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雷雨》導學案基礎(chǔ)知識+重點突破+素材積累一、基礎(chǔ)知識目標導航學習目標 重點難點1.梳理劇中的矛盾沖突,把握作品主題。 2.揣摩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動作化特征。 3.賞析劇中主要人物形象。 4.理解劇中臺詞的含意,鑒賞表達效果。 領(lǐng)會個性化的戲劇語言,分析人物形象。知識精講【作者簡介】中國現(xiàn)代戲劇的泰斗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杰出的劇作家、戲劇教育家。 他從小愛好戲劇,1929年進南開大學,后來又轉(zhuǎn)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yè)后進清華研究院,專攻歐美戲劇文學,并從文學中汲取營養(yǎng)。1933年,在即將結(jié)束大學生活時,完成處女作《雷雨》。之后,又寫出了《日出》等劇本。作者以卓越的藝術(shù)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于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劇作震動了當時的戲劇界。 成就:曹禺是中國現(xiàn)代話劇史上成就最高的劇作家。《雷雨》和《日出》的發(fā)表,標志著中國話劇創(chuàng)作藝術(shù)已經(jīng)成熟。曹禺先生吸收了西方戲劇藝術(shù)與民族古典文學的營養(yǎng)。在他筆下,中國話劇藝術(shù)逐漸走向成熟,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個性。 代表作品:《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家》《王昭君》等。【探尋背景】沒有太陽的日子里的產(chǎn)物——《雷雨》曹禺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時代他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抗情緒。經(jīng)過幾年醞釀、構(gòu)思,1933年,他在清華大學四年級時,完成了處女作《雷雨》。作者在談到寫作意圖時說,“《雷雨》是在‘沒有太陽的日子里的產(chǎn)物’,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舊社會的昏暗、腐惡,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筆。《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曹禺選集·后記》)。又說“寫《雷雨》是一種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種情感的洶涌的流來推動我,我在發(fā)泄著被抑壓的憤懣,毀謗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雷雨》序)。【夯基提能】一、讀準字音涔涔( ) 伺( )候 諦( )聽答案:cén cì dì二、辨析詞語指使VS指示釋義 不同點指使 出主意叫別人去做某事。 多指暗中進行的非正義或不正當?shù)幕顒?含貶義。指示 指給人看;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說明處理某個問題的原則和方法;指示下級或晚輩的話或文字。 中性詞,無貶義。諦聽VS傾聽釋義 不同點諦聽 仔細地聽。 指注意聽不易聽清的聲音。傾聽 細心地聽取(多用于上對下)。 多指認真細心地聽取意見。如夢初醒VS醍醐灌頂如夢初醒 醍醐灌頂好像剛從夢中醒過來,形容剛剛從糊涂、錯誤的境地中覺醒過來。 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徹底醒悟。點撥:“如夢初醒”是自己主動覺醒,“醍醐灌頂”是使別人醒悟。二、重點突破(一)重點剖析1. 課文開頭的舞臺說明有什么作用 本文以“雷雨”為題有什么含義 答案:(1)①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午飯后。②渲染了氣氛,預(yù)示一場雷雨即將到來。③烘托人物煩躁不安的情緒。煩躁不安可以說是劇中主要人物共同的心理基調(diào),而雷雨前的天氣狀況正好烘托了劇中主要人物的情緒。④感染讀者,使讀者也隨之產(chǎn)生壓抑感。