。3.“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手法:運用了“興”的手法,以雎鳩鳥相互應和的叫聲起興,渲染和諧美好的氣氛。作用: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點出戀愛主題。4.詩中的女子,為何會讓君子“寤寐思服”?請用自己的話概括。答:她文靜、美好、善良;勞作姿態優美。5.孔子對《關雎》這首詩評價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什么意思?答:此詩表現了青年男子對心上人的渴慕、思念之情,是莊重而親切的,雖有焦灼,但并不哀傷。二、蒹葭 【參考大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蘆葦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干。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對岸。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邊。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彎曲又艱險。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灘。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jiān jiā sù huí qīqī xī méi jī chí sì zhǐ蒹 葭 溯 洄 萋萋 晞 湄 躋 坻 涘 沚原文 賞析 主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內容理解:前兩句交代了時令、環境,描繪了一幅蕭瑟冷落、露凝霜結的晚秋圖,為全詩渲染了凄清、惆悵的氣氛。第三、四句點明主題——追尋“在水一方”的伊人。第五至八句描繪追尋的情狀,既烘托環境凄清的氣氛,又流露出主人公思念心切、望眼欲穿、幻想順流追隨卻不得的凄婉感情。這使詩歌有一唱三嘆、回環往復的美感,還起到了深化詩歌意境的作用。 表現手法:以蒹葭起興,引出“所詠之辭”。 本詩通過敘寫男主人公反復去尋求“伊人”,而“伊人”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恍惚迷離,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沒有因此罷休,而決心沖破阻隔,追求伊人。表達了古代人民對愛情的真摯和執著,抒發了主人公欲見伊人而不得的惆悵之情。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內容理解:①“蒼蒼”“萋萋”“采采”寫出蘆葦顏色的變化,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主人公所處環境的清冷和自己內心的寂寞。②“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成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暗示了時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執著。③“方”“湄”“涘”三字的變換,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主人公和主人公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情景與心理真切地描繪出來,拓寬了詩的意境。④從上游到下游,從此岸到彼岸,地點的變換,寫出了主人公不畏艱險地一再追尋,幾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蹤跡飄忽,難以尋覓。【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每章開頭兩句寫景,渲染了蕭瑟、冷清的氣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悵的心情。B.這首詩三次運用“宛”字,給人以迷迷茫茫、若隱若現的感覺。C.這首詩運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詠唱,表達了纏綿無盡的情感,委婉動人。D.詩歌直接抒情,敘述了主人公對心上人如何思念。答:D【解析】詩歌不是直接抒情,而是通過行動含蓄地表現主人公對心上人的情感。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詩以男女戀愛為題材,表現的是主人公追求戀人的熱烈感情。B.“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采用的是《詩經》中常用的“賦”的手法,點明故事發生的季節在深秋。C.“溯洄從之”和“溯游從之”是通過連續匆匆的尋求行動,表現了主人公內心的焦急和癡迷。D.選文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過行動含蓄表現內心的情感。答:B【解析】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采用的是《詩經》中常用的“比”的手法。3.請簡要分析這首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答:這首詩營造了縹緲朦朧的意境,這種意境與蒼蒼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協調,把主人公迷茫而傷感的情思襯托得生動感人。4.詩歌運用了重章疊句表達方式,在感情的表達上有什么作用?答:回環往復,一詠三嘆,使詩歌具有音樂的韻律美,使結構更加整齊,表達的感情一步比一步的強烈。5.舉例說明本詩的感情基調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答:凄清迷離,通過寫一癡情人對伊人的上下尋求,卻可望不可即表達了主人公的悵惘憂傷之情和對伊人的深切思念,執著敬慕。唐詩三首一、石壕吏杜甫 【參考大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來強征兵。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應付。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兇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钪娜斯们一钜惶焖阋惶?,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老婦我家里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因為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趕快到河陽去應征,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天亮后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yú yè shù yù chuī yōu yè逾 鄴 戍 嫗 炊 幽咽原文 賞析 主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內容理解:“暮投石壕村”寥寥五字,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袄衔逃鈮ψ?,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 煉字:“夜”字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也表明官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 這首五言古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內容理解:“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煉字:兩個 “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渲染悲憤的氣氛。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內容理解:“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官吏的多次“怒呼”和逼問。 寫作手法:側面烘托。作者通過對老婦苦難的深刻刻畫來側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無情,體現了作者對官吏的批判。