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滬粵版八年級物理作業設計單元作業設計 ——《第七章 運動與力》目錄:(概述)單元信息 1單元分析 1單元學習目標 3單元作業設計思路 3(課時作業)7.1 描述物體的運動 47.2 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107.3 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 167.4 探究物體受力時怎樣運動 22單元檢測作業單元復習作業 28單元檢測作業 30(后記)你學的怎樣? 34(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單元名稱物理 八年級 第二學期 運動與力單元 組織方式 √ 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課 時 信 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怎樣描述運動 第七章第一節2 怎樣比較運動的快慢 第七章第二節3 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 第七章第三節4 探究物體受力時怎樣運動 第七章第四節(單元分析)一、《課標》 要求:本章內容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屬于“運動和相互作 用”這一主題。這一主題涉及較多的物理概念和規律, 比較抽象, 教學時應注意 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發揮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 作用,讓學生經歷對知識的探究過程, 發展學生探 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具體內容如下:1.知道機械運動, 舉例說明機械運動的相對性; 舉例說明自然界存在多種多 樣的運動形式。知道世界處于不停的運動中。2.用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通過實驗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用速度公式 進行簡單計算。3.通過實驗, 認識牛頓第一定律。用物體的慣性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 現象。4.知道二力平衡條件。1解讀如下:1.機械運動是自然界中的一種基本運動形式, 也是與學生生活聯系最密切的 一種運動形式, 這里要求學生舉例說明機械運動的相對性, 強調不僅要簡單的知 道, 而且要練習身邊的實例加以說明。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不止機械運動, 電磁 運動, 熱運動, 還包括化學, 生物學中的運動, 天體運動等, 了解這些現象既可 以讓學生意識到運動的多樣性,又能讓學生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2.物理讓學生再次學習速度, 重在讓學生體會建立速度概念的科學方法, 使 學生理解速度是定量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讓學生通過實驗測量物體運動 的速度。關于速度的計算, 要求學生能利用公式在路程、時間、速度三個物理量 中有兩個求出第三個,不要求進行復雜的綜合計算。3.對于牛頓第一定律,《課標》既有過程要求, 又有知識要求, 應當讓學生通 過實驗觀察和科學推理, 認識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慣性是物體的普遍屬性, 生 活和生產中的許多現象都跟慣性有關, 要求學生能用慣性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 有關現象,通過對具體實例的分析和思考,體會慣性的存在。4.二力平衡條件在生活中有許多應用, 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物體浮沉條件等 后續知識的基礎, 《課標》要求讓學生知道,屬于了解水平。二、教材分析本章包括怎樣描述運動, 運動和力的關系兩部分。主要內容有: 機械運動及 運動的相對性, 速度, 牛頓第一定律, 慣性, 物體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 運動狀態。力與運動的知識及有關科學方法在初中力學教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 用,它是上一章 知識的延續, 又是繼續學習壓強浮力、功和能的預備知識,也 是學生高中進一步學習力學的基礎。本章的重點是速度的概念、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 難點是牛頓第一定律和物 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速度和慣性是力學中的基本概念, 這些概念在實際中有非常 廣泛的應用, 另外比值定義法對以后學習其他類似的物理量會有所幫助, 牛頓第 一定律是經典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即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它科學地、 定性地指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在力學發展史上,這一論斷具有劃時代意義。三、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雖然在生活中力對運動已經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 但是由于抽象 能力及認知結構尚不成熟, 其中有一些是基本正確的, 也存在不少不合理的觀念, 甚至是錯誤的經驗性認識, 因此學生對新知識有很強的求知欲, 而且能夠從物理 現象中歸納科學的規律,這都為接下來的學習和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單元學習目標)1.知道什么是機械運動; 知道要判斷物體是否運動首先要選取參照物, 舉例 說明機械運動的相對性; 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 知道世界處于不 停的運動中。2.知道速度的定義、公式、單位及物理意義, 會用速度公式進行計算; 知道 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了解一些物體的大致速度。3.認識、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內容; 知道什么是慣性, 會用慣性知識解釋自然 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通過實驗和推理, 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 體會“理 想實驗”的科學方法。4.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 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有兩個: 靜止和勻 速直線運動狀態;了解物體在非平衡力作用下運動狀態是變化的。(單元作業設計思路)單元作業設計基于對教材、學情、作業進行的合理分析, 關注育人價值,科 學設計學習目標和作業目標,設計中采用了分層設計的形式, 致力于為學生提供 具有自主選擇性、不同形式的內容作業, 注重基礎性和評價功能, 使學生的學習 潛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與挖掘。所設計的基礎練習區和素養挑戰區作業以物理課程標準為依據, 在單元學習 的基礎上, 深入研究教材系統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本單元的教學內容, 對教學 內容進行合理組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課外實踐區作業,都有一定的探究性, 充分考慮學生實際能力和成長環境, 作業內容和形式便于操作, 力圖讓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 體驗由生活走進物理, 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學科特點,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和思維品質的全面發展。