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物理第二章作業設計一、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物理 八年級 第一學期 粵滬版 聲音與環境單元 組織方式 自然單元 □ 重組單元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第二章第一節2 我們怎樣區分聲音 第二章第二節3 我們怎樣區分聲音 (續) 第二章第三節4 讓聲音為人類服務 第二章第四節二、單元分析( 一) 課標要求本章內容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 (2011 年版)》中屬于“運動和相互作 用”這一主題。教學時應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發 揮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經歷對知識的探究過程,發展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具體內容要求如下:1、通過實驗探究,初步認識聲音產生與傳播的條件。知道聲音在不同的介 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2、能在具體的情境中區分聲音的特征。3、了解聲在生產、生活和科學技術中的廣泛應用,能列舉聲的利用的例子。4、能說出噪聲產生的原因和防治噪聲的措施。活動建議:用紙杯、細線等制作一個“電話”。(二) 教材分析1.知識框架2.內容內在邏輯分析本章主要學習聲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樂音的三個主要特性:音調、響度和音 色,探究影響音調、響度的因素,了解聲音在生活和技術中的應用,以及減弱噪 聲的方法、途徑。本章主要介紹聲音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在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盡管本章涉及的現象大多是學生所熟悉的,但是學生很少深人地思考和探討過。 因此,把本章作為初中物理的開端,可以使學生感到身邊處處有物理,物理并不 深奧,物理親切、有趣有理,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強烈欲望;同時在學習本 章知識的過程中,要用到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觀察實驗、科學探究等,使學 生從一開始學習物理,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訓練和科學素養的培養。本章第一節主要學習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基本知識。這些內容既是學習聲學 的基礎,同時所涉及的一些實驗技巧和方法,又對第二節的探究活動有很好的啟 發和鋪墊作用。“我們怎樣區分聲音"兩節課,從造成聲音千差萬別的原因出發, 通過探究影響音調和響度的因素的實驗過程,讓學生掌握音調、響度、音色三個 重要概念及影響它們的因素,認識樂音的特征。本章最后一節“讓聲音為人類服 務”,則是對前面所學聲音知識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過介紹聲現象的有關知識在音樂、建筑方面的應用,以及人們利用超聲與次聲的成果,讓學生了解聲 音可以為人類服務;另一方面,介紹了噪聲的危害及控制和減弱噪聲的途徑,是進 行 STS 教育的好材料。(三) 學情分析聲現象的知識貼近學生生活,學生能體驗到學習有關聲的知識是有用的,從 而激發學生學好本章的興趣。在第一章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對物理研究方法有了 一點了解,本章可以通過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實驗,理解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方 法,并學會在實驗過程中分析、歸納與總結,得出實驗結論.學生的實驗技能還不 強,有些實驗需要老師的示范與合作,教師應通過多媒體展示或動手示范,來提高 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生對聲在生產和生活及現代科技中的應用都很感興趣, 但對具體的應用還不清楚,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列舉聲的應用實例,指導學生充分 利用現代信息源來了解聲利用的例子。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2.知道真空不能傳聲,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聲波進入人耳后引起聽覺的過程。4.能辨別聲音的特性一響度、 音調、音色。5.知道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音調跟發聲體的頻率有關,音色與發聲體 的材料、結構和發聲方式有關。6.了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 7.收集的信息中了解超聲的特點,了解超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 8.