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作業設計2023-2024學年度湘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作業設計2023-2024學年度湘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

資源簡介

第二章作業設計
一、單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
地理 八年級 第一學期 湘教版 中國的 自然環境
單元 組織方式 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
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
1 中國的地形 第二章第一節
2 中國的地形 第二章第一節
3 中國的地形 第二章第一節
4 中國的氣候 第二章第二節
5 中國的氣候 第二章第二節
6 中國的河流 第二章第三節
7 中國的河流 第二章第三節
8 中國的河流 第二章第三節
二、單元分析
(一) 課標要求
本章內容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 (2022 年版) 》中屬于“認識區域” 中“認識中國”部分,屬于“認識中國全貌”的范疇,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 運用認識區域的方法,學習中國的自然環境特點,旨在幫助學生認識中國遼闊的 疆域、優越的地理位置,強化國家領土主權、國土安全意識,感受祖國山河的壯 美、人們生產生活的豐富多彩,培育生態文明意識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具體內容要求如下:
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簡要歸納中國地形、氣候、河湖等的特征;簡要分析 影響中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長江、黃河的特點,舉例說明其對經濟發展和人 們生活的影響。
1
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中國主要的自然災害和環境問題;針對某一 自然 災害或環境問題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議;掌握一定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的安全防 護技能。
教學提示:
從中國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入手,利用豐富的圖 文資料和學生已有的常識、 經驗,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
引導學生釆用觀察、描述、比較、歸納、說明、 分析、評價等方法,認識 中國地理環境的特點,思考家鄉建設與祖國發展的關聯;
開展學具制作、地理 實驗、社會調查、野外考察、社會實踐、勞動,以及 防災避險緊急演 練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
(二) 教材分析
《中國的自然環境》是中國地理總論的基礎內容,對學習中國自然資源和中 國分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材盡可能多地提供 學習資源,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大量地理事實材料的分析,歸納出中國地形、 氣候和河流的特點,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學生學習中國自然資源和中國分區打下比 較扎實的知識基礎。本章包括“地形和地勢” 、“氣候” 、“河流”三個部分, 從總體上看,通過本章內容的學習,要求學生從宏觀上認識中國自然環境中地形、 氣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的特征,并了解這些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自然環 境特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同時,要求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形成必要的災害意識, 知道應對自然災害的一些措施。通過學習。要求我們能用實例說明我國復雜多樣 的地形對其生產、生活的影響;能會閱讀并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等 各類地形圖;并能根據資料說出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了解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范圍以及主要的災害性天氣;能舉例說明我國的主 要氣候類型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進一步掌握我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以及 長江和黃河的開發、利用和治理情況。
(三)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在“認識區域”中已經學習了“認識世界”的全部內容和“認 識中國”的認識中國的疆域和人口,具備一定的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和分析能力,