確定本單元的知識系統,目的在于檢查學生對基本知識與技能和有關物理 概念理解程度, 實現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統一提升,全面實現學科素養的目標。3《7.1 怎樣描述運動》課時作業一、教學目標:1.知道什么是機械運動;知道要判斷物體是否運動首先要選擇參照物;知道機 械運動的相對性。 2.知道自然界存在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意識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處于永恒的 運動中。 3.通過對大量生活事例的觀察和分析,認識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培養初步的 觀察能力,學習從具體現象中歸納、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方法。 4.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判斷物體是否運動。 5.通過學習自然界運動形式的多樣性,意識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處于永恒的 運動之中,樹立“物質是運動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二、學情分析在生活中,八年級學生對運動已經有了豐富的感性知識,也具有了一定的 歸納總結能力,能從物理現象中歸納出科學規律,對新知識有很強的求知欲, 能通過觀察、討論等學習活動,獲得知識。但學生對參照物比較陌生,生活中 所說的運動和靜止,大都是以地面為參照物。在學生的日常觀念中認為大地是 靜止的,所以選“運動的物體”為參照物并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需要克服學 生頭腦中前概念的影響。三、教學重難點:重點: 1.參照物的認識和理解;2.通過大量的生活事例,認識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難點: 選“運動的物體”為參照物并判斷物體的運動經情況。 2.運動與靜止的 判斷及其相對性。預習作業一、作業目標 1.通過作業 1,初步認識機械運動。 2.通過作業 2,知道自然界存在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意識到宇宙中的一切事 物處于永恒的運動中。二、作業內容(時間 10 分鐘) 1.觀看北京冬季奧運會,說一說什么是機械運動,你是如何認識運動和靜止 的? 2.查閱資料,收集一些關于天體運動、地質運動、微觀粒子運動、電磁運動、 生命運動的相關視頻, 談談你對運動的多樣性的感受?并利用常用物品設計實 驗,說明組成物質的微粒在不停地運動。答案 答案合理即可作業分析 難度 √ 較易 □中等 □較難來源 □引用 □ 改編 √ 原創三、作業評價 為便于作業后的精準評價和及時矯正, 將學生答題情況預設三個層次, 其中 A 層次最高, C 層次最低(下同)。4作業目標 等第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目標 1 觀看視 頻,參 與作業 C 觀看視頻并能說 出自己對機械運 動的認識 B 觀看視頻能科學表 述機械運動, 對運動 和靜止提出自己的 見解 A目標 2 收集資 料,參 與作業 C 收集資料,能夠 表述自己對運動 多樣性的感受 B 收集資料豐富, 表述 科學準確, 能做出新 的實驗設計 A自我評價: 我的學習感受是怎樣的呢?請在對應的目標等級上打勾! 感悟與收獲:四、設計意圖 預習第一項作業通過讓學生在收集觀看真實情境的活動中, 引發學生深入思 考“什么是機械運動”,初步體會運動和靜止, 調動學生頭腦中對于“機械運動” 的一些實例的認識,并初步體會課本中對于機械運動的科學描述 預習第二項作業給予自然界中多種運動形式關鍵詞的方式給學生搭建了思 維腳手架, 激發學生潛在發展水平, 通過觀察、查閱資料等方式充分培養學生自 主學習和思考的能力, 為后期利用身邊的物體設計實驗, 說明組成物質的微粒在 不停的運動做好了準備。 分層評價設計有利于教師課堂上對學情的把握更加的充分, 從而對突破教學 重難點更加游刃有余。課堂作業一、 作業目標 1.通過作業 1,讓學生對參照物的理解更加深刻,突破深入認識機械運動的定義 這一難點。 2.通過作業 2,讓學生對鞏固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有更直觀的認識和理解。 3.通過作業 3,讓學生知道自然界存在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意識到宇宙中的一 切事物處于永恒的運動中。二、作業內容(時間 5 分鐘) 1.觀察以下圖片,回答以下問題:5(1) 對比兩幅圖,判斷哪個小孩運動了?哪個沒有動? (2) 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 (3) 總結一下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的方法? 2.做一做:將書本放在桌面上, 把橡皮放在書本上,推動書本沿桌面緩慢并緩慢 拖動書本在桌面上水平前進,思考: (1) 以書本為參照物, 橡皮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以桌面為參照物, 橡皮是運動 的還是靜止的? (2)你還能列舉哪些生活的實例,說明運動的相對性? 3.展示課前收集到的收集一些關于天體運動、地質運動、微觀粒子運動、電磁運 動、生命運動的相關視頻和實驗設計,并表達自己對運動的多樣性的認識。答案 1. (1) 1 號和 2 號動了,3 號和 4 號沒動(2)(3)答案合理即 可 2.靜止;運動 ;答案合理即可 3.答案合理即可作業 分析 難度 √ 較易 □中等 □較難來源 □引用 □ 改編 √ 原創三、作業評價作業目標 等第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目標 1 參 與 活 動 并 回 答 問 題 C 積極參與并能 表述依據 B 積極參與并能夠總 結結論, 科表述自 己的觀點 A目標 2 參 與 活 動 并 回 答 問 題 C 積極參與活動 并正確回答問 題 B 能將所學物理知識 與實際情境聯系起 來,說明運動的相 對性 A目標 3 參 與 活 動 并 能 夠 表 述 運 動 的 多樣性 C 積 極 參 與 活 動,科學表述 運動的多樣性 B 積極參與活動, 科 學表述自己設計的 實驗方案 A自我評價: 我的學習感受是怎樣的呢?請在對應的目標等級上打勾! 感悟與收獲:四、設計意圖 第一項作業設計重視學生通過語言描述讓學生將機械運動的認識從感性上升 到理性上來,建立“參照物”、“運動”以及“靜止”的概念,為深入認識機械運 動和運動的相對性打下基礎。 第二項作業讓同學們更形象地理解運動的相對性,并以活動為基礎引發學生 的思考,不僅僅是簡單地知道“機械運動”具有相對性,而是要知道機械運動相 對性及其特點,并能用身邊的事例加以說明, 推動學生的思維向更深層次的發 展。 第三項作業不僅僅讓學生認識到運動的多樣性,更是讓學生在喜愛的活動中6(永不停息的運動世界這一思想,能用科學的知識和語言說明實際問題。) 來學習,希望學生在自己設計實驗和表達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我們生活在一個課后鞏固一、作業目標 1.通過作業 1、2、3,理解機械運動的概念,檢測能否根據參照物能夠判斷物 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2.通過作業 4、5、6、7、8,鞏固對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理解,檢測能否根 據情景判斷所選擇的參照物,能舉例說明運動的相對性。 3.通過作業 8、9,將生活和相關知識點線面融合,對相對運動形成深刻的認 識,形成知識體系的認知。 4.通過作業 10,跨學科解決實際問題,提升科學素養,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 語言表達能力。二、作業內容 基礎練習區(8 分鐘) (...)1.下列所舉各類 運動 中不屬于機械運動的是( ) A.拋出的籃球在空中運動 B.運動員在冰面上滑行運動 C.植物的生長 D.春風拂面 2.如圖所示,一只白鷺正平行于水面飛行。若以白鷺為參 照物,它在水中的倒影是 的;若以岸為參照物,白 鷺是 的。(均選填“運動”或“靜止”) 3.(1)飛行員在回憶飛機俯沖的情景時說:“大地迎面而來”,他是以 做 參照物的。 (2) 早晨, 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 是以 為參照物的。地球同步衛星靜 止在高空中是以 為參照物的。 