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臘八粥 第一課時 學習任務單學習任務一:交流課前資料交流課前收集的關于臘八粥的資料。1.了解臘八粥臘八節,俗稱“臘八”,即農歷十二月(臘月)初八。古人在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我國喝臘八粥的傳統習俗始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余年。臘八粥在不同地區選用的食材有所不同,但都十分豐富,基本都包括谷類、豆類和各種干果,寓意這“合聚萬物、調和千靈”。臘八粥不僅是時事美食,更是保養脾胃的養生佳品。2.了解作者:沈從文(1902—1988),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原名岳煥,湖南鳳凰人,苗族。主要作品:小說《長河》《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等。學習任務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1.自主學習:請大家自由地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檢測預習:讀拼音,寫詞語。là bā zhōu yàn tāng chí dēng zhǎn jiǎo bàn kuài zi( ) ( )下 ( ) ( ) ( ) ( )nóng chóu zhǒng zhàng áo zhì hè sè rǎn gāng zāng shuǐ( ) ( ) ( ) ( ) ( ) ( )3.同桌互相讀一讀詞語,互相糾正讀音。4.小組交流:這篇課文圍繞臘八粥講了一件什么事?哪部分寫得詳細,哪部分寫得簡略?詳寫的部分,作者寫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學習任務三:聚焦臘八粥,感受美味。默讀第1自然段,圈畫出自己認為寫得精彩的詞句,并交流感受。初學喊爸爸的小孩子,會出門叫洋車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長了許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臘八粥,誰不是嘴里就立時生出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把小米、飯豆、棗、栗、白糖、花生仁合攏來,糊糊涂涂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著,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請學生完整地讀一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體會字里行間的聲、色、味,以及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學習任務四:仿寫練筆,練習表達1.學生講一講自己喜愛的食物有哪些,并說明理由。2.仿照課文第1自然段,寫一寫自己喜愛的食物。要求:要抓住食物的特點,可從食物的材料、味道、做法等方面去考慮,盡可能寫出對食物的喜愛之情。參考答案:學習任務一:學生交流,或圖片或文字,形式可靈活多樣。學習任務二:1.略2.臘八粥 咽下 湯匙 燈盞 攪拌 筷子 濃稠 腫脹 熬制 褐色 染缸 臟水3.指名學生讀,糾錯正音。重點指導“匙”的讀音。鑰匙(shi) 湯匙(chí)“匙”是多音字,在本課中讀音為“chí”4.【預設】臘八這一天,媽媽在灶臺熬制臘八粥,饞粥的八兒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后,終于和家人一起心滿意足地喝到了粥。圍繞“臘八粥”,課文主要寫了“等粥”“喝粥”這兩件事。“等粥”寫得比較詳細,“喝粥”寫得比較簡略。印象深刻的場景:①八兒盼望喝到臘八粥、八兒設想如何給一家人分粥、八兒對臘八粥樣子的猜測、八兒看到臘八粥。學習任務三:聚焦臘八粥,感受美味。1.【預設1】:我圈畫的是“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這幾個稱呼,我能體會到大家對于臘八粥的喜愛已經超越了年齡的界限,就算是老爺爺也像個孩子一樣愛吃臘八粥,可見臘八粥真的好喝。【預設2】:我圈畫的是“甜甜的”“膩膩的”“糊糊涂涂”這樣的用語,我能體會到作者用詞之妙:疊詞的使用使得文字讀起來有韻味,且富有童趣。【預設3】:我圈畫的是“嘆氣似的”,感覺這樣的描寫,使臘八粥有了生命力。 這段話中,先寫了臘八粥給人的總印象——甜甜的、膩膩的,接著寫了臘八粥的食材、制作過程等。人們對粥的喜愛之情隱含其中。2.指導朗讀,請學生完整地讀一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體會字里行間的聲、色、味,以及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學習任務四:仿寫練筆,練習表達學生自由交流。2.示例:如果你問我:“祁縣都有哪些美食呢?”我會自豪地告訴你:難道你沒聽說過中國美食在山西,山西美食在祁縣嗎?祁縣美食真不少,我最愛的當數刀削面了。刀削面被稱為“祁縣一絕”,廚師一手托住面團,一手拿著削面刀,只見刀過處,一條條活潑可愛的“小魚兒”跳入鍋中,又似片片柳葉上下翻飛。面熟后撈起一碗,澆上西紅柿炒雞蛋或者煎豬肉,單看那晶瑩剔透的面條和顏色鮮艷的湯汁,就足以讓人垂涎三尺了。吃一口削面,面條筋道有勁,再喝一口湯汁,滿口溢汁,香味兒十足。讓人不由得贊嘆:真是人間美味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