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下冊寒假預習重難點知識點1.6 測試塔臺模型同學們,經過上個學期的學習,你一定進步了吧!今天,我們迎來了寒假生活,為了能夠在新的學期中能夠胸有成竹,借助這寒假的時間,讓我們共同預習一下新的知識吧!每個人的成功都要經歷無數次歷練,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對我們都十分重要。加油!1.能依據標準對塔臺模型進行測試并記錄。2.能對測試結果進行反思,能歸因問題所在。3.能將問題進行梳理、歸納。重點:理解測試是工程設計中的重要環節,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法。難點:通過分析、對比測試結果,能歸因問題所在,明確改進方向。知識點一:在一項工程中,測試是重要環節。測試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法。明確測試標準,以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為依據從“設計圖及文字說明、塔高、頂端承重、抗風能力、抗震能力、材料成本統計、分工合作、美觀”等方面對模型進行評價。例1:我們對制作好的塔臺進行測試,測試塔臺承重能力,可以用( )做重物;測試抗風能力,需要使用( );測試抗震能力,需要使用( )進行地震模擬。答案: 科學課本 電風扇 專業地震模擬儀器詳解:在一項工程中,測試是重要環節。它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法。塔高、承重、抗風能力和抗震能力為塔臺模型制作的必要條件,我們需要測試塔臺模型的這幾項能力。測試“抗風能力”是使用電風扇三擋風力吹動塔臺;將相同重物如科學課本等均勻放在塔臺上來測試塔臺的承重能力;使用專業地震模擬儀器,測試三擋強度的抗震情況測試塔臺的抗震能力。例2:在測試塔臺模型頂端承重能力,用課本做重物時,后期一次放( )合適。A.5本 B.1本 C.10本答案:B詳解:在測試塔臺模型之前,我們要先明確測試標準,測試的方法、標準、工具都需要統一,這樣才能保證測試公平且方便對比。測試塔臺模型的承重能力時,我們應該每次放一本來進行檢測,這樣的準確性更高。例3:我們在測試塔臺模型時,一般需要測試的項目有( )。A.抗風能力 B.抗震能力 C.頂端承重 D.以上都是答案:D詳解:在一項工程中,測試是重要環節。它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法。塔高、承重、抗風能力和抗震能力為塔臺模型制作的必要條件。在測試塔臺模型時,一般需要測試的項目有塔臺的高度、頂端承重、抗風能力、抗震能力、美觀等,不同項目的測試方法不同。故D選項正確。:知識點二:展示與測試(1)測試高度,需要使用直尺等材料。(2)測試頂端承重,需要使用書本或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做重物。(3)測試抗風能力,需要使用電風扇。(4)測試抗震能力,需要使用專業儀器進行地震模擬。(5)完成一項測試任務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例1:“塔臺模型”測評會馬上就要開始了,各小組將自己的作品都拿上了展示臺。以下是其中四個組的作品側面圖:請你分析,從這四個組的作品側面圖看,如果進行承重測試,最容易變形的應該是(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A.第一組 B.第二組 C.第三組 D.第四組答案:A詳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有著穩固、堅定、耐壓的特點。正方形和長方形都是四邊形,不穩定,容易變形,利用三角形增強各種框架結構的穩定性。根據題干可知,如果進行承重測試,最容易變形的應該是第一組,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例2:該學校正在進行生態瓶維持時間挑戰賽。為了能夠展示參賽學生的生態瓶,學校要制作一批生態瓶展示架。請你根據要求來設計一個生態瓶展示架,畫出設計圖并寫出設計意圖。要求:①一個展示架要承重50個以上的生態瓶,盡量讓每個生態瓶照射到陽光。(每個生態瓶占地面積0.1平方米)②穩定,具有一定的抗風、抗震能力。