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氓資料鏈接探背景春秋以前,禮教在民間的束縛力遠不如后來的封建社會那么頑固。到了春秋時期,隨著私有財產的形成和父系社會的確立,愛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等社會現象逐漸產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給女性造成的巨大創傷。作品通過一位被遺棄的婦女的自述,描寫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知常識《詩經》“六義”所謂《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其中“風、雅、頌”是就其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其表現手法而言的。(1)風: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2)雅: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3)頌: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4)賦:“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陳其事,鋪陳,排比。(5)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6)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托物起興,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在內容、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文本鑒賞整體感知《氓》這首詩從一個女子自述的角度,講述了她從戀愛到結婚再到被遺棄的婚戀悲劇,展現了女子從沉醉到清醒、從悔恨到堅定的心理變化過程,表達了女子對始亂終棄的“氓”的怨恨和批判,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文脈梳理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任務探究1.請結合《氓》這首詩歌的內容,分析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氓》中女主人公的心理前后有什么變化?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認為《氓》中的男主人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氓》中的對比手法是如何運用的?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氓》中哪些詩句是比興句?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文脈梳理【答案】 ①自私變心 ②剛烈堅強任務探究1.【答案】 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純潔善良,對氓真心實意,一片真情,且信守諾言;二是任勞任怨,婚后挑起生活重擔,毫無怨言;三是剛毅不屈,遭到丈夫遺棄,毅然離去。2.【答案】 ①熱情、幸福。一、二章寫的是女子追憶當年戀愛、結婚的經過。如“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描寫的是處于熱戀中的女子的情狀。②怨恨、沉痛。三、四兩章寫的是女子以追悔的口吻發出悲傷的感嘆。“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女子的言行并無什么過錯,而男子卻朝三暮四,縱其心欲,無所拘忌。反思這段無望的婚姻,女子有對丈夫的怨恨、斥責,更有沉痛的人生感悟:“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③清醒、剛烈。第五章寫女主人公回顧自己婚姻失敗的原因,她悔恨、沉痛,但是不哀傷。“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就是她當時心理的寫照,并主動喊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果斷地從感情的漩渦中退身而出,冷靜而覺醒,堅強而果斷。3.【答案】 男主人公“氓”可以說是男權社會的一個代表性人物。在求婚時,他對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摯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顏漸衰,他的愛情也隨風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愛,無情地遺棄了妻子,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始亂終棄的男人。4.【答案】 ①人物對比。如“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是士和女兩種不同人物的對比;“不見復關”與“既見復關”,這是戀愛中的女主人公自身的對比。這些對比很好地塑造了氓前后不一、反復無常,女主人公癡情、熱情的人物形象。②結婚前后對比。如氓在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態度互相對比,刻畫出氓無情無義的負心漢形象。由此可見,《氓》中的對比手法很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表達了情感。5.【答案】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及“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是比興句。這兩處運用比興手法的作用:內容上:①用比興句喚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如“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一般認為以桑葉的潤澤與凋零分別比喻女子容顏的潤澤和衰老,并相應地推測女子年長色衰是氓變心的重要原因。不過,也不妨理解得寬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感覺,如同女子和氓之間情意正濃之時;“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的景象,則如同兩人感情枯竭之時。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樹作比,與女子勞動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從“抱布貿絲”一句來看,她養蠶繅絲),富于生活氣息,同時還暗示了她的勤勞。結構上:①在敘事中插入比興句,使敘事暫時中斷,這樣就避免了敘事的平鋪直敘,一覽無余。②所插入的比興句在內容上又起到了暗示作用,讀者能從中意識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滿,因此,敘事的線索似斷實連。③詩的前半部分寫婚前,后半部分寫婚后,中間的比興起過渡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