4.下圖為高空跳傘運動員在極速下降過程中的一 個畫面,在圖示的情景中,以地面為參照物, 運動員是 的,以其中一個運動員為參 照物,其他運動員是 的。(選填“靜 止”或“運動”) 5.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古詩詞詞句優美,蘊含了豐富的物理知識。下列說法不正 確的是 ( ) A.“我自仰頭朝天望, 天高月色照我面。忽然月羞躲云中, 原是晚云遮明月。 ” 其中“原是晚云遮明月”是以月為參照物 B.“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輕舟”的運動是以船上乘客為參照 物 C.“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青山相對出”是以船為參照物的 D.“坐地日行八萬里, 巡天遙看一千河。 ”“坐地日行八萬里”是以地軸為參照 物 6.春天來了, 老師和同學們乘車前往郊外春游。老師看到汽車開動后還有同學在 車內走動, 連忙站起來大聲對同學們說:“汽車行駛過程中, 大家坐著不要動!”, 談談你對這里的“坐著不要動”的理解。77.小明說:“并非一切物體都在運動, 山嶺、樹木都是靜止的”針對他的這種說 法,請談談你的觀點。 素養拓展區(5 分鐘) 8.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勻速行駛, 兩車相遇時, 甲車座位上的乘客從 車窗看到地面上的樹木向東運動,看到乙車向東運動,由此可判斷 ( ) A. 甲、乙兩車都向東運動 B. 甲、乙兩車一定向西運動 C. 甲車向西運動,乙車一定向東運動 D. 甲車向西運動,乙車可能向西運動 9.一列車由北向南在雨中行駛, 坐在窗口的乘客看到雨滴相對車窗豎直下落, 則 ( ) A. 窗外有風,但無法判斷風的方向 B. 窗外有風,而且是由北向南的風 C. 窗外有風,而且是由南向北的風 D. 窗外沒有風,站在鐵軌邊的人看到雨滴是豎直下落的 課外實踐區 10.閱讀短文,動手制作并回答問題: 特技攝影 請大家參與一起做一個“特技攝影”的模擬實驗。首先在一張窄長的硬紙片上 畫出房屋、樹木和白云,再在一張寬卡片的下方畫出兩條橫線代表公路,在公 路上畫一輛汽車,并在寬卡片的上部兩側各開一條窄縫,使窄紙片恰好能插入,如圖所示。然后向左迅速拉動窄紙片,你會看到 汽車在公路上飛馳。 由模擬實驗可知,拍攝汽車在公路上奔馳時,先拍出 汽車在公路上靜止的鏡頭,再拍出作為迅速移動的背 景:樹木、田野、山林等。然后再將兩組畫面放入特技機里疊合,人以迅速移動的背景作參照物時,也會產生汽車在公路上“飛 奔”的效果。 (1) 根據材料,模仿這種攝影技巧,拍攝“武藝高強”的人“飛檐走壁”的鏡 頭,你應該如何做? (2) 請同學們嘗試動手制作“特技攝影”“武藝高強”“飛檐走壁”或“孫悟 空騰云駕霧”等電影特技模擬實驗,體會運動的相對性所帶來的神奇的視覺效 果(任選其一)。答案 1. C 2.靜止;運動 3.地面;地面;地球 4.運動;靜止 5.B;6.答案合理即可 7.答案合理即可 8.B 9.B 10.答案合理即可8三、作業評價作業目標 等第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目標 1 正確認識機械 運動 C 根據參照物 能夠判斷物 體運動情況 B 在復雜素材 和問題中判 斷物體運動 情況 A目標 2、3 理解生活中運 動的相對性并 根據情景選擇 合適的參照物 C 會用規范的 語言表述具 體實例中運 動的相對性 B 在復雜的實 際情境中靈 活運用運動 的相對性 A目標 4 能夠閱讀并理 解材料完成填 空部分 C 會模仿短文 內容使用材 料做實驗 B 能用規范語 言表述實際 問題中的物 理知識 A教師評價: 教師寄語: 感悟與收獲:四、設計意圖 與此知識點有關的課標要求是:知道機械運動,舉例說明機械運動的相對 性,此項作業的基礎練習區和素養提升區,題目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可以較 好地達到檢測效果,更有利于教師課后分層指導,另外考慮到學生在語文詩詞 和天體運動及復雜的生活實際情境中不能正確地理解和判斷物體運動情況和選 擇參照物,不善于用規范的物理語言描述實際問題,因此設計對應的練習,意 在讓學生提升對相關知識的認識。 課外實踐區的作業涉及到物理、美術、攝影等相關領域知識,實踐性強,既可 以加深學生對運動的相對性的理解,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利用身邊的物體設計制 作屬于自己的“特技”,同時鍛煉了學生查閱資料,收集信息和語言表達能力。9《7.2 怎樣比較運動的快慢》課時作業一、教學目標:1.知道速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知道什么是 勻速直線運動,什么是變速直線運動。 2.通過閱讀、觀察和討論,感知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知道物 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 3.通過學習,經歷思考與討論,將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提升學生安 全意識,激發興趣,從中體驗到科學方法的魅力,啟迪學生用科學的方法研究 我們周圍的物理現象。二、學情分析速度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 能很全面具體的探討。因此,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降低教學 梯度,注重基礎教學,同時,盡量運用實物演示、多媒體課件等使教學形象直 觀。每個知識點都盡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出發,經過分析歸納形成概念, 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學有所得,享受到獲 得知識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三、教學重難點:重點: 讓學生經歷建立速度的過程,理解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我們周圍的物理現 象難點: 速度的計算過程和單位換算預習作業一、作業目標 1.通過作業 1,2 題,知道物體運動有快慢之分,知道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2.通過作業 3,4,5,7 題, 知道速度的概念, 對生活中常見交通工具速度有一定的 估測,了解物體有不同的運動狀態 。二、作業內容(時間 10 分鐘) 1.百米賽跑中怎樣比較誰跑的快? 2.百米賽跑在到達終點前,怎樣比較誰跑得快? 3.速度就是表示物體 的物理量;物理學中,把物體 與 的比叫 做速度,速度公式: 4.直線運動有什么特點?你知道哪些變速直線運動? 5.速度是用來描述物體 的物理量。一個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5s 通過 10m 的路程,則他的速度是 m/s,其物理意義是 6.某戰斗機4s 內飛行 200m,汽車 60s 行駛 1800m,問誰運動得快?你是怎樣判 斷的? 7.查閱相關資料估測以下交通工具的速度:人步行,自行車,電瓶車,汽車。 了解為何國家規定不滿 14 周歲青少年禁止騎電瓶車。10答案 1.用時短的跑得快 2.在前面跑得快 3.運動快慢,路程,時間, v=s/t 4. 合理即可 5.運動快慢 2 該物體每秒運動 2 米。 6.合理即可作業分 析 難度 √ 較易 □中等 □較難來源 □引用 □ 改編 √ 原創作業目標 等第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目標 1 通過生 活經驗 能完成 的部分 C 具有一定的閱讀 能力和提取信息 能力 B 具備邏輯思維能力 解決實際問題 A目標 2 通過生 活經驗 能完成 的部分 C 具有一定的閱讀 能力和提取信息 能力 B 能夠建立物理模型 解決實際問題 A三、作業評價 為便于作業后的精準評價和及時矯正, 將學生答題情況預設三個層次,其中 A 層次最高, C 層次最低(下同)。 自我評價: 我的學習感受是怎樣的呢?請在對應的目標等級上打勾! 感悟與收獲:四、設計意圖 通過預習課本內容清晰了解物體的運動快慢的基礎知識。 通過閱讀、觀察和 生活經驗,建立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提升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物理的認知能力。課堂作業二、 作業目標 1.通過第 1,2,3,5 題明確速度不同單位之間的換算,會用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2.