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結構作用:最后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無限深情。 煉字:“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翁早已超過服兵役的年齡,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見世道的混亂及橫征暴斂的禍害。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把矛盾的尖銳性揭示出來,表現了差吏如狼似虎的猙獰,以及老婦悲苦痛哭的凄慘。C.詩中“更無人”與母、孫的存在,在邏輯上存在矛盾,表現了老婦的機智,不想讓官吏把人都抓走。D.“夜久語聲絕”中一個“久”字,不僅說明這件事持續了很久,也表露出詩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心酸、悲哀、無奈、同情、激憤。答:C【解析】詩中“更無人”與母、孫的存在,在邏輯上并不矛盾。這里的“人”指的是壯年男子。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石壕吏》雖然抨擊的是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個封建統治的罪惡。B.詩中正面描寫老婦致詞,層層訴說,凄苦至極,側面寫“安史之亂”,揭示主題。C.“有吏夜捉人” 中一個“夜” 字含義豐富,既表明官吏“捉人”之事很少發生,又表明官吏“捉人”的手段狠毒。D.“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答:C【解析】“夜”字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又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3.詩中老翁夜間“逾墻走”表明了什么?答:①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官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墻”逃走。②表明官吏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4.詩中有幾個主要人物?分析他們各自的人物形象。答:老婦和官吏。老婦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動從軍,有敢于承擔責任的精神。從“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態度蠻橫,兇暴無比。5.老婦致詞的內容,可分為哪幾層意思?答:①戰爭慘烈,犧牲巨大;②家境困難,懇請開恩;③自請服役,盡早動身。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參考大意】八月秋高風怒號, 八月里秋深,狂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狂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飛渡江灑江郊, 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高者掛罥長林梢, 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下者飄轉沉塘坳。 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忍能對面為盜賊, 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公然抱茅入竹去。 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唇焦口燥呼不得,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歸來倚杖自嘆息。 回來后拄著拐杖,獨自嘆息。俄頃風定云墨色,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云像墨一樣黑,秋天漠漠向昏黑。 深秋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下來了。布衾多年冷似鐵, 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嬌兒惡臥踏里裂。 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床頭屋漏無干處, 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干燥的地方,雨腳如麻未斷絕。 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經喪亂少睡眠, 自從安史之亂之后,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沾濕何由徹! 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安得廣廈千萬間,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風雨不動安如山。 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juàn ào zào qīn liè bì wù罥 坳 燥 衾 裂 庇 兀原文 賞析 主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內容理解:以描述開篇,完全是寫實的手法,先寫秋風的威力,再寫自己無可奈何的情狀。 煉字、修辭、表現手法:“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寫出了秋風猛烈無情,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動態性和感彩?!熬怼薄帮w”“渡”“灑”“掛罥”“飄轉”等動詞,細致形象地寫出風吹茅草的情景,組成了一幅鮮明的秋風怒號圖,渲染了凄苦的氛圍,襯托出詩人痛苦、焦灼的心情,為下文寫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慘蓄勢。 詩人通過描寫自己的悲慘遭遇和困苦凄涼的生活,反映了安史之亂帶給老百姓的苦難生活,展現了其憂國憂民、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以及博大寬廣的胸襟。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內容理解、表現手法:村童抱茅而去,表現出詩人焦灼而又無可奈何的情緒?!袄蠠o力”“呼不得”“嘆息”等詞語寫出詩人的年邁、憤懣和無奈,反映了詩人年邁窮困的現實狀況,為下文的悲慘遭遇埋下伏筆。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這兩句運用景物描寫,實寫自然環境,交代了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渲染了一種陰沉黑暗的氛圍,烘托出詩人凄惻愁慘的心境,為下文寫詩人憂國憂民的闊大胸襟蓄勢。 修辭:“布衾多年冷似鐵”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寫了布被又硬又冷的情形;“雨腳如麻未斷絕”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寫了秋雨的細密連綿,從側面表現出詩人的生活十分凄苦。 煉字:“鐵”字說明被子很破、很涼、很硬,可見詩人生活之困窘。 內容理解:寫秋雨漏屋,生活簡陋,表現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憐的情感。由“無干處”“未斷絕”可見詩人一家當時的困苦情形,為下文抒情做鋪墊?!伴L夜沾濕何由徹”表現了詩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內容理解:前三句表達了詩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懷和美好理想。后兩句表明詩人急切地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并非只是消除自己的痛苦,謀求自己的私利。 寫作手法:直抒胸臆。表明了詩人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和急切希望實現理想的強烈愿望,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風吹破引發感慨而寫下的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B.詩人對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進竹林的行為無可奈何,只好拄杖歸來,獨自嘆息。