2
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理性認識,具備了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大多 數學生對地理學科懷有濃厚的興趣,多媒體輔助教學,網絡環境,完備的地理教 具為地理教學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
(一) 單元學習目標
本單元主要講述地形、氣候與河流等我國自然環境的概貌,是中國地理總論 的基礎內容。從中國地形的整體出發,介紹了我國地形的總體特點和宏觀分布情 況。我國的主要地形區、地形對地理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氣候知識較復雜, 從內容上突出了氣溫、降水特點及氣候特征三個重點,內容出簡單到復雜,逐層 論述。河流、湖泊在灌溉、航運、發電、水產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三個 專題互相影響,相互制約,其中地形與氣候對河流的影響最顯著。
從總體上看,通過本章內容的學習,學生能從宏觀上認識中國自然環境中地 形、氣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的特征,并了解這些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自 然環境特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時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形成 必要的災害意識,知道應對自然災害的一些措施。使地理學習更加適合當前我國 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課程理念。在教學時引 導學生多讀圖,用列表比較法,使學生掌握我國自然環境的概況,培養學生熱愛 我國大好河山的熱情和愛國情感。
(二) 單元作業目標
作業目標
中國的地形 1.我國的地勢和地形特點。
2.我國的地勢特征對氣候的影響。
3.我國主要山脈的走向及重要山脈兩側的地形區。
4.在地圖上準確指出我國主要的地形區并表述其特 征。
5.我國山區開發的有利和不利條件。
中國的氣候 6.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和降水分布的特點。
7.我國氣溫和降水分布特點形成的原因。
8.我國溫度帶和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和劃分地區。
3
9.我國氣候的特點。
10.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線及季風氣候的特點。
11.我國氣候對我國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中國的河流 12.內流河、內流區、外流河和外流區的概念。
13.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的差異。
14.敘述長江、黃河的概況。
15.對長江、黃河的開發利用狀況。
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
地理學科是一門兼具自然和社會性質的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和生活性很強的 學科。地理學思想來源于客觀世界,客觀世界紛紜復雜,但卻有客觀規律,這種 規律體現在事物之間的關聯、事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聯以及它們之間的結構關 系。單元作業題目設計體現階梯式遞進特征,課時作業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學習情
況,題目設計從簡單到復雜,知識點從單一到多元。
圖 1 單元作業整體設計思路
單元作業設計是知識結構化、整體化的要求。知識的結構化,講究知識的比 較與聯系,其精髓是指導學生從學知識到找方法,從找方法到發現規律,從發現 規律到形成地理思想,上升到人地協調的高度,幫助學生形成“知識、方法、規 律、思想”的模塊,使他們的頭腦強大起來。知識整體化是針對知識的碎片化而 言的。強調知識的結構化、整合化,防止知識的孤立化、碎片化,是將知識轉變 為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題目設計要體現地理學科的學科特征,展現地理的本質, 使得學生通過作業的完成既能發現已學知識點的問題,又能夠形成知識的再生和 再提高,看到前后知識之間的聯系性和連續性。
4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在綜合化、復雜化的情境中發散思維,探究知識 的本質和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作業題目的設計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環 節支撐。站在核心素養培養的高度來進行作業設計更有助于關注學生的發展,關 注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在作業題目設計中增加 策略選擇和答案不確定題目的設計,比如開放性問題和動手操作性問題等不同的 形式,檢測學生的記憶理解程度及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問題的開放性設計,有助 于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地理眼光去觀察現象,發現問題,同時也有助于理解 地理的本質和核心思想。