(2)一方面,整個故事的背景、主要情節(jié)都和雷雨有關(guān),故事的高潮、悲劇的發(fā)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夜晚。可以這樣說,“雷雨”是整部作品的自然環(huán)境。另一方面,作者又以“雷雨”象征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在當時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的沉悶空氣里,一場改變現(xiàn)實的“雷雨”即將來臨。作者正是通過展現(xiàn)一個封建大家庭內(nèi)部錯綜復(fù)雜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和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矛盾,反映了20世紀初期正在醞釀大雷雨般的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2. 揣摩下列語句,回答括號中的問題,體會人物語言內(nèi)涵的豐富性。(1)魯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賢惠,并且聽說是不大規(guī)矩的。(這句臺詞表達了魯侍萍怎樣的心情 )答案:周樸園聽出魯侍萍的無錫口音后,便問起往事,稱當時的侍萍為“梅家的一個年輕小姐”,說她“很賢惠,也很規(guī)矩”。魯侍萍聽到他的謊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滿懷悲憤,于是語帶嘲諷地說“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賢惠……”,這句臺詞表達了她內(nèi)心的痛苦和對周樸園的不滿。(2)周樸園 (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現(xiàn)在要多少錢吧 魯侍萍 什么 (周樸園的發(fā)問和魯侍萍的反問,表達了雙方怎樣的情感 )答案:周樸園認為魯侍萍來到這里就是為了敲詐他,因此他急于用錢把魯侍萍打發(fā)走,以保證周、魯兩家從此以后再不會有什么聯(lián)系,他的這句問話暴露了他已習慣于以現(xiàn)實的功利思想考慮問題。魯侍萍的反問,既包含人格受到侮辱的憤怒,又包含對周樸園的失望和蔑視。(3)魯侍萍 (大哭起來)哦,這真是一群強盜!(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 (這段臺詞巧妙在哪里 表現(xiàn)了魯侍萍什么樣的復(fù)雜心情 )答案:魯侍萍聽了周樸園的表白,起初還抱有幻想,但當她看到周樸園對魯大海的態(tài)度后,特別是看到周萍打魯大海后,她的幻想破滅了,于是憤怒地喊出“這真是一群強盜”,表現(xiàn)了她在感情上受到的刺激。第二句利用同音詞語硬生生地把話頭轉(zhuǎn)過來,表明魯侍萍受到刺激后想要揭開母子關(guān)系、兄弟關(guān)系,卻馬上又意識到不能這樣做的心理變化過程,讓人鮮明地感受到她痛苦、憤怒交織的復(fù)雜心情。3.《雷雨》中有著錯綜復(fù)雜的戲劇沖突,眾多的沖突彼此交織,相互影響,推動著劇情的發(fā)展,展現(xiàn)著人物的個性。請指出課文節(jié)選部分的主要沖突并分析其中表現(xiàn)出來的人物的個性特征。試舉一例即可。答案:(示例)周樸園與魯大海之間的沖突。在兩人的激烈沖突中,魯大海粗獷、勇敢的性格展現(xiàn)無遺。作為一個正在成長中的無產(chǎn)階級代表,魯大海有思想,有個性,疾惡如仇,與周樸園水火不容,在認清周樸園的真面目后,他對周樸園破口大罵,決心與周樸園斗爭到底。周樸園雖然從魯侍萍那里知道魯大海就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絲毫沒有顧及父子之間的情義。周樸園利用手段成功地離間了工人階層的代表們,讓魯大海的斗爭以失敗而告終。在這場沖突里,金錢已經(jīng)超越了親情,父子關(guān)系被利益掩蓋,工人階級和資本家的矛盾尖銳對立,兩個人的性格特征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4. 如何理解魯侍萍撕碎支票的舉動 答案:魯侍萍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婦女,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館卻飽受凌辱和壓迫。苦難的生活磨煉了她,使她認清了周樸園的本性,勇敢地控訴周樸園的罪行。