C.布衾如鐵,屋漏床濕,雨腳如麻,長夜難眠,表現出詩人窮困苦痛的生活狀況。D.這首詩最后一段運用敘述、抒情的表達方式,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答:D【解析】D項中最后一段主要運用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寫出秋風聲勢之盛,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態,而且富有濃烈的感彩。B.“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預示大雨將至,烘托詩人凄惻愁慘的心境。C.第三節運用景物描寫,渲染了特定的氣氛,側面表現了詩人生活的窘迫和他壯志未酬的愁苦之情。D.“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答:C【解析】第三節并沒有體現出詩人壯志未酬的愁苦之情。3.詩中有不少精彩的描寫,如對惡劣天氣和生活環境的描寫。試結合具體詩句作簡要分析。答:示例: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風怒號”,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秋風聲勢之盛;“卷我屋上三重茅”,寫出狂風威力之大。這些描寫,動態十足,驚心動魄。4.請對“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進行簡要賞析。答:該句主要運用了一系列動詞,用“卷”“飛”“渡”“灑”“掛”“飄轉”組成一幅鮮明的圖畫,生動形象地寫出暴風對茅屋的肆虐,表現出作者生活處境的艱難以及焦灼苦悶的心情。5.杜甫一向關心人民疾苦,他的詩素有“詩史”之稱,但為什么這首詩中卻一反常態,只寫自己的個人遭遇?請談談你的理解。答:這是詩人通過描寫自己的遭遇來表現天下的“寒士”的遭遇,推己及人表達了寒士的共同愿望,體現了詩人的博大胸襟。三、賣炭翁白居易 【參考大意】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燒炭。滿面塵灰煙火色,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得錢何所營 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么?身上衣裳口中食。 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憐身上衣正單, 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憂炭賤愿天寒。 心里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夜來城外—尺雪,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牛困人饑日已高, 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市南門外泥中歇。 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翩翩兩騎來是誰 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br/>黃衣使者白衫兒。 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手把文書口稱敕, 太監手里拿著文書,嘴里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回車叱牛牽向北。 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一車炭,千余斤, 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半匹紅綃一丈綾, 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bìn jiàn niǎn zhé piānpiān chì chì xiāo líng zhí鬢 賤 輾 轍 翩翩 敕 叱 綃 綾 直原文 賞析 主題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 內容理解:這三句寫賣炭翁勞苦悲慘的生活?!澳仙街小秉c明勞動場所的荒涼偏僻,為下文寫雪天運炭、山路遙遠難行埋下伏筆。 人物形象:后兩句形象地表現出賣炭翁的年邁和常年艱辛勞作的生活狀態。 表現手法:詩人運用襯托的表現手法,以“兩鬢蒼蒼”突出賣炭翁的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 這首詩通過寫賣炭翁由“伐薪燒炭”到進城賣炭再到炭被搶走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制度對勞動人民掠奪的本質,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現出詩人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愿天寒。 修辭: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前兩句一問一答,通過愿望的卑微表現賣炭翁生活的貧困,為后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惡行做鋪墊。 表達方式、寫作手法:“心憂炭賤愿天寒”一句屬于心理描寫,生動地表現了老人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這車炭上。身上衣單與“愿天寒”形成不合理的鮮明對比,真實地寫出了賣炭翁的悲慘境遇。 煉字:后兩句詩人先用“可憐”二字表達了對賣炭翁的無限同情,接著用一“憂”一“愿”來寫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矛盾的心理活動。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內容理解:寫賣炭翁趕車賣炭的情景,寫出了賣炭翁精疲力竭的情態。 煉字:“輾”字既寫出了雪天路難行,又寫出了炭車的重量,從側面表現了賣炭翁的艱辛和生活的不易。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內容理解:描繪“宮使”橫行霸道的丑惡行徑。 煉字、表現手法:“翩翩”表現了宮使得意忘形、驕橫無理的樣子,與賣炭翁為生活操勞的凄慘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揭露了唐代“宮市”制度的罪惡?!鞍选薄胺Q”“叱”“牽”幾個簡潔而有力的動詞形象地描繪出宮使如狼似虎般蠻橫掠奪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宮市”制度的抨擊。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表現手法、煉字:寫炭被掠奪的結果?!耙卉囂浚в嘟铩睒O言其多和“半匹紅紗一丈綾”極言其少,構成強烈的反差,反襯出“宮使”掠奪的殘酷?!跋Р坏谩睂懗隽死先嗽谔勘粖Z走后,心中不舍、可惜但又無可奈何的矛盾心理。【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敘事詩,反映了宮市給百姓造成的痛苦,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B.詩的前六句,點出了勞動場所,刻畫了賣炭翁艱辛衰老的形象。也為后文寫宮使的掠奪罪行做鋪墊。C.詩中老人駕著炭車在冰天雪地里趕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門外的泥濘中歇息。D.“宮使驅將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寫出了老人的無可奈何和百般不舍。答:C【解析】詩中老人在清晨駕著炭車在冰天雪地里趕往集市,直到太陽升得很高了才在市南門外的泥濘中歇息。2.下列對詩歌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以外貌描寫表現了賣炭翁的辛酸勞作。B.“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表現了賣炭翁生活的貧困。C.“衣正單”與“愿天寒”形成不合理的鮮明對比,真實地反映了賣炭翁的悲慘境遇。D.“把”“叱”“牽”幾個動詞形象地描繪出宮使如狼似虎般蠻橫掠奪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宮市”制度的抨擊。答:B【解析】“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運用的是設問的修辭手法。3.“曉駕炭車輾冰轍”中的“輾”字有什么表達作用?答:“輾”字既寫出了天氣寒冷,已經結冰,又寫出了牛車的重量,從側面表現了賣炭翁的辛勞。