單元作業的設計是一個復雜的任務,需與時俱進、因勢利導,將多方面因素 統籌考慮,不同的學情和學習內容就決定了不同的單元作業設計,教學中要隨時 依據學情和教學進度進行及時調整,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同一年級的不同班 級實施會出現不同情況,因此單元作業應該融合分層作業,分層考慮學生的學習 現狀,更有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和學生的自信心的建立。
五、課時作業及單元質量檢測作業
圖 2 單元作業
基于學生的學情和教情,將單元作業分為課時作業、單元周作業和單元作業。 課時作業是每節課后的作業,主要是落實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單元周 作業是基于單元目標和本周的教學目標進行命題的改編和設計一些題目,具有多
5
個知識點的綜合應用,同時增加反思和提升環節;單元作業以單元教學實踐為準, 以單元教學目標為整體,既可以是解題編題、知識梳理,也可以是開放性問題等, 便于學生自主完成任務,學以致用。
(一) 課時作業
1.中國的地形
課程標準: “運用中國地形圖概括我國的地形、地勢主要特征。 ”
作業要求: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在預習階段,根據自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嘗試完成本試題。課后鞏固:要求學生結合課堂所學知識,再次完成、檢查本試
(

)。
第一課時
作業內容
1.山脈是我國的地形骨架,下圖中數字代表山脈正確的 ( )
A.①——天山山脈
B.②—— 昆侖山脈
C.③——阿爾泰山脈
D.④——喜馬拉雅山脈
2. 下列山脈中不屬于東北-西南走向的是 ( )
A.大興安嶺 B.太行山 C.巫山 D.阿爾泰山
時間要求 3 分鐘
作業評價 1.理解山脈走向的定義; □優秀 □良好 □合格
2.熟悉中國主要山脈的地理位置; □優秀 □良好 □合格
3.學生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優秀 □良好 □合格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熟悉中國主要山脈的地理位置及山脈走向,培養學生的空間認知。
作業 分析 難度 較易 □中等 □較難
來源 □引用 改編 □原創
第二課時
作業內容
6
1.我國的地形復雜多樣,各具特色。讀圖選出錯誤的一組 ( )
A.① ﹣ 塔里木盆地 ﹣ 我國最大的盆地
B.② ﹣ 東北平原 ﹣ 我國最大的平原
C.③ ﹣ 四川盆地 ﹣ 我國緯度位置最高的盆地
D.④ ﹣ 黃土高原 ﹣ 我國黃土覆蓋面積最大的高原
2.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地形的顯著特征是 ( )
A. 地勢西高西東,地勢起伏大
B.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
C.平原、丘陵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
D.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
時間要求 3 分鐘
作業評價 1.明確中國主要山脈的地理位置; □優秀 □良好 □合格
2.了解各地形的主要特征; □優秀 □良好 □合格
3.簡單分析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優秀 □良好 □合格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對中國主要地形區進行空間定位,了解各地形的主要特征并能簡 單分析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初步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作業 分析 難度 較易 □中等 □較難
來源 □引用 改編 □原創
第三課時
作業內容
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上圖反映出我國 ( )
A.東部瀕臨印度洋
B.東西落差 2000 米
C.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D.地形復雜多樣,且山區面積大
7
2. 我國地勢特征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有 ( )
①三級階梯地勢平坦,耕地資源豐富
②階梯交界處落差大,水能資源蘊藏豐富
③河流溝通東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內地經濟聯系
④各類自然災害頻繁,集中發生在階梯交界處
⑤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陸,有利于農業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關于我國地勢特征對我國的影響,不正確的是( )
A.地勢西高東低,使我國大多江河自西向東流
B.地勢向海洋傾斜,有利于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
C.階梯交界地帶,水流湍急,水能豐富
D.地勢呈階梯狀分布,形成了我國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
時間要求 4 分鐘
作業評價 1.了解我國地勢特征; □優秀 □良好 □合格
2.思考地形地勢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 □優秀 □良好 □合格
