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06《為了忘卻的記念》同步學案*夯實基礎知識1.作者簡介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 ,后改名 ,字豫山,后改 ,“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 》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主要作品小說集:《 》《 》論文集:《 》 散文詩集《 》散文集:《 》雜文集:《 》《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發表的中篇小說《 》,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2.寫作背景1930年3月,“左聯”在上海成立,它是一個由文學研究會、創造社等組成的文學組織,魯迅在“左聯”成立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并當選為常委。“左聯”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并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工作方針,主張“對舊社會和舊勢力的斗爭必須堅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實力”。白莽、柔石、馮鏗、李偉森、胡也頻均參加了這一進步組織。而此時正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為了配合反革命的軍事“圍剿”,他們一方面利用反動文人對抗革命文藝運動,一方面采取查禁書刊,封書店,逮捕、暗殺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專制主義手段“圍剿”左翼文學。3.雜文的基本知識雜文的基本知識基本簡介主要特點典型作品任務活動二 通讀文本,明確字詞結構任務活動三 深入文本,品析人物形象任務活動四 走進人物,品味情感內涵任務活動五 研讀內容,品悟寫作意義任務活動二 通讀文本,明確字詞結構【情境設計】在《記念劉和珍君》一課中,我們首先要通讀文本,通過查詢工具書、輔助資料等形式掌握文本中的生字詞,從而進一步劃分文本結構,確定文章的整體框架,為下一步深入閱讀文本打下堅定的基礎。1.基本字詞明珠投暗:情隨事遷:挈婦將雛:人心惟危:延口殘喘:2.通讀文本,明確文章基本結構本文共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任務活動三 深入文本,品析人物形象【情境設計】《為了忘卻的記念》一課中,“五烈士”的人物形象各不相同,都有其自身的特點。通過對文中白莽和柔石形象的分析,提升人物鑒賞能力,同時能夠舉一反三,對其他人物遷移分析。莽是一個怎樣的人? 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2.為什么寫白莽遇難時作者引用了彼得斐的詩 3.請你結合文本內容,分析一下柔石的“迂”體現在哪里 任務活動四 走進人物,品味情感內涵【情境設計】在對人物基本了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透過文字感受到魯迅先生的悲痛和對世界的憤恨之情。接下來,我們將對文中出現的文字反復揣摩,從而幫助我們理解魯迅先生復雜的情感。1.“并非為了別的,只因為兩年以來,悲憤總時時來襲擊我的心,至今沒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搖,將悲哀擺脫,給自己輕松一下,照直說,就是我倒要將他們忘卻了。”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得知柔石等被害的消息,作者僅用“原來如此……”表達怎樣的情感 任務活動五 研讀語句,品悟寫作意義【情境設計】從文章內容進行分析,文本的標題、中間的語段都具有深刻的含義,而內容所用的手法更蘊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通過對內容的研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寫作意義。課文標題《為了忘卻的記念》中“忘卻”與“記念”是兩個意義相反的詞,作者為什么把它們放在一個標題里?2.如何理解第14段“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這句話 3.怎樣理解作者引用典故的用意呢?請同學們結合文本進行分析。*課堂小結本文通過對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的片段性的回憶,對五位烈士的為人以及被反動派殺害的事實的記述,高度贊揚了烈士們執著、堅忍、善良的優秀品格,表達了對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無辜的憤恨和要化悲痛為力量、繼續戰斗下去的堅定信念。*拓展延伸題【情境設計】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學習任務群學習目標中指出,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寫作經歷,發揮想象,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獨到認識。拓展延伸題的設計就是對這一目標的具體實踐。1.有人認為,五位烈士的死是一種無意義的犧牲;有的人卻認為,他們的死是對國家最深情的告白,意義重大。你認為他們的死有價值嗎?請談一談你的看法。示例:2.五位烈士雖然死了,但是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肩負著國家繁榮富強的光榮使命,學習了本篇課文,你有沒有什么新的感悟和思考,請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一下。示例:*課后作業【情境設計】本課重在分析作者寫作技巧和情感表達,為此,課后作業繼續延續《記念劉和珍君》的設計思路,安排圍繞寫作技巧和深入理解文本內容的作業,通過課內文本和課外文本分析,進一步掌握作者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技巧,深入理解文章內容。1.繼續比較《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兩篇文章,思考兩者在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上的不同,與同學們交流談論。2.反復誦讀文本內容,體會文中真摯的情感,感受文本表達效果。