4.“翩翩兩騎來是誰”中的“翩翩”一詞表現了宮使怎樣的形象?答:“翩翩”本義是形容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表現了宮使得意忘形、驕橫無理的樣子,與賣炭翁為生活操勞的凄慘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揭露了唐代“宮市”制度的罪惡。5.這首詩反映了封建社會怎樣的情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這首詩反映了封建統治者的橫暴掠奪,反映了宮市的弊端帶給勞動人民不幸。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宮市的揭露抨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式微《詩經·鄴風》 【參考大意】式微式微,胡不歸?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歸?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泥漿中!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wēi jūn hū gōng微 君 乎 躬原文 賞析 主題式微,式微, 胡不歸? 微君之故, 胡為乎中露! 內容理解: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調,緊接著交代原因。寥寥幾句,寫出了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修辭:開頭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是故意設問,使詩篇顯得婉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達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這是一首勞役者的悲歌,以詠嘆的方式、質問的語氣,直抒胸臆,堪稱“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經典之作,寫出了服勞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之情。式微,式微, 胡不歸? 微君之躬, 胡為乎泥中! 表現手法、情感:重章疊句,押韻和諧。體現了一唱三嘆、余味無窮的特色,表現了《詩經》精巧凝練的語言,兼有長短的句式,節奏短促,情調急迫。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種變化形式,工整與靈活相整合,參差錯落,有力地表達出服勞役者的痛苦心情,也反映出他們日益增強的背棄暴政的決心。【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式微式微,胡不歸”是有疑而問。B.“微君之故”中的“故”是緣故的意思。C.這是一首勞役者的悲歌,以詠嘆的方式、質問的語氣,直抒胸臆。D.該詩體現了《詩經》中常見的風格:內容極其單純,以重章疊句營造特別的氛圍,抒發質樸率真的情感。答:A【解析】詩歌開頭不是有疑而問,而是故意設問。2.下列對詩歌內容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式微,式微”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強調天氣不好,不宜勞動。B.全詩刻畫了兩個場景,表現了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之情。C.“胡為乎中露”中的“中露”就是“露中”,是為了押韻而顛倒使用。D.詩中上下章只變換“故”“躬”二字,卻使詩歌語義飽滿、押韻和諧。答:A【解析】“式微”不是指天色不好,而是指天黑了。3.這首詩以設問強化語言效果,請具體說明。答:詩歌運用設問的形式,使詩篇顯得婉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發人深思,達到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4.“式微式微”和“微君之故”中的“微”意思一樣嗎?請簡要說明。答:不一樣。“式微式微”中的“微”是“昏暗”的意思,“微君之故”中的“微”是“(如果)不是”的意思。5.這首詩描寫了主人公當時怎樣的心情?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思想感情?答:(1)這首詩描寫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親人回家的急切心情。(2)詩抓住天色將晚這一瞬間的感觸,一連串的疑問、質問,表達了對親人泥水霜露中的關切及對“君”的行為的怨怒。二、子衿《詩經·鄭風》 【參考大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不把音信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情懷。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縱然我不曾去找你,難道你不能主動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來來往往張眼望啊,在這高高的城樓上。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一天不見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樣長!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jīn nìng sì tāo xī tà què衿 寧 嗣 挑 兮 達 闕原文 賞析 主題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 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 子寧不來? 寫作手法、修辭、內容理解:全詩運用倒敘的手法。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扒嗲嘧玉啤薄扒嗲嘧优濉保且詰偃说囊嘛椊璐鷳偃恕偃说囊嘛椊o女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以想見其相思縈懷之情。 表達方式、內容理解:心理描寫。對戀人既杳無音信,又不見蹤影的埋怨。以“縱我”與“子寧”對舉,渴盼之情中不無矜持之態,令人生出無限想象。 這首詩寫一個女子在城樓上等候她的戀人,表現了這位熱戀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摯感情。挑兮達兮, 在城闕兮。 一日不見, 如三月兮。 內容理解:點明地點,寫女子在城樓上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么漫長。 修辭、內容理解:詩中僅用“挑”“達”二字表現女子的動作行為,主要筆墨都用在刻畫她的心理活動上??坍嫵鲆粋€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只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不見戀人影兒,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為惆悵與幽怨的女子形象。末尾的內心獨白,通過夸張的修辭手法,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女子強烈期盼的心理形象地表現了出來。【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的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B.“縱我”與“子寧”一句,刻畫出女子渴盼之情中不無矜持之態,表現了女子的嬌嗔之態。C.詩中表現女子的動作行為僅用“挑”和“達”二字,主要筆墨都用在刻畫她的心理活動上。D.全詩三章,運用的是順敘的手法,將女子等待戀人時的焦灼萬分的情狀描寫出來。答:D【解析】全詩運用的是倒敘的手法,先寫了女子等待戀人時的焦急心情,然后再寫在哪里等待和為什么這樣焦急。2.下列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詩運用的是倒敘的手法。B.兩句“縱我不往”以假設的語氣、讓步的姿態,做出了強烈的反問,自此愛意全無。C.末句的內心獨白,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表現其強烈的期盼心理。D.全詩跌宕起伏,纏綿悱惻,婉轉動人。答:B【解析】“縱我不往”雖然做出了強烈的反問,但她到底還是無可奈何,B項中“自此愛意全無”表述有誤。3.