魯侍萍撕碎支票的舉動,表現(xiàn)了她對殘酷現(xiàn)實的清醒認識,對周樸園的蔑視和對黑暗社會的抗議,表現(xiàn)了她的骨氣和尊嚴。她唯一的要求就是“見見我的萍兒”,這表現(xiàn)出她那純潔、崇高的母愛。她終于由一個單純幼稚的侍女成長為一個有骨氣、有尊嚴的女人。5. 周樸園對魯侍萍不是沒有過真情,舊襯衣袖襟處的那朵梅花就可以見證那段刻骨銘心的情感,但為什么情感最后敵不過地位、權(quán)勢、名譽 請?zhí)骄恐軜銏@形象的深層意蘊。答案:(1)周樸園是現(xiàn)實的奴隸。他前后進行了兩次選擇:三十年前他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情感,他的追求被犧牲了;三十年后他成了家庭的主宰者,卻要以殘酷的面孔,斷絕這一切。從追求真情到追求利益,從封建家庭的被動犧牲者到主動維護者,這是三十年間周樸園完成的角色轉(zhuǎn)換,從中可以看出他的人性一點點被扭曲,他逐漸成為利益的奴隸,這是人的一種異化。周樸園的形象給人以警示:人,不應(yīng)該在現(xiàn)實與利益面前喪失自我。這也是其形象在當下的意義。(2)《雷雨》是一部徹底的悲劇。本劇結(jié)局,魯四鳳和周沖觸電身亡,魯大海出走,周萍自殺,蘩漪和魯侍萍瘋了,最后只剩下蒼老的周樸園承受著殘酷的精神懲罰。周樸園的最大愿望是維持一個“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最后卻家破人亡。從周樸園身上,我們除了看到人的復(fù)雜之外,還看到人的扭曲、人的困境、人的悲劇,這是曹禺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發(fā)現(xiàn),《雷雨》也因為表現(xiàn)了對人的命運的探索和終極關(guān)懷而成了永遠的經(jīng)典之作。(二)寫法賞析1. 人物語言個性鮮明《雷雨》中,人物的語言不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用詞和語氣也都有相應(yīng)的變化;劇中主要人物因地位、經(jīng)歷、個性等的不同,說話的口氣和措辭的風格也有所不同。周樸園盛氣凌人,魯侍萍抑郁平緩,魯大海年輕氣盛……他們的不同語言風格在劇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現(xiàn)。人物語言還和他們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下的心理活動相適應(yīng),這在周樸園企圖用金錢來解決他與魯侍萍的多年恩怨的情節(jié)中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不僅揭露了周樸園作為資本家的本性,也把他急于趕走魯侍萍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而魯侍萍對周樸園的控訴,不僅充分表現(xiàn)了她內(nèi)心的悲憤和痛苦,也表現(xiàn)了她的剛毅和倔強。這種個性化的語言,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鮮明。2. 舞臺說明言簡意深(1)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如課文節(jié)選部分開頭的舞臺說明。(2)直接刻畫人物形象:如周樸園、魯侍萍對白時提示人物神態(tài)的舞臺說明。(3)反映人物的復(fù)雜心理:如周樸園看到魯侍萍關(guān)窗時的舞臺說明;又如周樸園聽魯侍萍敘述往事時“汗涔涔地”和得知魯侍萍真實身份時“徐徐立起”等舞臺說明。(4)為情節(jié)發(fā)展做鋪墊:如課文節(jié)選部分開頭和魯侍萍撕碎支票后“外面爭吵聲”等舞臺說明。3. 情節(jié)緊湊集中作者靈活地運用了“回顧”與“穿插”的手法,讓魯侍萍以敘述別人故事的口吻,以“回顧”的方式,訴說自己的遭遇,從私生活的角度揭露周樸園的卑劣行徑;又以魯大海的控訴,從社會斗爭的角度揭露周樸園罪惡的發(fā)家史。這樣就把“現(xiàn)在的戲劇”與“過去的戲劇”交織起來,讓新舊矛盾,周、魯兩家的矛盾,資本家與工人階級的矛盾交匯在一起,從而有力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特點,推動了劇情的發(fā)展,深刻地表現(xiàn)了主題。三、素材積累故事梗概《雷雨》描寫的是五四運動之后,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半封建半資產(chǎn)階級家庭的愛恨糾葛,將舊中國社會的罪惡曝光于世人面前。