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衣架的聯想》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屬于設計應用領域,每個藝術家都在向舊有的意識形態和表現形式挑戰,不斷尋求創新與突破,不墨守成規。許多藝術大師在自己的創作中之所以能達到隨心所欲的藝術境界,正是因為它們運用了創新思維,突破傳統,敢于想前人所不感想,做前人所不敢做的事情,從而創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優秀藝術作品。本課以衣架為依托,根據造型特點,運用多種思維,設計新穎獨特的藝術作品。本課教學重點是根據衣架的形狀特征進行設計,通過聯想、想象,利用多種方法制作成新奇有趣的作品。教學難點是巧妙利用衣架形狀設計制作成藝術作品。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學習運用聯想和組合的藝術創作方法,根據一家的造型特點進行巧妙聯想,利用梅菜設計制作生動有趣的作品。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設計、實踐的過程,利用思維想象,組合、裝飾設計等方法,完成對衣架聯想的創作。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感受聯想的樂趣。通過把普通日用品藝術化,培養學生用藝術的眼光關注生活的審美意識。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抓住觀察衣架的造型特點,運用聯想與組合的藝術方法進行創作。2.教學難點:利用衣架原有造型特點巧妙設計。教學過程:課前準備:同學們,美術課就要開始了,老師希望你們在課堂上端正坐姿、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大家準備好了嗎?上課!一、導入1.看,老師把誰請到了我們的課堂?(雪融融)。你們知道他是怎么設計出來的嗎?那我們在這段視頻中找答案。哇!原來可愛的雪融融是在燈籠的造型基礎上設計而來,這個設計太有創意了!一個普普通通的燈籠在設計師的巧妙構思下,變成了活潑可愛的雪融融,那么,一個生活中常用的衣架又會煥發出怎么樣的新生機呢,這節課我們走進衣架大家族,探討衣架帶給我們的聯想。板書《衣架的聯想》二、新授1.師:聽,誰來了?一輛自行車,這是自行車的(車把),這是自行車的(車座),那么這兩個自行車零件之間會產生什么樣的火花呢?組成了什么?(牛頭)這就是西班牙藝術大師畢加索創作的《牛頭》,這幅作品具有特殊的文化含義。2.老師手中就拿著一個現成品——衣架,可衣架不就是晾衣服的嗎,我們怎么還能把它進行聯想呢?。“生氣的”衣架說話:衣架這個家族十分龐大,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造型、顏色、材質、功能,它是為我們生活服務的。3.瞧,衣架擺了一個造型,你能根據這個造型聯想到什么呢?造型特點是我們進行聯想的基礎。4.我轉!你又能聯想出什么呢?我再轉!你還能聯想出什么呢?師:我們聯想出了那么多的物品,誰來說一說是用了什么樣的方法呢?同意嗎?那如果有兩個、三個衣架朋友相遇組合在一起,又會讓我們產生怎樣的聯想呢?5.組合衣架造型下面我們來一起欣賞一組圖片,小組之間討論一下,你最喜歡哪一個組合?這個組合哪個地方吸引了你呢?單個衣架能拼出這么復雜的造型嗎?6.我們根據衣架本身的造型特點,運用了變換角度,組合等聯想方法,創造出了這么多富有創意的新形象,我看大家也想嘗試一下了呢!現在我們來個極速拼擺。限時 30s,每個小組利用手中的衣架,發揮集體智慧,迅速拼擺出一個有創意的新造型。三、教師示范:30秒的時間你們就想出了這么有創意的作品,你們也具備了大師的潛質!看了你們的奇思妙想,老師也有自己的創意要展示!彩虹鳥一只栩栩如生的彩虹鳥就制作完成了,大家想一想,如果不加羽毛還能這么生動嗎?來啊,我們可以尋找、利用身邊的材料,綜合運用各種裝飾方法,對我們的新形象進行美化,讓這些的衣架造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板書:拼貼裝飾)我課前還準備了兩個創意,一個單個造型——虎頭帽,一個組合造型——花蝴蝶,接下來是老師的制作過程。播放微視頻:虎頭帽 蝴蝶四、欣賞學生作品:看完老師的創意,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其他小伙伴的奇思妙想,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么聯想的呢!特殊的裝飾的材料五、藝術實踐: 這些創意實在是太棒了!我看到有的同學已經躍躍欲試了,接下來就到你們大展身手的時候了,現在我們就開始動手吧!六、展示評價:七、小結:我們這節課一直在和各種衣架交朋友,其實在當代生活中,也有許多藝術家們利用聯想的方法,把“衣架”進行裝置藝術創作。 ...下課。課后反思《衣架的聯想》這一課,是以生活中常見的衣架為創作題材,啟發學生聯想,進行思維訓練。教師引導學生從衣架的不同方向去想象,學生之間交流以及通過課件來展示大量的窗創新作品來拓寬學生的思路,從而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本課的關鍵之處正是知道學生根據衣架的形狀特征進行設計,通過聯想、想象,利用多種方法制作成新奇有趣的作品,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將指導學生對衣架的聯想作為教學重點,利用多種形狀的衣架,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進行聯想設計,再結合多種輔材,制作出新奇有趣的作品。課前同學們準備了各種形狀各異的衣架,生活用品,線繩、手工紙、花朵等各類輔助材料這節課學生制作材料準備充分,能積極主動參與設計,學生作品新奇有趣,制作精美,本課教學效果良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