從收集的信息中了解次聲的一般特點,了解次聲的應用和危害性。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作業設計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知識的鞏固和加深,是對課本知識的延 伸和拓展,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單元作業設計是在單元知識學習結束后,對各節凌亂的知識進行系統研究, 形成知識的網絡化和系統化,使課內知識與課外的拓展相結合,識記與探究相結 合,動腦與動手相結合的綜合性作業設計,對檢驗學習成果及檢測能力的提高有 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單元作業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以新的物理課程標準為準則;2、深挖教材體系,確立知識體系。本次作業設計中,所設計的鞏固型作業以物理課程標準為依據,在單元學習 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教材系統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對教學 內容進行合理組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所設計的拓展型作業與實踐型作業, 都有一定的探究性,力圖讓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體驗由生活走進物理,從物 理走向社會的學科特點。五、課時作業第一課時 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一) 課前作業題目編號 001 作業性質 活動作業 完成時長 5 分鐘具體 內容 題目 說一說自然界中有哪些美妙的聲音呢?這些發聲的物體有什么共 同點?它們發出的聲音是怎么傳入人耳的呢?答案 答案合理即可作業評價 1、小組成員參與度; □優秀 □良好 □合格2、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優秀 □良好 □合格3、學生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優秀 □良好 □合格設計意圖 本題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通過活動,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什么 是聲音”。作業 分析 難度 較易 □中等 □較難來源 □引用 □改編 原創(二) 課堂作業題目編號 002 作業性質 活動作業 完成時長 2 分鐘具體 內容 題目說一說上述事例中,發聲物體都有什么特點?能得到什么結論?答案 說話時聲帶在振動; 風吹樹葉嘩嘩響 ,樹葉在振動; 敲鼓時 鼓面在振動。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作業評價 樂于思考,具有探索自然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優秀 □良好 □合格能獨立思考,對聲的相關 現象提出自己的見解。 □優秀 □良好 □合格通過對聲現象的分析,能 歸納出聲音是怎么產生 的。 □優秀 □良好 □合格設計意圖 通過生活中常見的聲現象,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物 體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作業 分析 難度 較易 □中等 □較難來源 □引用 改編 □原創題目編號 003 作業性質 實踐作業 完成時長 3 分鐘具體 內容 題目 做一做:兩個同學合作, 甲同學在桌子一端用鉛筆在白紙上用力 地寫字,乙同學將耳朵貼在桌面上聽,交換實驗。接著,乙同學 改變耳朵和桌面之間的距離,交換實驗。小組討論,實驗中你是 否能聽到寫字的聲音?耳朵離開桌面后,你還能聽到聲音嗎?答案 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效果較好。作業評價 能積極參與,并通過親自 實踐收集信息。 □優秀 □良好 □合格能分析、處理信息,得出 結論。 □優秀 □良好 □合格能書面或口頭表述自己 的觀點。 □優秀 □良好 □合格設計意圖 通過自己實踐,總結聲音的傳播特點: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 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作業 分析 難度 較易 □中等 □較難來源 □引用 □改編 原創(三) 課后作業 (A 組)題量 4 題 完成時間 6 分鐘題目 1、手指撥動琴弦,發出悅耳的聲音,發聲物體是 。 2、如圖甲所示的現象說明聲音是由物體的________產生的。如圖 乙所示,把正在發聲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 聽到的鈴聲越來越小,因為 不能傳聲。