個性鮮明的人物、不斷變換的場所、一天之內(nèi)跌宕起伏的命運轉(zhuǎn)折,集中地表現(xiàn)出來。水火不容的階級斗爭、無奈的親情、扭曲變態(tài)的愛情,一切的一切,都在那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找到了歸宿。逝世、瘋癲、辛酸地茍活于世哪種結(jié)局更為可悲沒人說得清楚“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而關(guān)于《雷雨》的解讀更是千人千面今天,就讓茶茶帶大家一起從客觀的角度撕裂人性的外衣傾瀉道德的雷雨人物簡評周樸園周樸園曾經(jīng)是一位封建家庭的大少爺,幼稚單純,朝夕相處間被溫柔美麗的侍女魯侍萍吸引,二人擦出了愛情的火花。彼時他們的愛情還是值得歌頌稱贊的,它不摻有絲毫的功利色彩,有的只是年輕人之間純真美好的情感沖動。然而,周樸園迫于家庭的壓力,最終還是拋棄了魯侍萍。但此后,許是出于愧疚,許是余情未了,他始終保留著魯侍萍的房間、記得她的小習慣,這不失為一種補償。但三十年后,當曾經(jīng)的愛人再次站在他面前時,他卻沒能認出,且試圖用金錢使其離開,不愿讓她打破自己此刻平靜的生活。這段情節(jié)頗富爭議:周樸園真的愛魯侍萍嗎?是與否都有其道理。唯一值得肯定的是,魯侍萍在周樸園心中的確占有一席之地,但與其說是愛情,倒不如說是一種向往之情,這種向往可能是對曾經(jīng)那個美好的少女的向往,可能是對曾經(jīng)的那種真摯情感的向往,還有可能是對三十年前那個尚存光明的社會的向往(盡管不過是粉飾太平,但仍舊值得回憶)所以說,周樸園種種看似矛盾的行為實際上都出自對過去的向往和留戀,至于向往和留戀的對象,大概見仁見智,不過在這其中魯侍萍無疑充當著精神寄托的角色,時光荏苒,從前的美好少女早已不復(fù)存在,那么就像桃花源之于陶淵明一樣,當桃花源不再是過去的樣子,“后遂無問津者”究竟是尋者的大意還是桃源本身的消失,恐怕就沒人說得清楚了。 總結(jié):良心未泯真誠也好,偽善也罷,曹禺筆下的周樸園最為貼近一個活生生的人,他的情感世界繁復(fù)錯雜,不是簡單的善惡觀念能夠詮釋的。資本家的世界里只有金錢,那么客觀來講,周樸園并非一位純粹的資本家,畢竟他為自己心愛的女人保留了一份溫情,幾十年未曾改變。單憑這一點,便足以說明他的人性中尚有一絲愛意存在,他的良心也沒有完全泯滅。 適用話題:良知/人性的弱點/精神歸宿/信仰 拓展名言:王爾德每一個圣人都有過去,每一個罪人都有未來。三毛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魯侍萍作為一位在文中受欺侮,受壓迫的婦女形象,魯侍萍將“堅強”二字寫得鏗鏘有力。三十年前,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剛誕下小兒子才三天,她就被逼冒著大雪離開周家的大門。三十年后,當她又一次出現(xiàn)在周公館,面對曾經(jīng)的愛人,她敢于當面控訴;面對多年未見的兒子,她甘愿隱忍掙扎。那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她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卻找回了尊嚴。物質(zhì)的貧困不是精神淪喪的理由。面對背叛者,她表現(xiàn)得不卑不亢;面對親骨肉,她又充滿了母性的光輝。愛憎分明,展現(xiàn)了做人的志氣。 總結(jié):窮且益堅在魯侍萍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一位女性對命運發(fā)出挑戰(zhàn),改變自我完成蛻變的全過程;看到了一顆由脆弱逐漸變得堅強的心。魯侍萍是舊社會女性的代表,帶給我們的卻是對人生的思考。適用話題:苦難/堅強/尊嚴拓展名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在為我們設(shè)置障礙與坎坷的同時,也會給我們留下命運的出口。張嘉佳 所有人的堅強,都是柔軟生的繭。蘩漪這是魯迅著名的“鐵屋子”,他隱晦地告訴我們,清醒的人不僅要直面清醒所帶來的痛苦,還要被那些熟睡的人們誅殺。蘩漪,作為文中一位個性極其鮮明的人物,她是具有新思想的舊時代“新女性”,是知識女性的代表,是少數(shù)的“清醒者”。年輕時,她具有強烈的反對封建主義,追求個性解放的民族精神;嫁到周公館后,她得到了一切用來滿足女人虛榮心的東西,她享受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在精神方面,卻極度空虛;周萍的出現(xiàn)使她義無反顧地與自己名義名義上的兒子墜入愛河。這件事情的發(fā)生,與其說是荷爾蒙作祟,倒不如說是腦中的清醒和血液里的叛逆反抗造成的。