通過第 4 題增加學生對圖像表示物體運動快慢方式的認知以及不同運動種類的 理解二、作業內容(時間 5 分鐘) 1、5 m/s = ( )km/h 36 km/h = ( ) m/s 2、長為 360m 的火車, 勻速通過一個長為 1800m 的隧道,如果該火車通過隧道所 用時間是 144s,問:火車的速度是多少km/h? 3、甲乙兩車通過的路程之比是 1:2,運動的時間之比是 2:3,求甲乙兩車的速度 之比?114、一輛汽車正在平直的公路上運動, 用、和分別表示汽車運動的路程, 速度和 時間。分別列舉下面四個圖象反映汽車在做什么運動? 5、某艦發射火箭彈,艦艇上炮手發現火箭彈發射后,經過 4s 擊中目標,同時看 到爆炸的火光, 已知該艦艇距離爆炸目標 2040m,已知聲速 340m/s,不計光的傳 播時間。求: (1)而在發射后經過了多長時間能聽到爆炸聲? (2)火箭彈的飛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 2. 18,10 2.54 3.3:4 4.①靜止, ②③勻速直線運動, ④加速 運動 5. (1) 10s (2) 510m/s作業 分析 難度 較易 √ 中等 □較難來源 □引用 √ 改編 √ 原創三、作業評價作業目標 等第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目標 1 對 本 節 概 念 有 清 晰 認知 C 對復合單位的 邏輯關系深入 理解 B 具有分析問題的思 維,解決問題的能 力 A目標 2 對 本 節 概 念 有 清 晰 認知 C 對圖像以及不 同運動關系深 入理解 B 具有物理思維的準 確性,深刻性 A自我評價: 我的學習感受是怎樣的呢?請在對應的目標等級上打勾! 感悟與收獲:四、設計意圖 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學生建立速度的過程,理解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我們周圍的 物理現象,速度的計算過程以及單位的換算也是要注意的。12課后鞏固一、作業目標 1. 第 1,4,7 題加深對運動概念、不同運動情況、速度的理解。 2.通過第 2,3,5,8,9 題鞏固運用速度公式進行計算,建立安全意識。二、作業內容 基礎練習區(8 分鐘) 1、下面的成語中與物理學描述運動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 ) A. 老牛破車 B. 電炮火石 C. 一日千里 D. 蝸行牛步 2、甲、乙兩車均做勻速直線運動, 甲車速度是乙車速度 3 倍。若甲、乙兩車所 用時間之比 2:1,則通過的路程之比為( ) A. 1:6 B. 6:1 C. 3:4 D. 4:3 3、一列長為 400m 火車正以 36km/h 的速度勻速行駛。求: (1)求火車所行駛 18km 的路程所用時間; (2)36km/h 合多少 m/s? (3)若火車完全通過某隧道用時 200s,問該隧道長度為多少? 素養拓展區(5 分鐘) 4、如圖所示, 甲、乙兩個圖象分別描述了做直線運動的兩個物體 A,B 的運動 情況根據圖象得出的信息正確的是( ) A. B 物體作 3m/s 勻速直線運動 B. A 物體作變速運動 C. B 的速度大于 A 的速度 D. B 物體運動6m 距離,需要用時 3s。 5、如圖所示是測量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實驗. (1) 本實驗能用到的測量工具是 (至少寫出 2 種)。 (2)寫出該實驗的實驗原理公式________。 (3)實驗中木板的坡度應該 (“小”或“大”)。 課外實踐區 6、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東開始直線運動,它們運動的圖像如圖 所示,由圖像可知:13(1)甲車的速度 ______ m/s,若甲車以這個速度繼續運動, 當乙車通過 40m 的路程,所需時間 t= s; (2)運動最慢的小車是 ; (3)若以丙車為參照物,則乙車 ______(選填“靜止” 、“向東運動”或“向西運 動”);在相同時間內甲運動的路程是丙運動路程的 倍。 7、關于勻速直線運動速度公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物體通過的路程 s 越大,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 v 越大 B. 物體用時 t 越小,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 v 越大 C. 物體運動的速度 v 和路程 s 成正比,與時間t 成反比 D. 物體運動的速度 v 由 s 和 t 之比決定但與s ,t 的大小無關 8、一輛長為 60m 的大型貨車,在勻速通過 140m 長的大橋時,所用時間是 10s,它以同樣的速度通過另一座 400m 的橋,需要的時間( ) A.17s B. 23s C. 20s D. 30s 9、研究發現:人在飲酒后駕車的應急反應時間是未飲酒時的 2-3 倍,反應時 間是指司機從看到意外情況到踩剎車需要的這段時間;在反應時間內汽車要 保持原速前進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叫反應距離。如圖所示,某人酒后駕車沿 馬路直線行駛,車頭中央距馬路邊沿 3m,車在到達某位置時,發現一人正從 路邊出發闖紅燈過人行橫道,此時汽車的速度為 15m/s,距離人的行走路線為 30m,若該司機的反應距離是 18m,剎車后汽車由于慣性還要繼續行駛,再經 過 1s 剛好駛到人的行走路線。 (1)求這輛汽車的反應時間是多少? (2)人以多大的速度勻速行走,剛好不會出現安全事故? (提示:該車的寬度約 1.8m) (3)請你為駕駛人員和行人各提出一條文明交通警示語。答案 2. C 2.B 3. (1)0.5h (2)10 (3)1600m 4.D 5. (1)刻度尺,停表 (2) v=s/t(3)小 6. (1) 4,10 (2)丙(3)向東運動, 4 7.D 8.B 9. (1) 1.2s (2) 0.95m/s (3)合理即可14三、作業評價作業目標 等第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目標 1 加深對概念的 理解 C 理解速度不 同表達方式 B 熟練掌握速 度不同的表 示方法 A目標 2 理解速度公式 會 C 進行簡單速 度計算 B 復雜的實際 情境中進行 運動相關計 算 A教師評價: 教師寄語: 感悟與收獲:四、設計意圖 觀察、分析、歸納、抽象出物理模型、概念、規律, 讓學生不斷體驗物理與 生活的聯系, 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 培養應用物理與物理認知能力, 建立安全 意識。 幫助學生總結經驗, 積累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培養思維的準確性, 深刻性, 靈活性。15《7.3 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課時作業一、 教學目標1.認識牛頓第一定律,并能用語言表述。 2.知道什么是慣性,并能用慣性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3.經歷“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的過程, 認識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科學 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4.通過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 形成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尊重自然規律 的科學態度。5.通過慣性知識的應用,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二、 學情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復 合體, 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初二學生由于平均年齡比較低, 抽 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尚不成熟, 因此在理解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牛 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慣性概念的建立, 要求學生的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 理性, 因此這是本節的難點。