3.綜合思維的培養。 □優秀 □良好 □合格
設計意圖 深化學生對我國地勢特征和三級階梯的認識,引導學生思考地形地勢對氣候、 河流等的影響,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作業 分析 難度 □較易 中等 □較難
來源 □引用 改編 □原創
2.中國的氣候
第四課時
作業內容
1.下列敘述,能正確反映我國氣候特征的是 ( )
8
A.氣候類型單一,海洋性顯著
C.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性顯著
B.氣候類型單一,災害性顯著
D.氣候復雜多樣,海洋性顯著
2.下圖是家住 M 處的林濤關于其家鄉的敘述,你認為可信的是 ( )
A.年降水量為 300 毫米 B.屬于中溫帶
C.河流有結冰期 D.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
3.圖中 A 線是 ( )
A.第一、二級階梯分界線
B.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C.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
D.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經過處
時間要求 2 分鐘
作業評價 1.了解我國氣候的總體特征; □優秀 □良好 □合格
2.中國溫度帶的劃分的認識。 □優秀 □良好 □合格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氣候的總體特征,強化學生對中國溫度帶的劃分的認識,考 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
作業 分析 難度 較易 □中等 □較難
來源 □引用 改編 □原創
第五課時
作業內容
中國的夏季風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主要影響我國的東部地區,并給這些地 區帶來豐沛的降水,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夏季風迎面而來,季風氣候顯著,我國 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規律為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讀“我國東部地區雨帶 推移示意圖” ,完成下面小題。
1.我國降水主要來自于夏季風,有關夏季風說法正確的是 ( )
A.性質寒冷干燥 B.風向為偏西風
C.夏季風來自大西洋 D.夏季風活動不穩定
2. 對甲乙兩地雨季長短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 甲地雨季開始早,結束早,雨季短
B.乙地雨季開始晚,結束晚,雨季短
C. 甲地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D.乙地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長
3. 正常年份,宣城市進入雨季的時間是 ( )
A.4、5 月 B.6、7 月
C.7、8 月 D.9、10 月
9
4.2020 年 7 月 5 日,受連日來強降雨影響,安徽宣城市績溪縣部分鄉鎮民房
進水、農田被淹。造成此次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是 ( )
10
A.水土流失現象嚴重
C.圍湖造田現象突出
B.冬季風不穩定
D.夏季風不穩定
時間要求 5 分鐘
作業評價 1.認識夏季風的特征; □優秀 □良好 □合格
2.描述中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優秀 □良好 □合格
3.認識身邊的氣象災害,樹立正確的災害觀。 □優秀 □良好 □合格
設計意圖 我國是一個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夏季風的影響是導致中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的 主要原因。此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季風氣候對我國可能產生的影響,使學生對 身邊的氣象災害有一定的認識,樹立正確的災害觀。
作業 分析 難度 □較易 中等 □較難
來源 □引用 改編 □原創
3.中國的河流
第六課時
作業內容
讀我國主要河流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 1.內陸河是指不能流入海洋、只能流入內陸湖或在內陸消失的河流圖中河流 屬于內流河的是 ( )
A.黑龍江 B.遼河
C.額爾齊斯河 D.塔里木河
2.圖中河流注入北冰洋的是 ( )
A.雅魯藏布江 B.黃河
C.額爾齊斯河 D.長江
3. 圖中,汛期最長的河流是 ( )
A.珠江
C.黑龍江
B.黃河
D.長江
時間要求 3 分鐘
作業評價 1.能區分內流河和外流河; □優秀 □良好 □合格
2.理解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 □優秀 □良好 □合格
3.分析地理因素對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 □優秀 □良好 □合格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的內流河和外流河,理解我國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并能簡單 分析氣候、地形等因素對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主要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