后人因此對她的評價莫衷一是,有人說她果敢,有人說她偏激;有人說她魅惑,有人說她野性。在此我們不好多作品評,茶茶僅希望將這個有魅力的女人的積極的一面展現(xiàn)給大家。面對世人的愛憎褒貶,她所做的都只是沉靜一笑,將那團熊熊燃燒的積郁烈火藏在內(nèi)心深處。復(fù)雜的身份,讓她的內(nèi)心經(jīng)歷了無盡的痛苦與掙扎,這些從她的決絕中可見一斑。然而,她的決絕也表明了她那雷雨般爆裂激蕩的性格。蘩漪醒了,但她要往何處去?鐵屋子實則還有后續(xù),魯迅并沒有表明,卻被后世的學者總結(jié)了出來:“清醒的少數(shù)人喚醒了所有人,大家合力沖破了鐵屋子,但是鐵屋子之外是更大的鐵屋子,是綿綿不盡的黑暗。”而蘩漪顯然身處其中。但她畢竟反抗過,如此,倒也算無悔。總結(jié):鏗鏘玫瑰在精神的桎梏中苦苦掙扎的蘩漪,用其所作所為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我的命運由我主宰,靈魂之海由我掌舵。”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而是被動的任人宰割。故事的結(jié)尾,蘩漪的反抗勝利了嗎?顯然沒有。她沒能得到自己的愛情和自由,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她收獲了做人的尊嚴,僅憑這一點,便足以贏得我們的尊重。適用話題:女性/與命運抗爭/淡漠拓展名言:魯迅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shù)千年,而始終沒有消亡。魯迅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yīng)者云集的英雄韓愈因循二字,向來誤盡英雄。魯迅說過:“悲劇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如此,《雷雨》 便是悲劇無疑,但更確切的來講,是無辜的“小人物”被社會大環(huán)境裹挾并毀滅帶來的悲劇。結(jié)局表現(xiàn)出來的是“青年一代的毀滅和衰老一代的孤獨”,愛情和親情都被寫作“命運”,讀作“社會”擊垮。但歸根結(jié)底,在《雷雨》 中,所有人性中美好的東西,都是承載在無辜人身上的,也正是如此,他們的悲劇性才更強烈,這正是曹禺寫作的高明之處,將易卜生的“無辜悲劇性”發(fā)揮到了極致——如果一個人物的毀滅是合情合理的,那么這只能算作懲罰,而懲罰是無法觸動人心的。因為無辜,所以更能襯托出被捉弄后連反抗的理由都沒有的絕望與痛苦。我想,這也正是《雷雨》 久經(jīng)歲月洗禮卻依舊能夠打動人心的原因吧。《雷雨》導學案基礎(chǔ)知識+重點突破+素材積累一、基礎(chǔ)知識目標導航學習目標 重點難點1.梳理劇中的矛盾沖突,把握作品主題。 2.揣摩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動作化特征。 3.賞析劇中主要人物形象。 4.理解劇中臺詞的含意,鑒賞表達效果。 領(lǐng)會個性化的戲劇語言,分析人物形象。知識精講【作者簡介】中國現(xiàn)代戲劇的泰斗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杰出的劇作家、戲劇教育家。 他從小愛好戲劇,1929年進南開大學,后來又轉(zhuǎn)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yè)后進清華研究院,專攻歐美戲劇文學,并從文學中汲取營養(yǎng)。1933年,在即將結(jié)束大學生活時,完成處女作《雷雨》。之后,又寫出了《日出》等劇本。作者以卓越的藝術(shù)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于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劇作震動了當時的戲劇界。 成就:曹禺是中國現(xiàn)代話劇史上成就最高的劇作家。《雷雨》和《日出》的發(fā)表,標志著中國話劇創(chuàng)作藝術(shù)已經(jīng)成熟。曹禺先生吸收了西方戲劇藝術(shù)與民族古典文學的營養(yǎng)。在他筆下,中國話劇藝術(shù)逐漸走向成熟,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個性。 代表作品:《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家》《王昭君》等。【探尋背景】沒有太陽的日子里的產(chǎn)物——《雷雨》曹禺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時代他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抗情緒。