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自行車局部寫生》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課是“造型 表現”學習領域,教學目的是通過對自行車的寫生,引導學生學習精細地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線造型能力。生活中的自行車線條豐富,大到車輪上的紋理,小到一個個螺絲,都充滿了豐富的線條,便于學生對細部的觀察和刻畫。學情分析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小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并且四年級的大部分同學會騎自行車,自行車給他們帶來了方便和樂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學生對于感知抽象的事物和表現抽象的畫面還不太熟悉。但是學生已有一定的感知具體事物的能力,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觀與價值觀,他們對身邊的人和事已具備一定的辨別能力,也形成了一定的審美標準,有自己的鑒賞能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了解自行車的基本結構,學習用線條造型的表現方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線造型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采用課堂模擬寫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以及認真觀察的習慣。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自行車的基本結構,學習線造型的表現方法。 難點:如何用線精細地表現自行車。教法與學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課程設計注重人文關懷,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遵循“教為主導,學為先導”的教學思想,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體驗學習的過程,讓學生體驗創作的快樂,進一步提高造型能力和創造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自行車圖片、優秀學生作品;學生準備圖畫紙、記號筆。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課件出示圖片提問:“誰能說說圖片上的自行車和我們平常見到的自行車有什么不同?”師小結:自行車起源于歐洲。最先是一位法國人在1690年發明的,它是木頭做的,騎在上面,得用腳蹬地,方可前進。后來世人不斷改進,使它的安全性、舒適性、速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進。現代的自行車已經有了豐富的功能和類型 。 引出課題:《自行車局部寫生》 設計意圖:通過實物自行車,將美術和生活相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了解自行車的發展歷程。 二、觀察、討論、感悟 1、引導學生討論自行車的主要結構。自行車主要由哪幾部分組成?(車頭、車把、車身、輪胎、鏈條、腳踏)2、出示優秀學生線描寫生作品。誰能這兩幅作品畫的是自行車的哪部分?這是用什么形式表現的作品?作品給你什么感受?學生討論,談感受師:線描寫生就是直接面對實物用線條進行描繪的作畫方式。3、觀察引導。1)尋找線條課件出示自行車局部圖片。提問:自行車的各個部分有哪些豐富的線條?零部件之間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學生討論。師小結:①車把、車輪、車身、車上的線條有許多變化,比如,車條是直線、車筐是交叉線、鏈子上是曲線…②零部件之間穿插有序,相互遮擋。2)感受線條之美出示幾幅學生線描作品。 想一想:哪幅作品線條更豐富、精細?哪些地方畫得好?為什么?。學生討論。這些作品對你有什么啟發 學生互相交流。4、教師示范起稿:從一個部位開始,把握好整體之間的大小關系,具體畫出零件之間的銜接關系,用豐富的線條畫出局部特點。設計意圖:同學們進行評價。學生觀察、學習用線寫生的方法。了解車的基本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學會用線寫生的方法。三、學生動手實踐1、出示作業要求:認真觀察自行車局部,用線條表現它的美感。2、學生寫生,教師巡視輔導,強調先布局構圖,再進行細節刻畫。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前幾個環節的看看、學學、畫畫,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在實踐環節鼓勵學生大膽描繪,充分發揮想象力,嘗試新的表現方法,體驗繪畫的樂趣。 三、課后拓展 展示幾幅表現一組自行車的學生作品,引導學生回家可以進一步寫生。設計意圖:進一步鞏固本節課所學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板書設計自行車局部寫生車頭、車把、車身、輪胎、鏈條、腳踏線 條:粗細 疏密 曲直 零部件:穿插 遮擋 構圖定位 細節描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