詩歌的最后一句“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答: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女子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么漫長,將女子強烈期盼的心理形象地表現出來。4.這首詩刻畫了一個怎樣的女子形象?答:刻畫了一個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只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不見戀人的影子,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為惆悵與幽怨的女子形象。5.這首詩從結構上看,具有怎樣的特點?答:從結構上看,詩歌的前兩章具有重章復沓的特點。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參考大意】城闕輔三秦, 巍巍長安,雄踞三秦之地;風煙望五津。 渺渺四川,卻在迢迢遠方。與君離別意, 和您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同是宦游人。 因為我們都是在官海中浮沉的人。海內存知己,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內不覺遙遠。天涯若比鄰。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覺就像近鄰一樣。無為在歧路, (我們)不要在岔路口上,兒女共沾巾。 像戀愛中的青年男女那樣悲傷流淚沾濕手巾。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huàn yá lín qí zhān宦 涯 鄰 歧 沾原文 賞析 主題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畫面描述:三秦大地環繞輔衛著都城長安,舉目遠望江面上的五大渡口,只見煙霧彌漫,什么都看不清楚。 煉字:“輔”字形象地寫出了三秦大地護衛著長安的雄偉氣象,使詩歌開篇意境開闊。“望”字將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聯系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惜別之情,奠定了全詩豪壯的情感基調。 表現手法:寫景起興,點出送別的地點和友人的去向。 這首送別詩表現了詩人豁達的胸襟,洋溢著對友人的深厚感情,展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游人。 情感:寫離情別意。用兩人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來寬慰、勸勉友人,借以減輕友人的悲涼和孤獨之感,惜別之中顯現詩人豁達的胸襟。 寫作手法:以實轉虛,由景入情。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表現手法:這兩句詩既有惜別之意,也是寬慰的話,道出彼此情意之深,為下句做鋪墊。 哲理:真摯的友誼可以克服空間的阻隔。 修辭:運用對偶、夸張的修辭手法,說明只要友情深厚,即使相隔千里也像是在眼前一樣親近,彰顯了友誼的超時空性。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情感:直抒胸臆,以“歧路”照應送別,勸慰友人坦然面對離別,抒發了詩人面對離別的豁達、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考點梳理】1.下列對本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送別詩,“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寫出了送行的地點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寫景氣勢宏偉,寓不必傷別之意。B.“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寫對友人的安慰:彼此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傷之情油然而生。C.“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掃離情別緒,代之以豁達樂觀的情感,被人們千古傳誦。D.“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兩句承上作結:同為宦游,雖別而如為鄰,別時則不應有兒女之態。答:B【解析】“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抒發的不是悲傷之情,而是勸勉之意,表達了積極樂觀的心態。2.下列對該詩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描繪了一幅雄渾壯闊的景象,突出了宏偉闊大的氣勢。B.頷聯詩人以兩人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來寬慰朋友,惜別之中顯現朋友胸襟的豁達。C.頸聯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海內”與“天涯”相對,對仗工整自然,寫出只要友情深厚,即使是相隔千里也像是鄰居一樣親近。D.詩人以全新的視角勸勉好友樂觀面對離別,體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答:B【解析】頷聯將對象弄錯,應是惜別之中顯現詩人胸襟的豁達,而不是朋友。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答:四海之內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感覺像鄰居一樣近。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勸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邊,也表現了詩人樂觀寬廣的胸襟,蘊含了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縮短距離的哲理。4.這首詩首聯是寫景句,其中“輔”和“望”字用得好,請簡要分析這兩個字好在哪里。答:“輔”字形象地寫出了三秦大地護衛著長安的景象,氣象雄偉,使詩歌開篇意境開闊。“望”字將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聯系起來,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惜別之情。5.簡要談談詩中“風煙望五津”中的“望”字使人產生的聯想。答:“望”字使人聯想到既然“五津”“風煙”在望,則此行并非遠別,不必為離別而悲傷。使人聯想到氣象開闊。表達了詩人樂觀情緒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四、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參考大意】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八月洞庭湖水暴漲幾與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輝映迷離難辨。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云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想要渡湖卻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時代閑居又覺愧對明君。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坐看垂釣之人多么悠閑自在,可惜只能空懷一片羨魚之情。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hán zhēng hàn jì jí diào xiàn涵 蒸 撼 濟 楫 釣 羨原文 賞析 主題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內容理解:首句點明時令,寫站在湖邊,遠眺湖面的景色。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闊大。 煉字:“平”寫湖面之闊,“混”寫水勢之大。寫出秋天的洞庭湖水面上漲,湖水浩瀚,水天相接的宏大氣象。 本詩是一首投贈之作,詩人通過抒發面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曲折地表達了希望張九齡給予援引之意,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修辭、內容理解:運用了對偶、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洞庭湖宏闊壯觀的景象。