推薦學習資料1.作品原文:可以閱讀《為了忘卻的記念》的原文,了解魯迅先生的寫作風格和表達方式。2.背景資料:可以了解“左聯”五烈士的生平事跡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助于理解魯迅先生的文章。3.魯迅先生其他作品:可以閱讀魯迅先生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了解他的文學風格和思想觀點。4.相關研究資料:可以閱讀相關研究資料,如魯迅研究專著、關于“左聯”的歷史資料等,深入了解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所表達的觀點和情感。答案課前任務:1.作者簡介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2.主要作品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3.雜文的基本知識雜文的基本知識基本簡介 現代散文中的一類,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事變或動向的文藝性論文,具有短小、活潑、犀利、雋永、富有戰斗性的特點、。它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有關社會生活、文化動態以及政治事變的雜感、雜談、雜論、隨筆,都可歸入這一類。主要特點 文藝性:主要表現在形象地說理,即通過寓理于形象,寓一般于個別的手法,采用魯迅所說的“砭錮弊常取類型”;使用幽默諷刺的筆調,是“感應的神經,攻守的手足”,對有害事物以無情揭露和嘲諷;語言講文采,用語精煉、生動。 社會性:雜文的論題都是社會問題,對社會中的“有害事物,立刻給予反響和抗爭”。 議論性:雜文是“文藝性論文”,屬議論文范疇,具有論點、論據、論證這些基本要素,只是論述的方法有別于一般論文。典型作品 《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續編的續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課上任務:任務活動二 通讀文本,明確字詞結構1.基本字詞明珠投暗: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視。也比喻好東西落入不識貨人之手。情隨事遷:情況變了,思想感情也隨著起了變化。挈婦將雛:帶著妻子,領著兒女(挈、將:帶領;雛:喻指兒女)。人心惟危:惟:是;危:險惡。 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險的。延口殘喘:是指掙扎著勉強活下去。比喻勉強維持生存。用于將死之人。2.通讀文本,明確文章基本結構本文共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說明寫作目的,回憶與白莽的三次見面。第二部分:回憶與柔石的交往,順帶寫馮鏗。第三部分:簡述左聯成立后對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經過,作者的境遇和悲憤的心情。第五部分:抒發悲憤之情,揭露社會黑暗,表達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任務活動三 深入文本,品析人物形象1.參考:純樸、率真、樂觀。第一次會面后,給魯迅寫信說“好像受了一種威壓似的”,經過魯迅回信解釋,他便不存芥蒂,接受贈書,并送譯詩給魯迅,說明他敏感、率真;第三次見面的衣著及見面就告訴魯迅自己“是一個革命者”,說明他的純樸、樂觀。愛憎鮮明。他故意將“國民詩人”譯為“民眾詩人”,因為他憎恨國民黨反動派,因而連“國民”兩字也覺得討厭,不愿意用來稱呼自己喜愛的詩人。2.參考:引白莽自己翻譯的詩來紀念白莽,這是最好的一種紀念。白莽熱愛彼得斐的詩,翻譯彼得斐的詩,而且用自己的革命實踐,用自已的生命和鮮血表明他忠于這崇高的信念。魯迅先生用這種方式贊揚白莽為自由而戰、為自由獻身的精神。3.參考:柔石的“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硬氣”。自己認準的路,明知吃虧也要走到底。革命文學的道路上,柔石的“硬氣”表現為知難而進的奮斗精神:沒有錢借錢也要做印本;一旦決定改變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他就不惜放棄熟悉的一套,不怕從頭學起,不知困難為何物;二是善良、單純。對社會的黑暗、人心的險惡,還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認識。他很單純,“相信人們是好的”,對魯迅“人心惟危”的一些說法,他“驚疑地圓睜了近視的眼睛,抗議道,‘會這樣的么 ”;三是跟女性一同走路,過分拘謹。與女性一同走路,就是敢了,還要拉開距離。思想性格有拘泥保守的一面。任務活動四 走進人物,品味情感內涵1.參考:“悲憤”,悲哀和憤怒。魯迅悲哀的是自己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憤怒的是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殺。“忘卻”,是暫時擺脫悲哀,化悲痛為力量。2.參考:“原來如此”短短四個字,表達出作者對國民黨反動派卑劣兇殘地殺害革命青年的無比憤慨。句中的驚嘆號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憤怒與震驚,省略號則包含了難以盡述的憤恨以及對死者的無盡的痛惜與懷念。任務活動五 研讀語句,品悟寫作意義1.參考:作者把“忘卻”與“記念”這兩個意義相反的詞聯系在一起,放在一個標題里,看似矛盾,實際上作者在這一標題里寄寓著深刻的意義。首先我們看課文中的相關語句。文章開頭就寫道:“我早已想寫一點文字,……將悲哀擺脫,給自己輕松一下,照直說,就是我倒要將他們忘卻了。”結尾又寫道:“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從這兩部分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所謂的“忘卻”,實際上就是“擺脫”“擱置”的意思,也就是將“戰友”的犧牲而帶來的悲痛暫時擱置一邊,使思緒從始終支配著自己的悲痛中脫離出來,化悲痛為力量,以更有效的戰斗紀念死者。2.參考:“舊道德”指舊有的,在人民群眾中長期形成的道德;“新道德”指無產階級新思想指導下的道德;“損己利人”指為了別人的利益,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這一段議論性的文字是作者對柔石思想品德的評價和贊揚。3.參考:作者在敘述柔石的“硬氣”和“迂”的特點時運用了明代方孝孺的典故。作者用這一典故是為了更鮮明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氣”與“迂”。