經(jīng)過幾年醞釀、構(gòu)思,1933年,他在清華大學四年級時,完成了處女作《雷雨》。作者在談到寫作意圖時說,“《雷雨》是在‘沒有太陽的日子里的產(chǎn)物’,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舊社會的昏暗、腐惡,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筆。《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曹禺選集·后記》)。又說“寫《雷雨》是一種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種情感的洶涌的流來推動我,我在發(fā)泄著被抑壓的憤懣,毀謗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雷雨》序)。【夯基提能】一、讀準字音涔涔( ) 伺( )候 諦( )聽二、辨析詞語指使VS指示釋義 不同點指使 出主意叫別人去做某事。 多指暗中進行的非正義或不正當?shù)幕顒?含貶義。指示 指給人看;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說明處理某個問題的原則和方法;指示下級或晚輩的話或文字。 中性詞,無貶義。諦聽VS傾聽釋義 不同點諦聽 仔細地聽。 指注意聽不易聽清的聲音。傾聽 細心地聽取(多用于上對下)。 多指認真細心地聽取意見。如夢初醒VS醍醐灌頂如夢初醒 醍醐灌頂好像剛從夢中醒過來,形容剛剛從糊涂、錯誤的境地中覺醒過來。 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徹底醒悟。點撥:“如夢初醒”是自己主動覺醒,“醍醐灌頂”是使別人醒悟。二、重點突破(一)重點剖析1. 課文開頭的舞臺說明有什么作用 本文以“雷雨”為題有什么含義 2. 揣摩下列語句,回答括號中的問題,體會人物語言內(nèi)涵的豐富性。(1)魯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賢惠,并且聽說是不大規(guī)矩的。(這句臺詞表達了魯侍萍怎樣的心情 )(2)周樸園 (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現(xiàn)在要多少錢吧 魯侍萍 什么 (周樸園的發(fā)問和魯侍萍的反問,表達了雙方怎樣的情感 )(3)魯侍萍 (大哭起來)哦,這真是一群強盜!(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 (這段臺詞巧妙在哪里 表現(xiàn)了魯侍萍什么樣的復(fù)雜心情 )3.《雷雨》中有著錯綜復(fù)雜的戲劇沖突,眾多的沖突彼此交織,相互影響,推動著劇情的發(fā)展,展現(xiàn)著人物的個性。請指出課文節(jié)選部分的主要沖突并分析其中表現(xiàn)出來的人物的個性特征。試舉一例即可。4. 如何理解魯侍萍撕碎支票的舉動 5. 周樸園對魯侍萍不是沒有過真情,舊襯衣袖襟處的那朵梅花就可以見證那段刻骨銘心的情感,但為什么情感最后敵不過地位、權(quán)勢、名譽 請?zhí)骄恐軜銏@形象的深層意蘊。(二)寫法賞析1. 人物語言個性鮮明《雷雨》中,人物的語言不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用詞和語氣也都有相應(yīng)的變化;劇中主要人物因地位、經(jīng)歷、個性等的不同,說話的口氣和措辭的風格也有所不同。周樸園盛氣凌人,魯侍萍抑郁平緩,魯大海年輕氣盛……他們的不同語言風格在劇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現(xiàn)。人物語言還和他們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下的心理活動相適應(yīng),這在周樸園企圖用金錢來解決他與魯侍萍的多年恩怨的情節(jié)中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不僅揭露了周樸園作為資本家的本性,也把他急于趕走魯侍萍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而魯侍萍對周樸園的控訴,不僅充分表現(xiàn)了她內(nèi)心的悲憤和痛苦,也表現(xiàn)了她的剛毅和倔強。這種個性化的語言,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鮮明。