同時雖然學生對慣性有些感性認識, 但由于知識的 局限性, 會產生物體只有在運動狀態發生變化時才有慣性的錯誤認識, 這也是學 生學習本節的一個障礙。三、 教學重難點重點:“理想實驗”法,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難點: 牛頓第一定律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是不符的,而且該規律不是從實驗中直 接得出,而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推理概括出來的,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 因此, 讓學生確信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內涵,是本節教學的難點。課前預習 一、作業目標 1. 通過作業 1 至 4 題, 了解牛頓第一定律,并嘗試理解其中關鍵詞的含義, 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 通過作業 5,知道慣性的概念,慣性有利有弊。 二、作業內容(時間 6 分鐘) 1.原來靜止的物體,如果不受任何力,則保持 。 2.原來運動的物體,如果突然不受任何力,則保持 。 3.牛頓第一定律的意義:指出力不是 原因, 而是改變 原因。 4.物體保持 的性質叫做慣性。牛頓第一定律又稱為定律。 5.慣性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有時要利用,有時要預防其危害。 (1)列舉生活中利用慣性的例子:; (2)列舉生活中防止慣性的例子:16答案 1. 靜止 2.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維持物體運動 物體運動狀態 4.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慣性 5.答案合理即可作 業 分 析 難度 較易 □中等 □較難來源 引用 □ 改編 □ 原創三、作業評價作業目標 等第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目標 1 通 過 閱 讀 課 本 能 完 成 填 空部分 C 通 過 活 動 一 體 會 “理想實驗”的科 學方法,認識牛頓 第一定律 B 能應用牛頓第 一定律解釋簡 單的問題 A目標 2 通 過 閱 讀 課 本 能 完 成 填 空部分 C 通過活動二知道什 么是慣性,一切物 體都有慣性 B 用一分為二的 觀點看待慣性 的利與弊 A自我評價: 我的學習感受是怎樣的呢?請在對應的目標等級上打勾! 感悟與收獲:四、作業分析和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課本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并能用語言表述。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 狀態的原因, 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 通過實例 初步理解什么是慣性。知道慣性時刻伴隨著我們,慣性有利也有弊。通過閱讀、 觀察、查閱資料等充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歸納的能力。課堂練習 一、作業目標 1.通過作業 1,回顧“探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實驗過程, 認識伽利略“理想 實驗”的科學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2.通過作業 2,初步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3.通過作業 3 至 7 題, 認識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能利用慣性解釋生活中簡單的 慣性現象,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習慣及語言表達能力。 二、作業內容(時間 8 分鐘) 1.在研究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實驗中,用 同一小車從同 一斜面 的同一高度滑下,接著在材料不同的平面上繼續 運動,分 別停在圖中所示位置 ( 1)為了得出科學結論,三次實驗中小車每次都從斜面 上同一位置由靜止自由下滑,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小車到 達平面時具有相同的 。17(2) 三次實驗中,小車在 表面上停止得最慢,是因為在該表面受到的 阻力最 。 (3) 進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絕對光滑(小車不受阻力),則小車會在水平面 上做 運動。 (4)牛頓第一定律 用實驗來直接驗證。(填“能”或“不能”) (5)實驗說明了物體的運動 (填“需要”或“不需要”)力維持, 力是 的原因。 (6)本實驗主要采用了 和理想實驗兩種研究方法。 2.如圖所示,用 10N 的水平推力 F 去推一個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物體做勻 速直線運動, 若物體所受的外力同時消失, 物體將 ( ) A.馬上靜止 B.運動一段后停下 C.做勻速直線運動 D.不能確定 3.關于慣性,下列說法中正 確的是 ( ) A.靜止的物體才有慣性 B.做勻速直線 運動的物體才有慣性 C.物體的運動方向改變時才有慣性 D.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4.一輛汽車分別以 6m/s 和 4m/s 的速度運動時,它的慣性大小( ) A.一樣大 B.速度為 4m/s 時大 C.速度為 6m/s 時大 D.無法比較 5.我國規定, 汽車司機和乘客必須系安全帶, 它是為了減輕下列哪種情況對人 帶來的危害( ) A.高速行駛 B.快速起動 C.緊急剎車 D.上述各項都可以 6.運動員拋出的鉛球由于 能在水平地面上向前運動;而它的速度 漸漸變小,這是由于 。 7. 洗 衣 機 脫 水 時 , 衣 服 和 水 被 一 起 甩 出 , 當 碰 到 桶 壁 時 衣 服 會 ,但衣服中的大量水分因為具有 ,還要繼 續 ,所以水和衣服會脫離開來,從而達到脫水的目的。 [信息鏈接] 物體的慣性越小,運動狀態越容易改變,物體的慣性越大,運動狀態越不 容易改變。例如:為了能夠靈活地改變速度,調整方向,殲擊機不僅做得輕巧, 作戰中有時還需要甩掉副油箱;讓足球和鉛球都靜止在地面上,足球輕輕一 踢就能運動起來,但要使鉛球運動起來卻不那么容易;小轎車轉彎靈活,起步 很快,而火車起步卻很慢。這些現象充分說明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容易程度 與物體的 有關,即物體的慣性與物體的 有關,且物體的 越大,慣性越大。答案 1. (1) 速度(2) 毛巾 大(3) 勻速直線 (4) 不能(5) 不需要 改變物 體運動狀態(6)控制變量 2.C 3.D 4.A 5.C 6.慣性 受到摩擦力 7.停 止向外運動 慣性 向外運動 [信息鏈接]質量 質量 質量18三、作業評價作業目標 等第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目標 1 認識牛頓 第一定律 C 經歷“探究運動和 力的關系”的過程, 認識伽利略“理想 實驗”的科學方法 B 能應用牛頓 第一定律解 釋具體的問 題 A目標 2 知道什么 是慣性 C 知道慣性是物體的 基本屬性 B 能利用慣性 解釋相關現 象 A自我評價: 我的學習感受是怎樣的呢?請在對應的目標等級上打勾! 感悟與收獲:四、 作業分析和設計意圖通過習題的設置首先讓學生回顧實驗設計的思路, 運用的方法, 觀察到的現 象,感受認識真理的過程充滿艱辛。答題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內化和情感價值觀 的升華。接下來考查了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 問題; 最后考查學生對慣性的理解, 能否用慣性解釋相關現象, 提高學生的科學 素養。信息鏈接可以使學生明確慣性是物體的基本屬性, 它的大小只與質量有關。課后鞏固 一、作業目標 1.通過基礎練習題,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并能用語言表述,結合這一定律, 能夠對假設不受力的物體的運動情況作出推測; 理解慣性概念, 并能利用慣 性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 2.素養拓展區給學有余力的同學大展身手的機會,起到培優拔尖的作用。 