設計圖 設計意圖答案:分析:完成一項工程要經歷重要的工作階段,包括明確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在限制條件下進行設計:制作一個模型;測試這個模型,評估并改進;再重新設計建立模型,再測試,再改進完善。循環往復,直到設計達到各種限制條件的要求,才開始實施建設。詳解:一個展示架要承重50個以上的生態瓶,盡量讓每個生態瓶照射到陽光,盡量做成開放式的展示架,雙面都可以照射到陽光;具有一定的抗風、抗震能力,可以上小下大,上輕下重,晝夜穩定性強。例3:我們在建造塔臺的過程中經歷了這幾個階段:①設計塔臺模型;②明確塔臺建設的要求和問題;③評估改進塔臺模型;④制作塔臺模型;⑤測試塔臺模型。用以上序號回答下列問題。(1)制作塔臺模型的步驟是 。(2)在制作塔臺模型的過程中 耗時最長、貫穿工程任務始終的。(3)圖中展示的是工程中的 階段。(4)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反復循環的步驟是 。答案:(1)②①④⑤③(2)設計(3)⑤(4)⑤分析:工程建設的步驟:明確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在限制條件下進行設計;制作一個模型(畫或寫解決方案);測試這個模型、評估并改進;實施建設。(限制條件包括時間、費用、可用材料、環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壞能力等。)詳解:(1)建立模型是工程設計中的重要環節,工程師常通過建立模型來測試他們的設計。模型建設過程:設計、制作、測試、評估、改進,建造實物。所以制作塔臺模型的步驟是②①④⑤③。(2)模型建設過程:設計、制作、測試、評估、改進,建造實物。在制作塔臺模型的過程中設計耗時最長、貫穿工程任務始終的。(3)模型建設過程:設計、制作、測試、評估、改進,建造實物。圖中展示的是工程中的測試階段。(4)模型建設過程:設計、制作、測試、評估、改進,建造實物。圖中展示的是工程中的測試階段,同時也是需要反復循環的步驟。一、填空題1.在一項工程中,測試是重要環節,我們在測試塔臺模型時,用電風扇對著塔臺吹風,主要是測試塔臺的 能力。2.設計塔臺時,我們要考慮各因素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也要明確各因素權衡的比重。下列因素中屬于工程項目的核心與重點的是 ,屬于重點基礎上的綜合點的是 。A.成本 B.塔高 C.美觀 D.安全 E.承重3.我們可以用食指分別從不同形狀的物體上部中點往下壓,感受它們的 ,觀察它們 的改變。4.測試項目: 、 、 、 。5.制作的塔臺模型出現傾斜角,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二、判斷題6.對塔臺模型進行測試時,不同小組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評價。( )7.我們測試塔高時,用米尺緊貼塔臺側柱測量。( )8.在檢測塔臺模型時,塔臺的外觀以及組內成員之間的分工合作也要進行評分。( )9.塔臺模型測試完成后代表整個活動結束 ( )10.測試塔臺模型就是從塔高、頂端承重、抗風能力、抗震能力四個方面進行測試。( )11.測試抗風能力時,各個小組的塔臺要放在同一位置,距離風扇的距離要相等。( )三、選擇題12.果果小組在制作塔臺模型的過程中,發現設計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小組同學應該( )。A.根據設計方案繼續制作 B.討論后對設計進行修改C.根據自己的想法繼續制作13.在評估塔臺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看到其他小組塔臺模型做的好,直接進行復制B.對于其他小組提出的改進建議都不采納C.吸取其他小組的設計優點,對自己組的塔臺模型進行改進優化14.在比較兩個塔臺模型抗風能力的強弱時,下列方法最合適的是( )。A.用手分別推動塔臺模型 B.用電風扇的同檔風力分別吹動塔臺模型C.用嘴分別吹動塔臺模型 D.把塔臺模型放在同一平板上,慢慢傾斜平板15.在測試“蓮花碗”模型時,下列操作不正確的是( )。A.用風扇的不同檔位模擬風力的大小測試抗風能力 B.用米尺測量 “蓮花碗”高度C.用大小相同、質量不同的書本測試頂端承重 D.用地震模擬儀器測試抗震能力16.下圖①②是小科同學對制作的塔臺模型進行抗風測試,圖②測試時比圖①多裝了一張卡紙,模型的抗風性強的是( )。A.圖① B.圖② C.一樣強 D.無法確定17.測試塔臺模型時,采用的評估方式應該是( )。