作者將其與柔石相比,突出了柔石的“硬氣”與“迂”,同時也用朱棣慘無人道、濫殺無辜的暴行,來暗示反動派殺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對反動派暴行的深刻揭露與控訴。作者在寫柔石被捕、自己逃走時運用了《說岳全傳》中高僧“坐化”的故事。作者用這個典故暗示反動派的濫殺無辜與秦檜用“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沒什么兩樣,更為深刻的是,作者對道悅是持批判態度的,他并不像道悅那樣束手待斃,而是“逃走”,保存實力,繼續戰斗。拓展延伸示例:我認為有價值。五位烈士的犧牲意義在于他們代表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無畏犧牲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他們以自己的生命捍衛了共產主義理想,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五位烈士在獄中堅貞不屈,展現了共產黨人的堅定立場和頑強斗志。他們為了黨的事業,絕不畏懼犧牲,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這種犧牲精神成為了激勵人們奮斗的精神力量,也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五位烈士的犧牲也提醒著我們,要時刻保持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的英勇事跡將永遠照耀著后人前進的道路,成為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力量源泉。總之,《為了忘卻的記念》中五位烈士的犧牲意義深遠,他們的精神將永遠被后人銘記和傳承。示例:五位烈士的堅定信仰和無私奉獻精神讓我深感敬佩。他們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積極投身于革命事業。正是有了他們的努力和犧牲,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時刻銘記烈士們的偉大事跡,珍惜他們的奮斗成果,我們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課后作業參考示例:《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是魯迅先生創作的兩篇重要文章,它們在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上存在一些不同之處。首先,就寫作手法而言,《記念劉和珍君》以敘述為主,通過具體的事件和細節來展現劉和珍君的優秀品質和愛國精神。同時,魯迅先生在文章中運用了大量的抒情和議論,表達了自己對劉和珍君的敬仰和對當時社會的深刻反思。相比之下,《為了忘卻的記念》則更注重抒發情感,通過回憶與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經歷,表達了魯迅先生對他們的懷念和悲痛之情。文章中穿插著大量的敘述和描寫,使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魯迅先生的情感波動。其次,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也有所不同。《記念劉和珍君》的文字簡練、有力,用詞精準,句式多變,表現出魯迅先生文筆的鋒芒和深刻的思想。而《為了忘卻的記念》則更注重語言的柔美、含蓄,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等修辭手法,展現了魯迅先生溫柔的一面。同時,兩篇文章的語調也有所不同。《記念劉和珍君》的語調相對激昂,表現出魯迅先生對劉和珍君犧牲的悲憤之情;而《為了忘卻的記念》的語調則相對沉郁,表現出魯迅先生對五位青年作家逝世的沉痛之情。通過比較閱讀這兩篇文章,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魯迅先生的寫作風格和思想觀點。雖然兩篇文章在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上存在不同之處,但它們都表達了對逝者的懷念和對社會現實的反思。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魯迅先生深厚的情感和對社會現象的敏銳觀察,同時也能夠激發我們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認識。2.參考示例:《為了忘卻的記念》是魯迅先生的一篇重要文章,他在文中表達了對五位青年作家的懷念和悲痛之情。通過反復誦讀文本內容,我們可以深入體會文中真摯的情感,感受文本的表達效果。首先,文章中運用了大量的敘述和描寫,使讀者能夠感受到魯迅先生與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經歷。通過這些細節描寫,我們可以深刻認識到五位青年作家的高尚品質和才華橫溢。他們不僅才華出眾,而且對魯迅先生非常敬重和信任。這些描寫不僅讓讀者了解了這些青年作家的個性特點,也展現了魯迅先生與他們的深厚友誼。其次,文章中的抒情表達非常到位。魯迅先生在文中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如比喻、象征等,表達了對五位青年作家的懷念和悲痛之情。他在文中寫道:“眼看難依附他們成長起來……又分明知道他們的死,是蔑視的生活的冒險,是損不足以承天之重的理想的犧牲!”這段文字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五位青年作家的犧牲比喻為一種理想的犧牲,表達了魯迅先生對他們的敬意和懷念之情。此外,文章中的語言風格也非常獨特。魯迅先生的文字簡練、有力,用詞精準,句式多變,表現出他文筆的鋒芒和深刻的思想。他在文中運用了很多短句和排比句,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情感表達。這些獨特的語言風格使得文章更加生動有力,讓讀者能夠感受到魯迅先生的情感波動。總之,《為了忘卻的記念》是一篇真摯感人的文章,魯迅先生通過敘述、描寫、抒情等多種手法表達了對五位青年作家的懷念和悲痛之情。通過反復誦讀文本內容,我們可以深入體會文中真摯的情感,感受文本的表達效果。這篇文章不僅讓我們了解了五位青年作家的生平和才華,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深厚情感和對社會現象的敏銳觀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