作業 分析 難度 較易 □中等 □較難
來源 □引用 改編 □原創
第七課時
作業內容
長江干流流經我國 11 個省 (自治區、直轄市) ,支流眾多,全長 6300 多 千米。讀“長江水系圖” ,完成下面小題。
1. 陸游在《水調歌頭 ·多景樓》中寫道:“漢江天外東流去,巴塞連山萬里秋”, 圖中數字表示漢江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 由于長江通航條件較好,長江被稱為 ( )
A.水能寶庫 B.地上河
C.黃金水道 D.東方明珠
3. 近年來,長江洪災頻繁發生,其主要人為原因是 ( )
①中游地區圍湖造田 ②中下游地勢低平
③支流眾多,雨季漲水集中 ④流域內降水豐沛
⑤上中游砍伐森林,破壞植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⑤ D.③④⑤
時間要求 3 分鐘
作業評價 1.認識長江的水文特點; □優秀 □良好 □合格
2.分析長江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 □優秀 □良好 □合格
3.學生語言表達和分析問題的綜合思 維。 □優秀 □良好 □合格
11
設計意圖 長江是中國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此題圖文結合,意圖讓學生了解長江 的主要支流、長江的水文特點及長江各河段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要求學生 能結合所學知識,從地形、氣候等角度出發,簡要分析造成長江生態環境問 題的主要原因。此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
作業 分析 難度 較易 □中等 □較難
來源 □引用 改編 □原創
第八課時
作業內容
大詩人王安石在詩句中描述:“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 ”黃河 是一條對中國影響巨大的河流,根據所學知識,完成下面小題。
1.詩句中所說“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中的“濁”體現了黃 河 ( )
A.河道彎曲,航運繁忙
B.泥沙含量大,流速快
C.流量小,下游經常斷流
D.河流沿岸人口稠密
2. 讀上圖,黃河中下游的分界城市是 ( )
A.蘭州 B.河口 C.龍門 D.桃花峪
3. 近年,黃河輸沙量由 16 億噸較少至 2 億噸,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控制了沿岸各城市引黃灌溉的范圍
B.地勢階梯交界處實行了水能的有效開發
C.退耕還林政策使中游植被覆蓋率提高
D.下游建筑用沙量增加
時間要求 3 分鐘
作業評價 1.認識黃河的水文特點; □優秀 □良好 □合格
2.分析黃河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 □優秀 □良好 □合格
3.學生語言表達和分析問題的綜合思 維。 □優秀 □良好 □合格
12
設計意圖 黃河是對中國影響巨大的河流,此題從詩詞的角度分析黃河的水文特征,體 現學科融合的特點。此題引導學生認識黃河的概況及其水文特征,并能結合 地形、氣候等特點簡單分析黃河含沙量大的原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 維。
作業 分析 難度 較易 □中等 □較難
來源 □引用 改編 □原創
(二) 單元周作業
第一周
“介紹我的家鄉”——宣城地形篇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自放還出翰 林,長期漂泊,飽嘗人間辛酸滋味。天寶十二年,李白南下宣城,寄情于敬亭山 水,一首《獨坐敬亭山》寫出敬亭山的幽靜秀麗。宣城市位于皖東南地區,地處 東南丘陵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形秀美多樣。結合本周所學知識,以 小組為單位,自主查閱相關資料,通過多種方式向朋友介紹你的家鄉宣城的地形,
并完成調查小報告。
調查地點: 調查方法: 1. 主要地形類型 2. 地勢起伏狀況 3. 地形分布特點 4. 重要地形剖面 調查小報告 調查時間: 調查目的:
13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鍛煉學生的動 手技能、分工協作能力和演說能力。引導學生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了解 家鄉,熱愛家鄉,關注自然與社會,逐步形成人地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第二周
“介紹我的家鄉”——宣城氣候篇
利用互聯網資源如“宣城氣象”公眾號、“中國氣象”網站等搜集近十天宣城 市氣溫資料,繪制氣溫圖表。觀察在不同的天氣情況下衛星云圖有什么樣的區別。
例:
“相機里的宣城”:拍攝或者尋找宣城市的景觀美圖,展示春夏秋冬宣城市的 不同景觀以及其變化。在照片中體會宣城之美。簡單描述不同季節的溫度、降水 量、濕度狀況是怎樣的,對應學過的氣候類型,匹配宣城市應該屬于哪種氣候?
14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地理視角和地理思維,鍛煉學生的動手技能、分工 協作能力和演說能力。引導學生能夠在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了解家鄉,熱愛家 鄉,關注自然與社會,逐步形成人地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第三周