又由遠及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霧蒸騰,吞沒了云、夢二澤。 煉字:“蒸”字寫出湖面水氣彌漫的狀態;“撼”字襯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蕩,氣魄宏大之態。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 內容理解:從眼前景物轉入抒情,寫詩人面對浩渺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引薦,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 表現、內容理解:“欲濟無舟楫”,觸景興懷,就近設喻。詩人面對浩渺的湖水,想到自己滿懷壯志,卻無人知賞,不禁悲從中來。“端居恥圣明”,寫出在這個偉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卻是閑居無聊。說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卻找不到門路。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修辭、內容理解: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典故來暗喻自己有出來做一番事業的愿望,只怕沒有人引薦,所以這里說“徒有”,抒發了自己對政治的熱情和希望,“垂釣”與“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要求援引的心情不難體味。【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八月湖水平”寫出了洞庭湖水面的平靜。B.“波撼岳陽城”描寫了岳陽城搖搖欲墜的景象。C.頷聯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描寫了云夢澤水氣蒸騰、洞庭湖波濤洶涌的境況,表現了洞庭湖的壯觀景象和雄偉氣勢。D.從“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四句中可以得出作者想做官卻沒人引薦,不能為民謀利的苦衷,抒發了自己對政治的熱情和希望。答:B【解析】“波撼岳陽城”的意思是西南風起時,波濤奔騰,涌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不是岳陽城真的搖搖欲墜。2.下列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中“平”字寫湖面之闊,“混”字寫水勢之大,表現秋天洞庭湖水面上漲、水天相接的宏大氣象。B.頷聯是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氣蒸”顯浩瀚,下句以“波撼”顯氣勢。C.頸聯寫詩人面對浩瀚的湖水,生發感想,抒寫想出來做官卻無人引薦的心情。D.尾聯巧用典故,隱喻詩人想做官又沒有途徑,直接表達了詩人希望得到張丞相引薦的情感。答:D【解析】詩人在尾聯巧用典故,隱喻詩人想做官又沒有途徑,委婉表達了詩人希望得到張丞相引薦的情感。3.“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答:八月秋高,湖水上漲,圓圓滿滿,與岸齊平;遠遠望去,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渾然一體,景象極其壯闊。4.“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兩句,筆力千鈞,備受后人贊賞,請簡要賞析。答:這兩句詩描寫了云夢澤水氣蒸騰,洞庭湖的波濤搖撼著岳陽城的景象。運用對偶、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了洞庭湖的壯觀景象和雄偉氣勢。5.品味詩句“氣蒸云夢澤”中的“蒸”與“撼”表達效果。(2分) 答:“蒸”字意思是蒸騰,給人以蒸蒸日上的動態感;“撼”字猶如萬鈞雷霆,“炸”得岳陽城天搖地動,這這兩句錘煉詞語,以靜襯動,凸現洞庭秋水虎吼雷鳴的勃勃生機。五、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 【參考大意】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著山上樹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繽紛。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凈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chán yuè tán lài qìng禪 悅 潭 籟 磬原文 賞析 主題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內容理解:首聯寫后禪院的遠景,為下文近景刻畫打下基礎。 煉字:“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照”字將旭日東升時勃勃生機的景象刻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 這首詩通過寫清晨游破山寺后禪院的感受,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表現手法: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以靜襯靜,形象地描繪出古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深靜謐的環境。 煉字:“幽”字著重突出此景的寂靜,而這種靜不是一般的靜,是一種具有詩意的靜;“深”字寫出了禪院中花木繁盛的樣子,營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祥和的氛圍。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情感:上句表面上寫山光使飛鳥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 表現手法:以動襯靜,以鳥兒襯托山谷的幽靜。萬籟此俱寂, 但馀鐘磬音。 表現手法:寫鐘磬聲輕輕回蕩,以動襯靜,以有聲寫無聲,映襯古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也反映了詩人內心的“靜境”。【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借題詠佛寺禪院,抒發了詩人仕途失意后的憤懣抑郁之情。B.首聯點明時間和地點。詩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時“入古寺”,可見他對佛教圣地的向往。C.頷聯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古寺幽深、清寂的景色。D.頸聯描寫了詩人在后禪院的所見所感,詩人借寫鳥歡悅的情形和空靈的潭影,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寧靜和淡泊的情懷。答:A【解析】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2.下列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后禪院的遠景,為下文近景刻畫打下基礎。B.頷聯描寫了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肅穆的禪房,營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祥和的氛圍。C.頸聯中詩人想借鳥兒之樂來排遣自己的苦悶。D.尾聯以動襯靜,仿佛萬籟俱寂,只有古寺的鐘磬聲,回應著大自然的靜默無語。答:C【解析】頸聯中詩人想借鳥兒之樂寫自己的快樂。3.請描繪“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所展現的畫面。答:示例:頸聯描繪的是一幅空靈幽靜的畫面。寺后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鳥兒自由自在地飛翔歡唱;潭水清澈,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水中,心中的塵世俗念頓時洗滌。4.品讀詩歌,請說說詩人是怎樣巧妙地將景、情、理融為一體的。答:詩歌描寫日照山林,曲徑通幽,花木青蔥,山水空明,鐘磬聲聲等景色,營造了一種清幽雅致的意境;禪房(院)環境的清幽雅致、山光水色的清明空靈,正與詩人去除雜念,追求禪意的心境相契合,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曲徑通幽”蘊含了人生道路曲折、漫長(深遠),需要人們不斷探索的哲理。