A.小組自評 B.小組間互評C.不僅自評,小組間還要互評 D.教師評價18.在測試塔臺模型高度時,應測量( )。A.緊貼側柱的高度 B.頂面到地面的垂直距離 C.立柱的高度19.關于測試塔臺模型說法錯誤的是( )。A.測試項目包括設計圖和文字說明、塔高、頂端承重、抗風、抗震能力、材料成本統計、分工合作和美觀等B.測試模型是工程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C.通過測試,分析并推理問題,梳理本組塔臺的問題清單D.測試的目的是為了評出名次四、實驗題塔臺模型的研究。小唐所在的第三實驗小組設計并制作了一個要求至少60厘米高的塔臺模型,經測試后結果如下表。測試內容 設計方案 塔高(㎝) 頂端承重 抗風能力 抗震能力 成本統計 分工合作 美觀程度第三組 3分 76 1分 3分 3分 11元 3分 3分20.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這個塔臺的( )能力比較弱,但( )高于設計要求,因此,他們可以嘗試著通過( )來克服這個缺點。21.測試塔臺模型的高度時,( )讀出數值。A.仰視 B.俯視 C.平視22.測試塔臺模型頂端的承重能力時,書本要( )。A.每次放1本 B.每次放2本 C.每次放3本23.測試塔臺模型的抗風能力時,若發現在3級風力(大風量)下,塔臺模型開始搖晃,那此項測試的評價結果應計為( )。A.1分 B.2分 C.3分24.測試塔臺模型的抗震能力時,若發現抗震能力不是很好,你會采取什么措施改進這個塔臺模型呢?五、綜合題25.建立了塔臺模型后,對模型進行測試,下表是某活動小組的測試結果:設計方案 塔高 頂端承重 抗風能力 抗震能力 成本統計 分工合作 美觀第3小組 5分 70cm 7本書 小風 5分 10.5元 5分 4分(1)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這個塔臺的 比較弱,但是塔高高于設計要求,因此他們可以通過 方法來克服這個缺點。(2)如果塔臺模型有點傾斜,則測量塔臺模型的高度時是指從桌面到塔臺模型頂面( )的高度。A.最低點 B.最高點 C.最高點和最低點的中間位置(3)測試塔臺模型頂端承重力時,書本要( )。A.每次放1本 B.每次放2本 C.每次放3本26.玲玲所在的小組設計并制作了一個要求至少60厘米高的塔臺模型,經測試后結果如下表。(注:測試內容單項滿分為3分)測試內容 設計方案 塔高(㎝) 頂端承重 抗風能力 抗震能力 成本統計 分工合作 美觀程度第三組 3分 76 1分 3分 3分 11元 3分 3分(1)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這個塔臺的( )能力比較弱。A.美觀程度 B.抗震能力 C.抗風能力 D.承重能力(2)在測試高度時,玲玲選取了自己的標準,你認為正確的是( )。A.立柱的長度為準B.頂面最高點到底座所在的平面間的距離C.側面梯形的高度D.內部斜杠的長度為準(3)測試塔臺模型頂端的承重能力時,書本要( )。A.每次放1本 B.每次放2本C.每次放3本 D.隨意放置(4)測試塔臺模型的抗風能力時,若發現在3級風力(大風量)下,塔臺模型開始搖晃,那此項測試的評價結果應計為( )。A.0分 B.1分 C.2分 D.3分(5)通過測試,發現玲玲所在的小組搭建的塔臺模型高度比較高,超過了我們規定的要求很多,則可能導致的結果會是( )。A.降低了承重能力,不應該提倡B.提升了整體的美觀程度,應該大力提倡C.安全性會提高,應該鼓勵D.與抗風能力關系不大,可以提倡參考答案1.防風詳解:塔臺的高度、頂端承重、抗風能力、抗震能力、美觀等都有對應的測試標準,不同項目的測試方法不同。在一項工程中,測試是重要環節,我們在測試塔臺模型時,用電風扇對著塔臺吹風,主要是測試塔臺的防風能力。2. BCE AD詳解:設計塔臺時,我們要考慮各因素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也要明確各因素權衡的比重。塔高、承重、安全是工程項目的核心與重點,美觀、成本等屬于在重點基礎上的綜合點。制作塔臺要求進行圖形和文字的設計,使用所給的材料,塔臺必須保證站立且能承受一定的重量和風力,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還要盡量節省材料。3. 承受力 形狀詳解:在一項工程中,測試是重要環節。它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法。