2. 舞臺說明言簡意深(1)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如課文節(jié)選部分開頭的舞臺說明。(2)直接刻畫人物形象:如周樸園、魯侍萍對白時提示人物神態(tài)的舞臺說明。(3)反映人物的復(fù)雜心理:如周樸園看到魯侍萍關(guān)窗時的舞臺說明;又如周樸園聽魯侍萍敘述往事時“汗涔涔地”和得知魯侍萍真實身份時“徐徐立起”等舞臺說明。(4)為情節(jié)發(fā)展做鋪墊:如課文節(jié)選部分開頭和魯侍萍撕碎支票后“外面爭吵聲”等舞臺說明。3. 情節(jié)緊湊集中作者靈活地運用了“回顧”與“穿插”的手法,讓魯侍萍以敘述別人故事的口吻,以“回顧”的方式,訴說自己的遭遇,從私生活的角度揭露周樸園的卑劣行徑;又以魯大海的控訴,從社會斗爭的角度揭露周樸園罪惡的發(fā)家史。這樣就把“現(xiàn)在的戲劇”與“過去的戲劇”交織起來,讓新舊矛盾,周、魯兩家的矛盾,資本家與工人階級的矛盾交匯在一起,從而有力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特點,推動了劇情的發(fā)展,深刻地表現(xiàn)了主題。三、素材積累故事梗概《雷雨》描寫的是五四運動之后,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半封建半資產(chǎn)階級家庭的愛恨糾葛,將舊中國社會的罪惡曝光于世人面前。個性鮮明的人物、不斷變換的場所、一天之內(nèi)跌宕起伏的命運轉(zhuǎn)折,集中地表現(xiàn)出來。水火不容的階級斗爭、無奈的親情、扭曲變態(tài)的愛情,一切的一切,都在那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找到了歸宿。逝世、瘋癲、辛酸地茍活于世哪種結(jié)局更為可悲沒人說得清楚“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而關(guān)于《雷雨》的解讀更是千人千面今天,就讓茶茶帶大家一起從客觀的角度撕裂人性的外衣傾瀉道德的雷雨人物簡評周樸園周樸園曾經(jīng)是一位封建家庭的大少爺,幼稚單純,朝夕相處間被溫柔美麗的侍女魯侍萍吸引,二人擦出了愛情的火花。彼時他們的愛情還是值得歌頌稱贊的,它不摻有絲毫的功利色彩,有的只是年輕人之間純真美好的情感沖動。然而,周樸園迫于家庭的壓力,最終還是拋棄了魯侍萍。但此后,許是出于愧疚,許是余情未了,他始終保留著魯侍萍的房間、記得她的小習慣,這不失為一種補償。但三十年后,當曾經(jīng)的愛人再次站在他面前時,他卻沒能認出,且試圖用金錢使其離開,不愿讓她打破自己此刻平靜的生活。這段情節(jié)頗富爭議:周樸園真的愛魯侍萍嗎?是與否都有其道理。唯一值得肯定的是,魯侍萍在周樸園心中的確占有一席之地,但與其說是愛情,倒不如說是一種向往之情,這種向往可能是對曾經(jīng)那個美好的少女的向往,可能是對曾經(jīng)的那種真摯情感的向往,還有可能是對三十年前那個尚存光明的社會的向往(盡管不過是粉飾太平,但仍舊值得回憶)所以說,周樸園種種看似矛盾的行為實際上都出自對過去的向往和留戀,至于向往和留戀的對象,大概見仁見智,不過在這其中魯侍萍無疑充當著精神寄托的角色,時光荏苒,從前的美好少女早已不復(fù)存在,那么就像桃花源之于陶淵明一樣,當桃花源不再是過去的樣子,“后遂無問津者”究竟是尋者的大意還是桃源本身的消失,恐怕就沒人說得清楚了。 總結(jié):良心未泯真誠也好,偽善也罷,曹禺筆下的周樸園最為貼近一個活生生的人,他的情感世界繁復(fù)錯雜,不是簡單的善惡觀念能夠詮釋的。資本家的世界里只有金錢,那么客觀來講,周樸園并非一位純粹的資本家,畢竟他為自己心愛的女人保留了一份溫情,幾十年未曾改變。單憑這一點,便足以說明他的人性中尚有一絲愛意存在,他的良心也沒有完全泯滅。 適用話題:良知/人性的弱點/精神歸宿/信仰 拓展名言:王爾德每一個圣人都有過去,每一個罪人都有未來。三毛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魯侍萍作為一位在文中受欺侮,受壓迫的婦女形象,魯侍萍將“堅強”二字寫得鏗鏘有力。三十年前,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剛誕下小兒子才三天,她就被逼冒著大雪離開周家的大門。三十年后,當她又一次出現(xiàn)在周公館,面對曾經(jīng)的愛人,她敢于當面控訴;面對多年未見的兒子,她甘愿隱忍掙扎。那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她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卻找回了尊嚴。