詩人就是這樣巧妙地將景、情、理融為一體的。5.“曲徑通幽處”一句,對“曲”課文注釋為一作“竹”。編者選用“曲”而不用“竹”,你認為這兩個詞在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答:兩個詞所表達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彎彎曲曲,層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環境的幽靜。六、送友人李白 【參考大意】青山橫北郭,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白水繞東城。 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此地一為別, 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孤蓬萬里征。 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云游子意, 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落日故人情。 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手自茲去, 揮揮手從此分離,蕭蕭班馬鳴。 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gū péng zī xiāoxiāo bān孤 蓬 茲 蕭蕭 班原文 賞析 主題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內容理解:首聯交代了告別的地點、環境、透露出輕快明麗的氣息。 畫面描述: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描繪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點出送別地點,烘托了詩人對友人的不舍之情。 修辭、煉字: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皺M”字勾勒出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出白水的動態?!扒唷薄鞍住毕嚅g,色彩明麗。 這是一首意味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描寫清麗如畫的送別環境,營造出深情美好的送別氣氛,抒發了作者對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關懷和依依惜別之情。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 內容理解:寫離別的深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令人留戀而難舍難分,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修辭、情感:詩人借孤蓬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此地一別,離人就要像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漂泊天涯的深切關心,感情真摯。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修辭、內容理解: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詩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飄浮,象征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修辭:化用“蕭蕭馬鳴”的典故,借馬鳴之聲作為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皳]手”是分離時的動作,運用了細節描寫,對于分離時的心理,用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烘托出繾綣情誼,可謂鬼斧神工。【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描繪了美好生動的景色,點出送別地點,襯托了朋友間的惜別之情。B.頸聯借“游子意”“故人情”點明了全詩的主旨。C.“揮手自茲去”體現詩人的灑脫豪邁。D.該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友人時依依不舍的情感,哀而不傷。答:C【解析】“揮手”是分別時的動作,“自茲去”指從此離去,沒有體現出詩人的“灑脫豪邁”。2.下列對詩歌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動靜結合,“橫”字寫出了青山的靜,“繞”字寫出了白水的動。B.頷聯“孤蓬萬里征”中詩人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友人的漂泊生涯,表達了對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C.頸聯寫分別時的寥廓背景,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對仗工整。D.尾聯運用典故,烘托出繾綣情誼。答:B【解析】“孤蓬萬里征”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詩人借孤蓬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3.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首聯展現的畫面。答:遠遠望去,青翠的山巒靜靜地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好一幅動靜相生、寥廓秀麗的圖景!4.請簡要分析尾聯中細節描寫的作用。答:“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的意思是:揮揮手從此離去,友人騎的那匹離群的馬蕭蕭長鳴。此聯借助本不通人性的馬的嘶鳴,表達和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這一細節描寫更襯托了離愁別緒。5.請簡要分析這首詩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馬”這些物象來表現“游子意”的?答:飛蓬離根后隨風而去,不知何處落腳,寫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飄忽不定,寫出游子行蹤不定;班馬為離群之馬,分手之際,蕭蕭長鳴,寫出游子離別友人的孤獨和惆悵。七、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蘇軾 【參考大意】缺月掛疏桐, 彎彎的勾月懸掛在疏落的梧桐樹上;漏斷人初靜。 夜闌人靜,漏壺的水早已滴光了。誰見幽人獨往來, 有誰見到幽人獨自往來,縹緲孤鴻影。 仿佛天邊孤雁般飄渺的身影。驚起卻回頭,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驚嚇,驟然飛起,并頻頻回頭,有恨無人省。 卻總是無人理解它內心的無限幽恨。揀盡寒枝不肯棲, 它不斷于寒冷的樹枝間逡巡,然而不肯棲息于任何一棵樹上,寂寞沙洲冷。 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shū tóng piāomiǎo hóng xǐng jiǎn jìn qī疏 桐 縹 緲 鴻 省 揀 盡 棲原文 賞析 主題缺月掛疏桐, 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內容理解:上片寫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叭痹聮焓柰?,漏斷人初靜”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做鋪墊?!罢l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兩句,先是描寫了一位獨來獨往、心事迷茫的“幽人”形象,隨即由“幽人”到“孤鴻”,使這兩個意象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 表現手法:虛實結合、象征。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征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 這首詞借月夜孤鴻的形象,借物抒懷,反映了詞人因政治失意而自傷,同時也表現了詞人孤高自許、藐視世俗的生活態度。