塔高、承重、抗風能力和抗震能力為塔臺模型制作的必要條件,我們需要測試塔臺模型的這幾項能力。我們可以用食指分別從不同形狀的物體上部中點往下壓,感受它們的承受力,觀察它們形狀的改變。4. 塔臺高度 頂端承重 抗風能力 抗震能力詳解:在一項工程中,測試是重要環節。它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法。塔高、承重、抗風能力和抗震能力為塔臺模型制作的必要條件,我們需要測試塔臺模型的這幾項能力。5.塔臺結構不合理,容易變形詳解:在一項工程中,測試是重要環節。它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法。塔高、承重、抗風能力和抗震能力為塔臺模型制作的必要條件,我們需要測試塔臺模型的這幾項能力。制作的塔臺模型出現傾斜角,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塔臺結構不合理,容易變形。6.×詳解:在一項工程中,測試是重要環節。它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法。塔高、承重、抗風能力和抗震能力為塔臺模型制作的必要條件,我們需要測試塔臺模型的這幾項能力。在測試塔臺模型之前,我們要先明確測試標準,測試的方法、標準、工具都需要統一,這樣才能保證測試公平且方便對比。7.×詳解:在一項工程中,測試是重要環節。它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法。塔高、承重、抗風能力和抗震能力為塔臺模型制作的必要條件,我們需要測試塔臺模型的這幾項能力。塔臺模型的高度是指從桌面到塔臺模型平面的最高點和最低點的中間位置的高度,我們用卷尺來測試塔高檢測塔臺模型高度是否達標。8.√詳解:在制造塔臺模型時,我們經歷的過程是設計、制作、測試、改進。在檢測塔臺模型時,塔臺的外觀以及組內成員之間的分工合作也是重要的評分項。9.×詳解:建造一座塔臺,應該經歷的步驟包括:明確建造塔臺的要求和要解決的問題,在限定條件下設計塔臺模型,制作一個模型(畫或寫解決方案),實施建設塔臺模型,測試塔臺模型,評估并改進。即:要建立一個高塔模型,通常要經歷明確任務、設計、制作、測試、評估、改進的過程,讓模型趨于完美。所以塔臺模型測試完成后并不代表整個活動結束。題目說法是錯誤的。10.×詳解:明確測試標準,以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為依據從“設計圖及文字說明、塔高、頂端承重、抗風能力、抗震能力、材料成本統計、分工合作、美觀”等方面對模型進行評價。題目的說法是錯誤的。11.√詳解:塔高、承重、抗風能力和抗震能力為塔臺模型制作的必要條件,我們需要測試塔臺模型的這幾項能力。在一項工程中,測試是重要環節。它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法。測試抗風能力時,各個小組的塔臺要放在同一位置,距離風扇的距離要相等。12.B詳解:建造一座塔臺,應該經歷的步驟包括:明確建造塔臺的要求和要解決的問題,在限定條件下設計塔臺模型,制作一個模型(畫或寫解決方案),實施建設塔臺模型,測試塔臺模型,評估并改進。即:要建立一個高塔模型,通常要經歷明確任務、設計、制作、測試、評估、改進的過程,讓模型趨于完美。制作模型時發現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此時應該討論修改設計后再建造。13.C詳解:A、在評估塔臺過程中,看到其他小組塔臺模型做的好,直接進行復制不是正確的做法,不利于開發自己的創新、創造能力,故A錯誤;B、對于其他小組提出的改進建議都不采納,也是不正確的做法,善于學習,集思廣益,對自己是有很大好處的,故B錯誤;C、吸取其他小組的設計優點,對自己組的塔臺模型進行改進優化,不僅能夠建造更科學堅固的塔臺,也利于提高自己的技術故C正確。14.B詳解:塔臺模型測試主要測試塔高、頂端承重、抗風能力、抗震能力、材料成本統計等。可以準確地測試塔臺模型的抗風能力的是用電風扇的同檔風力分別吹動塔臺模型;用手分別推動塔臺模型、用嘴分別吹動塔臺模型,把塔臺模型放在同一平板上,慢慢傾斜平板都不能準確地測試塔臺模型的抗風能力。所以B符合題意。15.C詳解:A.用風扇的不同檔位模擬風力的大小測試抗風能力,正確;B.用米尺測量 “蓮花碗”高度,正確;C.用大小相同、質量不同的書本測試頂端承重,錯誤;測試塔臺模型的承重能力時,測試的標準應該是完全一樣的,用不同的物體測量塔臺,標準不統一,無法比較塔臺的承重能力誰大誰小。D.用地震模擬儀器測試抗震能力,正確。