甲 乙 圖 13、在飛機失事搜尋過程中,搜救艦船在定位和測量海深時都要用 到 “ 超 聲 測 位 儀 ” ( 如 圖 1 所 示 ) , 它 是 利 用 聲 音 可 以 在 ________________中傳播來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 6.75 km,聲 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是 1500 m/s,則測位儀發出信號后需經過 ________s 才能接收到返回的信號。 4、如右圖所示,在探究“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驗中,將 正在發聲的音叉緊靠懸線下的輕質小球,發現小球被多次彈開。這樣做是為了 ( )。 A.使音叉的振動盡快停下來 B.把聲音的振動時間延遲 C.把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D.使聲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聲答案 1、琴弦; 2、振動;真空; 3、液體(或海水);9; 4、C作業評價 能將所學物理知識與實 際情境聯系起來。 □優秀 □良好 □合格能從物理學視角觀察周 圍事物、解釋有關現象和 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優秀 □良好 □合格初步掌握研究問題的方 法。 □優秀 □良好 □合格設計意圖 通過 4 道基礎題,鞏固基礎知識,加深對“聲”的相關概念的理 解。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作業 分析 難度 較易 □中等 □較難來源 引用 改編 □原創(三) 課后作業 (B 組)題量 4 題 完成時間 8 分鐘題目 1、凡是發聲的物體都在 ,發聲體的 停止了,發聲也 就停止了。 2、尖叫雞是很多小朋友愛玩的玩具,它“喔喔”的叫聲給孩子帶 來了樂趣。它的原理是在塑料皮內放置一個塑料小笛,在按壓時 讓尖叫雞發出聲音的是 ( )。 A.手指 B.塑料皮 C.尖叫雞的嘴 D.笛中的空氣柱 3、請你細心體會,在下列場景內,屬于噪聲的是 ( )。 A.足球場上,球迷們興奮狂熱的吼叫聲 B.居民小區內,夜晚震耳欲聾的“壩壩舞”音樂聲 C.歌舞廳里,鏗鏘有力的打擊樂聲 D.車站里,提醒旅客檢票上車的廣播聲 4、聲音在 15 ℃的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________m/s。北宋時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 中記載著:行軍宿營,士兵枕著 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聽到夜襲敵人的馬蹄聲。這是因 為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振動;振動; 2、D; 3、B; 4、340;聲音在固體中 比在空氣中傳播速度快作業評價 能將所學物理知識與實 際情境聯系起來。 □優秀 □良好 □合格能運用物理知識解釋有 關現象和解決簡單的實 際問題。 □優秀 □良好 □合格設計意圖 通過 4 道題,考查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聲現象以及解 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作業 分析 難度 □較易 中等 較難來源 引用 改編 □原創(四) 實踐作業----制作:傳聲筒材料 一次性紙杯、棉線、棉簽、膠水步驟 1、在紙杯底部中央扎個小洞,方便穿線,把一條棉線兩端分別穿 入紙杯中央的兩個小洞內。 2、將穿入紙杯的棉線拉出來,棉線綁在棉簽的中央。3、輕輕往紙杯底部方向拉棉線,讓棉簽貼至紙杯底部,再用膠水 將木棍固定在底部。 4、待膠水干后,進行試聽。觀察分析 1、拉直線,兩人在紙杯旁說話,是否能聽到聲音?如果能聽到聲 音,這表明 。 2、如果在使用傳聲筒的過程中,一人捏住棉線的某一部分,則另 一方還能聽到聲音嗎?如果不能,這是由于 。 3、如果在用傳聲筒時,棉線沒有拉直而處于松弛狀態,則聽的一 方通過棉線能不能聽到對方的講話?作業評價 能獨立按步驟完成制作。 □優秀 □良好 □合格能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并 準確記錄。 □優秀 □良好 □合格基于實驗現象,能進行簡 單分析。 □優秀 □良好 □合格設計意圖 這是一個制作類作業。通過小制作,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激發學習欲望;同時,通過自己制作傳聲筒,更加深入的理解聲 音的產生與傳播。作業 分析 難度 □較易 中等 □較難來源 □引用 □改編 原創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 一)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檢測內容 聲音與環境 題量 15 題 完成時間 60 分鐘一、填空題 (每空 2 分,共 26 分) 1、神舟十三號上天,女宇航員王亞平在太空說話時,發出聲音是因為聲帶 在 ,聲音很大是因為聲音的 (“音調”“響度”或“音色”) 很大。 2、成語“萬籟俱寂”常用來形容夜晚的寧靜,從聲音特性分析,這主要是指夜 晚聲音的 很小。 3、如圖 1 所示,編鐘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相同的力敲打不同的銅鐘, 能發出________不同的樂音。用不同力度敲打同一個銅鐘,發出聲音的________ 不同 (均選填“響度”、“音調”或“音色”)。