驚起卻回頭, 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內容理解:下片把“孤鴻”與人同寫?!绑@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是作者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皰M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在寂寞凄冷的沙洲,度過寒冷的夜晚。 表現手法、修辭、情感:詞人運用了象征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孤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心懷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詞人貶謫黃州時的孤寂處境和孤高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詞人與“孤鴻”惺惺相惜,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兩句交代了季節、時令,渲染了孤寂的環境氣氛,暗示作者的心情。B.“幽人”指佳人,上片第三、四句的意思是“有誰見到有佳人獨自往來?仿佛那孤鴻的縹緲身影”。C.“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一句,通過寫孤鴻,抒發了作者知音難覓的孤獨和傷感。D.這首詞屬曠達之作,同時也不失詞傳統的審美婉約的特點。答:B【解析】這里的“幽人”不是指佳人,而是詩人的自稱,塑造了詩人孤獨、落寞的形象。2.下列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幽人”“孤鴻”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弱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B.上片在寫環境、氛圍、時間的基礎上引出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寫“孤鴻”。C.“孤鴻”最后棲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現出“孤鴻”的高潔孤傲。D.這首詞選景敘事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答:A【解析】“幽人”“孤鴻”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3.結合全詩,請賞析“孤鴻”這一意象。答:“孤鴻”是作者的自喻,通過寫“孤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心懷幽恨,表達出作者貶謫黃州時的孤寂處境;借助對孤鴻在寒枝間飛來飛去選求宿處的描寫,反映出作者雖身處困境,仍不肯隨意停止,寧愿在“沙洲”耐寂寞、忍寒冷,也要以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4.本詞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同為蘇軾謫居黃州時的作品,試分析兩首詞中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答:①《卜算子》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過“孤鴻”的形象表現出作者被貶黃洲時孤寂、高潔自許,不隨波逐流的情感。②《定風波》以自然界的風雨象征人生中的風雨,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5.有人評價這首詞“物我交融,含蘊深廣”,請結合詞中“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币痪渥骱喴p析。答:“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一句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 八、卜算子·詠梅陸游 【參考大意】驛外斷橋邊, 驛站之外的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梅花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無人過問。已是黃昏獨自愁, 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更著風和雨。 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無意苦爭春, 梅花并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艷斗寵,一任群芳妒。 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零落成泥碾作塵,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只有香如故。 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易錯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錯,需準確識記)yì zhuó fāng dù niǎn驛 著 芳 妒 碾原文 賞析 主題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內容理解:上片寫梅花的生存狀況,從生長環境的惡劣到無人欣賞的寂寞,再到暮雨黃昏的愁苦,寫出梅花處境的悲涼,隱喻詞人的不幸遭遇和不得志的心情。 修辭:“已是黃昏獨自愁”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梅花的精神狀態,表現了梅花頑強的生命力。 詞人以梅花自況,詠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嘆人生的失意坎坷;贊梅的精神又表達了青春無悔的信念,以及對自己高潔人格的自許。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 只有香如故。 內容理解:下片寫梅花高潔、堅貞的品質。 表現手法、情感:托物言志。“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承接上片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加等凄慘境遇,表現了梅花即使凋落于地,香氣仍然不改、精神猶在的品質。詞人以梅自喻,在對梅的贊詠中,表現了詞人不愿同流合污,在黑暗的環境里堅持戰斗,雖粉身碎骨但此志不移的精神。【考點梳理】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詞以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詠梅,表現了詞人孤高傲世的情懷。B.“獨自愁”與前句“寂寞”相呼應,“更著”二字力重千鈞。C.“一任群芳妒”是寫梅花的嫉妒心理。D.本詞主要運用了托物言志的藝術手法。答:C【解析】“一任群芳妒”的意思是“任憑百花心生嫉妒”,是“群芳”嫉妒心理。2.下列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驛外斷橋邊”交代了梅花生長的環境荒僻,人跡罕至。B.“寂寞開無主”中“無主”既指梅花無人照管,也指梅花無人賞識,只能孤芳自賞。C.“無意苦爭春”寫梅花沒辦法和春花爭奇斗艷,難以獲得別人的欣賞。D.詞中的梅花寂寞凄涼但高潔的品格不變,正是詞人自身的寫照。答:C【解析】“無意苦爭春”寫梅花無意爭搶春光,贊美了梅花的品格。3.詞的上片主要通過哪些意象營造了一種凄清落寞的意境?答:詞的上片主要通過斷橋、梅花、黃昏、風雨等意象營造了一種凄清落寞的意境。4.分析“零落成泥碾作塵”中“碾”字的表達效果。答:表現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承受的壓力之大,描繪出梅花縱使悲慘,但香氣仍在的景象。5.這首詞雖在詠梅,但意在言外,試作簡要分析。答:作者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梅花的高潔品質來喻示自己孤傲自清、堅貞自守的品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 詩歌鑒賞(八年級下冊) 學案-【2024名師導航】(原卷版).docx 專題 詩歌鑒賞(八年級下冊) 學案-【2024名師導航】(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