16.A詳解:像鐵塔這樣骨架式的構造叫做框架結構。框架鐵塔結構特點:①上小下大②上輕下重③風阻小等,由于這些特點,所以框架結構的抗風和抗震能力都很好。制作塔臺模型時,底端重量要大而重,這樣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塔臺不容易倒。所以A的抗風性要好。17.C詳解:測試塔臺模型時,針對各組的模型開展交流評估活動,評估活動不僅自評本組設計,小組間還要進行互評,在互評中通過相互借鑒、相互幫助、資源共享等,故C正確。18.B詳解:在測試塔臺模型高度時,將塔臺模型放置于平穩的桌面上,將米尺豎直放在塔臺模型旁邊,測量時應測量頂面到地面的垂直距離,平視讀出數值。19.D詳解:建造一座塔臺,要測試塔臺模型,評估并改進。A、測試項目包括設計圖和文字說明、塔高、頂端承重、抗風、抗震能力、材料成本統計、分工合作和美觀等,說法正確;B、測試塔臺模模型是工程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說法正確;C、通過測試,分析并推理問題,梳理本組塔臺的問題清單,說法正確;D、測試塔臺模型時需要測試的是:頂端承重、抗風能力、抗震能力等,目的不是為了評出名次,故D錯誤。20. (頂端)承重 塔高 降低塔高 21.C 22.A 23.B 24.增加塔臺底部的重量;加固吸管的連接處;減小塔臺的高度。分析:在設計塔臺時,會考慮的因素有:材料的實用性,安全性,成本,人員分工,設計對環境的影響,抗風抗震能力等,這些因素都要考慮。20.分析圖表可知,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這個塔臺的(頂端)承重能力比較弱,但是塔高高于設計要求,因此,他們可以嘗試著通過降低塔高來克服這個缺點。21.根據題干可知,測試塔臺模型的高度時,平視讀出數值;仰視或俯視都會讀錯塔臺的高度;22.根據題干可知,測試塔臺模型頂端的承重能力時,書本要每次放1本,這樣測試出來的實驗數據才精準;23.測試塔臺模型的抗風能力時,若發現在3級風力(大風量)下,塔臺模型開始搖晃,那此項測試的評價結果應計為2分。24.測試塔臺模型的抗震能力時,若發現抗震能力不是很好,可以增加塔臺底部的重量;加固吸管的連接處;減小塔臺的高度等。25.(1) 抗風能力 適當降低塔高(2)C(3)A分析:塔臺模型建造要求有:①塔臺高度60厘米;②底部能夠移動;③堅固并有承重能力;④具有抗風抗震能力;⑤節省材料;⑥美觀,設計作品的關鍵是達到堅固、美觀、價廉的平衡。詳解:(1)根據題干可知,這個塔臺的抗風能力較弱,只能抵抗小風;但是塔高高于設計要求,因此他們可以通過適當降低塔高方法來克服這個缺點;(2)塔臺模型的高度是指從桌面到塔臺模型平面的最高點和最低點的中間位置的高度,我們用卷尺來測試塔高檢測塔臺模型高度是否達標;(3)在一項工程中,測試是重要環節。它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法。塔高、承重、抗風能力和抗震能力為塔臺模型制作的必要條件,我們需要測試塔臺模型的這幾項能力。將相同重物均勻放在塔臺上來測試塔臺的承重能力;測試塔臺模型頂端承重力時,書本要每次放一本,這樣結果才科學。26.(1)D(2)B(3)A(4)C(5)A分析:在設計塔臺時,會考慮的因素有:材料的實用性,安全性,成本,人員分工,設計對環境的影響,抗風抗震能力等,這些因素都要考慮。詳解:(1)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這個塔臺的(頂端)承重能力得分很低,說明其承重能力比較弱;但是塔高76㎝,高于設計要求,因此,他們可以嘗試著通過降低塔高來克服這個缺點。(2)在一項工程中,測試是重要環節。它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法。塔高、承重、抗風能力和抗震能力為塔臺模型制作的必要條件,我們需要測試塔臺模型的這幾項能力。塔臺模型的高度是指從桌面到塔臺模型平面的最高點和最低點的中間位置的高度,我們用卷尺來測試塔高檢測塔臺模型高度是否達標。(3)將相同重物均勻放在塔臺上來測試塔臺的承重能力;測試塔臺模型頂端的承重能力時,書本要每次放1本,測量結果才會更準確。(4)測試塔臺模型的抗風能力時,若發現在3級風力(大風量)下,塔臺模型開始搖晃,那此項測試的評價結果應計為2分。(5)通過測試,發現玲玲所在的小組搭建的塔臺模型高度比較高,超過了我們規定的要求很多,則可能導致的結果是降低了承重能力,不應該提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