3.課外實踐區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慣 性知識的應用也使同學們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二、作業內容(時間 15 分鐘) 基礎練習區 1.如右圖, 在航天飛行器中處于失重狀態的宇航員, 其身 體 慣性。(沒有/仍具有) 每當航天員出艙活 動時, 總要用一條“繩子”跟飛船相連。試用牛頓第一定 律分析,這條繩子有什么作用?192.如右圖, 一只鋼球從圓槽的頂端滑下,若滑到最低點(O點)時,鋼球受到 的一切外力同時消失,則鋼球的運動路線是( ) A . 1 B .2 C .3 D .4 3.關于慣性,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靜止的物體沒有慣性,運動的物體才有慣性 B.物體運動速度越大,其慣性越大 C.物體慣性的大小與運動狀態有關 D.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4.生活中人們常常利用物體的慣性,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標槍運動員通過助跑提高成績,利用了運動員自身的慣性 B.緊固錘頭時撞擊錘柄的下端,利用了錘柄的慣性 C.拍打窗簾清除上面的浮灰,利用了窗簾的慣性 D.將臉盆里的水潑出去,利用了水的慣性 5.如圖所示為小車載著木塊向右運動過程中發生的現象,下列判斷正確的 是( ) A.都是小車突然減速時發生的 B.都是小車突然加速時發生的 C .圖甲是小車突然減速時發生的 D.圖乙是小車突然減速時發生的 素養拓展區 1. 小車突然運動和突然停止時表現出的慣性現象,如圖: (1)突然拉動小車時,你看到什么現象? (2)小車突然停止時,你又看到什么現象? 2.子彈離開槍膛后能繼續飛行,是因為( ) A.子彈受到一個向前的推力 B.子彈具有慣性 C.子彈受到的慣性大于空氣對它的阻力 D.子彈受到慣性的作用 3. 關于慣性,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百米賽跑運動員到達終點不能馬上停下來,是由于運動員具有慣性 B.汽車駕駛員和乘客需要系上安全帶,是為了減小汽車行駛中人的慣性 C.行駛中的公交車緊急剎車時,乘客會向前傾,是由于慣性力的作用 D.高速公路嚴禁超速,是因為速度越大,慣性越大 課外實踐區 (任選其一) 1.在百科全書或互聯網上查找有關牛頓和伽利略的資料,制作一份關于兩 位偉大科學家的小報告。 2.許多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和傷害都與物體的慣性有關, 為了減小此類事故 的發生,在公路交通管理中有許多要求和措施,寫出你所知道的任意兩條, 并與同學家人交流。20(1) ; (2) 。 3.觀察生活中的慣性現象,并做好記錄,寫一篇題為“生活中的慣性現 象”的小論文。答案 基礎練習區:1.如果沒有這條繩子,航天員出艙后一旦處于運動狀 態, 將一直運下去。很難停下或再回來。有了這條“繩子”,可以 防止以上現象的發生。 2.B 3.D 4.D 5.C 素養拓展區 :1. (1) 木塊向后傾倒(2)木塊向前傾倒 2.B 3.A 課外實踐區: 答案略三、作業評價作業目標 等第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目標 1 知道牛頓第一定 律 C 知道牛頓第 一定律成立 的條件 B 運用牛頓第 一定律解決 具體問題 A目標 2、3 知道慣性是物體 的基本屬性 C 知道慣性的 利與弊 B 會用規范的 語言解釋各 種慣性現象 A目標 4 能夠閱讀并理解 材料完成填空部 分 C 會利用短文 內容,使用 材料做實驗 B 感受到科學 就在身邊, 能夠學以致 用 A教師評價: 教師寄語: 感悟與收獲:四、 作業分析和設計意圖與此知識點有關的課標要求:通過實驗,認識牛頓第一定律。用物體的慣 性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此項作業的基礎練習區和素養提升區,可 以達到檢測的效果,有利于教師課后分層指導。另外考慮到學生不善于用規范 的物理語言描述實際問題,因此設計對應的練習,意在讓學生提升對相關知識 的認識。課外實踐區的作業涉及到物理、語文、交通等相關領域知識,實踐性強, 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家在物理規 律發現過程中經歷的曲折,感悟物理學家善疑勤探的科學精神,還可以鍛煉學 生查閱資料,收集信息和語言表達能力。21《7.4 探究物體受力時怎樣運動》課時作業一、教學目標1.讓學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使學生會應用二力平衡條 件,知道物體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運動情況。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 問題的能力。 3.在二力平衡條件的探索實驗中,滲透物理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和物理思想的教 育,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二、學情分析在上一節的基礎上,同學們對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情況已經有了比較深的認 識,,本節課希望學生通過物理實驗對二力平衡的條件有較好的掌握,實驗難度不 大,但需要√隊配合。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同學們對運動和力有更深的了解,能夠 根據受力分析推斷運動情況,或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判斷受力情況。三、重點難點教學重點:二力平衡條件,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教學難點:1.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是指速度的大小或方向發生變化2. 物體受非平衡力時運動和力的關系課前預習 一、作業目標 1.通過作業 1,復習知道物體的運動狀態。 2.通過作業 2,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和平衡力。 3.通過作業 3,知道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和力的關系。 二、作業內容(時間 10 分鐘) 1.課本 P56 圖 7-37 中, 它們的狀態分別是 、 、 。 2.一個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保持 或做 狀態, 我們就說, 這兩個力互相平衡, 或者說物體處于二力平衡狀態。這一對力叫做平 衡力。 3.課本活動 3,A、B、C 實驗中物體的運動狀態是 、 、 。答案 1.靜止 靜止 勻速直線運動 2.靜止 勻速直線運動 3.改變 改變 改變作 業 分 析 難度 較易 □中等 □較難來源 引用 □ 改編 □ 原創22三、作業評價為便于作業后的精準評價和及時矯正, 將學生答題情況預設三個層次, 其中 A 層次最高, C 層次最低(下同)。作業目標 等第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目標 1 通過圖片示例復 習得到物體的運 動狀態 C 能通過速度 的變化判斷 出物體的運 動狀態 B 知道物體處于靜 止和勻速直線運 動狀態是平衡狀 態 A目標 2 通過閱讀課本, 能完成填空部分 C 體會什么是 二力平衡 B 會判斷物體是否 處于二力平衡 A目標 3 知道物體的運動 狀態有加速,減 速,曲線運動等 C 知道物體處 于這些狀態 時物體受非 平衡力作用 B 物體的運動狀態 的改變是因為受 非平衡力的原因 A自我評價: 我的學習感受是怎樣的呢?請在對應的目標等級上打勾! 感悟與收獲:四、設計意圖通過預習課本內容,了解物體的平衡狀態和二力平衡的概念。結合生活經驗 , 理解平衡狀態的兩種情況,并延伸至生活中歸納身邊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的特點, 進而自主總結二力平衡的概念。通過閱讀、觀察等充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知識遷移和總結歸納的能力。分層評價設計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更直觀的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更 精準的把握學情, 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更有針對性的鞏固教學重點, 突破教 學難點,使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課堂練習 一、作業目標: 1.