(甲)乙 圖 2圖 14、在環境監測中,監測人員使用專業的儀器對聲音進行波形測定。如圖 2 是某 次監測的結果,則波形________ (選填“甲”或“乙”) 是樂音波形。 5、醫學上,常利用______聲波來做 B 超檢查,說明這種聲波可以傳遞 , 它的頻率是 。 6、在溫度為 15℃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________m/s,如果看到閃電 后,3 秒鐘才聽到雷聲,那么閃電處距人約________m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m/s,1962 年 5 月,美國馬薩諸塞工學院把紅寶石激光射向月球,大約 2.6 秒后 收到了從月球反射回來的激光訊號,則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是________m。 二、選擇題 (每題3分,共15分) 7、手掌按住正在發聲的鼓面,鼓聲消失了,原因是手 ( ) A.不能傳播聲音 B.使鼓面停止了振動 C.把聲音反射回去了 D.吸收了聲波 8、閆慧慧同學喜歡利用復讀機進行英語聽力訓練,在音量不變的情況下,如果 讓復讀機先正常播放一段錄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錄音,則發出的錄音 ( ) A.響度增大,音調不變 B.響度減小,音調不變C.響度不變,音調升高 D.響度不變,音調降低 9、如圖 3 所示探究聲音的實驗中,能用來探究影響音調高低因素的是 ( ) A . B . C . D. 圖 3 10、武昕晨同學面對懸崖大叫一聲,經過 2s 聽到回聲,若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 速度為 340 m/s。則小明與懸崖間的距離大約是 ( ) A.170m B.340m C.680m D.3400m 11、伴隨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噪聲已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如圖 4 的事例中不是直接控制噪聲措施的是 ( ) A .摩托車消聲器 B.道路的隔聲板 C .防噪聲耳罩 D .噪聲監測儀圖 4 三、實驗探究題 (每空 2 分,共 24 分) 12、如圖 5 所示,小明將衣架懸掛在細繩中間,細繩繞在兩手的食指上,進行了 如下實驗步驟: 步驟 1:小明伸直手臂,讓小軍敲打衣架,小明通過_______ 傳播聽到聲音的。 步驟 2:當小明用食指堵住雙耳,小軍繼續用相同的力敲打 衣架,此時小明________ (選填“能”或“不能”) 聽到聲 圖 5 音, 聽到聲音變________ (選填 “大”或 “小”) 一些。 由此可歸納出的結論是:固體________ (選填“能”或“不能”) 傳播聲音,且傳聲性能比氣體________ (選填“好”或“差”)。 13、小明在探究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實驗時: (1) 如圖 6 甲所示,當他拔動尺子,發現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變化時,振動 的快慢也隨之變化,音調同時隨之發生了變化。鋼尺伸出桌面越長,振動得越 ______ (選填“快”或“慢”),相應的音調也越________。他歸納得出:聲源的 振動頻率越低,聲音的音調越________。 (2) 為了使實驗結論更具有普遍性。如圖 6 乙所示,他又將齒輪固定在玩具電 動機的轉軸上,啟動電動機,使齒輪撥動塑料片,發現塑料片發聲的音調隨著玩 具電動機的轉速的增大而________ (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進一步 驗證他剛才歸納的實驗結論。甲乙 圖 6圖 714、如圖 7 所示,“架子鼓”可以用來探究聲音的響度與振幅的關系,請你回答 下列問題: (1) 寫出一種能顯示鼓面振動幅度大小的方法 (2) 探究過程中,你認為應該用什么方法改變鼓面的振幅大小? (3) 通過探究可知,聲源的振幅越________,聲音的響度越大。 四、計算題 (共 15 分) 15、寒假期間,陸冉和父母一起去黃山游玩,他向著遠處的山崖大喊一聲,約 1.6 s 聽到回聲,他們距山崖大約多遠?若突然下起了雷雨,陸冉在看到閃電后 約 5 s 聽到雷聲,則陸冉距雷電產生的地方大約多遠? (聲速均按 340 m/s 計算)實踐作業 自制簡易樂器 完成時間 一周16. 利用身邊的物品, 自制簡易樂器。(20 分) (1) 材料: (2) 原理: (3) 演奏方式:答案 一、填空題 1、振動;響度; 2、響度; 3、音調;響度; 4、 甲; 5、超;信息;高于 20000Hz; 6、340;1020; 3×108; 3.9×108 二、選擇題 7、B 8、C 9、C 10、B 11、D 三、實驗探究題 12、空氣;能;大;能;好; 13、(1) 慢;低;低 (2) 升高 14、(1) 在鼓面上撒些固體小顆粒(或撒些小紙團,撒些米粒等); (2)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鼓面;(3) 大 四、計算題 15、解:聲音從人傳到山崖的時間:t= 1/2×1.6 s=0.8 s 由 v=s/t 得,他們距山崖的距離:s=vt=340 m/s×0.8 s=272 m; 由 v=s′/t′得,小林距雷電的距離:s′=vt′=340 m/s×5 s =1700 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