關注天氣——“宣城氣象”
宣城市風景優美,人文景觀豐富,生態環境優越,氣候條件總體優越,但氣 象災害常有發生,給我市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阻礙。請你結合本周所學知識,以
小組為單位, 自主查閱相關資料,完成宣城市氣象災害調查小報告。
調查地點 ∶ 調查方法 ∶ 調查人員: 1.主要氣象災害類型 2.主要氣象災害特點 3.主要氣象災害防御對策 調查小報告 調查時間 ∶ 調查目的 ∶
設計意圖:了解宣城頻繁發生的特殊天氣,學會利用已學知識防災、減災,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15
第四周
“介紹我的家鄉”——宣城之“河流”篇
宣城市境內分屬長江、錢塘江與太湖三大流域,以長江流域為主,境內主 要有兩江、九條河。查找資料介紹宣城境內的兩江九河,了解它們的水系特點和 水文特征。結合本周所學知識,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查閱相關資料,通過小組共 同制作 PPT、剪輯網絡視頻、配音等,展示宣城的江河之美。
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電子大屏等展示學生的優秀作業。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技能和演說能力。引 導學生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了解家鄉,熱愛家鄉,關注自然與社會,逐 步形成人地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三) 單元作業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
課標要求:通過本章內容的學習,學生能從宏觀上認識中國自然環境中地形、 氣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的特征,并了解這些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自然環 境特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時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形成必要 的災害意識,知道應對自然災害的一些措施。
作業性質:單元質量檢測作業 (必選) +單元活動作業 (三選一)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 (必選)
選擇題
16
1.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下列屬于地勢對氣候影響的是( )
17
A.有利于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深入內陸
C.在階梯內部,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
B.主要河流多自西向東流
D.溝通了東西部的水上交通
下圖為我國沿著北緯 32°地形剖面圖。
2.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上的主要地形是 ( )
A.山地和高原 B.盆地和平原
C.平原和丘陵 D.高原和盆地
3.我國 7 月份平均氣溫的分布特點是 ( )
A.普遍高溫
C.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溫
B.南高北低,氣溫差別很大
D.西高東低,氣溫差別很大
4.內蒙古東部邊緣的大興安嶺山地,降水較多,森林茂盛;中部的多數地方 水草豐茂,是廣闊的草原牧場,這里牛羊成群,氈房 (蒙古包即氈房的一種) 點點; 自陰山向西,氣候干旱,沙漠面積較大。產生這種氣候差異的原因是 ( )
A.東西經度廣一一水分差異大 B.南北跨緯度大一水分差異大
C.南北跨緯度大一一熱量差異大 D.東西跨經度廣一一熱量差異大
5.內流河是指不流入海洋而注入內陸湖或消失在沙漠里的河流,我國眾多河
流中屬于內流河的是 ( )
A.長江 B.塔里木河 C.額爾齊斯河 D.雅魯藏布江
填空題
(
1
.圖中標注出的我國東西走向的
山脈為


2.④山脈
是我國重要


理界限,山脈以東的地形區

,以東的地形區


3
.①河流是我國航運價值最高的

被稱為

)
綜合題
皖南川藏線,東起寧國市青龍鄉,西至宣城涇縣,穿越了浩瀚的水庫、原始 神秘的森林、萬畝竹海和千里楓林、險峻絕倫的盤山公路,更是串聯起了散落在 皖南如珠玉般的古村落,被譽為“江南天路”。
(1) “桃嶺公路六道灣”是“皖南川藏線”的精華路段,全長近 20 公里, 最高海拔 800 米左右。彎彎繞繞的盤山穿云破霧,驚險萬分,險趣橫生。結 合材料,簡要分析山區有哪些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18
(2) “皖南川藏線”有一塊面積達 3000 多畝的落羽杉林。隨著寒冬漸深, 紅杉林漸次由綠變紅、淺紅、深紅、金紅,各種顏色相互交織著,倒映在清 澈明凈的水面,更是美得不可思議,恍如北疆的喀納斯風光。結合材料,探 究落羽杉林的最佳觀賞季節,并說明原因。
(3)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回歸自然,挑戰自然成為現代人 們追求的時尚。漂流運動以其特有的運動形式成為現代人們融入自然,挑戰 自然的工具。夏季的皖南河水充沛,“皖南川藏線”上有多個漂流點,游客 可以感受在自然山水間肆意玩水的樂趣。結合材料,分別從地形、氣候和河 流探究“皖南川藏線”上發展漂流的有利條件。