通過作業 1、2、3,感受平衡力和平衡狀態之間的相互聯系。 2.通過作業 4,根據具體情況,判斷運動和力的關系。 二、作業內容(時間 8 分鐘) 1.下列情況中,物體受到平衡力的是( )。 A.空中加速俯沖的小鳥 B.從螺旋滑梯上勻速滑下的小孩 C.勻速通過彎道的 D.靜止在桌面上的墨水瓶 2.一個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運動狀態不變,這是因為( ) A. 物體一定沒有受到任何力 B.物體一定受到兩個平衡力作用 C.物體所受合力一定為零 D.物體可能受到兩個平衡力作用 3.如圖所示,下列各圖中,物體能處于平衡狀態的是( )234.如圖 7-45 所示,小車在斜面上由靜止開始加速下滑,是由于它受到 力 的作用;在水平面上運動一段距離后停下來,是由于它受到 力的作用, 歸納起來,說明力的作用可以改變物體的 。答案 1.D 2.D 3.C 4.重力 摩擦力 運動狀態作 業 分 析 難度 較易 中等 □較難來源 引用 改編 □ 原創三、作業評價作業目標 等第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目標 1 知道平衡力和 平衡狀態 C 會根據物體的 運動狀態判斷 物體是否處于 平衡狀態 B 平 衡 力 和 平 衡 狀 態 之 間 的 相 互聯系 A目標 2 知道物體受非 平衡力作用時 運動狀態改變 C 會自己受力分 析知道是哪個 力讓物體運動 狀態發生改變 B 準 確 判 斷 物 體 所 受 的 非 平 衡 力 F 與運動速度 v 有什么關系 A自我評價: 我的學習感受是怎樣的呢?請在對應的目標等級上打勾! 感悟與收獲: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本節課的重點是二力平衡條件, 難點是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是指速度的 大小或方向發生變化, 物體受非平衡力時運動和力的關系。習題素材來源于生活, 給學生熟悉感, 結合學生已有認識, 旨在考察學生對平衡狀態及二力平衡條件的 理解和準確判斷, 同時考察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仔細審題抽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和 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24課后鞏固 一、作業目標 1.通過作業 1、2、3、4 加深對平衡力、平衡狀態和二力平衡知識的理解。 2.通過作業 5、6,會區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會利用二力平衡知識和相互作用 力知識解決相關問題。 3.通過作業 7,拓展“合力和分力”,提高閱讀材料提取知識信息并應用其解決相 應問題的能力。 二、作業內容(時間 15 分鐘) 基礎練習區 1.舉重比賽要求運動員將杠鈴舉過頭頂后在空中靜止幾秒鐘,在此狀態下,下 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杠鈴受到的重力和運動員對杠鈴的支持力 是一對平衡力 B.運動員受到的重力和運動員對地面的壓力 是一對平衡力 C.運動員對地面的壓力和地面對運動員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D.杠鈴對運動員的壓力和運動員對杠鈴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2. 起重機的鋼絲繩上吊著一個重物,比較下面三種情況鋼絲繩對重物拉力的大 小,正確的是( ) A .重物靜止時,繩的拉力最大 B .重物勻速上升時,繩的拉力最大 C .重物勻速下降時,繩子的拉力最大 D .上述三種情況,繩的拉力一樣大 3. 在平直的地面上,一個人沿水平方向用 20N 的力推一輛小車勻速向西運動, 試畫出小車所受阻力的大小和方向。 4. 在水平公路上勻速行駛的太陽能汽車受到幾對平衡力的作用?為什么說它們 是互相平衡的?請在圖乙上畫出汽車受力的示意圖。 圖甲 5. (2021年 12 題) 如圖, 小雯在做家務勞動時, 用平行于水平地面的力推沙發, 沙發有相對地面運動的趨勢,但它沒有被推動。在上述過程中( ) A.地面對沙發沒有摩擦力的作用 B.人對沙發的推力與地面對沙發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C.人對沙發的推力與沙發對人的推力是一對平衡力 D.沙發受到的重力與地面對沙發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256. (2020 年 15 題) 如圖所示,一輕質彈簧(即重力不計),上端掛在鐵架臺的水平 橫桿上,下端掛一重為 G 的小球并保持靜止.圖中分別給出了該狀態下小球和彈 簧的受力示意圖.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 A.G 與 F3 是一對平衡力 B.G 與 F3 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C.F1 與 F2 是一對平衡力 D.F1 與 F2 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素養拓展區 7.在圖 7-26 所示的甲、乙兩種情景中,提起水桶的力分別有幾個?丙、丁兩種 情景中,拉車的力分別有幾個? 兩個小同學與一個大同學對水桶的作用效果相同 兩頭驢拉車與一匹馬拉車的效果相同 圖 7-26 一個力與兩個力 像這樣,幾個力共同作用在一個物體上時,它們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個力來代 替,這個力稱為那幾個力的合力。如果已知幾個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 和方向,稱為力的合成。 如果已知幾個力的大小和方向, 怎樣求出這幾個力的合 力呢? (1) 若丙圖中兩頭驢拉車的力都是 400N,則丁圖中馬對車的拉力是 N。 (2) 假如下圖物體在水平方向所受 F1 和 F2 大小分為 30N,50N,則水平方向合 力大小為 N,方向水平向右。26答案 (F阻)F 支 (3.800(2) 20) (4.) (5.B 6.D)基礎練習區: 1.A 2.D F 牽 素養拓展區 : 7. (1) G作 業 分 析 難度 □ 較易 中等 □較難來源 引用 改編 □ 原創三、 作業評價作業目標 等第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目標 1 加深對力的平 衡概念的理解 C 會 用 二 力 平 衡 條 件 解 決 生 活 中簡單問題 B 在復雜的實際 情境中靈活運 用二力平衡知 識解決問題 A目標 2 會 利 用 二 力 平 衡 知 識 和 相 互 作 用 力 知 識 解 決相關問題。 C 會 用 規 范 的 語 言表述平衡力 和 相 互 作 用 力 的區別和聯系 B 會利用二力平 衡知識和相互 作用力知識解 決相關問題。 A目標 3 通過閱讀材料 找 到 合 力 和 分 力的概念 C 正 確 理 解 合 力 和 分 力 的 概 念 完成填空 B 靈活運用等效 的科學方法解 決實際問題 A教師評價: 教師寄語: 感悟與收獲:四、設計意圖本節課的課標要求是: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相對來說,二力平衡的條件 內容較為簡單,但題目的設計中,一般利用二力平衡的相關知識處理分析關聯 物體的受力及運動情況,并涉及力學部分計算,題目形式靈活且有難度。為了使學生熟悉該知識的考查形式,此環節設計的題目由淺入深,由易至 難,在課前預習和課堂練習的基礎上,利用基礎練習區和素養拓展區讓學生適 應題型的多變和靈活,幫助學生從簡單的題目中領會分析題目的方法和邏輯, 在鞏固本節知識的基礎上,為力學的綜合計算做鋪墊。加入中考真題,讓學生 提前感受中考題目的難易程度和靈活形式,從而查漏補缺、樹立信心。27《第七章 運動與力》 單元檢測作業設計一、 單元教學目標1.知道機械運動, 舉例說明機械運動的相對性; 舉例說明自然界存在多種多樣的 運動形式。知道世界處于不停的運動中。 2.用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通過實驗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 知道什么是勻速 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用物體的慣性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4.