物質(zhì)的貧困不是精神淪喪的理由。面對背叛者,她表現(xiàn)得不卑不亢;面對親骨肉,她又充滿了母性的光輝。愛憎分明,展現(xiàn)了做人的志氣。 總結(jié):窮且益堅在魯侍萍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一位女性對命運發(fā)出挑戰(zhàn),改變自我完成蛻變的全過程;看到了一顆由脆弱逐漸變得堅強的心。魯侍萍是舊社會女性的代表,帶給我們的卻是對人生的思考。適用話題:苦難/堅強/尊嚴拓展名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在為我們設(shè)置障礙與坎坷的同時,也會給我們留下命運的出口。張嘉佳 所有人的堅強,都是柔軟生的繭。蘩漪這是魯迅著名的“鐵屋子”,他隱晦地告訴我們,清醒的人不僅要直面清醒所帶來的痛苦,還要被那些熟睡的人們誅殺。蘩漪,作為文中一位個性極其鮮明的人物,她是具有新思想的舊時代“新女性”,是知識女性的代表,是少數(shù)的“清醒者”。年輕時,她具有強烈的反對封建主義,追求個性解放的民族精神;嫁到周公館后,她得到了一切用來滿足女人虛榮心的東西,她享受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在精神方面,卻極度空虛;周萍的出現(xiàn)使她義無反顧地與自己名義名義上的兒子墜入愛河。這件事情的發(fā)生,與其說是荷爾蒙作祟,倒不如說是腦中的清醒和血液里的叛逆反抗造成的。后人因此對她的評價莫衷一是,有人說她果敢,有人說她偏激;有人說她魅惑,有人說她野性。在此我們不好多作品評,茶茶僅希望將這個有魅力的女人的積極的一面展現(xiàn)給大家。面對世人的愛憎褒貶,她所做的都只是沉靜一笑,將那團熊熊燃燒的積郁烈火藏在內(nèi)心深處。復(fù)雜的身份,讓她的內(nèi)心經(jīng)歷了無盡的痛苦與掙扎,這些從她的決絕中可見一斑。然而,她的決絕也表明了她那雷雨般爆裂激蕩的性格。蘩漪醒了,但她要往何處去?鐵屋子實則還有后續(xù),魯迅并沒有表明,卻被后世的學者總結(jié)了出來:“清醒的少數(shù)人喚醒了所有人,大家合力沖破了鐵屋子,但是鐵屋子之外是更大的鐵屋子,是綿綿不盡的黑暗。”而蘩漪顯然身處其中。但她畢竟反抗過,如此,倒也算無悔。總結(jié):鏗鏘玫瑰在精神的桎梏中苦苦掙扎的蘩漪,用其所作所為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我的命運由我主宰,靈魂之海由我掌舵。”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而是被動的任人宰割。故事的結(jié)尾,蘩漪的反抗勝利了嗎?顯然沒有。她沒能得到自己的愛情和自由,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她收獲了做人的尊嚴,僅憑這一點,便足以贏得我們的尊重。適用話題:女性/與命運抗爭/淡漠拓展名言:魯迅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shù)千年,而始終沒有消亡。魯迅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yīng)者云集的英雄韓愈因循二字,向來誤盡英雄。魯迅說過:“悲劇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如此,《雷雨》 便是悲劇無疑,但更確切的來講,是無辜的“小人物”被社會大環(huán)境裹挾并毀滅帶來的悲劇。結(jié)局表現(xiàn)出來的是“青年一代的毀滅和衰老一代的孤獨”,愛情和親情都被寫作“命運”,讀作“社會”擊垮。但歸根結(jié)底,在《雷雨》 中,所有人性中美好的東西,都是承載在無辜人身上的,也正是如此,他們的悲劇性才更強烈,這正是曹禺寫作的高明之處,將易卜生的“無辜悲劇性”發(fā)揮到了極致——如果一個人物的毀滅是合情合理的,那么這只能算作懲罰,而懲罰是無法觸動人心的。因為無辜,所以更能襯托出被捉弄后連反抗的理由都沒有的絕望與痛苦。我想,這也正是《雷雨》 久經(jīng)歲月洗禮卻依舊能夠打動人心的原因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3.3課《雷雨》(導學案)-【中職專用】高一語文同步精品教學資源(高教版2023·基礎(chǔ)模塊下冊)(原卷版).docx 第3.3課《雷雨》(導學案)-【中職專用】高一語文同步精品教學資源(高教版2023·基礎(chǔ)模塊下冊)(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