(4)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黨和國家的戰略決策,具有戰略性、全局性、長期 性的特點,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實施鄉村 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旅游需要以良好生 態環境為前提條件。以“皖南川藏線”沿線開發為例,思考鄉村旅游中應注 意的問題 (至少三條) 。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
序號 類型 對應單元 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度 來源 完成時 間
了解 理解 應用
1 選擇題 2 √ 較易 改編 30 分鐘
2 選擇題 4 √ 中等 改編
3 選擇題 6 √ 較易 改編
4 選擇題 7 √ 中等 原創
5 選擇題 12 √ 較易 改編
6 填圖題 3 √ 中等 改編
7 綜合題 5,11,15 √ 較難 原創
19
單元活動作業 (三選一) :
本校八年級共計 7 個行政班級,各班班情各不相同。為最大可能適應班級整 體性特點,為班級提供三種不同的作業,在尊重絕大多數學生的意愿下選擇適合 本班的作業。
活動一:單元知識思維導圖的整體設計、評比和展示活動。
思維導圖
活動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出一幅作品,同時要求兼顧以后的 各學科知識,最大可能的應用到所學學科;統一要求 8K 紙手寫繪制,思維導圖 內容和范圍需是整個單元。 (作業布置在章節開始之前,作業的完成在單元課程 之后,以便不斷豐富和完善作業內容。)
設計意圖:思維導圖能夠引導學生的思維過程,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思維導 圖引導的復述可以指導課文文本內容的簡單描述。思維導圖通過關鍵詞和主干分 支,呈現出信息最簡潔框架,整合了最佳表達信息點,在學生學習后的知識輸出 環節可以發揮最佳指導功能。在評比中展示,在展示中評比,在吸收消化基礎知 識的同時,促進學生地理學科素養和核心素養的養成,在活動中提升創新精神和 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作業時長沒有硬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 位和學習積極主動性。
活動二:小組合作,組織課堂知識競答。
活動要求:單元學習開始時,學生建立自主題庫。單元學習期間,學生可根 據學習的內容 (以地理為主,可兼顧各學科) 進行自主命題,標明出題人和出題 意圖,題型不限,單元學習結束后,教師匯總題庫,并豐富題庫,最后進行課堂 知識競答,評出最佳競答小組和命題達人。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以“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中心,著眼于人的
20
發展,著眼于學生獲取信息的多向交流,能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使每位學 生的自主性得到發揮,個性得到張揚,為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自主探索能力打 下良好的基礎。采取小組競賽的形式,鼓勵小組內成員的合作配合,強調集體榮 譽,把合作與競爭統一起來,并盡可能多地給予激勵性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獲 得成功的體驗。
活動三:觀察學校的地形和建筑分布圖,繪制學校地圖,設計最佳緊急疏
散路線。
緊急疏散路線繪圖區 設計說明
活動要求:教師提供學生所需要的的繪圖工具,學生繪制地圖,并進行展示, 分析講解學校地形、建筑分布等情況,根據實際情況設計緊急疏散路線,講解的 學生需進行合理解釋和說明。
設計意圖:地理教學面向學生,面向生活,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從學生們所熟悉校園入手,利用所學的地圖知識,繪制校圖平面圖,這就使得原 來枯燥無味的地圖知識“生活化”了,使學生初步獲得從地理的角度去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學生在參與中獲得快樂,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學生從繪圖 中可以獲得學習策略。學習策略的獲得是有效參與的重要方面。有了學習方法就 是會學習。在畫平面圖時,同學們應該怎么做,同學們提出了許多解決問題的辦 法,這是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在繪圖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何 繪制校園平面圖,從開始思考畫平面圖到著手畫以至最后的討論、交流,絕大多 數學生都在積極思維。學生想了出很多辦法,有的很有創意,學生的創新思維得 到了發展。
2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招远市| 高州市| 吕梁市| 怀远县| 华宁县| 梁平县| 民勤县| 西宁市| 绥德县| 龙口市| 凌海市| 彩票| 水富县| 镇江市| 黎平县| 灌南县| 阿克苏市| 平度市| 泸溪县| 余庆县| 库尔勒市| 澳门| 谷城县| 鞍山市| 涟源市| 浦江县| 卫辉市| 全椒县| 天气| 双柏县| 汉川市| 紫云| 伽师县| 溆浦县| 永安市| 英德市| 祁连县| 穆棱市| 潞城市| 长宁区|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