知道二力平衡條件。了解物體在非平衡力作用下運動狀態是變化的。二、學情分析:學生能接受各課時的主要知識點, 并完成相關學習和作業任務。但對力與運 動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不足, 會表現在題目信息提取不全、不能靈活運用相 關物理規律。所以接下來要指導學生對相關聯知識進行回顧和梳理, 一方面幫助 知識掌握薄弱的同學彌補知識漏洞, 另一方面通過分析、歸納, 幫助學生加深對 力與運動相關知識的理解。再通過練習, 培養學生分析題目情境、提取有效信息 的能力,同時鍛煉學生正確運用物理知識和方法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教學重難點:重點: 學生能梳理本單元重要知識點, 如:科學描述物體的運動狀態、會用速度 進行相關計算和表示。會運用牛頓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條件對力與運動的相關 現象進行分析。難點: 能用“運動與力的關系”解釋生活情景中的相關問題, 增強分析問題、 歸納知識、運動知識的能力。單元復習作業 一、 作業目標: 1.結合課本,回顧、梳理單元重要內容,形成知識網絡。 2.通過整理、比較物體在是否受力情況下運動狀態,進一步理解“運動與力 的關系”。二、 作業內容( 15 分鐘) 結合課本復習《第七章 運動與力》,選擇完成以下作業 : 1. (選)結合課本“黑體字”和教學筆記,整理“運動與力”的重要知識點, 設計成“填空題” : (1)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發生了 的改變,就說這個物體 是運動的。 (2)慣性:物體保持 的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慣性大小只與 有 關。 2. (選)結合本章知識,設計思維導圖,展示你對“運動與力”相關知識理 解。 3. (選)通過本章內容的學習,根據你對“運動與力”學習和理解理解。編 制一個“科學小品”,說一說人們認識“運動與力關系”過程。28答案 答案合理即可作業分析 難度 √ 較易 □中等 □較難來源 □引用 □ 改編 √ 原創作業目標 等第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目標 1 能查找課 本,完成 填空 C 熟悉本章主要 知識點,能快 速完成填空 B 理解各節內容的邏 輯關系,形成知識網 絡 A目標 2 知道平橫 狀態、非 平衡狀態 的不同 C 理解“力與運 動的關系” B 能夠聯系相關知識, 歸納“運動與力的關 系” A三、作業評價 為便于作業后的精準評價和及時矯正,將學生答題情況預設三個層次,其 中 A 層次最高, C 層次最低(下同)。 自我評價 : 我的學習感受是怎樣的呢?請在對應的目標等級上打勾! 感悟與收獲:四、 設計意圖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學生通過完成該部分復習知識清單的填空, 可 以對本單元重要知識進行回憶和梳理,便于形成單元知識網絡,同時加深多 “運動與力的關系”的理解。最終能夠正確熟練的運用所學知識完成相關練習, 提高練習正確率和效率, 學生則會更容易獲得學習物理的成就感, 堅定學習信 心。29單元檢測作業 一、作業目標: 1.結合 1-5 題的情境, 準確提取信息, 運用力與運動的知識對物體的運動作出 科學的判斷和描述。 2.通過 6、7、13 題, 鞏固單元重難點知識,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獲得過程、運 用方法和技巧的理解。 3.通過 8-12 題,運用所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并解釋相關現象,學以致用。 二、作業內容(建議:時間 20 分鐘) 基礎練習區 1. 在下列橫線上填上正確單位或數字: 正常人步行的速度約是 1.5 ; 汽車 2min 內勻速行駛了 3600m,汽車的速度是 km/h。 2. 2021 年 12 月 9 日“天宮課堂”開講,此時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 富在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以太陽為參照物,空間站是 的; 以 為參照物宇航員是靜止的。 3. 我們常用“頻閃照片”來研究物體的運動,如圖所示, 記錄了甲、乙兩個 運動小球每隔 0.05 秒的不同位置, 根據底片可以判斷, 球做勻 速直線運動。 4. 樹上的熟透蘋果離開樹之后由于受到重力, 其運動的速度 (選填“變 大”、“不變”或“變小”) ;若在下落的過程中, 蘋果所受的所有力突然 消失,蘋果將做 運動。。 5. 如圖所示, 用手握住重 5N 的瓶子, 手與瓶子間的摩擦是靜摩擦, 此時瓶子 受到的靜摩擦力______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N,增大手對瓶子的握力, 瓶子受到的靜摩擦力將______ (選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6. 關于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牛頓第一定律是通過憑空想象得出來的 B.物體只要運動,就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不受力的物體,只能保持靜止狀態 D.如果物體不受到力的作用, 原來運動的物體就保持原來的速度一直做勻 速直線運動 7. 研究二力平衡的條件時, 小明用剪刀將圖中靜止的薄 塑料片從中間剪斷,他要研究的是兩個力是 ( ) A.作用在同一直線上B.方向相反C.作用在同一物體上D.大小相等308. 第 24 屆冬奧會于 2022 年 2 月 4 日至 20 日,在北京市和張家口市聯合舉 行,關于歷屆冬奧會的部分比賽項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短道速滑運動員勻速過彎道時運動狀態不變 B .被推出的冰壺在水平冰面上減速滑動時受力平衡 C . 滑雪運動員的速度越快越難停下,是因為其速度大慣性大 D. 被擊打的冰球由靜止開始運動,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9. 為了增強中學生體質,重慶實驗外國語學校組織同學們開展了趣味運動會 ——“跑步運球”比賽,甲、乙兩同學從t = 0s 時由同一起點沿同方向做 直線運動,圖中是甲、乙同學運動的s~t 圖象,下列 判斷正確的是( ) A. 在 5~10s 內甲同學做勻速直線運動 B. t = 3s 時甲同學的速度為 1m/s C. t = 8s 時甲乙同學相距 2m D. t = 10s 時甲乙同學的速度相同 素養拓展區 10.如圖所示,小物塊 A 和彈簧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彈簧左端固定在豎直墻 面.向左移動物塊 A 并壓縮彈簧到 B 處,靜止釋放物塊 A,此后物塊的運動是 (()) A. 一直加速 C.先加速后勻速 B. 一直勻速 D.先加速后減速11. 重 10N 的電燈懸掛在天花板下靜止不動, 如圖所示, 試畫出它的受力示意 圖(并標出力的大小)。 12.在平直的公路上,轎車勻速行駛,速度表如圖甲所示. 小林某一時刻看窗 外,恰好看到如圖乙所示的交通標志牌.則從標志牌到上海還需多少時間?3113. 某同學通過實驗研究物體受力情況與運動狀態之間的關系,他在彈簧測力 計下懸掛 2N 的鉤碼, .鉤碼的運動狀態與彈簧測力計的讀數記錄如下表所示: (1)當鉤碼在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彈簧測力計對鉤碼的拉力 (填“大 于”“小于”或“等于”)鉤碼重力。 當鉤碼在加速向上 或減速向下運動時 , 彈簧測力計對鉤碼 的拉力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重力; 當鉤碼在加速向下或減速向上運動時,彈簧測力計對鉤碼的拉力 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重力. (2)一個站在體重計上的人, 從站立到迅速蹲下的過程可看成先加速向下運動, 然后減速向下運動,最后靜止,據(1)中結論可知體重計示數變化是( ) A.一直減小,但最后等于體重 B.一直增加,但最后等于體重 C.先減小后增加,最后等于體重 D.先增加后減小,最后等于體重答案 1. m/s 30 2.運動的 空間站 3.甲 4. 變大 勻速直線 5.等于 不變 5. D 7.C 8.D 9.C 10. C 11. (圖) 12.1.5 小時 13.等于 大于 小于 C F G作業分析 難度 □ 較易 中等 □較難來源 引用 □ 改編 □原創3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